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業視角的檔案職業發展前景探析
檔案職業,作為一種社會職業形態存在已久。然而,人們對檔案職業的認知并非隨著歷史的悠久而變得清晰。尤其是“圈外”人更是對檔案職業有著諸多的認識誤區,將其視作“安樂窩”的有之,將其當作“安置所”的也有之,以至于深陷其中的“圈內”人多有無奈和困惑,這種狀況在企業尤為突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企業,一切活動都是圍繞創造價值、實現利潤最大化這一根本目標而展開的,倘若企業檔案工作未能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有效服務的話,那么其職業前景則不容樂觀。如何走出困境? 惟有求新求變。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伴隨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逐步深入,各類數據大量涌現,如何有序管理日益膨脹的數據、有效辨析大數據中的“保存價值”、充分挖掘檔案資源中的隱性知識,以達到數據增值應用的目的? 這既是大數據時代對檔案職業提出的挑戰,也是給企業檔案工作轉型發展帶來的機遇。
筆者從事企業檔案工作26年,從“圈外”到“圈內”,經歷了從基層入門學習,在公司熟悉成長,到集團策劃指導的檔案職業生涯過程,基本涉足了企業檔案工作的方方面面。期間,個人的職業認知與從業感受也隨之發生了質的轉變,從看似容易到深感不易,深為檔案職業的前景堪憂。在此,基于企業視角對目前檔案職業的狀況進行客觀分析,并在對大數據時代信息化發展趨勢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探析檔案職業在企業的發展前景,供探討。
1 檔案職業在企業的狀況概析
檔案職業活動由其基本形態構成,其基本形態包括職業活動的主體、客體、技能和條件等構成要素。那么從這些要素著眼,分析檔案職業在企業的狀況,對研究和探析檔案職業發展空間以及在企業的生命力,具有現實而又深遠的意義。
1.1 檔案職業主體
檔案職業主體即檔案管理人員,是檔案職業形態中基本和活躍的因素。在檔案職業形態中,檔案管理人員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是職業形態的重要表現形式。企業檔案管理人員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檔案職業在企業的基本狀況和發展空間。在此以某企業為例,對其檔案職業主體的構成狀況進行概述與分析。
1.1.1主體構成 某企業建廠初期即成立相應的檔案資料管理機構,至今已有30余年。其職業主體的構成可謂是“五花八門”,主要有以下幾類:
(1)建廠初期企業征地需安置的人員(所占比例較高);
(2)建廠初期錄用的各類技校畢業生(所占比例較高);
(3)“文革”前或期間從大專院校畢業后分配到全國各地、建廠初期進入該企業但無對口專業的人員;
(4)建廠初期因工作需要從社會上招聘的翻譯人員;
(5)體制變革從二級廠部或單位劃轉的檔案管理人員;
(6)引進人才家屬中無對口專業的人員;
(7)其他部門精簡或富余的轉崗人員;
(8)大學畢業生(所占比例較低)。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3年底,該企業總部檔案管理人員共46人,其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專業化程度、專業技術職務等統計如下:
1.1.2主體分析 從上述概述可見,該企業檔案職業主體基本上由征地工、技校生、專業不對口人員、引進人才家屬、機構劃轉人員、精簡或富余的轉崗人員以及少數大學畢業生構成。30多年來,真正從大學畢業直接走向該企業從事檔案工作的人員(包括檔案和非檔案專業)屈指可數,其中1人(檔案專業)工作不到一年即跳槽。
而從上述統計數據反映,該企業檔案職業形態的重要表現形式中:
◆年齡趨于老化,尤其是40歲以上人數約占總人數的89%;
◆性別比例總體相差不多(男女比例為21:25),但分布不均,50歲以上男性所占比例很大,為該年齡段總數的80%,而50歲以下女性所占比例很大,為該年齡段總數的81%;
◆ 文化程度不低,基本上為大專以上學歷,但接受全日制教育獲得學歷的人數不多,約占總人數的32%,而其中大部分為轉崗人員;
◆專業化程度不高,具有檔案專業學歷的人數約占總人數的15%,而其中檔案專業科班人數只占總人數的6.5%;
◆高級技術職務人數不少,有11人具有高級職稱(其中正高2人),約占總人數的24%,但其中大部分也為轉崗人員,檔案專業高級技術職務人數只占總人數的6.5% (均非檔案專業科班人員);
◆接受在職檔案教育培訓率為100%;
透過上述概析似乎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即“圈外”對檔案職業的認知度較低,基本上將其作為“安置所”。因此,在該企業從事檔案職業基本上沒有“門檻”。然而,也正是這些專業化程度整體不高的職業主體,曾經創造過企業檔案工作的輝煌。那是因為在其中的某些階段,一有高層領導的重視,給予財力物力的支持;二有一些具有一定事業心的優秀設計者或策劃者(盡管為數不多,也不一定是科班出身)曾不遺余力地為企業檔案工作勾畫藍圖;三有諸多具有一定責任心的踐行者為之辛勤耕耘,使檔案職業盡管在企業處于“瀕危”邊緣,可也曾經走在了行業的前列。而在該職業主體中,能在各個階段真正挑起大梁的基本出自于上述第三類或類似人員之中,即具有一定學歷和專業的人員,可見檔案職業主體的綜合素質,在某種程度上確與其年齡、學歷、專業、經歷等有著一定的關聯,但更與其對檔案事業的忠誠度、敬業度、責任感和使命感等職業精神有著必然的關聯。
1.2 檔案職業客體
檔案職業客體即檔案,檔案是檔案職業所擁有的物質資源,是檔案職業活動主體的相對物,是檔案職業賴以生存的對象。這種物質資源的多寡和優劣,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檔案職業主體的行為狀況。在此也以某企業為例,對其檔案職業客體的狀況進行統計與分析。
1.2.1客體狀況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3年底,該企業除人事檔案外的館藏檔案數量如下:
上述館藏檔案中,包含了十多個全宗,一些是企業轉制(撤銷或破產)移交的檔案全宗,一些是管理職能涵蓋所管轄的檔案全宗,還有一些是下屬單位委托管理的檔案全宗。
1.2.2客體分析 從上述統計數據可見,該企業職業客體以科技檔案為主,其數量約占館藏檔案總量(以科技、會計和文書檔案之和計算)的81%;會計檔案約占館藏檔案總量的13%;文書檔案(“件”已折算為“卷”)約占館藏檔案總量的6%。而科技檔案中,又以建設項目檔案(含設備檔案)為主,約占館藏科技檔案總量的99%,科研與產品檔案,只占館藏科技檔案總量的1%。
正是由于上述職業客體以及相應管理職能的存在,使得檔案職業在該企業的“生命”得以延續。尤其是該企業建設項目檔案比例高達80%,加之向前延伸的工程技術資料管理職能,因而使得與這部分客體相對應的檔案管理人員占了該企業職業主體的70%。
企業檔案職業客體的確定性決定了檔案職業在企業的確定性。那么若想使企業檔案工作具有發展前景,僅僅守住這些檔案資源是遠遠不夠的,而必須注重檔案業務管理的首未兩個環節,即“收集”和“利用”。通過對企業各項前端業務的辨析,將企業運營中形成的各類文件收集齊全,以豐富館藏檔案資源;而通過對館藏檔案資源的開發,以“產品”或“半成品”形態為企業各項活動提供有效利用,更大限度地發揮職業客體的作用,體現職業客體的價值,才有可能使檔案職業在企業的“瀕危”局面有所改觀。
1.3 檔案職業技能
檔案職業技能主要是通過檔案管理活動的業務內容及其知識水平得以體現的。檔案管理活動的業務內容主要包括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所謂檔案管理活動的基本程序,是指為實現檔案職業的功能目標而對各業務環節所作的有序安排,比如檔案的收集、整理、鑒定、保管、統計、提供利用等基本環節以及再進一步的檢索、編研等業務內容;而所謂檔案管理活動的基本方法,就是為了完成檔案管理活動的業務內容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的總和。在此結合某企業實際,對檔案管理活動的基本程序與基本方法進行解析。
1.3.1基本程序的掌握與應用 檔案管理活動的基本程序,會因企業賦予檔案管理部門的職能和業務內容的不同而各異。某企業檔案管理部門除履行各類檔案管理職能外,還向前延伸,負有工程資料管理職能。那么就建設項目檔案管理而言,該企業檔案管理活動的基本程序除了上述檔案管理的基本業務環節和內容外,還得向前延伸至相關工程資料管理的各項業務環節,包括建設初期參與引進技術資料交付要求的談判;建設期間負責工程技術資料的接收、還原、分發以及竣工文件編制的業務指導;建設后期竣工文件的接收、審核、驗收等。這些均為該企業檔案管理部門根據自身職能和業務內容,為強化建設項目檔案的全程管控,實現工程資料與檔案的流程化管理目標而增設的業務環節,那么對上述工程資料與檔案管理基本程序的熟練掌握與靈活運用,就是該企業建設項目檔案管理人員所應具備的職業技能。
1.3.2基本方法的傳承與創新 檔案管理活動的基本方法,應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與發展。就企業檔案管理活動而言,方式方法的創新可以說無處不在。該企業在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管理活動中也曾有過創新之舉。如:對檔案收集工作已認識到從辨析前端業務、加強協同管理入手的重要性,化被動收集為主動收集;信息化條件下的檔案整理與保管已逐步“化繁為簡”,分類編號的簡化、條形碼用于檔案的出入庫管理等,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的作用;而企業各類業務系統的協同管控,文檔一體化管理,科研文件、檔案一體化管理以及檔案的網絡化提供利用等,又進一步說明檔案管理活動的基本方法必須跟上時代和企業的發展步伐,才會具有活力。那么該企業檔案管理人員在其相關業務活動中傳承或創新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也可謂是職業技能的一種體現。
從上述對檔案管理活動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的解析中似乎可以看出,檔案職業技能并非都能從課本上學到,而需經實踐與感悟才能掌握和提高。該企業在檔案管理活動中的某些職業技能(如檔案編研、信息推送等),由于缺乏或少于實踐則略顯薄弱。這也說明檔案職業技能傳承容易,創新不易。檔案管理的一些程序性工作簡單易學,并不需要太強的專業知識,太高的學歷,只要按照制訂的規范操作就能完成。但程序性工作的高效優質則需要創新方式方法,需要拓展職業技能才能達到。因此,職業技能也可謂是知識水平與管理水平的一種體現。
1.4 檔案職業條件
檔案職業條件是指職業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物質條件。主要包括檔案職業活動的空間狀況和技術設備狀況,比如檔案庫房、檔案裝具和檔案技術設備等。一般來說,具有一定規模且擁有相當職業客體數量的企業,基本物質條件的具備通常不在話下。在此再以某企業為例,目前該企業總部管轄范圍內的檔案庫房、設備等狀況統計如下:
上述檔案室的總建筑面積與庫房建筑面積,包括了該企業總部管轄和托管的三處檔案樓的面積總和。三處檔案樓分別于1991年、2006年和2007年投入使用,總建筑面積(庫房建筑面積)分別為7690 (4274)平方米、1115 (815)平方米和2245 (1064)平方米;目前庫房內的檔案裝具基本上為活動式密集架;檔案室所需設備的配置基本齊全。以傳統的眼光看上述“硬件”數量,應該說是不錯的;但從現代的眼光看其內在質量,如庫房檔案裝具的智能化程度等尚有上升空間;更有職業文化、職業精神等“軟件”有待進一步完善。
綜合上述檔案職業在企業的狀況,基本上是傳統思維指導下的檔案管理運作模式,傳承有余,創新不足。注重檔案業務的中間環節,投入到整理與保管的業務人員約占總人數的80%;而編研人員只有1~2人,約占總人數的2%~4%。這些現象與主體結構、客體狀況、職業技能、職業精神等檔案職業的構成要素不無關系,與時代變革和企業發展也不相適應。
2 檔案職業在企業的發展前景探析
當今時代,高速發展的信息化使全球各行各業均產生海量數據,并以超乎人們想象的速度逐年爆增,可謂是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對企業而言,隨著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可以說數據無處不在,無處不留。那么如何有序管理日益膨脹的數據、有效辨析大數據中的“保存價值”、充分挖掘檔案資源中的隱性知識,以達到數據增值應用的目的。乃是大數據時代對檔案職業提出的挑戰,同時也給企業檔案工作轉型發展帶來了機遇。
2.1 認清發展趨勢,展望職業前景
長期以來,檔案職業素以保存檔案并提供利用為己任,承擔著對各類原始記錄的收集、整理、鑒定、保管、統計、利用等任務。然而,傳統的檔案管理模式面對洶涌而來的大數據,如果只是進行細枝末葉的修修補補已經無法應對,惟有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和創新。而根本性的變革和創新需要具備先進的管理理念,根據時代特征,通過對企業現狀與信息化發展趨勢的進一步認識,展望檔案職業的發展前景,轉型思考應對策略,從而探索出與企業發展相匹配的全新管理模式。
2.1.1檔案管理面臨的格局 檔案職業活動從手工管理到電子化管理,看似運用了現代技術、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立了檔案管理系統,甚至與前端業務系統設計了歸檔接口,實現了電子文件的在線歸檔,從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以及網絡化提供利用上來看著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從管理思維上來看,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只不過是手工管理方式的電子化“翻版”而已。而大數據時代所形成的大檔案管理思維,相對傳統思維來說將有本質的轉變,檔案職業也將面臨新的格局。
伴隨著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和優化,各個業務條線的信息系統基本建立并不斷完善,企業大部分業務流程基本上嵌入各自的業務系統進行運作,各類數據或文件也基本上在系統中形成、運轉和歸檔,使得企業檔案管理部門曾經擁有的檔案資源稀缺度和壟斷性優勢已逐步減弱。檔案信息資源已不再因傳統意義上的檔案“孤本”而稀缺,也不只為檔案管理部門或檔案管理系統所壟斷。如今,常常能聽到來自各業務部門“我們系統上的數據信息都已保存并可查詢,為啥還要向你們檔案管理系統歸檔?”“在我們業務系統上查詢數據信息比歸檔后到檔案管理系統查詢更方便”等類似歸檔必要性的質疑聲。而檔案管理部門在企業檔案信息化建設初期曾經認為可行的、必要的、先進的設計理念———即與公文系統建立歸檔接口、實施前端控制和全過程管理的文檔一體化的管理模式,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各類業務系統的紛紛建立、種類繁多的數據信息蜂擁而至,還真有點手足無措。在設計相關業務系統歸檔接口時,也常常會遇到“你們需要哪些數據信息?”的疑問,而檔案管理人員如不率先做些“功課”還真有點應對不了,就算做了“功課”也未必能考慮周全。此景下的企業檔案管理部門壓力重重。
面對大數據時代的企業信息化發展趨勢,檔案管理部門惟有擺脫傳統思維的束縛,跳出檔案看檔案,可以重新定位與角色分配,利用企業的各方資源和力量來管理大數據。屆時檔案管理形成的新格局將是數據與檔案的相互交融,各類業務與檔案管理的互相滲透。
2.1.2檔案職業的發展愿景 在此結合本企業實際,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為依據,探討大數據時代企業檔案工作的思路與愿景。
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是一種將文件從產生到被銷毀或作為檔案保存的運動過程看作一種生命現象并對其進行全方位研究的理論學說。這一理論的前端控制和全過程管理思想對電子文件管理以及系統建設也同樣適用。本企業十多年前率先開展的文檔一體化管理以及相應系統的設計開發也正是基于這一理論的指導。之后,又基于文檔一體化管理思路,實現了科研文件、檔案的一體化管理。然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以及上述新的質疑與問題的接踵而來,檔案管理人員有必要重新審視現行模式,轉型思考應對策略,繼承和發展這一理論學說。
不妨可以設想并探討一下,企業各個業務系統形成的各類數據信息是否可以在各自系統上存檔并管理的可行性。事實上,目前,企業設計并運作的各個業務系統已基本融合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的前端控制和全過程管理這兩種理念;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客觀條件,如具有便于其對數據信息進行管理的分類原則,隨著云時代的到來,存儲和利用各類數據信息也不再是個難題。這似乎意味著已無再向檔案管理部門或檔案管理系統復制歸檔、再由檔案管理人員對其進行分類、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的必要性。一則復制歸檔的范圍也未必能考慮周全,二則檔案管理部門按自成體系的分類原則對檔案進行分類管理也未必能滿足用戶的查閱需求。當然這并非是對各類數據信息的放任自流,使其成為一個個信息孤島,而是打破業務與檔案管理的界限,共管大數據,共建大檔案,以實現企業檔案價值的最大化應用。但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前提條件:一是業務管理人員的“檔案化”,即增強相關業務人員的檔案意識和檔案知識,為設計和完善各自業務系統數據信息的存檔與管理奠定基礎,這也符合如今檔案界已有人提出的“人人都是檔案員”的新觀點;二是檔案管理人員的“業務化”,即增強檔案管理人員的相關業務知識,具有指導相關業務系統建立有關電子文件歸檔和管理的能力。
此愿景下的企業檔案管理部門并非無所事事,而是站在大數據的維度,知識化管理檔案。如:在企業運營管理的頂層設計中注入檔案要素,統籌管理企業的大數據與大檔案(含各個信息孤島上的數據信息),實現企業內部檔案信息資源的共享;根據用戶需求以及企業文化傳承的需要,對檔案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利用;與企業知識管理等部門協同,挖掘檔案資源中所具有的隱性知識進行推送等,充分發揮檔案的知識價值。
因此,展望未來,檔案職業呈現的不應再是如今傳統思維指導下的“收收發發” “編頁蓋章”“存檔調檔”等相對簡單化的作業場景,而是應基于知識管理為導向,以傳播企業文化、管理知識信息、譜寫“百年”史冊等職業面貌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2.2 創建核心團隊,再顯職業風采
上述職業愿景,顛覆了長期以來企業檔案工作的傳統思維定勢,也許困難重重,如職業主體面臨知識的更新以及核心人才的稀缺,職業客體受到電子化以及利用需求多元化的沖擊,職業技能(尤其是核心技能)無法迅速拓展與提升,職業條件在“軟件”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因此,必須通過優化主體結構、發揮客體作用,拓展職業技能、創造職業條件,為實現檔案職業發展愿景打下基石。
2.2.1優化主體結構 對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來說,傳統意義下的企業檔案工作一般可分為兩塊,一塊是策劃指導,一塊是操作實施。策劃指導者可以說是職業主體中的核心人員,對其綜合素質要求較高:不僅需要一定的學識和經驗,更需要對檔案事業的一份摯愛和執著;不僅需要具有洞察行業和企業動向的能力,更需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為企業檔案工作勾畫藍圖,并不斷迎接新的挑戰。而操作實施者即為基本人員,對其綜合素質要求則相對較低,具有一定的責任心和工作技能,能正確理解并按制訂的各項標準規范實施操作即可。也就是說,職業主體結構中,若是上述兩者皆備,企業檔案工作就能成績斐然,反之則不然。
那么進入了大數據時代的企業檔案工作,以更高、更廣的角度看職業主體,也可以將其分為核心人才與基本人員兩類。前者是新時期企業檔案工作方向的設計者、引領者、指導者;而后者就是踐行者。
在職業主體中,決定檔案工作興衰與成敗的關鍵在于是否擁有檔案核心人才并發揮其作用,但檔案核心人才的“鑄就”并非易事,學識與經驗、摯愛與執著、洞察力與決策力等綜合素質,需要一定的理論知識,更需要到實踐中去磨練和打造。由于企業檔案工作涉及的專業面較廣,職業主體中的檔案專業化程度未必能起決定性作用,而具有相關專業知識或管理經驗的人員從事企業檔案工作也許更具優勢。比方說具有計算機專業的人員參與信息化建設或大數據管理,具有企業相關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的人員,參與檔案編研或挖掘檔案中的隱性知識等,想必其管理思路和視角一定不同于檔案專業的人員吧! 只不過由于檔案職業在企業所處的地位及其定位,通常吸引不了具有相關專業的人才,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因此,優化主體結構應從檔案職業的愿景和需求出發,制定檔案人才梯隊的培養目標和方向,朝著多樣化知識結構、多渠道吸收培養的方向發展。一方面需實施對業務人員“檔案化”的培訓;另一方面更需實施對檔案人員“業務化”的實訓。將檔案管理理念嵌入前端業務流程,使檔案與業務管理能有機融合,需要檔案管理人員具備相應的業務知識,更需具備共管大數據、共建大檔案的綜合策劃能力。只有優化了主體結構,造就了核心人才,創建了核心團隊,檔案職業才能重新煥發生機,應對大數據時代的挑戰。
2.2.2發揮客體作用 檔案生命力的根基在于其特有的價值和作用,而檔案職業主體的重要使命在于如何發揮檔案所特有的價值與作用以保持其長久的生命力。因此,企業檔案管理部門應盡早摒棄“重藏輕用”的陳舊觀念,樹立“重藏更重用”的管理理念,無論是先前的存量檔案,還是今后增量的大數據、大檔案,多在“用”字上下功夫。既可以通過優化系統檢索功能,滿足多元化利用需求;更可以挖掘職業客體中的隱性知識和文化內涵,以“產品”形態實現與用戶的有效溝通等,則檔案利用效果將會大增,檔案的知識價值也將充分體現。
近日,本企業科技管理部門提出如何在企業的知識管理平臺上共享歷年的科研成果。這對檔案管理部門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說它是機遇,那是因為“圈外”人對檔案的認知度有所提高,將檔案資源看作是知識管理的一部分,主動提出了用戶需求。而說它是挑戰,那是因為檔案管理部門應摒棄傳統理念,這并非是簡單地將存量檔案電子化后開放檔案利用權限供需要者自行查閱即可,而應創新方式方法,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具體需求的基礎上,對科研、產品檔案進行二次加工,打造出相應的“產品”向知識管理平臺進行推送;或在完善現有系統的前提下,利用信息技術實現知識管理平臺與檔案信息資源利用平臺的相關鏈接,最大限度地發揮客體作用,滿足用戶需求。因此,這是一項值得檔案管理部門重視并應積極探究的課題,或許通過此次嘗試,變革利用模式,能走出一條企業檔案工作新路。
2.2.3拓展職業技能 檔案職業技能是維系檔案職業存在的基礎。檔案職業主體和客體必須通過職業技能來實現“結合”。客觀地講,企業視角下傳統意義上的檔案職業,說不上有哪些有別于其他職業的引以為傲的特殊技能,所謂的檔案職業技能均為檔案職業活動自然能力的延伸。這也是企業檔案職業主體基本無準入條件的因素之一。如果按上所述的將檔案職業技能歸結為檔案職業活動基本程序的設計和基本方法的運用的話,那么大數據時代企業檔案職業技能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核心技能,另一類是基本技能。
核心技能主要體現在對檔案職業的全局統籌、相關業務的辨析、數據管理與應用導向、編史修志與傳播文化、知識管理與知識挖掘等能力上,是企業檔案核心人才所應具備的職業技能。包括職業前景規劃、業務流程再造、制度體系建設、管理系統設計、大數據管理、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等相對高端的職業技能。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檔案人員的“業務化”,核心技能不僅應向廣度上拓展,更應向縱深發展。
而基本技能主要體現在對企業檔案管理活動既定程序與方法的運用能力上,是企業各類檔案業務人員必須具備的準入技能,根據崗位既定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實施相應的業務活動。隨著業務人員的“檔案化”,基本技能也應向“業務化”發展。目前,企業檔案工作中首缺的是核心技能,這些技能關乎到檔案職業在企業的發展活力和升騰空間,理應引起企業檔案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不妨可以采取“走出去”學習、“請進來”傳授的方式,提升對這些職業技能的認識,繼而在實踐中得以拓展和提高。
2.2.4創造職業條件 相對于企業檔案職業條件中的“硬件” (無論是庫房還是計算機均已大勢解決),職業文化、職業精神等“軟件”對檔案職業的健康發展更為重要。什么樣的職業文化造就什么樣的職業主體,什么樣的職業精神收獲什么樣的職業技能。因此,企業檔案職業的發展前景,寄希望于職業主體整體素質的提升,而整體素質如何提升則在于管理者的綜合素質及其思維方式下創造的職業環境。只有營造了暢所欲言的職業環境、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培養和弘揚檔案人的職業追求和敬業精神,才能激發職業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聰明才智,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企業檔案工作之路才不至于越走越窄,才能再顯職業風采。
3 結語
時代變革了,企業發展了,環境變化了,檔案職業在新的時期出現新的問題,遭遇新的困境,那是必然的,關鍵在于檔案人不能漠然視之,而應積極探索順應時代變革與企業發展的新途徑、新模式。知識化管理檔案,共建大數據、共管大檔案、實現大價值,需要業務人員“檔案化”,更需要檔案人員的“業務化” “核心化”和“知識化”。因此,展望前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