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病歷研究文獻調查統計分析
1 調查概述
1.1 基本概念
電子病歷與電子病歷系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二者密切相關,相互作用。對二者的研究雖然有區別,但整體上是一致的。 ?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和?電子病歷系統功能規范(試行)?對電子病歷與電子病歷系統的概念給予了明確界定。
?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第三條規定:電子病歷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過程中,使用醫療機構信息系統生成的文字、符號、圖表、圖形、數據、影像等數字化信息,并能實現存儲、管理、傳輸和重現的醫療記錄,是病歷的一種記錄形式。
?電子病歷系統功能規范(試行)?第三條規定:電子病歷系統是指醫療機構內部支持電子病歷信息的采集、存儲、訪問和在線幫助,并圍繞提高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提高醫療效率而提供信息處理和智能化服務功能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既包括應用于門(急)診、病房的臨床信息系統,也包括檢查檢驗、病理、影像、心電、超聲等醫技科室的信息系統。
1.2 問題由來
自2010年原衛生部先后頒布?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電子病歷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試行)??電子病歷系統功能規范(試行)?三個與電子病歷相關的規范性文件。使醫療機構電子病歷系統應當具有的功能得到了明確,更加有利于規范醫療機構電子病歷管理,更好地發揮了電子病歷在醫療工作中的支持作用,促進了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開展。電子病歷系統從純學術研究進入了實際推廣運用。
1.3 數據來源
為了解電子病歷系統做為醫療檔案管理信息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研究現狀,本文章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總庫為數據來源,篇名為檢索項,首先制定檢索式“電子病歷系統”進行精確檢索,共檢索出2001年—2013年227篇相關文獻。再制定檢索式“電子病歷”并且“檔案”進行精確檢索,共檢索出2005年—2013年44篇相關文獻。本文對上述271篇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總結出電子病歷及電子病歷系統研究的趨勢、特點與存在不足。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文獻數量分析
從電子病歷文獻數量看,2005年—2015年間,以?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頒布的2010年為界,該領域前后各有一次研究高峰出現,即2008年6篇文獻和2011年的11篇文獻。2005年—2008年為研究的起步與上升階段,起步時起伏不大,尚有空白年度;上升時幅度較大,超過了前面數年文獻的總合。2009年—2010年為研究的回調階段,回調幅度不大,只略微低于第一次高峰值。2011年—2013年為研究的高潮時期,該階段的變化曲線與第一次高峰值年及隨后回調階段的變化曲線有相似之處,只是文獻數量高于前次。該領域的研究兩次高峰均出現在?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頒布前后,這與政府部門相關規范出臺,從而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對社會實踐產生影響有直接關系。
從電子病歷系統文獻數量看,2001年—2013年間,經歷了三個臺階。2001年至2004年為第一臺階,這一時期是該研究的起始階段,初期平緩,后期增長速度加快,文獻數量均在10篇以內。2005年至2010年為第二階段,這一時期為該研究的中期,同樣是初期平緩,后期快速增長,文獻數量除個別年度外,多接近20篇;2011年至2013年為第三階段,整個情況亦是平緩,文獻數量在35篇上下。 ?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 ?電子病歷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試行)? ?電子病歷系統功能規范(試行)?三個與電子病歷相關的規范性文件頒布的2010年正好處于第二臺階到第三臺階的過渡階段。應該說,第三臺階的形成,與政府部門三個相關規范出臺進而引起學術界強烈反響,并對社會實踐產生積極影響有直接關系。
兩者比較面言,電子病歷研究晚于電子病歷系統研究,而且規模上也小于電子病歷系統研究。但起伏曲線較為相似。
2.2 文獻學科分布
從電子病歷文獻學科分布看,涉及醫藥衛生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研究、檔案及博物館、自動化技術、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5個不同學科。具體分布情況是醫藥衛生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研究33篇,占75%;檔案及博物館11篇,占25%;自動化技術10篇,占22.73%;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2篇,占4.55%;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1篇,占2.27%。由于該領域研究屬于跨學科研究,主要涉及醫藥衛生與檔案學,故文獻的學科歸屬上有交叉與重疊,重疊率高達近30%。這表明文獻研究內容存在高度跨學科融合性。
從電子病歷系統文獻學科分布看,涉及醫藥衛生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研究、自動化技術、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互聯網技術、臨床醫學、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藥學等15個不同學科。具體分布情況是醫藥衛生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研究152 篇,占66.96%;自動化技術83篇,占36.56%;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54篇,占23.79%;互聯網技術、臨床醫學各4篇,各占1.76%;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藥學各3篇,各占1.32%;特種醫學、軍事醫學與衛生各2篇,各占0.88%;軍事醫學與衛生、生物醫學工程、眼科與耳鼻咽喉科、中醫學、檔案及博物館、管理學、電信技術各1篇,各占0.44%。由于該領域研究屬于跨學科研究,主要涉及醫藥衛生與檔案學,故文獻的學學科歸屬上有近40%交叉與重疊。這表明文獻研究內容存在高度跨學科融合性。
比較而言,電子病歷研究涉及的學科遠少于電子病歷系統研究,除主要學科集中在醫療衛生專業外,電子病歷研究偏重于檔案學,而電子病歷系統更多的偏重于信息技術專業。
2.3 研究層次分布
從電子病歷文獻的研究層次看,自然科學類33篇,占75%;其中學術性較強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13篇,應用性較強的工程技術13篇、行業技術指導7篇。社會科學類11篇,占25%;其中學術性較強的基礎研究6篇,應用性較強的職業指導4篇、行業指導1篇。總體上看研究偏重于自然科學(33篇)和應用性研究(25篇)。
從電子病歷系統文獻的研究層次看,自然科學類179篇,占78.85%;其中學術性較強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24篇,應用性較強的工程技術100篇、行業技術指導52篇、專業實用技術3篇。社會科學類2篇,占0.88%;學術性較強的基礎研究與應用性較強的行業指導各1篇。高等教育1篇,占0.44%。總體上看研究偏重于自然科學(179篇)和應用性研究(156篇)。這與研究本身所具有的技術性質的非常密切的關聯。
比較而言,電子病歷與電子病歷系統均偏重于自然科學研究和應用性研究。
2.4 基金資助分析
電子病歷研究沒有得到任何基金項目的支持。
從電子病歷系統文獻得到基金資助的情況看,227篇文獻中,得到各級種類基金支持的9項共20篇,占全部文獻的8.81%。具體情況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篇,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3篇,廣東省科技攻關計劃5篇,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2篇,江蘇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篇,京市教委科技發展基金1篇,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1篇,廣西科學基金1篇,湖北省科技攻關計劃1篇。國家資助項目2個,文獻7篇;地方資助項目7項,文獻13篇。電子病歷系統開發與推廣應用得到解決了國家與地方的普遍重視。從資助項目文獻的發表時間看,2005年到2010年每年2篇左右,這個時期正好處在研究的第二臺階。表明電子病歷系統規范出臺有著很強的研究基礎,并非空穴來風。2011年到2013年間,文獻數量略有減少,與研究轉入推廣應用有關。
相比之下,電子病歷研究的層次較電子病歷系統研究要低許多,研究成果的質量也略遜一些。
2.5 文獻作者分布
從電子病歷作者分布看,44篇文獻涉及作者超過了55人,其中發表2篇文獻以上的4人,占全部作者的7.25%;發表文獻15篇次,是這一領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具體情況是:李少玲5篇,陳巧玲4篇,羅秀梅4篇,龍國清2篇。其他作者或者獨立發表1篇文獻,或是與其他作者合作發表1篇文獻。44篇文獻中有11篇為2位以上作者合作完成,合作率為25%。總體上核心作者數量較少,合作率比較高。
從電子病歷系統作者分布看,227篇文獻涉及作者超過了300人,其中發表2篇文獻以上的40多人,占全部作者的13.33%;發表文獻127篇,超過文獻總數的半數,是這一領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具體情況是:唐曉東11篇,羅娟10篇,陳薇薇、夏洪斌各7篇,肖強6篇,吳偉斌、李小華各5篇,胡倩4篇,李順飛、黃家駒、關曉峰、于敏、楊霜英、蒯顥、蒲衛、陳聯忠各3篇,王欣萍、張云華、宋守君、郭雪清、侯凱文、王繼偉、中島裕生、楊柳、薛萬國、字天文、張文博、高田彰、田中亨治、趙升陽、莊嚴、鈴木齋王、郭錦秋、陳聯忠、趙振華、王炯、于立新、孫新、李臘梅、馬起龍各2篇。其他作者或者獨立發表1篇文獻,或是與其他作者合作發表1篇文獻。227篇文獻中有近60篇為2位以上作者合作完成,合作率近1/4。總體上核心作者數量較少,合作率比較高。
相比較而言,電子病歷研究與電子病歷系統研究的都具有高合作率和缺少核心作者的特點。特別是高合作率是這兩項研究最為突出的特點。
2.6 文獻機構分布
從電子病歷作者所屬機構分布看,署明單位的41篇文獻共涉及機構26個,發表2篇文獻以上的單位3個,占11.54%;發表文獻16篇,上全部文獻的36.36%,是當之無愧的核心研究機構。這3個單位是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11篇,鄭州大學3篇,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2 篇。在26 個單位中,各級醫院22 個,占84.62%,發表文獻35 篇,占79.55%;大學3個,占11.54%,發表文獻5篇,占11.36%;檔案行政管理部門1個,占3.85%,發表文獻1篇,占2.27%。醫院做為電子病歷的產生者與主要使用者,成為這一領域的文獻主要產生者是合乎情理的,也與文獻學科分布醫藥衛生與醫學為主,文獻的研究層次應用性研究占優相吻合。檔案行政管理機關發表的文獻稀少,從一個方面表明檔案行政管理機關對專業和專門檔案的關注度不夠高,主要精力多集中于文書檔案的管理上。高校雖然有一定數量與此相關的文獻發表,但多數來自綜合性大學的信息管理學院(鄭州大學信息管理系3篇,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1篇)來自醫學專業院校的只有遼寧醫學院公共衛生管理學院1篇。說明醫學專業院校對涉及未來醫務工作者必備技能的關注還遠遠不如理論知識的傳授。
從電子病歷系統作者所屬機構分布看,署明單位的201篇文獻共涉及機構276個,發表2篇文獻以上的單位超過40 個,占14.49%;發表文獻110 篇,上全部文獻的54.72%。這40個單位是:解放軍第150中心醫院12篇,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7篇,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6篇,解放軍總醫院、廣州依思軟件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學、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解放軍第174醫院、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天津市人民醫院、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各3篇,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廣東省麥迪森科技網絡公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日本非營利活動組織MedXML 委員會、廣西大學、昆明理工大學、日本熊本大學、解放軍成都軍區總醫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哈爾濱醫科大學、暨南大學、日本宮崎醫科大學附屬病院、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福建省廈門市智業軟件有限公司、解放軍海軍總醫院、西安醫學院、解放軍251醫院、武漢理工大學、北京市嘉和美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福州總醫院、日本熊本大學附屬醫院、中南民族大學、河北大學各2篇。在40個單位中,各級醫院21個,占52.5%;發表文獻68篇,占61.82%。其中解放軍醫院10個,占25%,發表文獻42篇,占38.18%,是這一研究的核心機構;大學12個,占30%,發表文獻26篇,占23.64%;其他單位7個,占17.5%,發表文獻16篇,占14.55%。醫院做為電子病歷系統的主要使用者,成為這一領域的文獻主要產生者合乎情理,也與文獻的研究層次應用性研究占優相吻合。高校文獻發表數量居次席,其中綜合性大學4所,發表文獻8篇;理工類大學5所,發表文獻12篇;醫學院校3所,發表文獻6篇。理工科及綜合性大學信息類院系占多與研究內容的技術性關系密切。
相比較之下,電子病歷研究與電子病歷系統研究的核心機構是醫療衛生機構。其次是大學和其他單位,相對比較差的是檔案行政管理機關。電子病歷系統研究甚至于沒有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文獻出現。
2.7 文獻來源分析
從電子病歷文獻來源看,44篇文獻分布在28種期刊上,刊均只有1.57篇。醫藥衛生專業期刊13種載文19篇,占文獻總量的43.18%;其中發表2篇以上的醫藥衛生專業期刊有5種共載文11篇,占文獻總量的25%。檔案學專業期刊7種載文14篇,占文獻總量的31.82%;其中發表2 篇以上的檔案專業期刊有3 種共載文10 篇,占文獻總量的22.73%。檔案專業核心期刊4種,共載文8篇,占文獻總數的18.18%。其他期刊8種載文11篇,占文獻總量的25%;其中發表2篇以上的其他期刊有1種共載文4篇,占文獻總量的9.09%。可以看出,該領域相關研究成果在三類期刊上的分布與發表數量雖然有些差異,但大體上比較相近,說明對此問題的關注各學術期刊均有比較高的關注度。醫藥衛生專業期刊居多,檔案學期刊次之,其他期刊最后。檔案學期刊,特別是檔案學核心期刊上的成果數量相對比較多,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研究內容更偏重于檔案專業。
從電子病歷系統文獻來源看,227篇文獻分布在120種期刊上,刊均1.89篇。在2篇以上的40種期刊中,醫藥衛生專業期刊30種載文134篇,占文獻總量的59%。信息技術專業期刊有8種共載文19篇,占文獻總量的8.37%。其他期刊2種載文4篇,占文獻總量的25%,其中發表2篇以上的其他期刊有1種共載文4篇,占文獻總量的1.76%。
在全部文獻中涉及核心期刊25種,占期刊數的11%;發表文獻47篇,占全部文獻的20.1%。文獻質量與水平比較高。具體分布是:醫療衛生裝備12篇,中華醫院管理雜志4篇,中國醫院管理、中國醫療器械雜志、中國藥房、現代預防醫學、計算機系統應用、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與應用、計算機工程各2篇,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中國全科醫學、中國計算機用戶、醫院管理論壇、軟件、計算機應用與軟件、計算機應用研究、計算機工程與設計、計算機工程與科學、華西醫學、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傳感器與微系統各1篇。
醫藥衛生類期刊與信息技術,特別是醫藥衛生與信息技術類核心期刊上的成果數量相對比較多,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研究內容屬于醫藥衛生與信息技術專業。
這兩者的可比性不強,不適合進行比較。
2.8 關鍵詞分布
從電子病歷關鍵詞詞頻上分析,44篇文獻前40個關鍵詞中,使用頻率超過3次的高頻詞有7個,分別是電子病歷檔案15篇、電子病歷12篇、病歷檔案5篇、檔案管理4篇、對策4篇、醫院3篇、電子健康檔案3篇。使用頻率2次的9個,分別是:檔案、安全管理、紙質病歷檔案、開發利用、病歷質量、規范管理、管理信息化、電子、接口。使用頻率1次的有:護理、探討、診療模型、數字化、轉接、醫院信息化建設、計算機化病案、醫院電子病歷、優勢、歸檔管理、弊端、區域衛生信息化、風險防范、日本、電子病歷檔案、交互應用、規范化、登記備份、電子健康記錄、雙軌制管理、應用、應用與管理、管理措施、全面質量管理。研究主題明確,涉及問題面寬泛。
從電子病歷系統關鍵詞詞頻上分析,227篇文獻前40個關鍵詞中,使用頻率均超過了3次,分別是:電子病歷139篇、電子病歷系統32篇、醫院信息系統17篇、XML17篇、新版電子病歷10篇、HL710篇、HIS8篇、系統融合7篇、信息系統7篇、臨床信息系統6篇、應用6篇、計算機化5篇、中醫4篇、醫院管理4篇、集成4篇、質量控制4篇、XML技術4篇、臨床路徑4篇、數字化醫院4篇、標準化3篇、WebService3篇、信息化建設3篇、WebService3篇、結構化3篇、模板3篇、知識庫3篇、CDA3篇、EMR3篇、效果3篇、系統設計3篇、病案系統3篇、醫院信息系統(HIS)3篇、體系結構3篇、PACS3篇、可擴展標記語言3篇、數據庫3篇、實施3篇、系統集成3篇、安全性3篇、醫院信息管理系統3篇。研究主題明確,研究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技術與質量控制方面。
電子病歷與電子病歷系統研究的內容有一定的相溶與交叉,但由于論文關鍵詞選擇時缺少相應的規范,關鍵詞的選擇具有非常大的隨意性,故關鍵詞高頻詞的重合率并不高,顯得研究內容分散的,主題不突出。
3 結語
我國對電子病歷、電子病歷系統的研究雖然開始時間不長,但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取得了一定數量的成果,其中還有一批高質量的,由國家或地方政府資助的基金項目的成果,為該領域研究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其一,理論研究相對滯后。有關研究多是研究者根據電子病歷系統研發與應用實踐提出的設計方案或經驗總結,雖然對電子病歷系統的開發與推廣應用具有比較強的技術指導作用和意義,但理論概括與總結不夠。其二,缺乏從醫療機構管理及信息化的整體上來研究電子病歷系統。在具體研究中,研究者們大多只圍繞電子病歷來進行系統設計、開發、應用和改進研究,沒有從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的層面進行研究,沒有將醫療機構已有的信息管理系統與信息數據整合使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資源浪費。其三,檔案行政管理機關和醫療機構管理層參與研究的熱情不高。從上述分析可了看到,醫務工作者、信息工程技術人員是研究的主體,而對病歷(包括電子病歷)負有管理職責的檔案行政管理機關、醫療機構的管理人員卻極少參與相關研究。
隨著電子病歷系統及電子病歷的全面推開和應用的不斷深入,將會有更多的研究者會加入其中,并根據電子病歷與電子病歷系統實踐創造的經驗,提出新的理論與方法,使研究的理論水平不斷提高。重視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一定會將電子病歷系統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進而進而推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檔案服務體系建設,更好地為公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