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楊浦文化尋根”拓展檔案編研新路
上海市楊浦區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曾是上海大型工廠和產業工人集中的區域,也是高等學府、科研機構云集的地方,有近代最早的楊樹浦水廠、楊樹浦發電廠、楊樹浦煤氣廠、上海電站輔機廠、上海魚市場和天章記錄紙廠等,也有聞名遐邇的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理工大學、財經大學等十多所高等院校。進入新世紀,楊浦的新目標就是建設融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和公共社區為一體的“三區融合”的知識創新區。圍繞這個新目標,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在“工業楊浦”向“知識楊浦”進發途中,楊浦檔案事業同樣能夠體現其特有價值。近年來,通過開展“楊浦文化尋根”活動,對區域內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梳理、保護,深化了檔案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促進了檔案編研工作實現根本性轉變,從而拓展檔案編研的新路。
一、編研從為檔案館升級服務到為區中心工作服務
以前我們局館所編的《全宗介紹》、《檔案館指南》、《大事記》、《檔案利用實例匯編》和《基礎數字匯編》等檔案參考資料,主要是為檔案升級考評服務,缺乏時效性和廣泛性,大多在檔案館“冷藏”,利用率低,不能充分發揮檔案編研成果的作用,導致了檔案編研工作的沉寂和被動。要改變這種狀況,應加快融入區中心工作的主旋律,主動唱響檔案編研的時代曲。
基于這樣的認識,2002年,楊浦區檔案局專門成立調研小組,尋找編研工作新的突破口,圍繞黃浦江岸線楊浦段的綜合開發的熱點,對大連路到復興島之間的十六個大中型企業和復興島公園的檔案資源狀況進行調研,經過實地調查,撰寫了《保留歷史軌跡,開發檔案資源———黃浦江岸線(楊浦段)企業檔案資源狀況的調查》報告。2003年,又會同區文化局在全區范圍內開展“楊浦文化尋根”之旅,對“百年工業”、“百年高校”和“百年市政”三個課題開展了調查。通過前期大量的準備工作,從中精心挑選出有代表性的珍貴圖片和文字資料,撰寫調研報告、制作《楊浦文化尋根圖集》、《世紀楊浦》等精美畫冊,得到區領導的肯定和有關部門的好評。
在《保留歷史軌跡,開發檔案資源———黃浦江岸線(楊浦段)企業檔案資源狀況的調查》的報告中我們提出:希望區里“在黃浦江岸線(楊浦段)的開發中,保留、利用有特色的歷史建筑物(構筑物)”。而就在提出建議的同時,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歷史較早的曾是遠東第一高度的楊樹浦發電廠的煙囪被拆了,《解放日報》上連篇累牘地報道了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市、區引起很大震動。區領導高度重視、關心、支持這次“楊浦文化尋根”活動。活動意外發現現存楊樹浦煤氣廠內歷史最悠久的老儲氣柜正在被拆卸,這老儲氣柜是英商在30年代設計的,由10000多個鉚釘焊接而成,可儲存20000立方米煤氣。為了防止“煙囪之死”重演,區領導決定親自出面制止這種毀壞文物的行為,緊急邀請市文管委、市房地局、市燃氣管理處、市規劃學會、同濟大學楊浦區規劃、房地、文化、檔案等有關職能部門的專家和領導,召開專題論證會,就如何加強對楊樹浦煤氣廠老儲氣柜的科學保護發表意見和建議。經過8個月的評估和論證,并擠出資金落實保護措施,這座老儲氣柜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這是楊浦區委、區政府堅決貫徹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實例之一。
楊樹浦水廠、上海電站輔機廠和上海卷煙廠成功地由企業或者私人進行近代工業遺產保護的又一范例。被列為老廠房保護經典的是由英商休斯頓公司建筑設計的楊樹浦水廠,從1883年清廷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親手開閥放水起,它久經歲月風霜123年。如今走進去,依然能讓人彈眼落睛,整座建筑呈鐵銹紅,雉堞缺口的城墻,圓錐頂,紅窗,標著建造年份的三角形屋頂,里面還坐落著一座美輪美奐的上海自來水展示館,過去與現在這里對話。始建于1923年的上海電站輔機廠,是美國GE電子公司在亞洲投資最大的電子工廠(即慎昌工廠),高大的廠房墻面上至今清晰地留著慎昌洋行的三角形標記及GE的LOGO。廠內最長的一個車間沒有一根柱子和隔間,末端直接面對黃浦江江面,它曾經是一個貨輪可以直接開進來裝卸貨物的船塢式工場,濱江創意產業園就在這里誕生。
還有老廠房與現代博物館并存的范例,有與上海卷煙廠(前身英美煙公司的三廠)遙相呼應的中國煙草博物館,它是一個集收藏、展示和研究中國煙草于一體的專業博物館,它不僅是一座中國煙草知識的寶庫,也是一個上海市民旅游、觀光、休閑的好去處,在這里,上海城市的文脈也得到了很好延伸。
二、資源從館內開發到走出去廣征博收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豐富的館藏,就很難編出高質量的編研成品。我們首先從館內現有檔案資料中找出線索,制訂調查綱目,再走出去到相關單位查找,把所需檔案資料挖掘出來。在“楊浦文化尋根”的活動中,先后到市檔案館、市圖書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市政協、楊樹浦水廠、楊樹浦發電廠、楊樹浦煤氣廠、上海魚市場等有關單位調查,拜訪了上棉十七廠的老勞模黃寶妹、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葉文漢、孫茂興等,收集到大量有代表性的珍貴照片、文字資料。
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我們驚喜地發現了昭和十一年(1936)日本繪制的上海沿江企業地圖和“大上海計劃”期間處于楊浦地理位置的老地圖,這是三、四十年代楊浦工業繁榮、市政興起的最好佐證。楊樹浦濱江沿岸是當時著名的工業走廊,是中國近代工業崛起的代表。如今,被列為市區兩級“文物保護單位”、“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和“優秀近代建筑”有大小老廠共十余家,這批“寶物”呈現在人們眼前:楊樹浦水廠哥特城堡式建筑,楊樹浦發電廠內的鍋爐房和鐵皮車間,楊樹浦煤氣廠內的上海現存歷史最早儲氣柜,英商怡和紗廠內的物料間、倉庫、車間和英國鄉村式別墅,英商正廣和股份有限公司倉庫大樓,上海魚市場船型建筑等,它們都是上海近代的優秀建筑。還有“大上海計劃”中由著名建筑設計師董大酉設計的中西結合式樣的舊上海市圖書館、舊上海市博物館、江灣體育場、外觀如飛機形狀的飛機樓等,它們宛如包含了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活的歷史博物館,薈萃了三、四十年代上海城市建筑的精華,包含了中外建筑師在規劃和實施過程中所付出的辛勞和智慧。
再比如《楊浦百年史話》中“義勇軍進行曲”———國歌誕生的故事。說起國歌的誕生,與楊浦區內的上海電通電影公司(后為荊州路405號上海新滬鋼鐵廠,已拆)拍攝的《風云兒女》有關,由于《風云兒女》的播放,“義勇軍進行曲”迅速傳遍祖國大江南北。眾所周知,這首國歌是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可是兩人的關系如何呢?有人提出兩人從未碰過面,這就需要史實證明,我們從上海市圖書館、市政協浩瀚的圖書資料中查到,田漢與聶耳不僅碰過面,而且是親密戰友。聶耳入黨是由田漢介紹的,存有兩人合照為證,入黨時的見證人就是夏衍。這些逸聞增加了《楊浦百年史話》的可讀性、趣味性,拓展了檔案編研工作的新路子。據復旦校史記載,孫中山是復旦第一任校董,我們在《上海建筑薈萃》里找到了“大上海計劃”中豎立在五角場、后被日軍推倒的孫中山銅像照片。
這次“楊浦文化尋根”活動,加強了對一些知名企業、大學和名人檔案的資料照片征集,大大地豐富了館藏資料。采取利用館藏檔案和館外資料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編研,搜集的資料既能豐富檔案館館藏,又滿足檔案編研的需求。
三、工作從單兵作戰到團隊合作
受傳統觀念影響,過去檔案編研工作主要以自編為主,由于人員、經費所限而不能廣泛宣傳,檔案的作用受到限制。現在,采取與文化局等單位團體合作、聯合編研,根據先里后外,先易后難,先近后遠的原則進行具體安排,先后制訂了“楊浦文化尋根”的前期計劃、“楊浦文化尋根”綱目檢索和情況匯總等,規定了尋根的任務、數量和具體要求,使“楊浦文化尋根”任務得以順利圓滿完成。我們還聘請了市檔案館研究館員邢建榕、莊志齡,市社會科學研究所鄭祖安和老編史修志人員張觀復、毛節裕、黃漢民等予以指點。通過這些前期工作,我們收獲很大,總計翻拍照片280余張,翻印檔案資料900余張,并從中精心挑選出有代表性的、能夠反映歷史文化淵源的珍貴圖片資料,為制作《楊浦文化尋根圖集》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得到區領導的肯定和有關部門的好評。
同時,由于檔案編研工作借助了外部力量,互通有無,加快了出書進度,提高了編研質量,彌補了人員、經費的不足和館藏資料的不足;也擴大了檔案館的社會影響,加強了檔案部門與其他各個部門溝通聯系,提高了檔案館的知名度。“楊浦文化尋根”的編研材料,突出了為楊浦知識創新區建設服務,為弘揚百年工業文明、百年大學文明和百年市政文明提供了可靠依據。《世紀楊浦》、《楊浦文化尋根圖集》的精美畫冊一出版,即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歡迎,這些畫冊展現了楊浦歷史上舊市政府中心、沿江工業企業和大學薈萃的地方特色,從而為延伸楊浦歷史、提升城區功能、建設知識楊浦發揮了作用。經過近幾年努力,團隊合作發揮了成效,檔案工作的特長優勢得以彰顯,較好地完成了“楊浦文化尋根”的任務,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
同時,合作編研對檔案編研人員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能近距離學習其他部門的長處,廣泛涉獵相關學科的知識,不斷充實自己,使編研人員不僅能“編”,還能開展對檔案的研究工作,向復合型人才發展。
四、成果從內部參考留存到公開發行
“楊浦文化尋根”啟示我們,檔案編研成果不能僅滿足于索引和方便查閱的功能,以前我們編纂的《五角場昨天、今天和明天》、《楊浦區檔案創經濟效益實例選編》、《楊浦旅游指南》、《楊浦區注冊資金五百萬以上民營企業資料匯編》、《楊浦之最》和《大上海追憶》、《日軍在華第一個慰安所》舊照片集等二十余種成果至今還藏在館內作參考留存之用。這次“文化尋根”的檔案文化產品,如《世紀楊浦》已公開出版。去年,我們還和文化局合作編寫最新題材的《楊浦百年史話》,把楊浦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用生動的故事增加楊浦人民對本地區優秀歷史文化的熱愛,改變人們頭腦中固有的“大楊浦”窮街的形象。《楊浦百年史話》今年將瞅準“七·一”,在國歌誕生地荊州路405號上海電通電影公司(后為新滬鋼鐵廠)舉行紀念儀式時,以公開出版的方式向社會發行,使它不僅成為不同年齡層次人們所歡迎的通俗讀本,而且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刊物,擴大檔案編研成果的影響力。另外,還將開發《記憶楊浦》的臺歷、賀卡和明信片等系列產品。
圍繞知識創新區建設,“楊浦文化尋根”之旅宣傳了“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的核心理念。按照“歷史的延續、文化的弘揚、功能的提升、環境的優化”的要求,“楊浦文化尋根”的編研成果已成為過去與現在相連接的紐帶,從“工業楊浦”走向“知識楊浦”,楊樹浦路濱江岸線的改造也正在逐步實現已有的構想。在收購置換那些退出市場的老企業后,全區“添彩工程”已經啟動。寧武路口閑置的上海制皂廠行政大樓被修葺一新,改建成有1.2萬平方米用房的“上海知識產權園區”;平定路口空置的煤炭碼頭堆場已舊貌換新顏,建立了占地8300平方米的“上海市環保科技工業園”;上海電站輔機廠經著名藝術家登琨艷的“魔法之手”改造成前衛的大型設計中心,兼具工作、會展、商務、餐飲等功能。同樣,“楊浦文化尋根”挖掘出的楊浦百年“市政文明”為復旦百年校慶和建設新型校區作了精彩鋪墊,也為五角場副中心添加了極具視覺效果的標志性建筑“彩蛋”。大型鋼結構建筑“彩蛋”,形象脫胎于中國傳統的繪紅彩蛋,“彩蛋”在黑夜與白天都會變幻出多彩絢麗的顏色,借助其孵化、孕育、誕生的概念來象征“知識楊浦”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未來。與“彩蛋”相呼應的立交下沉式廣場將成為五角場人流的中轉站,通過從下沉式廣場輻射出去的地下通道和多達21部的電梯,可輕松到達五角場周圍的各條道路,并可直接進入各大商場。不久的將來五角場副中心將更加流光異彩。
此次“楊浦文化尋根”活動增強了各級領導對歷史檔案和文物的保護意識,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區文博事業的發展,促進了區文管委的成立,也擴大了檔案工作的影響力,贏得了區領導的重視。區領導先后指定檔案局調研猶太人墓地、三十六宅、國歌誕生地、黃興路由來、董大酉和趙無極故居等歷史檔案資料,要求區檔案局配合市東中學90年校慶準備檔案資料,這些無不為檔案編研提供了新的課題,開辟了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