拓展思路,做好新疆地區檔案編研開發工作
2006年1月19日下午,《中瑞西北科學考察檔案史料》的出版新聞發布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一樓大廳隆重舉行,這標志著自治區檔案館的檔案編研開發工作又取得了新的成果。作為該館的一名檔案編研人員,近幾年的編研工作實踐,使筆者深深感到,拓展思路,尋求合作,多渠道開發檔案信息資源,是做好邊疆地區檔案編研開發工作的重要途徑。
一
新疆地處祖國西北邊陲,全疆現有各級各類檔案館136個,保管檔案260余萬卷。就數量而言,這個數字不算大,遠不及內地其他省、區,但這些檔案全面反映著新疆近、現代的歷史,記錄著新疆各族人民團結一心,保衛邊疆,改造自然,變革社會的發展歷程,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然而,新疆的經濟基礎與發展速度遠不及內地一些省、區,新疆檔案工作所需的各項投入也因此受到影響和制約,經費問題一直以來成為束縛檔案編研開發工作開展的一大難題。近年來,自治區檔案館拓展思路,通過與日本佛教大學尼雅遺址學術研究機構合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合作,與自治區其他部門、機構合作,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并為今后更深入地開發館藏檔案信息資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00年,日本友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文化顧問、日本佛教大學尼雅遺址學術研究機構的代表小島康譽先生通過自治區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介紹,來到自治區檔案館查閱檔案。利用這一機會,自治區檔案館的同志向他介紹了組織人員編纂《近代外國探險家新疆考古檔案史料》的情況,小島先生欣然表示愿意資助出版,并且要將其作為他正在組織開展的中日尼雅科學考察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不長的時間里,我館編輯人員就完成了專題全部材料的整理編輯工作。2001年6月,自治區檔案館與日本佛教大學尼雅遺址學術研究機構合作的第一部編研成果———《近代外國探險家新疆考古檔案史料》正式出版。該書收錄自治區檔案館館藏檔案467件,真實地記錄了自1893年至1931年,俄國、英國、德國、法國、瑞典、日本及美國、芬蘭等國家的探險家及其考察隊在中國新疆進行考古和考察活動的概貌。按照與小島先生所訂的協議,這部書的一部分由他帶到國外,贈送有關學術研究機構和圖書館利用、收藏。從目前收集到的評論看,外國學者對這部書的評價很高。在國內,這部書也獲得了自治區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的殊榮。2003年,雙方再次合作,開展了《中瑞西北科學考察檔案史料》的編輯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合作再結成果———一部反映70年前中國與瑞典共同組織包括多國科學家在內的考察團,共同在中國西北地區(主要是新疆)開展科學考察活動整體情況的檔案史料匯編又正式出版了。2006年新年伊始,自治區檔案館與自治區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舉行了新書的出版新聞發布會,小島康譽先生,自治區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自治區文化廳、自治區新聞出版局、新疆社會科學院、新疆大學、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等單位的領導和有關方面的專家出席了發布會,對本書的出版給予了高度重視。按照協定,部分圖書仍由小島先生帶到國外,由有關機構和研究人員收藏、利用。新疆檔案館的編研成果再次為國內外學者研究新疆、研究西域歷史提供了幫助。
與此同時,自治區檔案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合作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由對方提供經費,自治區檔案館組織人員編輯整理的三部史料匯編即將正式出版———《新疆各族民眾抗日募捐活動檔案文獻匯集》,收錄館藏檔案670份(約80萬字),真實地再現了抗戰時期新疆各族民眾積極開展募捐活動、大力支援抗日前線的歷史,對教育、鼓舞后人發揚抗戰精神,積極投身于新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將發揮無以替代的作用;《新疆各民族文化促進會檔案史料匯編》,收錄館藏有關新疆各民族文化促進會從上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形成的檔案近2000份(170余萬字),客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新疆的社會歷史面貌和各民族文化促進會的活動情況,對研究民國時期新疆文化教育史,促進新疆各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進步,具有重要意義;《近代新疆蒙古族歷史檔案》,收錄館藏檔案600余份(40余萬字),集中反映了清朝光緒四年(1878)至1949年有關新疆蒙古族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教育、衛生等各方面活動的情況,為深入研究清末、民國時期新疆蒙古族的歷史提供了較為全面的、準確的第一手資料。
二
拓展思路、合作開展檔案編研開發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獲得了出版經費,更重要的是,它還擴大了自治區檔案館的社會影響,充分發揮了“死檔案”變作“活信息、活教材”的社會作用。大家知道,檔案編研工作是檔案部門開展主動服務的一種方式。零散的、分散于不同卷宗中的檔案信息,經過編研工作者的勞動,成為系統的、經過科學整理的、有序的檔案編研成果,檔案的價值和產生的社會效果都將得到極大的提高。正是有這幾年對外開展合作編研的工作實踐,使得自治區檔案館的社會影響力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新疆社會科學院吳福環院長評價《中瑞西北科學考察檔案史料》一書時說:“新疆檔案館組織人員把該館保存的有關考察團的重要檔案整理出來,匯編成《中瑞西北科學考察檔案史料》,與日本佛教大學尼雅遺址學術研究機構共同出版,是學術界的一件好事。……這本書匯集資料全面,編輯體例得當,體現了編輯人員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許建英博士說,這本書的出版“更是促進該領域研究的可貴的基礎性工作”。新疆大學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孟楠博士說:“《中瑞西北科學考察檔案史料》一書的出版,是一件造福于社會各界的好事,它必將進一步推動我們對新疆近代歷史的考察和研究。”這些部門與自治區檔案館開展的更深入、更高層次的合作研究工作正在進行中。
在編輯出版史料的過程中,自治區檔案館還充分利用整理出的材料,舉辦了不同主題的檔案展覽,建成了自治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充分發揮了檔案在資政育人方面獨有的社會作用。《新疆歷史與發展展覽》由“新疆與祖國內地綿長久遠關系綜述”及“國難篇”、“愛國篇”、“建設篇”、“團結篇”、“關懷篇”等五個篇章組成,集中反映了近、現代歷史上新疆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同御外侮,攜手一心共建邊疆的輝煌歷史;《不能忘卻的記憶———新疆各族民眾抗日募捐活動檔案文獻展》,由“綜合篇”、“募集寒衣運動篇”、“文化勞軍運動篇”、“鞋襪勞軍運動篇”、“獻機運動篇”五個部分組成,全面翔實地再現了新疆各族人民在長達八年的抗戰中以多種方式支援前線的史實,集中展現了新疆各族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個展覽是自治區檔案館與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共同舉辦的,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2005年9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同志帶領自治區黨委、人大、政府、政協、新疆軍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領導及自治區有關部門負責人,到自治區檔案館參觀了展覽,王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對展覽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自治區檔案館挖掘檔案資源,舉辦這個展覽,不僅是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方式,而且也給我們帶來了重要的歷史啟迪,很有意義。自展覽開展以來,已有100多個單位、4000余人參觀了展覽。留言簿上有參觀者留下了這樣的話:“想不到自治區檔案館保存著這么多有珍貴價值的檔案,想不到新疆各族人民為抗戰作出過這么巨大的貢獻。”“在看過的展覽中,這個展覽在設計和布展上算不上很好,但它留給我的印象很深,因為展品都是檔案,是最真實的歷史記錄。”區內外10余家媒體對展覽進行了跟蹤報道,《新疆日報》用一個專版對展覽內容進行了介紹。新疆人民廣播電臺圍繞展覽制作了10個系列節目,在黃金時段播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也在《華語之聲》節目中進行了播報。
三
拓展思路,尋求合作,多渠道開展檔案編研開發工作的實踐,也為自治區檔案館培養了一支有較強業務能力的編研工作隊伍,編研成果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長期以來,由于編研經費不足,“只編不出”的情況曾嚴重影響編研人員鉆研業務的積極性。開展合作編研后,出版經費有了保障,編研人員的工作熱情被點燃,工作勁頭十足,大家自愿地加班加點。而且,由于合作單位都是高層次的研究部門,這勢必要求編研人員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近代外國探險家新疆考古檔案史料》與《中瑞西北科學考察檔案史料》兩書都收錄了人物活動照片、檔案原件照片,增強了歷史感、真實感;兩本書的照片說明、序言、后記、編輯說明、目錄等,使用了中、日、英三種文字,擴大了利用者范圍。《中瑞西北科學考察檔案史料》一書還采用了附錄索引的形式,更加符合學術規范的要求,更加便于利用者使用。編研工作的實踐也使自治區檔案館的編研人員積累了一定的編纂工作經驗。為帶動全疆檔案編研開發工作的開展,自治區檔案局于今年2月舉辦了“全疆檔案編研工作基礎培訓班”。這是自治區檔案局第一次針對檔案編研工作舉辦的培訓班,授課老師都是自治區檔案館參與近幾年合作編研項目的同志。他們將工作中的經驗與體會傳授給來自全疆各地的檔案編研人員,以此拓展各級檔案部門的編研工作思路,提高全疆檔案編研干部的業務水平,進一步帶動全疆檔案編研開發工作的開展,更好地形成檔案編研開發的合力,更大范圍、更大規模地開發邊疆地區的檔案信息資源,更好地為邊疆的穩定與發展服務。
在看到近幾年自治區檔案館通過拓展思路、尋求合作、多渠道開發檔案信息資源取得的成績的同時,筆者也清醒地知道,相對于自治區檔案館37萬余卷檔案而言,現有的編研開發成果還是很有限的,相對于全疆260余萬卷檔案來說,這些成果更是微乎其微的。而且,無論是合作的范圍還是合作的形式,都有待于進一步擴大、改進,檔案編研人員自身的業務素質更需要不斷地提高。筆者深信,只要思路打開了,渠道拓寬了,邊疆地區檔案編研開發的路子會越走越順,檔案編研開發服務邊疆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效果將會愈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