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一般民眾的生活文化,它以獨特的歷史進程,形成了特有的內涵。民俗檔案則是隨民俗而傳承下來的一種物態文化,反映著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及不同的社會風俗。一件近現代的民俗檔案,可能就是幾千年前民俗的傳承和再現。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傳統民俗文化及其遺產正在快速流失,搶救征集民俗檔案工作刻不容緩。檔案主管部門及檔案館應強化搶救保護民俗檔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采取措施,使民俗檔案的征集保護工作合理持續地有效開展。
界定范圍及保管期限,使民俗檔案的征集保護工作有章可循。建議國家檔案部門盡快組織專家對民俗檔案的范圍、種類進行界定,并借鑒民國檔案、革命歷史檔案鑒定的方法,確定民俗檔案的保管期限,以便在民俗檔案的征集保護中有明確的理論依據。
轉變觀念,采取措施做好搶救保護工作。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民間習俗為我們保存了大量的檔案。多年來,檔案館往往把注意力放到文書檔案上,從而忽視了民俗文化及其遺存的征集保護。在這種觀念下,許多民俗檔案被遺棄、損壞,甚至已消失或成為絕品。因此,應盡快扭轉人們認識上的偏差,重視傳承民俗檔案,充分認識民俗檔案所凝聚的民俗文化及民俗史話的重要價值,使其得到充分保護。檔案館應加大對民俗檔案的征集保護力度,增加經費,適當傾斜,有計劃、有目的地搶救征集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民俗檔案。
此外,國家應鼓勵民營企業、民間團體、個人建立民俗檔案館,以便利用各方面力量搶救性保存隨著現代生活觀念改變而在傳統生產生活中被淘汰下來的民俗物品;積極宣傳民俗檔案知識,讓廣大群眾了解到民俗檔案是反映民族生活習俗、民族靈魂的重要實物載體;鼓勵個人向檔案館捐獻民俗檔案,并對捐獻者給予適當的獎勵;檔案部門對從事傳統民間工藝的藝人應給予支持和幫助,對典型人物應加強聯系,并將其工藝流程制成光盤,作為無形遺產保存。
培養民俗檔案研究征集的專業隊伍。要保護好民俗檔案,就要從客觀上迅速建立起一支熱愛這項事業的專業隊伍,培訓一批民俗檔案研究、征集保護的專業人才,為他們提供學習機會,了解民俗檔案研究、征集保護的內容和方法。檔案部門要定期增設、舉辦民俗類檔案學習班,使其成為培養民俗檔案研究專家的搖籃,從而促使民俗檔案研究保護工作做得更好。
拓寬征集渠道,從民間收藏家手中征集專題性強的系列民俗檔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間收藏活動日益發展,收藏隊伍和收藏組織逐漸壯大,收藏品種日漸增多,民間收藏家手中存有大量有價值的民俗檔案。目前,雖因經費所限,無法做到撒網式的全面征集,但在現有條件下根據收藏家的收藏,有目的地征集專題性強的系列民俗檔案,卻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征集民俗檔案,打造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宣傳品牌,使民俗檔案的征集保護工作可持續地開展下去。民俗檔案征集后,不應只登記目錄入庫加以保護,而應想方設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宣傳展覽,盡快對外開放。借助民俗檔案,通過特殊的宣傳語言來展示民俗文化的某一側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以此擴大影響,得到相關部門及社會的認可,使民俗檔案征集保護工作順利地開展下去。
利用民間收藏家的藏品資源聯合辦展,宣傳展示民俗檔案。目前,在檔案館征集費用普遍不足、無法廣泛征集民俗檔案的情況下,與民間收藏家展開互動,通過聯合辦展的形式,使民間民俗藏品資源得到利用,并以此為載體向廣大群眾宣傳民俗知識、展示民俗遺產,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使收藏家多年奔波尋覓的藏品得以面世并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又能讓檔案館在增加展覽項目、活躍地方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時,宣傳展示民俗文化,更為結識更多的民間收藏家,為今后民俗檔案的征集保護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