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界與檔案界數據庫建設的合作
在圖書館界與檔案界的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都大力提倡數據庫建設。
圖書館界的數據庫建設除了書目數據庫外,更多地是要建立可利用各種聯機檢索終端或利用網絡進行檢索的大型信息資源數據庫。這些數據庫以信息資源組織為基礎,內容涉及各個學科領域。目前國內多數圖書館都輸入了國外數據庫,如美國的OCLC、《化學文摘》、《生物學文摘》、《工程索引》,英國的《科學文摘》等等,卻很少向國外輸出我國的信息資源。我國自1992年以來,建成1000多個數據庫。但這些數據庫規模小,信息含量不大。其中能更新數據、有一定規模的約100個左右,而能提供商業服務的只有10多個,投入產出比約為10:1。沒有一個可與國外大型數據庫相比。所以圖書館界提倡的數據庫建設主要指獨立自主地加快建設各種類型的大型數據庫,如標準文摘庫、專題庫等。數據庫建設的目的是最終成為成功的商業化數據庫。
檔案界所提的數據庫建設,還限定于某一個或某幾個檔案機構的范圍內,主要是圍繞館藏開發檔案目錄信息數據庫、專題檔案信息數據庫、檔案全文數據庫或是聯合建立目錄中心。其目的是集成資源信息、提高管理效率、方便利用者利用,還沒有上升到商業化、產業化的程度。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圖書館界與檔案界發揮各自優勢、聯合開發數據庫的趨勢。圖書館界的優勢除了本身的文獻資源信息之外,還有就是開發數據庫的技術與推廣數據庫使之商業化、產業化的必然趨勢。檔案界的優勢是具有獨特的本源性的檔案信息。檔案信息聯合圖書館的技術、借助圖書館的商業化推廣將是檔案信息數據庫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
前面提到美國已有近百個檔案館將許許多多的全宗和收藏加入研究圖書館信息網絡系統(RLIN)及聯機自動化圖書編目系統(OCLC)之中。我國目前也有了類似的實例。在超星數字圖書館中,吸納了已有的檔案信息數據庫的內容,建成了國家檔案文獻庫。這個檔案文獻庫中包括:中國明清史檔案文獻、民國史檔案文獻、中國革命史檔案文獻三個類別。其中收藏了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重要檔案文獻,內容包括自明清至1995年期間最有權威性的150多萬頁重要檔案文獻資料,使檔案信息成為其商業化運作的內容之一。
在大力開展信息化建設的今天,數據庫產業已經成為現代信息產業的基礎。一個國家擁有多少自己的數據庫,能用數據庫提供多少服務,是其現代化水平的標志之一。美國的數據庫生產商有1000多家,國產數據庫4000多個,占世界數據庫總量的 ,80%。有著名的大型國際聯機檢索系統13個,年產值40多億美元;歐洲共同體有1000多個商業化數據庫,聯機系統50多個,數據庫產業年產值也達20億美元;日本有從事數據庫行業的機構100多家,它的信息服務系統完全商業化和產業化,年產值將近2000億日元。而我國信息產業估計年產值不足億元人民幣,差距甚遠。同國外的發展相比,我國的數據庫建設還很落后。首先,就全國范圍來講,數據庫建設仍處于初創的無序發展狀態,國家從法律法規到整體布局都沒有相應成套措施,處于自由開發和競爭的局面。其次,由于我國的信息機構多從屬于政府部門,資金也來源于政府部門,再加上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影響,導致我國數據庫開發多定位于行政、學術、科研和技術發展的角度,開發出來的信息資源多為自用,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許多數據庫研制單位忽視社會需求的研究和市場開拓工作,只是為建庫而建庫,檔案機構更是如此。這樣的結果是導致建設成果既不能走向社會,也沒有多少利用者,從而使數據庫建設失去激情與活力。除此之外,我國數據庫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還包括:大型數據庫少,信息服務水平低;只重視數據庫的開發,忽視數據庫的維護;二次信息數據庫數量大,而一次信息數據庫比重偏低;數據庫聯網率低等。
在這種情況下,檔案界與圖書館界確實應該聯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尤其對于檔案界來說,再開拓商業化之路將是非常艱辛的,而且可能是得不償失的,而利用圖書館界和其他信息服務機構已有的經驗和成果,將檔案信息融入其中,才會取得雙贏的結果。近幾年,在我國出現了一些以數據庫建設為主,形成一定產業和規模并有持續生產能力的專業機構,如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庫、超星數字圖書館等。其中中國期刊網收錄了大量檔案學術信息,超星數字圖書館中也建立了國家檔案文獻庫。檔案機構與這些專業機構的合作將是一種很好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