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編研產品開發的多元化與精細化
多形式、系列化的檔案編研開發的路子怎么走?個人認為,檔案編研產品開發要緊緊依托館藏,瞄準資政服務和公共服務兩大需求,集史料著述、編史修志、舉辦展覽、開辦報紙專欄專版、合作拍攝電視片、開辦網絡文史版塊于一體,推陳出新,多元并舉,綜合開發。產品開發思路廓開之后,要突出大手筆、高品位的精品制作,精心選題,精心策劃,精心組織,精心生產,走編研產品精細化之路。
編研產品開發的精細化,涉及選題、策劃、創意及編纂工作的各個環節,但時下而言,我感到首先是文本和言說方式的問題。
文本,即編研產品的體裁和形式。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包裝問題,而是對檔案進行量體裁衣的過程。一種文本,不可能適用于所有檔案;而一種檔案,可以用多種文本包裝,收到異曲同工之效。檔案人駕輕就熟的文本以志體、匯編體為多,是檔案編研的主流產品,是多形式、系列化編研開發的基礎環節,而志體、匯編體多適用于官修文本,讀者面不夠寬,其價值取向為資政服務,雖然難為公眾所接觸但其公益目的是廣義而恒久的。為公眾服務,要求檔案編研開發不能僅固定于一兩種文本,檔案的寫作體裁必須向多元化發展,如以紀實體、散文體、雜文、隨筆等形式結構的紀實文學、劇本或電視腳本、專欄、專版文章、網絡版塊等等。這是一種客觀需求———走多形式、系列化發展之路,必須在文本形式上搭建多元并舉、兼容并蓄的平臺。實際上,不光檔案界,文學界也同樣面臨選擇文本的問題,不過選擇不拘于體裁的層面上,同一體裁采用不同的敘述方式都有文本優化的問題可以探討。如《束星北檔案》的作者在成稿過程中就曾經歷過敘述主體的轉換,亦即文本優化,最終是在文本汰選理念的深化中成就了這本書。
隨之而來的是言說方式,即如何轉述檔案信息。白描式的陳述是檔案人慣用的言說方式,不尚修飾,刪繁就簡地傳達檔案里的信息。這種言說方式不帶任何主觀色彩,“融評于述”,濾去語言的枝枝蔓蔓,這很符合志體語言的要求。但純志體的言說,是其他文本之大忌,與讀者閱讀習慣之間的落差是它的致命傷。以檔案為支撐的廣播電視、報刊專欄專版專題、閱讀鑒賞類文史讀物,從言說方式上都十分強調可讀性,語言形式服從內容需要,而不是機械、枯燥地堆砌志體文本的語言。為此,檔案編研人在習慣駕馭的“主語”之外,應當學習為讀者喜聞樂見、便于近距離交流檔案信息的其他言說方式,踐行多形式、系列化的編研開發新理念。
文本和言說方式對于新理念、新模式來說,是渡河的橋和船,不解決橋和船的問題,渡河就是一句空話。我個人認為,文本和言說方式,不僅僅是語言包裝問題,還涉及檔案編研開發的價值觀和效益觀,以及人力資源的結構和優化,從務實的角度講,是時下檔案編研開發須認真解決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