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編研評估體系的建立
由以上分析可知,要實現對檔案編研的評估,既涉及理論,也涉及實踐,但其中一個關鍵的部分就是檔案編研評估體系的建立。因此,研究檔案編研評估的作用與意義,就不能不研究檔案編研評估體系。所謂檔案編研評估體系,就是對檔案編研過程以及檔案編研成果的價值進行判斷,以便調整和控制檔案編研工作的一整套成體系的參照規范。
1.檔案編研評估體系建立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檔案編研評估是檔案編研生命周期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其目的是為促進整個檔案編研工作的發展。因此,制定和實施檔案編研評估體系,都是為了更全面充分地開發檔案資源的政治、文化和經濟功能,實現其價值,即堅持以檔案為本。同時又要考慮到檔案編研的整個流程和各個環節,從選題、材料收集、審核到編研成果的出版及對編研成果使用者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和反饋。檔案編研評估的結果和經驗,要為檔案館(室)的下一個編研成果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統籌編研成果的數量和編研的質量,統籌編研選材的全面和精練,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而推動檔案編研工作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
(2)系統性原則。作為一個整體性的評估體系,各個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模塊之間,注重其整體性,不可單獨地看某一個模塊,應綜合編研成果的各個評估要素,評價編研成果。在評估體系中,任何一個評估要素都必須與整個評估體系的標準相一致,形成一個協調的有機體。
(3)實用性原則。任何評估體系都必須能夠進行實際操作,檔案館的決策人員和編研人員能夠依照評估規范來對檔案編研成果的價值進行衡量,不應泛泛而談,應是具體的、明確的。另外,不論是古代的編研成果,還是近代的編研成果,不論是紙質出版物還是網絡編研成果,都可參照評估。
(4)客觀性原則。對檔案編研成果的評估應該以客觀的社會效益為評估參照物,看其是否有利于充分地開發檔案信息資源,是否符合科學性原則,而不能以一時一事的經濟收益或者潮流而妄加評估。
2.檔案編研評估體系的構建
構建檔案編研評估體系應該具備這樣幾個要素:
(1)應依據檔案編研評估體系建立的科學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實用性原則和客觀性原則;
(2)應依據檔案編研的流程,從質和量兩方面,選取評價指標;
(3)應兼顧檔案編研成果,在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的深度和廣度上建立參照規范;
(4)應根據重點論的原則,數字化編研成果的評估指標單列。
檔案編研評估體系在上述基礎之上加以系統化、具體化,從而形成可實際執行與評價操作的一整套成體系的參照規范。這樣的評估體系的建立,可以包括編研選題、編研材料加工、檔案數字化等方面。為了使評估更具有操作性和客觀性,還必須為評估體系的各項指標建立分值,以使評估從定性評估走向定量評估。分值的設立,根據“從一般到具體、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的原則進行。分值計算,根據評估的二級指標或三級指標所對應分值相加后,所得總分就是評估的分數,以此來判定編研質量的優劣。其評估體系的整體架構如下:
以上檔案編研評估體系的構建,并非全面、完整、系統,它沒有包含所有的檔案編研評估指標,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各單位還得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和修改。如果在檔案編研中能夠真正地對檔案編研進行系統全面的評估,那么就可以高效、有力地優化檔案編研,同時也就加速了檔案工作的信息化、現代化、知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