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務視角下高校檔案館角色重塑
1 前言
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利為目的,由政府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包括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組織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和輸送、開展公共文化活動等多個方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決定?沒有提到檔案館,但檔案館作為社會文化的承載者之一,面對現代公共文化體系建設被提升至國家層面的新機遇,不能不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文化資源優勢和特色融入其中。高校檔案館作為國家檔案體系的一部分,收藏了大量的科技、教育、文化成果、包含不同時期的管理文化,是高等學校發展的真實面貌和歷史過程的原始記錄,是大學文化的表現形式和重要載體,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高等學校的文化建設和發展始終離不開社會文化建設的大背景,并深深打上了特定時期的文化烙印,高校檔案館理應發揮其文化功能的作用,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中。
在大學的圖書館門口,經常可以看到學生排隊等待看書,在大學的檔案館門口,卻極少見到學生排隊等待查檔。從沒進過圖書館的老師和學生難以想象,從沒進過檔案館的師生卻比比皆是,許多師生對檔案館都有些許神秘感,以為檔案不同于圖書,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看的。高校檔案館有哪些館藏,在自己的校園里尚且不為師生們熟悉,談何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改變形象,走出深閨,是公共文化服務視角下高校檔案館角色重塑的關鍵。
2 應勢而動 角色重塑的發展
筆者在中國知網用“高校檔案”并含“社會”作為篇名檢索詞,找到51條結果,早在1995年?浙江大學學報(社科版)?刊登了馬春曉的文章“提高高校檔案工作的社會意識與社會的檔案意識”,同年,?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刊登了崔漪的文章“強化高校檔案社會功能的幾點思考”,當時的他們已經意識到高校檔案館“應該積極主動地投身于社會服務中去,變‘文件庫’為‘信息館’,為學校和社會廣大用戶提供系統的檔案信息;變‘死檔案’為‘活資料’,最大限度地發揮檔案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只是由于條件所限,那個時期服務社會的方式僅僅停留在“編寫檔案全宗目錄、工作指南等資料,主動介紹館藏內容,讓學校各部門和社會更多地了解檔案館(室)的情況,密切和擴大與外界的聯系。”
進入21世紀,許多高校相繼建立校史館(博物館),不僅對校內也向社會開放,校史博物館匯集了文字、聲像、實物等不同載體類型的檔案,是宣傳學校教學教育科研成果的展覽室,是集中展現學校傳統與學校文化的舞臺,是學生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地基,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其中,一些規模較大的校史博物館成為地方青少年教育基地,如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作為校史館主要承辦單位的高校檔案館,深深體會到高校檔案服務于社會的重要性,筆者在中國知網用“校史館”作為篇名檢索詞,搜索到論述高校校史館建設的意義、由校史館建設認識到檔案的重要性的文章共有九十多篇。
2008年頒布實施的?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第27號令)首次賦予高校檔案服務社會的新職能,為公共文化服務視角下高校檔案館角色重塑拉開了序幕。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公共文化服務視角下高校檔案館角色重塑吹響了沖鋒號,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3 順勢而為 角色重塑的實現
高校檔案是高等學校從事招生、教學、科研、管理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學生、學校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各種不同載體形式的歷史記錄。正是因為高校檔案是高校自身活動產生的原始記錄,其自身帶有一定的對外封閉性,其利用群體主要針對高校內部使用者,加上其他各種人力、物力、財力的原因,許多高校檔案“不具備對外開放使用的條件,大量高校檔案信息滯存在高校檔案庫房之中,難以實現社會的共享”。這是高校檔案館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遭遇的瓶頸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并重塑高校檔案館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正確理解高校檔案館的職業責任與社會責任
職業責任是指人們在一定職業活動中所承擔的特定的職責,它包括人們應該做的工作和應該承擔的義務。社會責任是指一個組織對社會應負的責任。?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第27號令)第八條“高校檔案機構的管理職責”,既包含了高校檔案館的職業責任,也包含了高校檔案館的社會責任: “利用檔案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檔案的文化教育功能”, “有條件的高校檔案機構,可以申請創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就是蘊含于高校檔案機構管理職責之中的社會責任,而發揮檔案的文化教育功能就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一部分。
3.2 依托高校獨有的檔案資源,開展公共文化特色服務
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博物館作為城市的“文化窗口和藝術殿堂,展示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承載著炎黃子孫的歷史文脈與輝煌業績,播揚著城市文化的民族精神與人文風采”。“圖書館擔負著保存人類文化典籍、傳播社會文明、滿足社會文化發展,為實現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提供相應的資源保障。”文化館的作用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并給群眾文娛活動提供場所。與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相比,檔案館更多地體現資源的證據價值和社會記憶的建構功能,是社會記憶數據庫。 “檔案館保存的資源都是原始活動的原始紀錄,權威性與真實性是其他文化機構無法比擬的。”
高校檔案館較之公共檔案館又有著獨特的檔案信息資源,每一所高校都具有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特殊的杰出人才和特有的教學、科研成果,蘊含著豐富的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高校檔案館應深入挖掘大學文化的功能,利用自身的信息資源服務優勢,開展公共文化特色服務,在社會舞臺上凸顯獨特的檔案價值,充當傳播科學文化與大學文化的角色。
3.3 高校檔案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路徑
3.3.1 在橫向上建立地域公共文化服務聯盟 高校檔案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首先要因地制宜,與本地的公共文化事業單位合作共建,首先在本地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在服務中不斷摸索最佳路徑,取長補短,尋求更好的服務方式。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每個館各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主題,服務的側重點也各有所異,以怎樣的方式聯合,構建一種怎樣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如何協同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是要深入研討和探索的。圍繞一個主題,一個城市或地區的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聯合起來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應該是切實可行的。比如,借2014年青奧會在南京召開之際,金陵圖書館舉辦迎青奧系列講座、青奧會讀書征文、青奧會系列展覽、青奧會相關研討等活動。東南大學檔案館舉辦“中國奧運,從這里出發”體育專題圖片展(1924年,中國奧委會前身“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在今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內成立),江蘇省檔案館正在積極籌劃青奧專題的歷史專題片。建議南京博物院也能開辟一個體育專題文物展覽。
近年來,高校檔案館與當地檔案局(館)合作成功的范例,如:2013年國際檔案日,江蘇省檔案局(館)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聯合開展檔案宣傳進校區活動,引導社會各界和公民走進檔案館利用檔案和查閱政府公開信息。2013年5月,上海市楊浦區檔案局攜手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10所高校檔案館在上海市首開先河,聯合舉辦“城市記憶. 經典上海. 百年楊浦——檔案在你身邊”高校巡展活動,向社會展示了楊浦區的百年工業、百年教育和百年市政的輝煌歷程。
當然,建立地域公共文化服務聯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鼎力支持和牽線搭橋,公共文化服務要想取得持久長足的發展,當地政府更需要發揮主導作用,包括“營造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良好輿論氛圍,制訂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相關具體政策、制度、辦法,確保共建共享順利實施,規范運行。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為深入推進共建共享創造條件。將公共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政府目標考核責任制,納入財政預算”。
3.3.2在縱向上建立系統公共文化服務聯盟 為了“讓各級檔案館(室)的已開放檔案在更大平臺上、供更多人共享,發揮更大作用,推動以服務群眾為主導的檔案信息化體系的實質性建立。2013年國家檔案局開始建立全國開放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在第一步完成副省級市以上檔案館的開放檔案共享后,2014年將陸續要求全國地縣兩級檔案館也這樣做,以逐步實現全國各級檔案館開放檔案的社會共享”。(2013年10月10日楊冬權在全國數字檔案館(室)建設推進會上的講話),站在公共文化服務的角度來看,這實際上也是全國綜合性檔案館公共文化服務聯盟的一種體現。
借此東風,建議教育部統一領導與統籌規劃,整合不同高校檔案館的文化資源,將檔案從真實而又枯燥的歷史紀錄,加工成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用網絡、電視、報刊等多途徑的服務渠道、多元化的服務方式,向公眾展示中華文化、科學思想,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中央電視臺創辦的“國寶檔案”欄目(CCTV-4亞洲)以電視欄目的形式,為國寶級文物重器進行揭秘建檔。中國教育電視臺現有的介紹高校的電視節目,一般都是從招生宣傳的角度介紹為多,少有站在服務公共文化的角度來介紹,建議中國教育電視臺也創辦一個揭秘高校發展歷程,展示高校珍貴檔案的系列欄目,向廣大學生和市民傳播獨特的大學校園文化,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3.3.3建立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網站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僅需要傳統服務方式和手段,還需要數字資源提供能力和遠程服務能力,建立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網站,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部門分別開辟專欄,集中展示獨有的文化資源,通過鏈接在線瀏覽各個文化部門網站上的資源,為大眾提供跨越時空的文化信息服務。其中,高校檔案館、高校圖書館可以單獨開辟大學文化服務專題,充分利用高等學校獨特的館藏資源和科研優勢,建立電子版、網絡版和紙質版三位一體的信息資源平臺,增加一般社會文化中的科學文化含量,在豐富社會文化生活中,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高校檔案館空間相對較小,對社會開放后無法滿足大流量的參觀需求,所以,通過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網站平臺,建立虛擬檔案館,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如高校的精品課程、文化素質教育大講堂在線播放、網上校史館等,是高校檔案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比較切實可行的做法。
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是高校檔案館參與社會服務的一個嶄新領域,對于拓展高校檔案館的服務職能,挖掘和傳播高校檔案中的文化精華,提升大學文化的軟實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具有積極意義。高校檔案館積極投身公共文化服務,也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