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層次開發南京檔案編研成果
近幾年南京市檔案局(館)堅持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實現“兩個率先”和構建文化南京的奮斗目標,不斷拓展檔案文化的服務內容,堅持走繼承和創新相結合之路,在綜合開發各種檔案信息資源方面,不斷尋找新的突破口,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系列化的檔案編研成果。
一、創新檔案信息編研,為領導決策和中心工作服務
南京市檔案館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把開發、整合各種信息資源,服務于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作為檔案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檔案館編輯的《報刊選編》、《決策參考》、《外地報刊議南京》等信息刊物,在為領導提供決策參考服務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進入信息時代以來,特別是互聯網成為信息傳輸的主要渠道以后,從報刊上選編信息,不僅時間周期長,信息量也有限,已經不適應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社會不斷地走向文明進步的需要。而地方政府在領導本地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迫切需要了解、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借鑒別人的經驗,拓展自己的思路,提高執政水平。因此,從2003年起,我們利用互聯網這個信息集聚的平臺優勢,每天從互聯網上源源不斷的海量信息中提煉出能夠為政府中心工作服務,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的信息,打造了一份全新的信息刊物———《每日互聯網信息》。《每日互聯網信息》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讀者層次高,范圍不斷擴大。《每日互聯網信息》起步時它的閱讀對象層次比較高,主要是市委常委、各市長、副市長、秘書長、辦公廳主任等。隨著刊物信息量的不斷增大,領導批示的增加,閱讀范圍擴大到市委、政府辦公廳的各個處室。后來,我們又將其放在了南京檔案網站和中國南京政府網站上。
二是內容豐富,針對性、時效性更強。《每日互聯網信息》是每個工作日出刊,每天提供的信息都在7000字左右,一年大約是200萬字。要把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編輯成為專為政府領導決策服務的參考信息,我們要求編輯人員立意要高,要注意學習和了解新近出臺的重大措施,重要的工作部署,領導講話中蘊含的新觀點、新思路以及領導近期關注的問題。角度要廣,注意將各地特別是北京、上海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示范效應的城市的各方面的信息,以及與南京城市地位、規模相當的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新崛起的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江蘇省內的經濟強市,或是和南京各方面工作不相上下、具有競爭力的城市,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指標的完成情況,各地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新亮點重點收集下來,如各地在加強城市規劃和生態環境建設、擴大就業、社會保障、關懷弱勢群體、科教興市等方面的信息。這幾年,我們圍繞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工作目標,加大對各地經濟信息的采集力度,特別注重選擇以下信息:優化城市發展環境的信息,招商引資新舉措、新思路、新突破的信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信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私營經濟的信息,以及各地吸引內外資、GDP、進出口額、人均收入、消費水平等反映一個城市經濟發展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數字。視角要新,我們將互聯網上一些專家學者、政府要員就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提出來的新觀點、新分析,以及各地發展中存在的弊端,互聯網上對南京工作獨到舉措的反應、提出的批評、指導和分析的意見加收集。一些城市規模小,總體城市競爭力不強,但在某項工作中有新亮點,值得南京學習和借鑒的信息,我們也注意收集提供給領導,努力做到博采眾長,為我所用。
三是編輯方式的創新。《每日互聯網信息》從信息的收集、編輯、審閱、保存、傳送都是通過網絡完成的,我們的信息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的編輯、審閱工作在局域網上完成,信息傳送也是通過電子郵件完成。
《每日互聯網信息》在注重創新的實踐中使檔案編研和信息資源開發更加體現了時代性,同時富于開拓性,較好地發揮了檔案部門的資政功能,也為檔案工作緊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政務信息需求,增強檔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營造良好的發展檔案事業的氛圍做了有益的探索,使各級領導看到了檔案部門在信息時代信息開發的作用,為領導和全社會進一步了解檔案工作、認識檔案工作、重視檔案工作打開了一扇門,實現了多贏的局面。
《每日互聯網信息》目前已經成為南京市檔案局(館)的一個品牌,我們正在為扶持、維護、發展這個品牌做不懈的努力,在今年召開的南京市檔案局(館)思想作風建設大會上,局黨組對《每日互聯網信息》在質量的提高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將努力使它成為一個作用大、影響大、服務功能強的檔案工作的知名品牌。
二、堅持推陳出新,打造高質量的編研成果
南京市檔案館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編纂了一系列為歷史研究服務,為領導決策服務,為愛國主義教育服務的檔案史料匯編,誕生了一批有影響的編研成果,并通過走合作編研的路子,把史料優勢、人才優勢、資金優勢集聚在一起,形成了檔案編研成果精品多、影響大、利用率高的特點,受到專家的好評。
我們結合重要的紀念日、重大的紀念活動,積極參加國家、省市重點文化工程的建設、重點圖書的編輯出版。2005年,正當中國人民隆重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中國出版界和史學界迎來一件盛事,28卷集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問世,這套大型史料叢書從2003年開題,南京市檔案館地自始至終參與了這一大型文化工程的建設,在館藏有關南京大屠殺檔案已有一部分精華已經出版的情況下,再次在摸底、海選的基礎上,精選了150多萬字的珍貴史料入選這套史料叢書,除戰前對南京轟炸、難民逃難、自治委員會等檔案歸入相應專題外,南京市檔案館還領銜主編了全部出自南京市檔案館館藏的《南京大屠殺案市民呈文》、《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調查統計》(上、中、下)共計四本史料匯編。這些書在進行學術探討、揭示歷史真相等方面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海內外專家學者對南京市檔案館提供的來自民間的、同時期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實證檔案史料非常重視并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些史料是反擊、駁斥日本右翼否認侵華罪行的如山鐵證。
幾年來,我們通過創新檔案編研工作,使檔案部門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途徑進一步拓展,今后,我們還將繼續沿著這條路子走下去,在“十一五”期間,我們將繼續和黨史、地方志、政協等部門合作編輯改革開放的大型專題匯編,編輯南京大百科全書等大型工具書;為紀念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70周年,和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合作收集、編纂《南京大屠殺口述檔案匯編》等。
三、發掘檔案文化內涵,為文化南京建設服務
檔案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南京的建設離不開檔案文化。在推動文化南京建設中,檔案工作者應當挖掘檔案文化中民族的、傳統的,能夠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體現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的文化產品。讓檔案文化走出檔案館,通過不同形式來滿足人們對檔案文化的需求,發揮應有的作用。檔案信息刊物的服務對象以政府官員為主,檔案編研成果又以學者利用得多,老百姓用得少,屬于小眾檔案文化產品。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感到利用檔案館陳列室、展廳、網站,結合重要節日、紀念日或特定的主題組織展覽,時效快,受眾面寬,是加強檔案利用和檔案宣傳的好形式。“十五”期間,南京市檔案館和各區縣檔案館都建立了市、區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市各綜合檔案館共舉辦各類展覽49個,參觀者達人數達9萬多人。其中,2005年舉辦展覽15個,參觀3萬多人。2003至2005年,市檔案館與市文化局、市文聯等單位聯合舉辦了《南京軍民抗擊非典攝影作品展》、《往事南京———南京地區檔案部門館(室)藏珍貴照片展》、《歲月百姓生活———南京民間檔案史料展》、《珍愛和平勿忘歷史———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史料圖片展》、《當好東道主迎接十運會———紀實攝影圖片展》等大型展覽。市檔案館還建成了200平方米的南京市檔案館陳列室和80平方米的珍貴檔案陳列室。檔案展覽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好方式,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去處。我們還在南京檔案網站上設立多媒體展廳,網民只要點擊,就可以非常方便地看到這些展覽,從而進一步擴大了檔案展覽的影響。
檔案文化作為祖國燦爛文化的一部分,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將牢牢抓住建設文化南京的發展機遇,在檔案編研和檔案利用開發工作中始終把打造檔案文化為建設先進文化服務作為我們的目標,努力創造出更多的體現時代精神,具有檔案文化特色的文化成果,使檔案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鼓舞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