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適應檔案開發利用的社會需要,我局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緊圍繞縣委、政府中心工作,努力拓展檔案工作服務領域。通過改進服務方式,創新檔案服務工作機制,增強服務工作的主動性,使全縣檔案事業得到全面快速發展。
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廣泛收集檔案資料,豐富館藏內容,奠定服務基礎
禮縣檔案館現有館藏檔案資料4萬多卷(冊)。但是,內容貧乏,結構單一,制約著檔案服務功能的提升。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近年來,我們以記錄禮縣發展歷史,展現禮縣發展成就為目標,積極拓寬檔案收集新渠道,努力建設館藏豐富、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地方綜合檔案館,不斷提升檔案的歷史文化價值,為"三個文明”建設服務,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一)深化檔案基礎管理工作。我局共有職工13人,全部為女同志。為了強化檔案基礎管理工作,提高墓層檔案管理水平,我們克服各種困難,采取主動上門指導服務,對撤并單位提前介入等方法,先后深入各單位、鄉鎮、廠礦、企事業單位進行檔案業務指導200余次,并整理文件1100盒,裝訂檔案1500卷,接收撤并單位檔案730卷、破產企業檔案4000余卷。為了加快社會化進程,實現檔案數字化管理,增強服務功能,我局保利股投入庫房區分全宗,把過去的聯合式全宗全部銷毀,開始對4萬多冊檔案逐本鑒別、歸類,重新貼號入庫。目前,已完成全宗區分56個,案卷類目93本,專題目錄13種53本。
(二)加強重點檔案搶救保護工作。為了夯實局館基礎業務,做好檔案保管工作,我們把破產企業檔案及改制企業檔案列為檔案管理的重中之重,并對重點工程檔案工作提出嚴格要求,選拔政治業務素質高、責任性強的同志深入基層跟蹤管理,實地鑒定、整理,對存在的問題及時處理。2004年,我們發現醫藥公司中藥材標本檔案保管不善,面臨損毀。于是,我們將2000余枚中藥材標本檔案接收入館采取保護措施。同時,將農牧局請北京專家對禮縣土樣分析資料的原件也追交檔案局存檔以防流失。對非典時期禮縣出現的一非典患者的個人資料,也做為專檔接收入館。對全縣各類重大活動,我們都是提前介入,抽調業務骨干跟蹤指導,直至接收入館。這些做法,既豐富了館藏內容,也防止了各類檔案資料的流失。
(三)注重特色檔案工作,擴大檔案服務利用范圍。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豐富館藏,增強館藏特色,弘揚歷史文化,我局開發了名人檔案。禮縣文化名人張品重老先生創辦了隴南第一家個人書畫院—"菊逸書畫院”,享譽隴南。檔案局館領導通過多次登門拜訪、座談與老先生協商建立了禮縣第一個名人檔案。該檔案翔實記載了書畫院的發展壯大和獲得的榮譽,以及該書畫院幾輩人的手工制作與刺繡工藝。與此同時,展開了我縣較有名望的其他名人檔案的建檔工作。通過建立個人檔案,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弘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增強了人們的檔案意識,明確了保存收集檔案是人類活動有價值的歷史記錄,具有重要的鑒古知今,查考憑證,啟迪智慧的作用。我們還舉辦了名人檔案展,參觀展覽的人絡繹不絕,省市檔案部門的領導參觀后也給予高度評價,去年還受到市檔案局的表彰獎勵。
(四)全面加快各級檔案管理上等升級工作。各級檔案室的業務建設,是縣館業務建設的基礎工作,也是檔案行政管理的一項基本任務。因此,我們始終把各級檔案室管理上等升級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并納入全年工作考核范圍,常抓不懈。專門指定業務指導股以舉辦培訓班、個別指導、印發有關資料等形式,進行業務指導及培訓,努力促進檔案管理上等升級及建檔達標工作。截至目前,全縣檔案室已達標升級139個,創建市級示范室3個。
二、創新服務機制,圍繞中心做文章,發揮檔案服務功能
服務是檔案工作永恒的主題。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工作中心,按照"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發展到哪里,檔案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檔案部門的有效服務就要拓展到哪里”的要求,努力將檔案服務拓展到各個領域,不斷豐富檔案服務內容,提高檔案服務工作水平,使檔案工作進一步貼進社會,貼進群眾,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到檔案工作中去。
(一)不斷提高檔案服務水平。我館和各級檔案室結合各自部門特點和工作重點,緊緊圍繞經濟建設大局,主動提供檔案資料,積極為科技開發、技術改進、資產評估、經營管理、維護權益等服務,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年來,僅縣檔案館接待查閱利用檔案者370人次,提供檔案資料3800卷(冊),在為機關工作查考、領導科學決策、落實政策、修史編志、機構改革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翔實可靠的資料,充分發揮了檔案利用在服務全縣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中的作用。例如2004年,西和縣黃江水庫需加固堤壩,但因土地糾紛和當地農民發生沖突,迫使工程無法進行。正當西和縣檔案局和水電局一籌莫展之際,突然想到有關資料可能在禮縣檔案館能查閱到,1961年之前禮縣西和合為一縣,1958年成立西禮縣檔案館。在1961年雖已分縣,但部分檔案資料沒有分開。此事引起禮縣檔案局的高度重視,在局長的帶領下,全局上下全力以赴,不顧天氣炎熱,僅用一天時間就為西和水電局提供了非常可靠的檔案資料,從而化解了水電局與當地農民群眾的土地權屬糾紛,使693畝國有土地得到了保 護,挽回直接經濟損失上百萬元。同時,還對黃江水庫以后加固,管理、開發、利用起到了積極作用,為西和縣廣大農民趨利避害、增產增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2005年,原禮縣食品公司下崗職工翟東華,由于下崗多年,生活十分困難。為了生存她跑遍了勞動、人事、民政等部門查找有關檔案資料,但均無結果。有人告訴她:"像你這種情況是可以進社保的,但必須提供具體工作時間為依 據”。早己因沒有憑證而感到心灰意冷的翟東華突然想到了縣檔案館。于是,她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到禮縣檔案館查閱有關檔案。在檔案館工作人員的熱心幫助下,很快便查到了有關她個人的檔案資料,從而順利地辦理了社保手續,解決了翟東華多年的實際困難和后顧之憂,維護了其正當權益。近年來,我局還利用檔案資源,編撰了《何承華在禮縣》、《天嘉豐碑》等,檔案利用率逐年提高,產生的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二)不斷提高已公開現行文件利用服務水平。近年來,我們狠抓了現行文件服務中心建設工作。結合實際,制定收集計劃和辦法。采取召開重點部門座談會、印發催交通知、主動上門收集、與檔案年度工作考核相結合等措施,加強對現行文件的收集,使文件收集渠道更為暢通。同時,進一步簡化查閱手續,不斷創新服務工作機制,提高服務水平,圍繞解決社會熱點問題,積極向廣大群眾提供勞資待遇、保險、招商引資等"紅頭文件”的查閱,架起了縣委、政府同老百姓之間的"連心橋”。兩年來,共接待查閱者80人次,查閱利用率不斷提高,收到良好社會效益。在城建拆遷中,一位市民由于對房改政策不清楚,通過來我館查閱文件,了解政策,消除了心中疑慮,打消了吵鬧政府和越級上訪的念頭。
(三)對新領域檔案工作實現新突破。(1)突出農業和農村檔案工作。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問題是關系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要解決好這個重大問題就必須做好各項與之相關的工作。農業農村檔案工作就是與之相關的一項重要工作。為了認真做好這項工作,發揮出這項工作的重要性,我們一改過去那種等人上門利用的傳統觀念,把服務方式由主體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指導農業部門完善農業科技檔案,并建立科學示范園檔案,為帶動禮縣鹽官鎮王城村蔬菜大棚生產發揮了積極作用。(2)開展了民營企業建檔工作。在工作中,我們堅持以服務為本,實行分類指導。針對不同企業,不同經營方式,積極幫助企業規范建檔、管檔。在企業建檔中,我們采取無償服務,以點帶面,推動全局的工作方法,并且緊緊圍繞全縣"增收抓勞務”這一中心,首先在禮縣社保局勞務中介公司開展建檔試點工作。縣社保局勞務中介公司成立于1997年,下設基層勞務代理處267個,9年來共輸出勞動力3. 5萬人,創回收入1. 4億元,有力地加快了全縣扶貧開發進程。在示點建檔期間,我們確保"五到位”(組織領導到位、業務人員到位、工作指導到位、檔案用品到位、使用工具到位),為該所工作人員講理論、教方法、現場指導,從分類、立卷、編號抄目、裝訂的各個環節,嚴格把關,保證一流質量。截至目前,為該所所有外出人員建立了個人檔案、就業培訓檔案、務工人員健康檔案、提供法律援助檔案、匯取款檔案、親人咨詢檔案、在外務工情況檔案等。共指導整理文書檔案103 冊,照片檔案30余張,錄像帶、光盤10余盤。尤其是就業培訓檔案和匯取款檔案的翔實記錄,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了切實幫助,解除了他們和家人的擔憂。使企業樹立了良好信譽,提高了知名度。原省委書記蘇榮同志在禮縣調研時,對此項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與工作人員合影留念。(3)不斷完善社區建檔工作。加強社區建設,是十六大確定的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對于促進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因此,我局不斷加大對社區檔案的完善工作,專門抽調4名業務骨干深入社區,利用1月的時間為各社區先后建立了低保人員檔案、優撫檔案、兩勞釋放人員及吸毒人員檔案,為社區服務管理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檔案服務。(4)加強了撤并鄉鎮的檔案工作。我縣鄉鎮撤并工作已圓滿結束,記錄這些鄉鎮工作活動的檔案資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為了更好地保存這些檔案,確保這些檔案不至于因鄉鎮的撤并而遺失,我局及時向縣委匯報,并以縣委辦文件下發做好撤并鄉鎮檔案移交工作的通知。目前全縣7個撤并鄉鎮的印章檔案已全部移交完畢,由我局妥善保管,其它檔案隨鄉保管。
三、重視檔案人才,轉變工作觀念,提高服務意識和能力
如何將檔案資料這一"死資源”變成"活信息”,為全縣的經濟發展更好的服務,關鍵取決于檔案管理人員的素質和服務意識。在提高檔案人員素質方面,我們重點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人為本,狠抓隊伍建設。搞好各項工作,關鍵在于隊伍。檔案工作既清貧又清苦,既是腦力勞動者又是體力勞動者。 我們教育職工要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甘守清貧。隨著改革開放、 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不斷深入,檔案工作的領域及范圍也越來越廣,對我們檔案工作者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我們在職工中不斷改進學風,鼓勵職工鉆研業務知識,拓寬知識面,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對檔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努力營造建設學習型單位,造就學習型團隊的良好氛圍。引導職工切實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通過學習提高素質,推動工作。在2005年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我們以此為契機,不斷強化學習,采取開展演講會,與英雄人物比,與身邊的先進模范比等形式,開展學習教育活動,使每個職工堅定了理想信念,下定了愛崗敬業的決心,提出爭做檔案平臺的"紅色娘子軍”。因此,形成了團結奮進,樂于奉獻的良好風氣,為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加強業務學習與培訓。根據我局近年來新調入人員較多,業務工作比較生疏的實際,為了盡快適應工作,我們下大力氣抓好專業人才的培養。一方面積極參加省上業務培訓,一方面 每周安排兩個上午的時間組織職工進行業務學習。在工作中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以老帶新,以熟帶生,以強帶弱,揚長避短,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最近為加快檔案錄入微機速度,組織職工輪流參加十天的微機操作培訓。通過多方面學習培訓,整體業務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三)外塑蘭臺形象。在對外工作期間,我們要求職工嚴以律己,努力打造蘭臺人自尊自強形象。在縣上組織的計劃生育、 退耕還林、夏季農建等活動中,全體職工都能積極響應,踴躍參加,并圓滿地完成任務。在石碑村建立"三農”檔案服務示范點期間,時值嚴寒,業務指導股的同志們克服困難,在沒有取暖設施的房屋中堅持完成了任務,為該村培訓檔案管理人員7人,設置檔案室2間,并幫助指導該村建立完善了農業科技、農業產業化、計劃生育、土地承包、稅費改革、退耕還林、村務公開等十幾種檔案30余卷,為探索"三農”檔案建設打下了基礎。在幫助指導組織部建檔期間,時值酷暑,由于要迎接全區在我縣召開組織工作現場會議,時間緊、任務重,我局職工克服炎熱,加班加點,僅用20余天時間,建立個人檔案997袋,在會議召開前如期完成了工作任務,使我縣組織部門干部檔案的規范化管理受到現場與會人員的高度贊揚。我局職工的敬業精神和工作速度得到組織部領導與職工的贊嘆。
回顧近幾年的工作,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我縣檔案工作所取得的成績,是省市檔案部門關心支持的結果,是縣委、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的結果,也是檔案工作者開拓創新,真抓實干,頑強拼搏的結果,更是全社會共同支持、積極配合的結果。我們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工作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和薄弱環節。一是受經濟的制約,特色檔案的征集與收集工作進度緩慢。二是干部隊伍結構不盡合理,尤其缺乏專業人才,在檔案編研上很難有高質量、高水準的文稿和研究。三是基礎設施滯后,遠遠跟不上實際工作的需要。
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年,也是我縣檔案事業發展的關鍵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安排,緊緊圍繞全縣經濟建設和檔案工作各項目標任務,進一步提高檔案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和業務素質,加大培訓力度,增強為社會服務的本領;積極開展檔案管理和研究工作,為領導決策提供優質服務;積極面向社會、面向基層,加大收集和征集各類檔案力度,使檔案館服務功能不斷提升,力爭在"十一五”期間使我縣檔案工作再上新臺階。
禮縣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