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搶救與修復相關規范
第3部分:檔案搶救修復技術質量要求
1范圍
本部分規定了紙質檔案修復過程中的技術和質量標準。
本部分適用于國內各級各類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等機構及與檔案搶救修復相關的行業,并可在教學、科研及國內外相關技術領域內使用。
本部分適用于紙質檔案。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部分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部分。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部分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
GB/T 25—2000檔案修裱技術規范
GB/T21712—2008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要求
DA/T1—2000檔案工作基本術語
DA/T 37—2008歷史圖牒檔案修裱技術規范
WH/T 22—2006古籍特藏破損等級標準
3術語和定義
GB/T 25—2000、GB/T21712—2008、DA/T1—2000、DA/T 37—2008、WH/T 22—2006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部分。
3.1 修復 Restoring
指對破損或老化檔案采取修裱、去污、加固、字跡恢復、數字化修復等工作,使其盡可能恢復原貌,呈現信息。
3.2 污染 Blotch
由于各種原因在檔案制成材料上留下污斑或污跡的現象,包括水漬、油斑、墨斑、金屬銹斑、蠟斑等。
3.3 殘缺 Deformities
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檔案制成材料或信息缺失不全。
3.4 字跡洇化 Ink spreading
字跡遇水后,色素向四周擴散的現象。
3.5 字跡擴散 Ink Diffusing
油溶性的字跡因油的流動導致檔案字跡材料向四周漫延,使字跡模糊而影響識讀的現象。
3.6修裱 Mounting
使用粘合劑把選定的紙張修補或托裱在已破損的檔案上,以恢復或增加其強度和耐久性的技術,包括修補和托裱等技術。
3.7 糟朽 rottening
紙張強度逐漸嚴重下降,成為片渣狀。
4 紙質檔案修裱技術要求
4.1 粘合劑
化學性能穩定,對原件載體和字跡無不良影響;
呈中性或弱堿性7≤pH≤8.5;
不易生蟲發霉;
具有可逆性;
粘度適中,使修裱后的檔案柔軟不變形。
4.2 配托紙、補紙
托紙、補紙呈中性或弱堿性(7≤PH≤8.5),吸水性好、伸縮性好;
托紙比檔案長、寬分別大于1cm~2cm;
托紙纖維均勻、輕薄、柔軟、不含有害雜質,具有較好的穩定性、耐久性,具有一定強度;
補紙種類與原件相似,補紙用料厚度與原件相近,寧薄勿厚,顏色與原件顏色相近,寧淺勿深;
補紙要潔凈,不含油、蠟等污染物,無霉變、蟲蛀現象。
4.3修補技術
• 拼對
檔案文字、線條、印章、標記等拼對整齊。紙張碎片還原準確,裂縫拼對嚴緊。
• 補缺
補紙與檔案原紙顏色相似或稍淺,厚薄一致或稍薄。補紙紙紋與被補檔案原紙紙紋方向一致,以毛邊相搭,搭接部位平整潔凈,接口寬度一般不超過2mm。
補件成品保持檔案原貌,無只字片紙丟失。
• 溜口
中縫拼對嚴緊,無歪斜錯位。
溜口紙條寬窄適當,以略寬于破損處為宜。
• 接后背
紙條寬度應滿足裝訂需要,與檔案搭接部位平直,寬窄均勻。接口寬度一般為2mm~3mm左右。
• 加邊
加邊紙條寬窄適當,與檔案原紙搭接部位平整柔軟。四周短小檔案的加邊,其橫口與豎口寬度均勻一致,接口寬度一般為2mm~3mm左右。
• 紙漿修補
紙漿投放適量并與檔案殘缺或孔洞之處結合緊密,無脫落、無開裂、無空隙。檔案正面清晰、潔凈,無多余紙漿殘留。
4.4托裱的技術
檔案信息內容無刷壞、刷花、刷痕或洇褪擴散現象。托紙薄而柔韌,托件厚度增加不明顯。托件正反兩面均無褶皺。
鑲縫接口橫豎寬窄一致,粘接牢固,以2mm~5mm為宜,幅面2㎡以下裱件的覆褙應軟接口,幅面2㎡以上的裱件可梯度錯位硬接口,接口不重疊。
紙張糟朽、老化面積≤40%的紙張,一般只做局部修補,盡量不托裱;
修補和托裱時字跡和印章完整,不跑墨、不掉色、不洇化、不擴散。
4.5 揭粘技術
4.5.1盡力保全檔案完整,兩層之間有粘接十分牢固者保留有字的部位;
4.5.2揭粘時啟子慢慢伸進紙頁縫隙,緊貼紙頁輕輕移動,不能用力過猛;
4.5.3接粘時遇到揭不開之處,不能硬揭,換方向、換角度再揭;
4.5.4掲舊重裱的卷軸檔案,應妥善保護心子原有幅面,不得將其裁小或裁傷。其款式與尺寸應最大程度保留或接近重裱前原貌。
4.6修整技術
檔案經修整后平整勻稱,無壓痕、無捶痕、無捶破現象;
筒子頁檔案、經折裝檔案應按原折扣位置折疊,折縫平直,折口部分不高、不翹;
裁切準確,不損傷檔案字跡及檔案邊際,不裁小檔案原有幅面;單頁裁切刀口平直,無缺口、毛茬;整卷裁切刀口部位垂直。
有欄線的歷史檔案做到欄齊。
4.7干燥技術
4.7.1上墻:在多余檔案的廢邊上刷漿水并在右下角留長約2cm-3cm不刷漿糊,作為下墻的啟子進口。托件自然下垂,先固定上邊,再固定其他三邊于紙墻上,使其自然干燥;
4.7.2下墻:啟子從留口處伸入,啟子與圖邊呈45°貼墻移動啟開底邊和右邊,拽住右下角,揭下托件;
4.7.3如果修復時環境濕度較大,檔案上墻后可適當延長干燥時間,如晾2~3天或更長,防止因檔案未干透,日后再次發生霉變。
4.7.4修復室環境
室內室溫22oC±2oC,相對濕度55%±5%,自然光或燈光條件下。大墻或壁子平整、無霉菌等污染。
4.8 裁切技術
4.8.1不能裁掉檔案原邊和字跡;
4.8.2裁切邊緣要正、直,不得有毛茬。
4.9 裝幀技術
4.9.1成卷、成冊的檔案修裱后應按原來形式進行裝幀。卷軸冊檔案應保持原始面貌。
4.9.2蝴蝶裝檔案紙芯平整,壓實。折口平直,封皮包裹嚴緊。
4.9.3金鑲玉裝檔案襯紙鑲出部分的長度之和不得超過原件紙張的五分之一,天地的比例為3:2。
4.9.4線裝檔案與包背裝檔案頁碼順序正確,不歪不斜,封皮平整,面積大小合適。裝訂時應盡量利用原裝訂眼。訂線后各線段連在一起,盡量成為一條直線,不歪斜,兩股線互不纏繞,不露線頭。包背裝檔案使用紙捻裝訂時應松緊適度。
5修復質量要求
5.1去酸技術
檔案紙張經過去酸處理后,紙張pH值近中性或弱堿性。
經過去酸處理后的紙張沒有出現字跡擴散或洇化等現象,紙張平整。
去酸物質對檔案紙張的性能基本無影響。
經過去酸處理后,殘留在紙張中堿性物質在日后對檔案紙張起到抗酸作用,不影響檔案的壽命。
5.2去污技術
任何去污方法對字跡基本無影響。
任何去污方法基本不影響紙張性能及壽命。
去污后,去污溶液盡可能少地殘留在檔案中。
去污處理后紙張平整。
5.3字跡加固、恢復技術
字跡加固、恢復技術安全可靠,對紙張、字跡基本無影響。
字跡加固、恢復技術使用后,殘留物在日后保管中對紙張、字跡基本無影響。
字跡加固、恢復技術要有明確的使用范圍。
5.4修裱技術
5.4.1整舊如舊,保持檔案原貌,不丟掉只字片紙,不明顯增加厚度,妥善保護與檔案信息內容有關的歷史痕跡,不得因修裱再次造成文字、圖跡、標識的洇褪擴散及脫落損傷,折疊檔案時要按照檔案原有的褶痕折疊。
5.4.2修復過程中檔案順序編排應嚴格遵守《檔案修復分段順序編排規則》,必須使用鉛筆做標注,修復后將標注用橡皮擦去。
5.4.3字跡拼對要準確,不得出現歪斜、重疊和壓字的現象。最大程度的保持檔案字跡、印章等原有信息,如遇到檔案接口處有字,以保持檔案原貌為原則。
5.4.4所用修復材料對檔案基本無影響。
5.4.5修裱成品光潔平整,質地柔軟,舒展平整,天、地兩端整齊,不出現崩、拔、走、裂、空殼、生霉、污染、褶皺等現象;修復過程中如遇到檔案雙層紙時,可根據紙張粘合程度選擇是否揭褙,并選擇適宜厚度的紙張以保證檔案的安全。
5.4.6無封底(面)檔案要添加與檔案紙張顏色相近的紙張作封皮(底),便于保護檔案;如遇前后封面斷扣、無字的情況下要做好記號,避免檔案出現托反現象。
5.4.7檔案裁切時上下底應留邊,不規則檔案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加寬,裁切時不得出現傷害檔案現象。
5.4.8裝幀牢固平整,保持原有卷內文件順序。檔案裝訂線位置、距離適當,訂線后各線段連在一起盡量成為一條直線,不歪斜,誤差±1mm,兩股線互不纏繞,不露線頭。書籍、簿冊類等檔案需要裝訂時,應核查頁碼順序,上下裝訂線要整齊,不得裝訂到字跡。
5.4.9卷皮平整,無皺折、無漿糊痕,無指甲劃痕。面積大小合適,把檔案四周蓋嚴,不露白邊,誤差±0.1mm。
5.4.10卷軸裝檔案修復后(書葉)心子平整,鑲縫一般2mm~5mm。補紙、鑲料色調協調,濃淡適宜,天、地比例為3:2。天、地兩端加裝的軸、桿粗細適當,輕圓、平直。
5.4.11經折裝檔案修復后紙葉折疊整齊,不歪不斜。書皮軟硬適中,面積大小合適。折口部分不高、不翹。
5.4.12蝴蝶裝檔案修復后紙芯平整,壓實。折口平直,每張折口處都要粘有漿糊。紙張封皮包裹嚴緊,誤差小于±0.1mm。
5.4.13蝴蝶裝檔案修復后紙芯平整,壓實。折口平直,每張折口處都要粘有漿糊。紙張封修復后檔案應進行個人自檢后裝入原封套,不得出現與檔案封套脫離或裝錯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