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京津滬渝檔案學會
學術研討會論文
上海城市發展與檔案資源
婁承浩
[內容提要] 檔案伴隨著城市發展而產生,城市需要檔案,檔案緊貼城市的軌跡。上海開埠前,上海縣城還是落后的農村社會生活方式,官方活動在政務方面,形成的文件局限在咨文、照會、契約,單據方面。上海開埠后,租界當局面臨市政公用事業工程,人口激增和地稅、房稅等問題,有意識地留存大量的城市管理數據文件。上海進入50年代后,在規模的經濟建設中檔案是城市發展的依據越來越凸現,尤其是地下管線、管道普查建檔工作意義重大。實踐證明,城市發展牽涉到城市各個方面,只有把城市數據積累起來,才能成為城市發展的依據。上海是個只有700多年歷史的城市,城市歷史短暫,但是百年上海史留給人們的不僅是物質的上海,而且是充滿曲折離奇和活力的上海。
記憶歷史,是一種責任,留住歷史更是一種責任。整合城市檔案資源,是城市政府的職責之一,應當建立檔案資源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城市市民也應當履行法定義務。
[關 鍵 詞]城市 發展 歷史 資源
[作者簡介]婁承浩,男,1945年7月生,浙江紹興人,大專文化。任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檔案室主任、副研究館員,中國檔案學會會員、上海市檔案學會常務理事。在省市級以上刊物發表《試論科技檔案的社會化經濟效益》、《建立和健全軟科學檔案工作的淺見》等論文和專題文章178篇。
上海原是東海之濱的一個小漁村,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開始設置上海鎮,元代二十八年(1291年8月9日)設立上海縣。1843年11月17日上海開埠后,上海城市優越的自然地理和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的封建主義經濟,在外來文化、經濟的不斷催化下,至20世紀30年代蔚然成為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市。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城市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大發展。1992年以來已連續12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3年上海生產總產值(GDP)達6250.81億元,財政收入達2828.87億元,完成財政收入占全國八分之一。今天的上海已跨入世界10座最佳商業城市行列,上海讓全世界矚目,全世界關注著上海。
上海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得益于中外精英匯聚的人力資源、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資源、各方投資的財力資源。
我在研究上海城市發展歷史和實踐活動中,發現檔案伴隨著城市發展而產生,城市需要檔案,檔案緊貼城市的軌跡,由此萌發了以上海為例,研究城市發展與檔案資源關系的想法。下面將個人研究的心得敘述如下:
一、城市管理的數據
英國經濟學家K·J·巴頓在《城市經濟學—理論和政策》一書中說:“城市是一個坐落在有限空間地區內的各種經濟市場—住房、勞動力、土地、運輸等—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網狀系統,是各種活動因素在地理上的大規模集中。”[1]在這個人口高度集中、社會關系廣泛發達的區域里,規范和制約人們的活動是政權機構第一位工作。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從春秋戰國開始就出現城市,唐代強盛時期城市達1400多座,并出現了長安、開封、臨安等可稱為特大型城市。但是主要是政治、軍事、宗教的集聚地。上海開埠前,上海縣城還是落后的農村社會生活方式,官方主要活動在政務方面,形成的文件局限在咨文、照會、契約、單據方面。上海開埠后,原來的城鎮逐步衰落,一個現代城市迅速形成。1843年至1895年隨著租界的不斷擴展,辟路蓋房不斷。1895年至1915年租界的擴張,使總面積達77694畝,這個面積與1845年第一次劃定界線的830畝相比較,擴大了近100倍。上海城市市區的版圖基本形成后,新的工廠、商業機構與日俱增,至20世紀30年代初,市區出現28座十層以上的高層建筑,標志著上海大都會城市的誕生。
當上海城市迅速發展,租界當局首先面臨的是三大問題:
一、市政、公用事業工程,形成現代城市必備的道路、排水系統、供電、供水、供煤氣和電話系統。
二、人口激增和相應的治安、住房、衛生、教育問題。
三、租界當局收入所依賴的地稅、房屋稅和其它調節稅,從上海市檔案館館藏租界檔案來看,工部局和公董局成立后,一開始就有意識地留存上述各種文件。
人口統計,是城市管理和發展最基本的數據。1865年工部局每隔5年人口調查,公董局1865年第一次人口調查,1879年第二次調查,1890年第三次調查,次后每隔5年進行一次。人口調查的數據是租界當局研究和制訂行政法規的依據。
人口與住房直接關聯,一次次人口高潮引發一次次房荒。1870年工部局取締易燃的木板房,以后制訂中式建筑章程,提倡連排式石庫門住宅。巡捕房的設置和巡捕的配置甚至公廁和菜場建造,都依據人口數據。
租界當局規定在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和管理中都得備案申辦許可證,這種制度改變了城市建設中無序的狀況,辟路、造廠、蓋房都必須留下申請材料和圖紙,為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建設數據。
租界實行市政會議集體討論制度,會議議題、討論主要情況及決議均記錄在案,工部局會議覆蓋1849-1943年,公董局會議記錄覆蓋1907-1943年,此外還有公文處理存案制度。
因此租界檔案是上海近代城市發展中數量大、內容豐富的最原始數據。上海這個特大型城市每一歷史發展階段,每一項重大政府決策都需要追溯歷史的軌跡,不斷積累城市數據。
我國檔案工作歷史悠久,早在西周就建立檔案工作,但是封建社會主要局限在皇家檔案和官府檔案,城市檔案應該說從租界開始。上海租界當局留存城市數據的意識,不是自然而生的,這與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有關。在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前,西方社會已有各種檔案館,但是都屬于各機關、社團和私人所有。資產階級在封建社會末期已經積累了管理城市的經驗,懂得檔案對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因此通過法令建立政權控制的國家檔案系統。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政府頒發法令推進檔案工作改革,檔案界產生一批檔案學理論。西方資產階級檔案工作改革對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檔案工作的理念逐漸成為西方科學文化文明的一部分,許多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人士都灌輸進檔案的意識。
近代上海,租界當局一批西方人士具有檔案意識外,我還發現一批我國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知識分子和洋務運動實業救國的企業家,也十分重視檔案材料的積累,江蘇巡撫李鴻章籌辦江南制造總局留存一批檔案文件,洋務派重要人物盛宣懷留下的大批檔案文件,還有榮宗敬的申新紡織公司檔案、劉鴻生帳房檔案,吳蘊初的天廚味精廠檔案等,這些工業企業的檔案豐富了城市經濟管理的數據,彌補了城市管理數據的不足。
二、城市發展的依據
當上海租界大發展時,國民黨在1927年將上海設置為南京國民政府的特別市,企圖將被租界隔離的南市、閘北、浦東和吳淞統一起來,發展起來,然后收復租界,上海特別市第一次編制上海城市規劃—大上海建設計劃,專家們提出了許多很好方案,如開辟吳淞新港口,開發浦東使黃浦江兩岸整體改變,都是遠見卓識,對今天上海城市建設仍有指導作用。但是由于政治腐敗經濟實力衰弱,大上海建設計劃只實施了一小部分就擱淺了。
上海進入50年代后,城市才大發展,通過三年國民經濟恢復調整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在上海市區建設衛星城鎮,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中發現檔案材料不歸檔或者歸檔不齊是個普遍問題。1959年國家檔案局在大連召開技術檔案工作會議以后,各單位成立了檔案室,加強了技術檔案工作。1961年國務院針對城市基本建設檔案工作薄弱情況,提出了《關于加強管理城市建設檔案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管理好城市建設檔案,是管理好城市的必要條件的思想。上海城建檔案館和各區縣城建檔案館的成立,及時地接收城市建設活動中形成的各種檔案材料。但是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又經常發生因缺乏地下管線檔案亂挖電纜造成通訊中斷,亂挖水管造成供水切斷等事故,影響了城市的正常運轉,影響了人民的正常生活。1987年江澤民同志擔任上海市市長時,提出抓地下管道工程竣工圖問題,并且語重心長地說,這是一項城市基礎工作,要對子孫后代負責。
特大型城市的上海,地上建筑星羅棋布,地下管線交織如網,在上海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中,做好地下管線普查建檔工作意義重大。1990年上海地鐵1號線上馬,地鐵線路16.365公里,穿越閘北、黃浦、盧灣、徐匯和閔行區,工程最難的問題是處理地下無數個管線和隱蔽工程,由于城市數據的積累,在城市綜合開發時顯示了它的依據作用,工程進展順利。南京西路西藏中路口的新世界商廈,1993年在設計施工中,也是遇到難題,地下現狀復雜,有解放前建造的新世界南北樓地下通道,地下一號線穿過,還有盤根錯節的地下管線、管道,查閱了有關竣工圖檔案,摸清了現狀,分別采取技術措施。實踐證明,城市發展牽涉到城市各個方面,只有把城市數據積累起來才能成為城市發展的依據。
過去在很長時期里,談城市發展即理解為搞城市建設大興土木,現在看來是狹隘的認識,城市的發展涉及到城市規劃和布局、住房、商業和公共文化事業、交通運輸和通訊、城市環境和治安、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城市精神與文明建設等等,任何一方面檔案資源的缺乏,都會制約和影響城市的整體發展。比如社區檔案,過去是空白點,現在建立了社區檔案后,依據檔案可以開展勞動力再就業工作、醫療衛生保障工作和治安防范工作等,這樣使城市管理更現代化、科學化,城市發展更上層次。
三、城市歷史的載體
上海是個只有700多年歷史的城市,城市歷史短暫,但是不平凡。它是我國受到西方科學文化影響最早最深的城市,也是中西文化交融具有“海納百川”特點的“海派文化”城市。在西方文明的影響下,上海開埠不久,1849年就由天主教創辦圣依納爵公學(后為徐匯中學)以后,教會又陸續開辦圣約翰書院、圣瑪利亞女校、格致書院、中西書院等學校,中國近代洋務領袖盛宣懷,在創辦實業過程中深感人才缺乏,1896年奏請朝廷獲準后創辦南洋公學(后為交通大學)。在中西文化教育環境下,一批批大名鼎鼎的英才從這里起步,有的以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科學家和企業家。中西文化的環境也將西方的生活方式逐步改變了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造就了一批著名的電影明星和在中西文化夾縫中求生的著名作家。上海特殊的環境,還是我國近代工業最早發展的城市,我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
正由于近代工業革命,使一大批農民轉變為工人,上海成為我國工人階級最早誕生最集中的城市,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陳云、張聞天等一批共產黨人早期都在這里依靠工人階級從事革命活動。上海又是“五方雜處”的冒險家樂園,一批社會名流、大亨曾經風光一時。
沒有歷史底蘊的城市,是貧乏的、枯燥的城市,有著豐富歷史底蘊的城市是耐人尋味的,是城市的寶貴財富。
歷史留下的文字、照片、圖紙,是上海歷史活動客觀的反映,是記載歷史的主要載體。百年上海史,留給后人的不僅是物質的上海,而且是充滿曲折離奇故事的活力的上海。
在剛剛建成啟用的上海市檔案館外灘新館1400平方米的展覽廳中,展出1854年的《上海土地章程》、1920年8月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第一版中文全譯本、工部局董事會會議記錄、上海解放照片、巴金《隨想錄》手稿、上海市城市規劃概要(1999—2020)等等,一份份珍貴檔案,將上海城市發展脈絡凸現。
記憶歷史,是一種責任,留住歷史更是一種責任。現在,上海除了各單位做好日常的檔案工作外,檔案主管部門和檔案館還及時參與上海市重大活動和重大工程的建檔驗收工作。世界500強財富論壇、APEC會議和抗擊非典斗爭后,檔案部門及時參與積極開展收集建檔工作,上海重大市政工程、建設工程建檔工作更有一套科學的管理規范。城市經濟社會活動發展到哪里,檔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現在民營企業、城市綠化、勞動就業、企業信用、郊區農業和街道社區等都開展建檔工作,源源不斷的檔案續寫著上海的歷史。
四、城市政府的職責
追述上海城市發展與檔案緊貼的軌跡,可以悟出這樣的道理:檔案是城市管理的數據,檔案是城市發展的依據,檔案是城市歷史的載體,檔案與人力資源、財力資源一樣,是城市發展寶貴的資源。
檔案資源是城市發展的公共資源,有利于當代、造福于后代、得益于民眾。城市政府作為城市的管理者,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責任。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政府的角色也在轉型,政府不再是生產建設的投資者和生產經營者,而是城市社會的管理者。政府的職責是建立公共服務體系,為城市市民營造一個和諧、發達的社會環境。
整合城市檔案資源,是城市政府的職責之一。檔案資源分散、各自為政的局面不打破,形成檔案信息的封閉堵塞,難以形成檔案信息系統的網絡,更難以形成檔案資源的合力,勢必影響城市的發展。城市政府應當依照法律的規定制訂相應行政規章,打破封閉圍墻,建立檔案資源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
目前,檔案工作體制還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上海市政府職能機構序列中沒有檔案局設置,市政府網站上也沒有檔案局網頁,上海市檔案局雖然保留行政局牌子,但是實際劃歸黨務系統。因此在行政管理上存在著瓶頸口的障礙。綜合檔案館與城建、氣象、地震、工商、土地房產等專業檔案館檔案資源還存在著各自為政的局面。社會公眾查閱利用檔案難的問題尚未徹底解決。
為了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政府應當將納稅人的一部分錢用于檔案館的硬件和軟件建設,為城市公眾提供良好的條件和必須的檔案資源。
五、城市市民的義務
城市是個大家庭,每個城市市民都是大家庭的一員,城市的發展與市民的關系休戚相關。檔案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不僅是城市政府的職責,也是城市市民的義務。
《檔案法》規定,“對國家規定的應當立卷歸檔的材料,必須按照規定,定期向本單位檔案機構或者檔案工作人員移交,集中管理,任何個人不得據為己有。”職務行為形成的對國家對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材料,公民都有法定義務,將其歸檔。
歸檔的意識現在并非在廣大市民中牢固地樹立。在一部分知識分子中,知識私有的觀念還是根深蒂固,他們認為知識成果是自己的,往往將成果材料據為己有,把知識產權的署名權、著作權、收益權和獲獎權與成果的歸屬權混淆在一起。因此往往將職務行為中形成的知識成果材料不肯歸檔。在一部分企業中,掙錢是硬道理,管理是花架子,檔案材料事先不抓,事后散失。
開展檔案執法檢查和檔案普法宣傳,雙管齊下、以點帶面,努力營造增強檔案意識的社會環境,提高市民的檔案法律素質是十分必要的。現在開展的“百姓話檔案”活動和建立家庭檔案活動,都是貼近社會、貼近市民,有助于提高市民檔案意識的活動,其意義深遠。全社會市民檔案意識增強了,檔案的積累和利用就會呈現更廣闊的天地,我們的城市將會更快地發展。
通訊地址:上海市石門二路258號 郵編:200041
聯系電話:(021)52524567×6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