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檔案編研工作創新芻議
內蒙古自治區的檔案編研工作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末,發展曲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逐漸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涌現出一大批社會影響程度不同的編研成果,在自治區“三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進入21世紀后,檔案編研工作深層次的問題逐漸顯露,有的已經產生負面影響。如何使檔案編研工作跟上時代的步伐,繼續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成為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課題。我們認為,樹立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推動內蒙古檔案編研工作,需從以下八個方面下工夫:
一、自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找準檔案編研工作的位置
文化屬性是檔案館的基本屬性,檔案史料編研工作當屬文化范疇。長期以來,囿于檔案工作宣傳力度和傳統檔案工作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內蒙古檔案的編研工作也僅在科學研究部門和編史修志單位顯示其價值。也是由于這個原因,內蒙古自治區在部署全面建設文化大區工作時,提到了許多單位,包括博物館、圖書館等,偏偏遺漏了檔案館,檔案編研工作更是不被提及。但是,檔案館和檔案編研工作的文化屬性并不會因此而消失。作為檔案編研工作者,找準檔案編研工作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位置,自覺將檔案編研工作服從服務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義不容辭的歷史職責。
檔案編研工作是一項以檔案文獻為研究對象、向社會提供檔案資料服務的工作。浩如煙海的檔案館(室)藏檔案,是無可替代的重要文化資源,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檔案編研成果以其研究對象的豐富、真實、可靠而受到重視。因此,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中,堅持特色,主動參與,銳意創新,擴大影響,尋找和利用一切有利于檔案編研工作發展的契機,符合檔案編研工作在社會科學研究工作領域的地位和實際狀況。
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大潮中,內蒙古黨委和政府提出的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舉措,為檔案編研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配合建設民族文化大區工作,內蒙古的編研工作又有新的進展,繼《穿越風沙線———內蒙古生態備忘錄》、《綠色檔案》、《內蒙古抗擊“非典”志》后,《哲里木風云》、《內蒙古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簡史》、《內蒙古自治區大事記》及檔案館參與的《內蒙古社會科學志》的編寫工作正緊張有序進行。
二、轉變工作思路,從實際出發,跨越思想藩籬,打破各種人為的界限,實現資源共享,開展編研工作
內蒙古自治區各級各類檔案館館藏檔案大不相同,特別是涉及本地區的歷史檔案,基本上保存在自治區和部分盟市旗縣檔案館,并且由于歷史的原因,保存下來的歷史檔案多數凌亂,缺頭少尾,系統完整的僅占其中一小部分。這就給全區普遍深入開展檔案編研工作帶來了困難。檔案編研工作要發展,就必須克服這一困難。過去,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和少數盟市檔案館在開展編研工作過程中,曾進行過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在編寫《穿越風沙線———內蒙古生態備忘錄》過程中,首先組織力量查閱館藏的有關檔案,之后又向社會有關部門征集有關資料,最終使該書的編寫工作如期完成。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檔案局和通遼市檔案局合作編寫的《哲里木風云》,沿用《穿越風沙線———內蒙古生態備忘錄》的做法,從社會有關研究部門聘請了部分編寫人員,直接將他們所掌握的有關資料,運用于編寫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們在嘗試新的做法時,也曾聽到不同的議論,說檔案編研工作應該圍繞館藏,有什么樣的館藏,就編什么樣的成果。這種抱守檔案館館藏、忽視編研工作的社會需求、關起門來搞編研的自我封閉式的做法,已被檔案編研工作的實踐否定。在經濟走向一體化、文化大合作的時代潮流下,館藏相對貧乏的省市檔案編研工作,必須從實際出發,進一步解放思想,在最大限度地保持編研成果的檔案特色的同時,走與社會交流和資源整合的路子。
三、正確處理編和研的關系
眾所周知,檔案編研工作包括編和研兩大部分,編和研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內蒙古自治區的檔案編研工作由小到大,逐步發展。起初,鑒于社會需要和編研力量的實際,主要以編纂館藏歷史檔案和革命歷史檔案為主,同時,編研人員也撰寫一些檔案史料研究文章,偶爾也參與編史修志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檔案史料編纂成果市場的萎縮,開始把檔案史料研究作為主要工作方向,并陸續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應該說,這是根據開發館藏檔案的實際、社會需要和編研力量狀況作出的正確選擇。而且,檔案編纂工作也需對有關檔案史料進行一定的研究,研究檔案史料也離不開收集、整理、吸收、消化有關檔案史料。過度強調圍繞館藏、以檔案史料編纂工作為主,或是以檔案史料研究工作為主,都是不正確的做法。從社會需求的實際出發,二者兼顧,應是今后堅持的方向。
四、樹立精品意識,在打造精品方面下工夫
樹立精品意識,已成為新時期文化領域的流行語,和經濟領域名牌理念一樣,得到全社會的認可。檔案編研工作屬于文化范疇,樹立精品意識,在打造精品方面多下工夫,應是工作的著眼點和落腳點。進入新世紀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的檔案編研工作,開始向精品方向努力,《穿越風沙線———內蒙古生態備忘錄》就是其中的代表。目前,正在編寫的《哲里木風云》、《內蒙古上山下鄉知青史》,目標也是出精品。
20年來的編研工作實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唯有精品,才能在社會上產生較大的影響,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五、不斷擴大合作范圍,走合作編研的路子
大量的工作實踐證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省區,走合作編研檔案史料的路子,是一種合情合理的選擇。在老少邊窮地區,由于經濟欠發展,財力有限,投入檔案編研工作的經費十分可憐,內蒙古自治區這方面就投入極少。必要的經費投入是開展檔案編研工作的重要保障,沒有經費投入或投入甚少,又想有計劃地開展編研工作,其困難不言而喻。經過探索,走合作編研的道路,完全可以突破經費困難的瓶頸,使檔案編研工作擺脫資金缺乏的尷尬局面。
合作編研形式多樣,如爭取有關單位投入經費,以雙方的名義合作開展編研工作;檔案部門以編研人員參與到其他單位的編研課題中工作;綜合檔案館與專業檔案館之間的合作;地區間檔案或其他部門之間的合作;與其他社會力量間的合作,利用社會力量向社會籌集編研工作經費等等。所有的合作,目的非常明確,就是既解決編研經費問題,又通過合作編研方式,多出成果,發揮檔案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上述合作方式,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開展編研工作過程中都應用過,并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如與內蒙古黨史研究室合編的《大青山革命歷史檔案選編》,與烏蘭夫研究會合作編纂的《烏蘭夫論民族工作》、《烏蘭夫論牧區工作》,內蒙古自治區檔案局與通遼市檔案局合作編寫的《哲里木風云》,參與編寫的《呼和浩特革命史》,參與編修的《呼倫貝爾志》、《武川志》,與三門峽中廣通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編寫和出版的《內蒙古自治區大事記》,等等。所有合作都表明,在經濟落后地區采取合作的方式開展檔案編研工作現實可行,今后應繼續探索新的合作方式,擴大合作范圍,進一步推動檔案的編研工作。
六、加強隊伍建設,解決編研人才斷層問題
編研工作中人才是決定編研工作成果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內蒙古自治區的檔案編研工作過去取得一些成果,是與有一支訓練有素的編研隊伍分不開的。時光荏苒,部分成熟的編研工作人員已經退休,或接近退休年齡,受行政事業單位錄用新人制度的制約,正規大專院校歷史、檔案等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又進不來,編研工作人才面臨斷檔的嚴重局面。在這種兩難的狀況下,可以通過以下三種補救措施加以解決:一是在檔案館現有工作人員中,選擇文化素質較高的年輕人,以老帶新,通過學習和編研工作實踐,提高其編研工作能力,使其逐漸成長為合格的編研工作者;二是繼續聘用那些已經退休、身體狀況較好的編研工作老同志,參加到具體的編研項目中,發揮其余熱:三是從外單位聘請適合既定編研項目的研究人員,參加編研課題。從長遠來看,想方設法引進一些有較高學歷、經過專業培訓的年輕的檔案編研工作人員,充實和穩定檔案編研工作隊伍,仍是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七、注意突出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
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是全國少數民族省區編研工作的特色,突出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是內蒙古自治區檔案編研工作的必然選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的檔案編研工作圍繞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取得了一些成果,不僅編纂、編寫了大量的漢文檔案材料,還編纂和編寫了幾十種蒙古文檔案資料,如《大青山革命歷史檔案選編》、《民族團結檔案史料選編》、《烏蘭夫論牧區工作》、《烏蘭夫論民族工作》、《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蒙文檔案史料匯編》、《成吉思汗八百宗檔案史料匯編》等等。這些編研成果,普遍受到社會的好評。
突出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應貫穿少數民族地區檔案編研工作始終,也是內蒙古自治區檔案編研工作長期堅持的方向。隨著內蒙古民族文化大區建設工作的深入發展,檔案史料編研必將迎來第二個發展高峰期,不論外部社會條件如何變化,內蒙古自治區檔案編研工作中突出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不能變,也唯有這樣,檔案編研成果才能以其鮮明的特色,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和重視。
突出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是黨的民族政策在檔案編研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內蒙古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包括其他少數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地區。蒙古族語言文字依法受到保護。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形成了大量反映本地區歷史的蒙古文和漢文檔案,流傳和保存至今的蒙漢文珍貴檔案的數量也很可觀。在開展漢文檔案編研工作的同時,重視蒙古文檔案編研工作,不僅是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舉措。
八、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兼顧經濟效益
檔案編研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使館藏檔案史料高效便捷地發揮效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社科研究。所謂的效益,不外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大類型。上世紀80年代,內蒙古自治區檔案編研工作基本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和編史修志選題,編一些供領導決策參考、黨政工作和編史修志工作參考的成果,就是說,把編研工作選題立項的著眼點集中在社會效益方面。至于說編研成果出來后,能在社會上銷售多少,則不是考慮的重點。之后,在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旗幟引領下,又編了一些供企業和社會其他單位參考借鑒的小冊子,出發點是為企業經營、生產和保全經濟利益服務,也沒有把所編成果的銷售納入重點考慮的范疇。90年代后,由于編研工作經費極度缺乏,確定編研課題時,才被迫考慮將來成果的銷售問題,但在實際工作中并未加以認真落實。進入新世紀后,才真正確立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走檔案編研工作良性循環的思路,并付諸實際行動。編研成果的發行量增大了,編研工作的經費壓力緩解了。工作實踐證明,對于像內蒙古這樣的經濟相對落后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區來說,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兼顧經濟效益,努力實現編研工作經費的良性循環,應該堅持不渝。
總而言之,樹立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開創新世紀內蒙古地區檔案編研工作的新局面,是一項艱巨又光榮的任務。內蒙古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檔案編研工作有許多共性,與經濟發達的省市相比,又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但我們相信,上述八個方面的工作如果能夠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假以時日,內蒙古的檔案編研工作如同內蒙古經濟建設一樣,定能攀上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