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利用檔案信息資源實現共享的主要途徑
1.依法向社會開放檔案,提供檔案咨詢閱覽,是檔案館開發利用檔案信息實現資源共享的傳統方式
北京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歷史進程中所形成和積累的檔案史料彌足珍貴。北京市檔案館作為省級綜合檔案館,依據法律規定,“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先后于1996年、1997年、2003年和2006年分四批向社會開放檔案,共計841039卷(冊),時間跨度從1533年(明嘉靖十二年)到1986年(1966-1976年檔案除外),占館藏形成年滿30年以上檔案總數的74%。普通公民和組織均可憑身份證等合法證明到檔案館查閱所需要的檔案。
作為傳統的公共服務方式,北京市檔案館近年來不斷改善工作環境,改進工作方式,提高檔案咨詢閱覽及接待工作質量,方便各界人士利用。在接待利用方式上,除了日常接待利用者來館查詢外,還提供電話、信函、電子郵件及網上預約服務、專題服務以及雙休日預約查檔等幾種服務方式。在利用服務方面,為向社會利用者提供更好的查檔環境,北京市檔案館于2002年對利用大廳進行了改造,建成包括開架目錄資料閱覽區、數字檔案文件檢索閱覽區、紙制檔案閱覽區、縮微膠片區、音像檔案視聽區五個功能區,既可為利用者提供傳統的檔案閱覽服務,又可滿足利用者通過數字化手段獲取檔案信息的需要。為進一步提高接待服務質量,還在利用大廳增設了中英文對照的檢索區和閱覽區查檔提示牌,設置首問負責制和咨詢引導員,充分顯示了檔案館面向社會公眾、以人為本的理念。
近年來,通過對社會需求狀況進行調查和研究,有針對性地將有關城改拆遷、優撫待遇、經濟政策及招工、房產、婚姻、知青等涉及到群眾切身利益方面的檔案接收進館,極大地改善了館藏結構,同時輔之以有效的檔案利用宣傳工作,公民利用檔案維護權益、開展學術研究的數量明顯增加,在檔案利用方面出現了“利用人次多、普通百姓多”的喜人景象,檔案利用人次、卷次大幅增長,檔案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至2005年12月,到北京市檔案館利用檔案批次達20693次,人數已達42741人次,利用檔案567627卷。其中,為了進行學術研究而查閱檔案的4713人次,利用檔案73545卷;編史修志11955人次,利用檔案368657卷;工作查考14495人次,利用檔案98179卷;個人取證6551人次,利用檔案12378卷。“檔案館利用人次”和“檔案館網站訪問量”被納入《北京市社會發展指標體系設計方案》,成為衡量北京市社會進步的指標之一。
2.加強研究,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開發利用檔案信息,是檔案館實現檔案
資源共享的主要形式
北京市檔案館突破傳統工作方式,拓展服務對象,加強檔案史料研究,積極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圍繞學術研究動態、圍繞百姓的需求開展工作,分別采取定期公布檔案史料、編輯出版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專題史料匯編、進行實地調查、召開史料研討會、拍攝電視片等形式,擴大社會利用面,主動為社會各界服務。
(1)創辦《北京檔案史料》,定期進行檔案史料研究公布工作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的有關規定,北京市檔案館于1986年創辦《北京檔案史料》,以“發掘史料、公布檔案、提供利用、推進研究”為宗旨,以刊登館內外藏各類檔案資料和發表相關研究文章為基本內容,借此架起檔案館與學術界之間聯系的橋梁。近年來,根據社會需要拓展了內容,陸續刊登名人日記、調查報告、口述史料、碑刻史料等。《北京檔案史料》所刊發的檔案史料、學術研究及資料性文章,內容涉及中國近現代歷史及北京地區歷史的發展,尤其是關于近現代北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城市建設等方面史料的公布,對于推動相關領域的歷史研究,以及為一些現實問題決策提供參考都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受到了有關領導和專家學者及社會公眾的歡迎,取得很好的社會效果,被譽為“研究北京史不可缺少的、必備的學術性、資料性叢書”。
(2)編輯出版檔案史料,擴大檔案社會利用面
檔案館對館藏檔案資料進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分門別類,匯編成書,這是檔案館開發檔案信息資源,主動為社會服務的一種重要方式。多年來,北京市檔案館以本館的研究人員為基礎,加強對檔案資源的整理、研究,有計劃地編輯出版了各類專題史料40余種3500余萬字。這些專題性史料的整理公布出版,為北京的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翔實、可靠的史料,對于北京建設現代化的大都市具有參考價值,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歡迎,以及國內外學者的稱贊。其中多部史料書籍多次分別榮獲國家級和省市級的各類獎項。
(3)配合中心工作,多層次、多角度開發利用檔案信息
近年來,北京市檔案館著力在檔案史料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上有所突破。2003年,在抗擊“非典”的關鍵時刻,創辦了《檔案摘報》,從館藏檔案資料中摘編了毛澤東同志對衛生工作的指示、北京歷史上防疫經驗等,并利用抗擊“非典”檔案材料編寫了30余萬字的內部資料《抗擊“非典”北京日志》。至今《檔案摘報》已為市領導提供了34期,涉及城市規劃、文物保護、水利建設、公共衛生和自然災害預防等方面內容,直接服務于領導決策,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切實發揮了檔案館參與首都建設、為首都發展服務的作用。2005年,北京館策劃和舉辦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系列活動,編輯出版《北京抗戰圖史》、《絕對真相———日本侵華期間檔案史料選》;在《北京檔案史料》2005年第2、第3輯連續組織相關史料專題;召開了《盧溝橋歌》座談會;進行了佟麟閣將軍殉難處調查,組織了時村調查研討會;舉辦了吉鴻昌、任應岐史料研討會;與北京電視臺等合作或協作拍攝了《北平那八年》、《北平光復的日子》、《城市記憶———你身邊的抗戰故事》電視片。在2006年1月市政協會議上,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依據北京市檔案館完成的《佟麟閣將軍殉難處調查報告》,提交了在佟麟閣殉國處和29軍陣亡官兵掩埋地點樹立標志等的提案。
開展這一系列的工作,我們充分利用了以前的編研成果,特別是《北京檔案史料》20年來所公布的史料,最大限度地發揮已公布檔案的作用,使以前提供給研究者的史料在大眾中再次顯示出它的價值,檔案館在努力挖掘和實現檔案價值的同時,實現了檔案館的社會價值。
3.配合社會熱點及重大選題舉辦檔案展覽,是檔案館開發利用檔案資源實
現共享的重要舉措
北京市檔案館是北京市政府掛牌承認的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多年來主動進入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教育領域,摸索出一條以展覽為主,輔以各種特色教育活動的基地工作模式,拓展了檔案利用的范圍,豐富了檔案利用服務的方式。從1996年新館開館以來,利用館藏檔案史料,配合社會熱點及重大選題,采取固定展與巡回展相結合的方式,先后舉辦了33個展覽,共接待了觀眾300多萬人次,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特別是“十五”期間,為配合全市重大活動和中心工作,先后舉辦了12個展覽,接待參觀100萬人次。其中《百年經緯看北京》、《北平地區抗戰史料展》、《北京商品票證回顧展》、《北平和平解放50周年紀念展》、《紀念彭真誕辰100周年展覽》、《親切的關懷,深切的思念———鄧小平在北京圖片展》等,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歡迎和高度評價。2001年,為配合北京申辦奧運,由市檔案館承辦的《今日北京》展覽于國際奧委會投票前夕在莫斯科舉辦,作為“北京文化節”系列活動的一部分,為北京成功申奧作出了特殊貢獻。為配合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2005年,在迎接建黨84周年之際,正式向社會推出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永遠走在時代前列》展覽,展示了建黨以來北京地區41位革命先烈和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中共北京市委組織部號召全市各單位組織黨員和群眾參觀。
為貼近社會,融入大眾,服務社會公眾,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底蘊,北京市檔案館與區檔案館合作、與街道社區合作,先后舉辦了《祿米倉胡同今昔》、《總布胡同今昔》、《外交部街今昔》等系列胡同歷史文化展,以及《崇內社區今昔》、《方莊今昔》等社區展覽,促進了社區文化建設。發揮館藏優勢,與知名老字號合辦了《瑞蚨祥傳統商業文化展》、《王府井商業街回顧展》等,既宣傳了老字號的企業文化,又使珍藏的檔案發揮了作用,受到廣大市民好評。
為了打破時間與地域限制,讓更多對北京歷史有興趣的民眾隨時了解檔案展覽,幾年來,我館先后籌辦了《館藏陳列展》、《中華民族不可侮———北京地區抗戰史料展》、《不能忘卻的記憶———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曾經的日子———百年霓裳》、《北平的新生》、《北京的胡同———外交部街今昔》、《走向圣火———北京百年體育網上展覽》、《建國五十周年慶典彩車模型展》、《“天地正氣,一代忠魂”中華英烈展》等20多個網上展覽,與傳統展覽相比,網上展覽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參觀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互聯網進行參觀,更廣泛地實現檔案館館藏檔案資源共享。
利用書市、廟會舉辦展覽是檔案館擴大館藏檔案信息共享面的新嘗試,既擴大了檔案館服務市民的廣度,更為書市、廟會增添了歷史和文化氛圍。幾年來,北京市檔案館多次在廟會、書市推出《古都北京》、《北京商品票證回顧展》等展覽,為廣大游客提供了富有教育意義的精神食糧,使游人在逛書市、廟會的同時感悟首都的精神文明,為民俗民風的廟會增加了文化教育亮點,成為公民道德教育的活動課堂。
利用檔案史料舉辦展覽,發揮檔案館的社會功能,已逐漸成為被社會各界廣泛接受和關注的一種檔案開發利用形式,檔案展覽已成為檔案館為社會服務的重要渠道。圍繞展覽,創造條件,組織開展了夏令營、主題班會、征文比賽、報告會等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活動,將檔案館的館藏優勢很好地轉化成教育和傳播知識的優勢,檔案館已成為北京市開展社會教育工作不可忽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