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革時代的檔案職業
18年來的檔案職業生涯,讓我清楚的認識到,時代、工作環境為一個人提供什么樣的平臺,我們就能做出什么樣的成績。讓我們先簡單回顧這些年的工作歷程。
1.1 檔案職業生涯回顧
1.1.11996年—1999年以手工管理為主的“看攤守業”實體管理 因為是20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大學生,所以在校期間學到的檔案學知識主要以實體管理為基礎。進入工作崗位后,本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接收、整理、編目、上架檔案和接待查檔。當時的卷內文件目錄、案卷目錄和移交目錄都是印制好的。那時單位有一臺486電腦,裝有初級版的WPS文字編輯系統。我們利用WPS編輯文字,打印案卷標題,然后粘貼到案卷封皮上。當時利用檔案的人數不多,主要是通過來館查閱和電話咨詢兩種途徑。我們提供給利用者的檢索工具就是一本本的案卷目錄。坦白說,在這種工作模式下,檔案人員主要在“看攤守業”。
1.1.2 2000年—2003年利用計算機輔助的實體管理階段 這一時期,計算機技術迅猛發展,我們檔案館計算機數量也有所增加。微軟提供了兩款非常好的辦公管理軟件,一個是微軟辦公文字處理程序簡稱Word。另一個是試算表軟件簡稱Excel。Word給我們提供了直觀、專業、方便和優雅的文字編輯處理平臺。Excel則可以進行電子圖表制作、管理,對各種數據進行處理和統計分析。我館開始利用Word和Excel編制卷內文件目錄、案卷目錄和打印案卷封皮等工作。雖然利用者數量較前一時期有所增加,但手工檢索也還能應付。
1.1.3 2004年—至今,半實體管理、半信息管理階段 2004年9月1日—3日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成功召開。互聯網以飛快的速度在中國發展、普及著。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信息交換的更新速度快,形式也多種多樣。交換信息具有互動性,包括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可以互動交流。關鍵是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很低,但利用者卻可以無限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