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纂者自身的研究精神
檔案文獻編纂的研究性,很重要的一點,是編纂者在從事編纂活動時,必須具備研究精神,其精神貫穿于整個編纂活動始終。在檔案文獻編纂中,編纂者和檔案信息的關系是辯證的統一,不可否認,檔案信息的內容在制約著編纂者。這是因為,從檔案信息的產生過程來講,它是人類的精神產品;從編纂題目需要來看,檔案信息又是客觀的物質存在,編纂者不可能脫離檔案信息的客觀狀況,或在對檔案信息不求甚解,以及對檔案信息內容不甚了了的情況下,肆意亂編。
但是,編纂者又以自己的知識和才能,統率、駕馭和協調檔案信息,編纂者在深入研究編纂題目和檔案信息史料價值的基礎上,以自己的研究精神反作用于整個檔案文獻編纂活動,編纂者始終居于編纂活動的主導地位。
通過編纂者自身的研究精神而體現出的檔案文獻編纂的研究性,在檔案文獻編纂的各個環節皆能表現出來。編纂選題時,編纂者必須研究影響選題的主客觀因素,才能確定一個能夠滿足社會實際需要和學術研究需要,并能夠經受住歷史檢驗的編纂題目;查選檔案時,編纂者必須深入細致地分析研究檔案文獻的史料價值,才能在普遍查找檔案文獻的基礎上,將零散的、孤立的、表面的檔案,挑選組合成系統的、有機的、典型的檔案文獻,透過檔案信息中記載的事物現象,以說明編纂題目;鑒辨檔案時,編纂者在研究檔案原件的外形和檔案信息內容是否存在矛盾的疑點中,要鑒定檔案本身的真偽,辨別檔案內容之正誤,以避免將偽誤檔案在沒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情況下編纂公布;編輯加工時,編纂者必須在深入地研究檔案文獻正文的基礎上,正確地對檔案原文進行全面、適當的轉錄加工和點校加工,以維護檔案的可據性,加強檔案的可讀性;撰寫輔文時,編纂者只有在綜合研究歷史和檔案之相互關系的基礎上,以檔案學、歷史學、文字學等淵博的學識和統攝功能,才能給編纂的檔案文獻加注、編按、作序,這些文字既是讀者閱讀檔案文獻的良師益友,又是整部匯編的畫龍點睛之筆。
由于編纂者在“研”的前提下要“編”,在“編”的過程中要“研”,編研結合,因此編纂有別于單純的著書立說。作為特殊的著述行為,如果編纂者不從事學術研究活動,是不可思議的。
檔案文獻編纂的研究性,決定了編纂者必須善于學習。由于在檔案界從事編纂工作的人士,多為學習檔案專業出身,他們精于對檔案的第一次整理和第二次整理,但不能夠苛求他們對浩如煙海的館藏檔案所反映的各種信息,如人物、事件、事物,以及可能編纂的專題內容,樣樣精通。尤其有的編纂者,面對社會上或學術上多種需求,以及汗牛充棟的館藏檔案,今日剛剛完成一項編纂任務,明日又要著手另一項自己感到很陌生的編纂題目,在這種形勢下,編纂者只有學習。
編纂題目確定后,編纂者要學習和本專題有關的科研成果,了解本專題現有的研究狀況,并加深對本編纂題目和相關檔案的理解。編纂涉及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國際關系、民族團結、宗教政治、統一戰線、礦產資源等問題的匯編時,編纂者應該學習國家有關法令、政策、方針,必須和黨中央保持一致性,必須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編纂者只有高度重視充實自己的學識,才能以一個學者的氣勢和資本,投身到檔案文獻編纂這一充滿研究性的學術活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