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本質屬性是檔案定義的核心,也是研究檔案定義的邏輯起點和支撐檔案學理論大廈的基石,為此,筆者一直非常關注理論界的新成果,也作了一些認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本文再次略陳管見。
一、國內檔案本質屬性研究現狀簡析
迄今為止,筆者所見國內有關檔案本質屬性的代表性觀點就有9種,雖有孤陋寡聞、掛一漏萬之嫌,但僅此即足見我國檔案學界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及治學態度之積極。這9種觀點,就其形成時間和影響范圍來說,可以分為傳統觀點(或主流觀點)和反傳統觀點(或反主流觀點)兩類,前者有“原始記錄性”(以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學者為代表),后者有“備以查考性”(伍振華)、“憑證屬性”(王恩漢、朱益祥等)、“三屬性交集”(王玉聲)、“結構”(李福君等)、“鑒定和整理”(王嵐)、“歸檔”和“集中保存”(查啟森、張照余等)、“非現行性”(傅榮校)、“內在有機聯系性”(肖英)等8種。其中前6種觀點,筆者已在《檔案本質屬性再認識》和《檔案本質屬性研究》(以下簡稱“《兩文》”)①中論及,故從略。現僅就“歸檔”和“集中保存”、“非現行性”、“內在有機聯系性”3種觀點作簡要評析。
(一)“歸檔”和“集中保存”不是檔案的本質屬性
查啟森認為“‘歸檔和集中保存,既是文件向檔案轉化的一般程序和條件,又是文件轉化為檔案的一般標志和界限’,這就是檔案的本質屬性。”②張照余等也認為“‘歸檔確認’不只是一個形式,而是成為檔案(或具備存檔資格)的實質性要求”。③筆者以為,查、張等的觀點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站不住腳的,其認識誤區與王嵐觀點基本相同。從理論上來說,事物的本質屬性是客觀存在的、絕對的,檔案也是如此,而“歸檔”和“集中保存”作為社會主體的行為,不具有絕對意義上的客觀性,因此也就不具備作為檔案本質屬性的基本條件。從實踐上來說,業已“歸檔”和“集中保存”的文件材料一般來說固然都是檔案,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尚未“歸檔”和“集中保存”的文件材料都不是檔案,否則,對檔案的收集工作將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特別嚴重的是將完全否定了檔案征集工作的必要性和存在價值。再說,雖然“歸檔”和“集中保存”是檔案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內容,并對文件材料轉化為檔案具有某種決定性的意義,但它們絕不是檔案本身所固有的,因此,決不能把檔案工作和檔案混為一談,否則就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邏輯錯誤??概念不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歸檔”和“集中保存”是不能也不應當視為檔案的本質屬性的。
(二)“非現行性”不是檔案的本質屬性
傅榮校認為:“檔案的本質屬性??非現行性,不是由于檔案的歷史(原始)記錄性等屬性決定的,而是文件由于其功能??作為實踐活動的工具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④這一觀點,筆者也不敢茍同。顯然,傅的觀點的理論根據來自文件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把文件??檔案視為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并將其主要劃分為現行、半現行、非現行三個階段,揭示了文件作用向檔案作用轉化的邏輯性和必然性。傅的觀點雖然非常明智地指出了歷史(原始)記錄性非檔案本質屬性,但是卻有兩個問題令人難以確信“非現行性”就是檔案的本質屬性。1、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都具有客觀性的基本特征,而所謂文件的現行性、半現行性、非現行性是根據一定社會主體的需要來確定的,實際上是人們主體意志力的一種表現,并不具有絕對意義上的客觀性,可見,“非現行性”不是檔案本身所固有的和客觀存在的。2、唯物主義認識論還告訴我們,事物的本質決定事物的功能,而不是事物的功能決定事物的本質,正如人的思想決定人的語言和行為,而不是人的語言和行為決定人的思想一樣。傅認為檔案的本質屬性??非現行性是由文件的實踐活動的工具作用所決定的,這種本末倒置的認識,既有違于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也有違于形式邏輯的基本原則。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把“非現行性”作為檔案的本質屬性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三)“內在有機聯系性”不是檔案的本質屬性
肖英說:“筆者以為檔案的本質屬性在于其自身特殊的形成規律之中,在于它所具有的內在的有機聯系性,在于它是人們有意識地按一定規律特地保存起來的真實文獻紀錄。”“因此,檔案所具有的內在有機聯系性是它與相近事物的本質區別。”⑤這一認識看似正確,但是稍加分析,就會發現其中有兩個重大疑點使人不能信服。首先,從嚴格、科學的意義上來說,文件和檔案雖然血肉相連,但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當我們說“檔案是由文件轉化而來的”的時候,這句話本身就包括了三層含意,一層是說文件和檔案的關系十分密切,沒有文件就沒有檔案;另一層是說文件和檔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即文件就是文件,而不是檔案,檔案就是檔案,也絕不是文件;再一層是說從文件到檔案要經過一番“轉化”的功夫(包括歸檔、整理、鑒定、集中保存等檔案工作環節),這種“轉化”不是一種簡單的數量變化,也不僅僅是一種時空的變化,而是從一種社會價值轉向另一種社會價值的質變的飛躍過程。現在回到肖英的觀點上來,肖英的檔案所具有的內在有機聯系性,說到底,其實就是文件所具有的內在有機聯系性的延續,只不過文件所具有的內在有機聯系性是隱性的,而檔案所具有的內在有機聯系性是顯性的罷了。可見,內在有機聯系性若是檔案的本質屬性,那也是文件的本質屬性了,因此,文件和檔案也無區別了。其次,檔案作為一種客觀事物,其本質屬性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只能透過表象深入其中去發現、認識和把握它,從而將它正確地揭示和科學地提煉出來。雖然在這一過程中,離不開人們思維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只有當這種思維的主觀能動性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時,它才是有意義的。即便如此,人們思維的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反映客觀事物全部過程中仍然處于從屬地位,而決不能上升到主體位置,換言之,是事物的客觀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認識,而不是人們的思想認識決定事物的客觀存在,否則就會滑到唯心主義認識論上去了。肖英認為檔案“所具有的內在的有機聯系性,在于它是人們有意識地按一定規律特地保存起來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肖英在認定“內在的有機聯系性”就是檔案的本質屬性時,所要強調的是“人們有意識地”這一決定性的主觀條件,由此可見,肖英所謂的檔案“所具有的內在的有機聯系性”原來并不是檔案固有的,而是“人們有意識地”強加于檔案的結果。雖然肖英也說到了“按一定規律”,但是卻沒有明確給出“規律”的性質,到底是客觀存在的規律呢,還是人為制造的規律?何況,即使是指前者,也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是否或能否正確把握和準確概括其客觀規律。
二、檔案本質屬性??歷史再現性的理論基礎
檔案是再現歷史的文獻,其本質屬性是“歷史再現性”。所謂歷史再現性,簡言之是指檔案以真實的歷史記憶來再現當時社會活動的原始面貌,它是由檔案的歷史真實性和直接再現性構成的有機整體,并以此區別于非檔案的文獻。首先,歷史真實性作為檔案本質屬性的一個方面,指檔案的內容和形式是在過去的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文獻,它真實地保存并流傳了歷史的記憶,也就從根本上使它與圖書、情報等文獻區別開來了。其次,直接再現性作為檔案本質屬性的另一個方面,指檔案的內容和形式在文件形成時,就采用了人們可以直接認識和讀取的記錄方式(包括材料、語言、格式、文字、圖表、聲像等),忠實和全面地為人們重現了以往社會活動的歷史原貌,是人們直接了解過去事實的最可靠的依據,也是它與文物的本質區別。因此,當代檔案學家們稱檔案為“人類的記憶”。其三,歷史再現性作為檔案的本質屬性,是檔案區別于文件(廣義的文件,下同)的根本所在。文件和檔案雖然在.內容和形式上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形成目的、社會職能、利用主體、使用價值、生存時態等的差異,因此它們之間既是血肉相連的承接關系,又是本質屬性完全不同的兩種事物。具體來說,原始記錄性是文件的本質屬性,處理事務的工具是文件的基本功能。檔案作為保存社會活動真跡的記憶,它既繼承了文件內容和形式的全部特征,又從文件體中再生出自己的新生命??保存文件所載信息的原生形態并使之再現,即以歷史記憶的真實性來再現文件原始記錄的真實性,并由此產生出憑證、情報等價值。因此,檔案的本質屬性只能是“歷史再現性”。詳述請見筆者的《兩文》。本文主要從哲學和檔案學理論層面進一步論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
(一)歷史再現性的哲學理論基礎。
1、唯物主義認識論是歷史再現性最重要的哲學基礎
事物本質屬性的永恒性和唯一性也是很穩定的,一般情況下不會受外部環境改變的影響,即事物本質屬性具有與該事物同生共死和該事物唯有的基本特性。具體來說,首先,永恒性是指一定事物的本質屬性在時空上始終與該事物共存亡,即隨著該事物誕生而誕生,也隨著該事物消亡而消亡(或質變而質變),這是絕對的和無條件的。例如文件的本質屬性是原始記錄性,只要文件處于其生存期(即職能履行期),那么,其原始記錄性的本質屬性就不會改變。當文件轉化為檔案時,文件就消亡(或發生質變)了,其原始記錄性的本質屬性也隨之消亡了。作為檔案,就有了自己的本質屬性??歷史再現性,只要檔案不消亡或發生質變,其歷史再現性的本質屬性就會一成不變。其次,唯一性是指一定事物的本質屬性無論在任何時空間都是該事物特有的一種質的規定性,具體表現為相同事物的類化功能和不同事物的異化功能,即一方面能以之聚合同類事物和排斥異類事物,另一方面它與該事物始終保持一體性和與他事物保持異體性。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唯一性也叫排他性。例如,文件的本質屬性??原始記錄性就是唯一的,當文件為文件時,其原始記錄性的本質屬性不僅不會改變,并把凡是具有這一特質的事物都匯集到其麾下,把凡不具有這一特質的事物都拒之門外。檔案是由文件轉化而來的,這是中外檔案界的共識,因此,只要文件的原始記錄性的唯一性不變,檔案的歷史再現性的唯一性就不會改變,它既與檔案共存亡,又把凡是具有這一特質的事物都類聚到檔案里來(不管其形成者、載體材料、形成方式、制作技術和記錄手段為何),同時也把凡不具有該特質的事物都區別開來。
2、辯證唯物史觀是歷史再現性又一重要的哲學基礎
檔案源于文件又嚴格區別于文件,它們之間既是同一物體又是社會職能完全不同的兩種事物的特殊關系,一直是檔案學理論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辯證唯物史觀認為,事物都是普遍聯系和互相作用的。檔案和文件之間的聯系性與互動性表現得更加典型。首先,文件是檔案之源,檔案是文件之流,沒有文件就沒有檔案,因此,認識檔案的本質屬性就必須以文件的本質屬性為唯一的前提和基礎,把文件的本質屬性與檔案的本質屬性聯系起來作一體化的研究,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找到問題的關鍵及其合理解決的科學方法。據此,筆者在文件與檔案的各種表征(價值和作用)的聯系中發現,檔案的本質屬性??歷史再現性來源于文件的本質屬性??原始記錄性,原始記錄性是“根”,歷史再現性是“干”。從實質上看,檔案的歷史真實性來自文件的原始性,檔案的直接再現性來自文件的記錄性,沒有文件的原始記錄性就沒有檔案的歷史再現性,沒有檔案的歷史再現性則文件的原始記錄性也就失去意義了。其次,文件和檔案是密不可分的兩種事物。兩者從內容到形式完全相同,僅因其時間、空間和利用主體的不同,其社會職能也就不同,從而導致其性質迥異,這種現象是客觀世界物質運動規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綜合反映。從普遍性來說,文件的社會職能向檔案的社會職能轉化是一次質變的過程,同時也完成了文件的原始記錄性到檔案的歷史再現性的飛躍,這正是物質運動階段性中否定之否定的規律。從特殊性來說,同一物體在不同階段履行不同社會職能而成為不同性質的兩種事物,這種獨特的運動過程與結果在物質世界中實屬罕見,加上其同體的表象又嚴實地包裹著其異質的內核而難以透視,檔案學界見仁見智的原因正在于此。
(二)歷史再現性的檔案學理論基礎
1、檔案形成與運動規律是歷史再現性的認識論基礎
1962年時任國家檔案局長的曾三同志提出:文件“由文書部門或有關人員立卷歸檔形成檔案開始,經過檔案室,最后集中到檔案館,這就是檔案形成與運動的過程。”⑧我國檔案學家總結的檔案形成與運動規律,與國外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論不謀而合,不僅把文件和檔案視為兩種事物,而且把它們的轉化看作一個完整的運動過程,經歷了現行作用??半現行作用??非現行作用三個階段,無論其運動狀態如何,也不管文件與檔案的邏輯界點定位于何處,它們同所有的事物一樣,總是按照一定的客觀規律和特有的邏輯聯系向前發展變化的。人們只有認識、揭示、把握和遵循這一規律,去維護文件的原始記錄性和檔案的歷史再現性,推動文件作用向檔案作用健康有序的轉化,才能實現文、檔運動的良性循環。反之,如果違反甚至破壞這一規律,就會大大地降低以致嚴重損害文件與檔案的有機聯系及其整體作用。
2、檔案的社會職能是歷史再現性的實踐論基礎
檔案的社會職能在檔案學論著中通常叫做檔案的價值或作用,中外對此論述甚多,不一一列舉。美國檔案學家謝倫伯格說:“成為公共檔案的文件有兩種類型的價值:對于原機關的原始價值,對于其他機構和非政府使用者的從屬價值。”⑦我國檔案學者吳寶康等概括為兩方面基本價值:憑證價值和情報價值,五個一般作用:機關工作的查考憑據、生產建設的參考依據、政治斗爭的必要手段、科學研究的可靠資料和宣傳教育的生動素材。⑧上述檔案的社會職能,無一例外的證明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即各種價值(作用)的實現,說到底都是依靠檔案所載的歷史真實信息來重現當時社會活動的原始面貌,它們都不過是檔案的歷史再現性的各種表征而已,若把歷史再現性比作樹干,那么,它們都是這樹干上長出的樹枝。
總之,歷史再現性作為檔案的本質屬性,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較之前述9種觀點,對檔案的形成、作用及與相近事物的關系等都能作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解釋。
注: ①《檔案學研究》2001年第3期;《四川檔案》2001年第3期;
②③④⑤肖英:《檔案本質屬性質疑》,《檔案管理》2001年第1期;
⑥鄒吉輝:《“檔案室基礎論”與“文檔中心”芻議》,《四川檔案》2000年第5期
⑦⑧吳寶康主編:《檔案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1至59頁。
(郭紅解、李軍摘自《上海檔案》2002年第2期)
一、國內檔案本質屬性研究現狀簡析
迄今為止,筆者所見國內有關檔案本質屬性的代表性觀點就有9種,雖有孤陋寡聞、掛一漏萬之嫌,但僅此即足見我國檔案學界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及治學態度之積極。這9種觀點,就其形成時間和影響范圍來說,可以分為傳統觀點(或主流觀點)和反傳統觀點(或反主流觀點)兩類,前者有“原始記錄性”(以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學者為代表),后者有“備以查考性”(伍振華)、“憑證屬性”(王恩漢、朱益祥等)、“三屬性交集”(王玉聲)、“結構”(李福君等)、“鑒定和整理”(王嵐)、“歸檔”和“集中保存”(查啟森、張照余等)、“非現行性”(傅榮校)、“內在有機聯系性”(肖英)等8種。其中前6種觀點,筆者已在《檔案本質屬性再認識》和《檔案本質屬性研究》(以下簡稱“《兩文》”)①中論及,故從略。現僅就“歸檔”和“集中保存”、“非現行性”、“內在有機聯系性”3種觀點作簡要評析。
(一)“歸檔”和“集中保存”不是檔案的本質屬性
查啟森認為“‘歸檔和集中保存,既是文件向檔案轉化的一般程序和條件,又是文件轉化為檔案的一般標志和界限’,這就是檔案的本質屬性。”②張照余等也認為“‘歸檔確認’不只是一個形式,而是成為檔案(或具備存檔資格)的實質性要求”。③筆者以為,查、張等的觀點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站不住腳的,其認識誤區與王嵐觀點基本相同。從理論上來說,事物的本質屬性是客觀存在的、絕對的,檔案也是如此,而“歸檔”和“集中保存”作為社會主體的行為,不具有絕對意義上的客觀性,因此也就不具備作為檔案本質屬性的基本條件。從實踐上來說,業已“歸檔”和“集中保存”的文件材料一般來說固然都是檔案,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尚未“歸檔”和“集中保存”的文件材料都不是檔案,否則,對檔案的收集工作將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特別嚴重的是將完全否定了檔案征集工作的必要性和存在價值。再說,雖然“歸檔”和“集中保存”是檔案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內容,并對文件材料轉化為檔案具有某種決定性的意義,但它們絕不是檔案本身所固有的,因此,決不能把檔案工作和檔案混為一談,否則就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邏輯錯誤??概念不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歸檔”和“集中保存”是不能也不應當視為檔案的本質屬性的。
(二)“非現行性”不是檔案的本質屬性
傅榮校認為:“檔案的本質屬性??非現行性,不是由于檔案的歷史(原始)記錄性等屬性決定的,而是文件由于其功能??作為實踐活動的工具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④這一觀點,筆者也不敢茍同。顯然,傅的觀點的理論根據來自文件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把文件??檔案視為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并將其主要劃分為現行、半現行、非現行三個階段,揭示了文件作用向檔案作用轉化的邏輯性和必然性。傅的觀點雖然非常明智地指出了歷史(原始)記錄性非檔案本質屬性,但是卻有兩個問題令人難以確信“非現行性”就是檔案的本質屬性。1、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都具有客觀性的基本特征,而所謂文件的現行性、半現行性、非現行性是根據一定社會主體的需要來確定的,實際上是人們主體意志力的一種表現,并不具有絕對意義上的客觀性,可見,“非現行性”不是檔案本身所固有的和客觀存在的。2、唯物主義認識論還告訴我們,事物的本質決定事物的功能,而不是事物的功能決定事物的本質,正如人的思想決定人的語言和行為,而不是人的語言和行為決定人的思想一樣。傅認為檔案的本質屬性??非現行性是由文件的實踐活動的工具作用所決定的,這種本末倒置的認識,既有違于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也有違于形式邏輯的基本原則。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把“非現行性”作為檔案的本質屬性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三)“內在有機聯系性”不是檔案的本質屬性
肖英說:“筆者以為檔案的本質屬性在于其自身特殊的形成規律之中,在于它所具有的內在的有機聯系性,在于它是人們有意識地按一定規律特地保存起來的真實文獻紀錄。”“因此,檔案所具有的內在有機聯系性是它與相近事物的本質區別。”⑤這一認識看似正確,但是稍加分析,就會發現其中有兩個重大疑點使人不能信服。首先,從嚴格、科學的意義上來說,文件和檔案雖然血肉相連,但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當我們說“檔案是由文件轉化而來的”的時候,這句話本身就包括了三層含意,一層是說文件和檔案的關系十分密切,沒有文件就沒有檔案;另一層是說文件和檔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即文件就是文件,而不是檔案,檔案就是檔案,也絕不是文件;再一層是說從文件到檔案要經過一番“轉化”的功夫(包括歸檔、整理、鑒定、集中保存等檔案工作環節),這種“轉化”不是一種簡單的數量變化,也不僅僅是一種時空的變化,而是從一種社會價值轉向另一種社會價值的質變的飛躍過程。現在回到肖英的觀點上來,肖英的檔案所具有的內在有機聯系性,說到底,其實就是文件所具有的內在有機聯系性的延續,只不過文件所具有的內在有機聯系性是隱性的,而檔案所具有的內在有機聯系性是顯性的罷了。可見,內在有機聯系性若是檔案的本質屬性,那也是文件的本質屬性了,因此,文件和檔案也無區別了。其次,檔案作為一種客觀事物,其本質屬性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只能透過表象深入其中去發現、認識和把握它,從而將它正確地揭示和科學地提煉出來。雖然在這一過程中,離不開人們思維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只有當這種思維的主觀能動性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時,它才是有意義的。即便如此,人們思維的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反映客觀事物全部過程中仍然處于從屬地位,而決不能上升到主體位置,換言之,是事物的客觀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認識,而不是人們的思想認識決定事物的客觀存在,否則就會滑到唯心主義認識論上去了。肖英認為檔案“所具有的內在的有機聯系性,在于它是人們有意識地按一定規律特地保存起來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肖英在認定“內在的有機聯系性”就是檔案的本質屬性時,所要強調的是“人們有意識地”這一決定性的主觀條件,由此可見,肖英所謂的檔案“所具有的內在的有機聯系性”原來并不是檔案固有的,而是“人們有意識地”強加于檔案的結果。雖然肖英也說到了“按一定規律”,但是卻沒有明確給出“規律”的性質,到底是客觀存在的規律呢,還是人為制造的規律?何況,即使是指前者,也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是否或能否正確把握和準確概括其客觀規律。
二、檔案本質屬性??歷史再現性的理論基礎
檔案是再現歷史的文獻,其本質屬性是“歷史再現性”。所謂歷史再現性,簡言之是指檔案以真實的歷史記憶來再現當時社會活動的原始面貌,它是由檔案的歷史真實性和直接再現性構成的有機整體,并以此區別于非檔案的文獻。首先,歷史真實性作為檔案本質屬性的一個方面,指檔案的內容和形式是在過去的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文獻,它真實地保存并流傳了歷史的記憶,也就從根本上使它與圖書、情報等文獻區別開來了。其次,直接再現性作為檔案本質屬性的另一個方面,指檔案的內容和形式在文件形成時,就采用了人們可以直接認識和讀取的記錄方式(包括材料、語言、格式、文字、圖表、聲像等),忠實和全面地為人們重現了以往社會活動的歷史原貌,是人們直接了解過去事實的最可靠的依據,也是它與文物的本質區別。因此,當代檔案學家們稱檔案為“人類的記憶”。其三,歷史再現性作為檔案的本質屬性,是檔案區別于文件(廣義的文件,下同)的根本所在。文件和檔案雖然在.內容和形式上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形成目的、社會職能、利用主體、使用價值、生存時態等的差異,因此它們之間既是血肉相連的承接關系,又是本質屬性完全不同的兩種事物。具體來說,原始記錄性是文件的本質屬性,處理事務的工具是文件的基本功能。檔案作為保存社會活動真跡的記憶,它既繼承了文件內容和形式的全部特征,又從文件體中再生出自己的新生命??保存文件所載信息的原生形態并使之再現,即以歷史記憶的真實性來再現文件原始記錄的真實性,并由此產生出憑證、情報等價值。因此,檔案的本質屬性只能是“歷史再現性”。詳述請見筆者的《兩文》。本文主要從哲學和檔案學理論層面進一步論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
(一)歷史再現性的哲學理論基礎。
1、唯物主義認識論是歷史再現性最重要的哲學基礎
事物本質屬性的永恒性和唯一性也是很穩定的,一般情況下不會受外部環境改變的影響,即事物本質屬性具有與該事物同生共死和該事物唯有的基本特性。具體來說,首先,永恒性是指一定事物的本質屬性在時空上始終與該事物共存亡,即隨著該事物誕生而誕生,也隨著該事物消亡而消亡(或質變而質變),這是絕對的和無條件的。例如文件的本質屬性是原始記錄性,只要文件處于其生存期(即職能履行期),那么,其原始記錄性的本質屬性就不會改變。當文件轉化為檔案時,文件就消亡(或發生質變)了,其原始記錄性的本質屬性也隨之消亡了。作為檔案,就有了自己的本質屬性??歷史再現性,只要檔案不消亡或發生質變,其歷史再現性的本質屬性就會一成不變。其次,唯一性是指一定事物的本質屬性無論在任何時空間都是該事物特有的一種質的規定性,具體表現為相同事物的類化功能和不同事物的異化功能,即一方面能以之聚合同類事物和排斥異類事物,另一方面它與該事物始終保持一體性和與他事物保持異體性。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唯一性也叫排他性。例如,文件的本質屬性??原始記錄性就是唯一的,當文件為文件時,其原始記錄性的本質屬性不僅不會改變,并把凡是具有這一特質的事物都匯集到其麾下,把凡不具有這一特質的事物都拒之門外。檔案是由文件轉化而來的,這是中外檔案界的共識,因此,只要文件的原始記錄性的唯一性不變,檔案的歷史再現性的唯一性就不會改變,它既與檔案共存亡,又把凡是具有這一特質的事物都類聚到檔案里來(不管其形成者、載體材料、形成方式、制作技術和記錄手段為何),同時也把凡不具有該特質的事物都區別開來。
2、辯證唯物史觀是歷史再現性又一重要的哲學基礎
檔案源于文件又嚴格區別于文件,它們之間既是同一物體又是社會職能完全不同的兩種事物的特殊關系,一直是檔案學理論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辯證唯物史觀認為,事物都是普遍聯系和互相作用的。檔案和文件之間的聯系性與互動性表現得更加典型。首先,文件是檔案之源,檔案是文件之流,沒有文件就沒有檔案,因此,認識檔案的本質屬性就必須以文件的本質屬性為唯一的前提和基礎,把文件的本質屬性與檔案的本質屬性聯系起來作一體化的研究,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找到問題的關鍵及其合理解決的科學方法。據此,筆者在文件與檔案的各種表征(價值和作用)的聯系中發現,檔案的本質屬性??歷史再現性來源于文件的本質屬性??原始記錄性,原始記錄性是“根”,歷史再現性是“干”。從實質上看,檔案的歷史真實性來自文件的原始性,檔案的直接再現性來自文件的記錄性,沒有文件的原始記錄性就沒有檔案的歷史再現性,沒有檔案的歷史再現性則文件的原始記錄性也就失去意義了。其次,文件和檔案是密不可分的兩種事物。兩者從內容到形式完全相同,僅因其時間、空間和利用主體的不同,其社會職能也就不同,從而導致其性質迥異,這種現象是客觀世界物質運動規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綜合反映。從普遍性來說,文件的社會職能向檔案的社會職能轉化是一次質變的過程,同時也完成了文件的原始記錄性到檔案的歷史再現性的飛躍,這正是物質運動階段性中否定之否定的規律。從特殊性來說,同一物體在不同階段履行不同社會職能而成為不同性質的兩種事物,這種獨特的運動過程與結果在物質世界中實屬罕見,加上其同體的表象又嚴實地包裹著其異質的內核而難以透視,檔案學界見仁見智的原因正在于此。
(二)歷史再現性的檔案學理論基礎
1、檔案形成與運動規律是歷史再現性的認識論基礎
1962年時任國家檔案局長的曾三同志提出:文件“由文書部門或有關人員立卷歸檔形成檔案開始,經過檔案室,最后集中到檔案館,這就是檔案形成與運動的過程。”⑧我國檔案學家總結的檔案形成與運動規律,與國外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論不謀而合,不僅把文件和檔案視為兩種事物,而且把它們的轉化看作一個完整的運動過程,經歷了現行作用??半現行作用??非現行作用三個階段,無論其運動狀態如何,也不管文件與檔案的邏輯界點定位于何處,它們同所有的事物一樣,總是按照一定的客觀規律和特有的邏輯聯系向前發展變化的。人們只有認識、揭示、把握和遵循這一規律,去維護文件的原始記錄性和檔案的歷史再現性,推動文件作用向檔案作用健康有序的轉化,才能實現文、檔運動的良性循環。反之,如果違反甚至破壞這一規律,就會大大地降低以致嚴重損害文件與檔案的有機聯系及其整體作用。
2、檔案的社會職能是歷史再現性的實踐論基礎
檔案的社會職能在檔案學論著中通常叫做檔案的價值或作用,中外對此論述甚多,不一一列舉。美國檔案學家謝倫伯格說:“成為公共檔案的文件有兩種類型的價值:對于原機關的原始價值,對于其他機構和非政府使用者的從屬價值。”⑦我國檔案學者吳寶康等概括為兩方面基本價值:憑證價值和情報價值,五個一般作用:機關工作的查考憑據、生產建設的參考依據、政治斗爭的必要手段、科學研究的可靠資料和宣傳教育的生動素材。⑧上述檔案的社會職能,無一例外的證明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即各種價值(作用)的實現,說到底都是依靠檔案所載的歷史真實信息來重現當時社會活動的原始面貌,它們都不過是檔案的歷史再現性的各種表征而已,若把歷史再現性比作樹干,那么,它們都是這樹干上長出的樹枝。
總之,歷史再現性作為檔案的本質屬性,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較之前述9種觀點,對檔案的形成、作用及與相近事物的關系等都能作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解釋。
注: ①《檔案學研究》2001年第3期;《四川檔案》2001年第3期;
②③④⑤肖英:《檔案本質屬性質疑》,《檔案管理》2001年第1期;
⑥鄒吉輝:《“檔案室基礎論”與“文檔中心”芻議》,《四川檔案》2000年第5期
⑦⑧吳寶康主編:《檔案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1至59頁。
(郭紅解、李軍摘自《上海檔案》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