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清史工程展開大規(guī)模的檔案整理編纂
檔案是歷史的原始記錄,檔案的價值最終在為現實服務中體現出來。如今,清史纂修工程的啟動,需要大量地利用清代檔案史料,也正是清代檔案體現其價值的最佳時機。檔案與現實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為檔案工作者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按照清史工程查閱利用檔案600萬—700萬件的標準和要求,在大約今后十年的時間里,為清史工程準備整理編譯出版20億字的檔案和文獻資料,計劃整理出版清代檔案1500冊,其中第一歷史檔案館出版檔案1000冊。借助清史工程的宏大之勢,檔案工作者將科學系統(tǒng)地進行大規(guī)模的整理和編纂出版清代檔案,挖掘檔案中豐富的歷史信息,發(fā)揮清代檔案獨特價值,為清史工程做好服務。
時間進入21世紀,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聲像技術等高科技和傳媒手段的更新,為大規(guī)模的檔案整理編纂出版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手段和途徑,這種多形式、系列化的工作模式對以往的工作方式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從2002年開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先后制定了“為清史工程提供館存檔案整理十年規(guī)劃”和“十年擬出版檔案規(guī)劃”,以及一系列的實施方案。從整理的方法上打破常規(guī),編目先行,重點整理朱批奏折64萬件,錄副奏折72萬件,內閣題本140萬件,外務部檔案11萬件,內務府奏案、奏銷檔等約25萬件,還有其他小全宗50萬件,上諭檔、電報檔、史書、起居注冊等簿冊和部分滿、蒙文檔案約100萬件。采用邊整理邊掃描邊提供利用的方法,并對先期編制出的檔案目錄,提供網上公布和出版。
編纂出版隨后跟進,特別是在掌握檔案數字化和網絡應用技術的基礎上,利用其快捷、方便、信息量大的特點,提供可靠、完整、系統(tǒng)、精選的編纂成果,這也是檔案編纂出版不斷開拓的新嘗試。作為清史工程第一批出版物,已經問世的有專題檔案《清宮熱河檔案》18冊,《清宮普寧寺檔案》2冊,《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匯編》18冊。已經陸續(xù)編纂出版的晚清時期的《清代軍機處電報檔》35冊,清代皇家宮苑歷史《清代中南海檔案》30冊,重新選編《明清地震檔案》2冊。正在編纂中的大型專題史料有《明清臺灣檔案總匯》、《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清代內務府奏銷檔》、《清代內務府奏案》、《清朝外務部檔案》、《清朝內閣史書》等。
根據清史編修的特殊需要,還將推出系列化的檔案出版物,已列入出版計劃的項目有:清代糧價單與晴雨錄、各朝題本與錄副奏折,乾隆以后各朝朱批奏折、軍機處隨手登記檔等大約200萬件檔案。大規(guī)模的檔案整理編纂必將為清史編修不斷提供大量新鮮和有價值的檔案。
清代檔案留存于世,為清史纂修和清史研究奠定了基石。在幾代人幾十年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下,今天檔案整理編纂成果頗豐,出版公布了大量檔案史料,為清史工程奠定厚實的資料基礎,也必將推動清史研究的蓬勃發(fā)展。清史工程迫切需要清代檔案深層次、全方位的開發(fā),迫切需要科學系統(tǒng)又快速方便地提供檔案,相信檔案的信息化、數字化將帶給歷史檔案現代化的系統(tǒng)開發(fā),為清史纂修繼續(xù)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第一手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