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編研工作龍頭作用的認識
說編研工作具有龍頭作用,實際是對編研工作在整個檔案工作中的作用的一種形象比喻,并不是要把編研工作上升到整個檔案工作的統領位置。編研是一個大概念,涉及面很廣,它是開發利用檔案信息資源,為社會各項建設事業服務的編研,是為黨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務的編研,是史學研究、編史修志的編研,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休閑娛樂服務的編研。而檔案工作概括起來無非三大環節,即接收、保管、利用。這三者之中,直接進行開發利用檔案信息資源的編研工作處在主動環節,就像龍頭一樣帶動著其他環節的舞動,抓住這一主導環節,就能推動、帶動、引導其他各項工作運轉。在檔案業務工作的諸環節中,開發利用是所有工作的目的和歸宿,而開發利用的主動行為是編研工作,做好這項工作,也就抓住了檔案工作與社會銜接的主動環節,抓住了檔案工作自主發展的動力源泉,這勢必對檔案業務其他工作環節的運轉起推動、引導作用。
檔案編研工作是龍頭,這也是由編研工作自身性質決定的。回顧我國檔案工作的發展歷程,自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檔案工作可以說以保管為工作中心,基本處于封閉、半封閉狀態。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可以說是檔案工作從封閉、半封閉到逐步開放的過程,而且,今后要繼續加快開放的步伐。如果說,前一個階段以保管為主的檔案基礎工作是龍頭,那么后一個階段,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編研工作必然成為龍頭,這個龍頭離不開檔案基礎工作的堅實身軀。身強有利于頭聰,頭聰才能引導身體的舞動,這在檔案工作中是一個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關系。2004年,國家檔案局針對檔案館的建設提出:“要充分發揮檔案館的基本功能和社會功能,把檔案館真正建成檔案安全保管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公開現行文件集中向社會提供的中心和檔案信息服務中心。”這樣便把編研工作、利用工作推上了檔案工作的前沿,使以利用檔案為核心的編研工作處于一個至關重要的地位。
在檔案業務工作中,編研工作是當之無愧的龍頭。檔案館公共服務功能的開發是檔案工作當前發展的重要標志和具體體現,它們都離不開對檔案的利用和開發挖掘。檔案的接待查閱、出具憑證,雖然是檔案利用服務的一個方面,但與編研工作相比,則處在被動服務的層面,對檔案的利用也處在原生狀態。而編研工作對檔案的利用則是一種開發與挖掘,是實現檔案資源由原生向再生狀態轉變的過程。要搞好編研,不僅要依賴于大量的、內容豐富的檔案信息資源,還需要完善的檢索體系作輔助條件,如果能借助現代化的檔案管理手段,編研工作將如虎添翼,效率大增。因此要搞好編研工作,就必須重視檔案工作的基礎建設、硬件建設和隊伍建設,不斷完善各環節的工作內容,這樣編研工作便直接向檔案收集、檔案整理、檔案鑒定、檔案保管、檔案檢索、檔案隊伍建設等項工作輻射,使它們緊緊圍繞以編研為主導的檔案開發利用工作開展。市場經濟條件下帶給編研工作的新變化,使新的編研理念向傳統的檔案工作發起挑戰,從而引起了檔案工作的一系列變化。在檔案接收方面,許多檔案館將社會征集的重點與編研課題的規劃結合在一起,并在修改接收計劃時考慮編研課題的材料需求,將征集接收內容向編研材料需求的方向傾斜。在檔案整理方面,計算機等現代化手段的應用,使傳統的編目整理效率大大提高,檔案人員越來越側重檔案內容方面的編輯整理,圍繞“研”的內容而進行“編”的活動,使各種內容的專題文獻匯編不斷問世。在檔案鑒定方面,編研工作的選題、選材、加工、整理的原則與要求都滲透到鑒定工作中,成為鑒定對象去留的因素之一。在檔案保管方面,在檔案館一貫遵循的分級管理,對價值不同的檔案進行不同保管期限的管理基礎上,編研工作則再從檔案的存史意義、傳承文化角度,客觀評判它的保存價值,為對檔案的妥善有效保管提供依據。
檔案事業對社會的影響很大程度上靠編研工作來實現。編研工作雖然是檔案業務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工作過程雖然專業性強,但其成果內容涉及面寬,形式也容易被社會和百姓接受,所以檔案工作能否被社會認可往往就直接取決于它的開展情況,特別是成果的傳播和影響的情況。社會百姓希望在檔案館里可以閱讀檔案,查看自己關心的文件,觀看展覽,翻閱已出版的史料性書籍,于是檔案館則定位在檔案利用中心、已公開現行文件閱覽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在展廳和閱覽室達到一定的面積后,檔案館更要考慮能吸引多少人來,這個工作比改善硬件條件更艱巨,這就要搞好編研。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辦好一個展覽,要靠高水平的編研;檔案館編輯一些適合百姓需求、傳承歷史文化的書,要靠高水平的編研;還有,檔案館在文化休閑、市場服務方面,也要靠編研;人們到檔案館來的目的是看檔案,如果能讓大家在查檔案的同時感受檔案館的文化氣息、本地濃重的歷史積淀,也要靠高水平的編研。總之,編研工作肩負著挖掘檔案資源、完善檔案館功能、開發檔案文化產品、提升檔案館社會地位等方面的重任,它在檔案事業中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