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檔案文獻資料的收集技巧和方法(中)
作者:畢瑾耀 陳建
來源:《山東檔案》
二、要巧妙地收集檔案文獻資料
檔案文獻編纂者在收集檔案文獻時只靠勤奮是不夠的,還要掌握必備的技巧。當然這里“技巧”的意思不是投機取巧,而是說編纂者要時刻圍繞編纂題目抓住人物、時間、地域三條主線,順藤摸瓜,巧妙地收集,這樣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抓住人物主線
抓住人物主線在收集檔案文獻中不失為一種既省時又省力的巧妙方法。因為人物是事件的核心要素,抓住了人物也就抓住了事件的核心和關鍵。比如,要編寫一套《吳寶康先生檔案文獻專題》,該如何來收集文獻材料呢?吳寶康先生是我國檔案事業的先驅,我們除了要查找吳先生的直接全宗文獻,還應延伸人物脈絡,收集與吳先生關系密切的人,即收集吳先生的家人、朋友、學生、同事等相關人物的文獻材料,找到他們收藏的關于吳先生的照片、手記,他們與吳先生的書信往來,以及這些人對于吳先生的回憶錄等,以此來體現吳先生學高身正、平易近人、求實嚴謹、心胸坦蕩的光輝形象。我們抓住了人物這條主線,在收集檔案文獻時就會有的放矢,得心應手,收集到的關于吳先生的檔案文獻材料才會豐富具體,有血有肉。
(二)抓住時間主線
檔案文獻編纂內容都具有一定的時間斷限,編纂者如果能把握好這個時間主線,就會大大縮小檔案文獻的收集范圍,從而減少檔案文獻收集的工作量。比如原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纂《李煦奏折》時,編者沒有漫天撒網,凡李煦的奏折就收,而是首先劃定了查找李旭奏折的時間斷限,即自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李煦出任蘇州織造起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病死止。編者為什么這么劃定呢?這是因為李煦擔任蘇州織造時,實際上是康熙皇帝派駐在江南的耳目,可專折奏事,因此他在蘇州織造任上的奏折才最具有史料價值,查找的時間段應自此開始;康熙帝死后,雍正帝即懲治李煦,李煦也就失去了鷹犬的作用,他的奏折已沒有研究價值,故查找期限到康熙皇帝死為止。這樣一來,時間范圍明確了,編者在查找文獻時就有了目標和方向,從而不至于漫無目的,浪費時間。
(三)抓住地域主線
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發生的,按地域查找檔案文獻往往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若要編寫《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史料》,北京的第一歷史檔案館當然是檔案文獻的主要來源地,但像南京、安徽、杭州等這些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的主戰場亦應是檔案文獻資料的重要收集地,編纂者應到這些地區的檔案館或民間進行有關太平天國檔案文獻的收集,相信一定會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