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在編輯崗位上手頭過的稿件太多,某種印象也太深的緣故吧,感覺現在的一些檔案學和檔案業務論文,良莠不齊,魚日混雜,許多根本不能稱為論文的文章也成了論文.且遍地都是,這對論文是一種傷害。在我的感覺中,論文是一種很正式很高貴的文體,我是很草根的人,平時很少有"高貴”這個字眼兒冒出,但覺得非得要那樣說一下,盡管聲音很微弱。
論文關鍵在于"論”,而且要論出點兒意思來,論出自己的見解和新意,才是論文的樣子。如來連這點兒意思都沒有,那就只剩下一堆資料了,或者是重復的.零散的無價值的資。往后退一步說,能充當有用的資料提供者也行啊,但這些文字偏偏大都停留在一種無新話可說、勉強絮語的狀態,不是糾纏于某些嚼爛了的概念術語不松手,就是一味地強調"加強管理”之類的老生常談,能有啥參考性呢?這就很麻煩。麻煩還在于,作者并不在乎業內同行稀稀位位的反響所蘊含的提醒意味,他們對導致個人文風發生如此滑坡的"大氛圍”融得很緊,心思越用越多,越用越精,并不打算逸出其外。這也許是論文不成其為論文的根木原因吧。論文不是歸納別人的看法,而是表達自己的觀點,學術探討也不是繞圈子而是找出路。如果僅為評職稱湊篇數.那另當別論,如果真的想研究點學術和業務,真的想解決點實際問題,卻看不清這個病根,不在"學識”上花點功夫,動點心思,不去適當地間歇和蓄水,那就只能重復自己,原地踏步,無法再向前挪動一步,論文就永遠是在"打造”。他的文宇也只能是蓮葉上的露珠,而不是晶瑩的鹽粒,他僅僅是作者,卻不是有價值的學術產品的持續創造者。
論文畢竟是文章,不光是論證,還是作者思想、情感、人格、專業精神的傳遞,還應該包括風格和文采,論文作為文章,并不排斥這些。一篇文字給讀者的直接感受是"閱讀感”。作為文學性文宇,首先要求它具有欣賞性和藝術性,以便更容易與讀者溝通。論文的文字由于目標不一樣,傳達的東西不一樣,當然首先考慮的不是欣賞性藝術性,而應達到一定的專業水平、學術水平。但文字也不能因此而變成一棵裸枯木朽株,見樹不見葉,沒有一點兒生機呀?更不能像一塊塊氈,粘貼得緊緊的,透不出一絲空氣和縫隙。這樣的文字,讀者是會皺著眉頭看的,很費勁。學術論文既然是文章,就存在文字的表達和表現能力的問題,作者的學養越好,思路越清晰,研究越透徹,表達能力越強,觀點就越容易被讀者所接受。我在閱讀一些大學教師的論文稿件時,經常被他們說理的透徹.文字的精彩所折服。而現在一些論文的問題就在于不能用很好的話來表達原本很好的內容,很可惜。
所以,許多時候,我覺得用心或許比寫作更重要。用心作文,用心研究問題,就會有深層次的思考,這種思考的成果是別人沒法替代的,這徉的論文才是白己的論文。用心,還會明白論文是寫給人看的,就會照顧讀者閱讀感覺,就會極力避免文字的銹蝕和枯澀。這樣,用心做的論文就是一棵枝繁葉茂、生機盎然的樹,樹上的每一片葉子都不會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