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庫房的溫濕度變化對檔案的保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適宜的溫濕度不僅直接影響檔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而且會加速一些不利因素對檔案制成材料的破壞作用。因此,庫房溫濕度的調節與控制是檔案技術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我國對檔案庫房溫濕度要求標準是溫濕度在14—24℃范圍內,相對濕度在45—60℅范圍內。現實中檔案庫房的條件是千差萬別,要達到最適宜的溫濕度標準,就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不同條件下檔案庫房的溫濕度進行控制和調節,這是檔案保護技術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庫房溫濕度要完全達到檔案保護所要求的適宜狀況,就得依靠一些現代化工具進行調控。而我館只能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盡可能地做好檔案庫房的溫濕度管理工作,使庫房溫濕度達到適宜或接近適宜的狀態。控制與調節檔案庫房溫濕度的方法很多。根據財力情況我們主要采用手工方式進行庫房溫濕度調控,最常用的方法是開啟門窗調節庫房內的溫濕度。我們對庫房溫濕度的調控作了以下嘗試。
一、具體作法
(一)通風時機的把握
溫度不同時,空氣密度不一樣,壓力也不同,空氣溫度越高,密度越小,空氣溫度越低,密度也越大,打開庫房門窗時,只要庫內外溫度不同,空氣壓力也不同,空氣壓力的一方就要向壓力小的一方流動,這樣就能使庫房空氣得到交換。我們就是根據空氣的這一流動規律,有計劃地使庫內外的空氣進行交換,以達到調節庫內溫濕度的目的。每年5、6月后,室外溫濕度相對庫房內偏低。在這種情況下,采取了開門窗調節庫內溫濕度。
(二)對庫房采取密閉
密閉是防止或減少庫外不適宜的溫濕度對庫內的影響,使庫內有比較穩定的溫濕度狀態。庫房密閉首先應予考慮的門窗。由于通風的需要,因而門窗應做到需要密不透氣,天氣發生變化時又可敞開通風。對設窗過多的庫房,則可以將其中的大部分長期封閉,留少數可開可閉即可。為減少庫外溫濕度對庫內的影響,直接通向庫外的門設有過渡間。工作人員進庫房先開門外門,關閉后再開進入庫房的門,出庫則相反,庫門加設防潮門簾,效果更佳。7-12月份,庫外濕度比庫內濕度高,采取少開門窗,保持庫內濕度。
(三)自然通風
通風是根據空氣流動的規律,科學地使庫內外空氣交換,以達到調節庫內空氣溫濕度的目的,這種方法簡便易行,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自然通風主要是利用庫內外空氣的溫濕度差形成的壓力差,人為地開啟門窗或通風孔達到通風目的。通風的目的有兩方面,一是調節溫度使之降低或升高;二是降低庫內濕度。通風調節溫度,當庫外溫度低于庫內時,通風則降溫,庫外溫度高于庫內時通風則升溫,由于溫度的變化將導致濕度的變化,因而通風調節溫度必須注意對濕度的影響。一般應注意的是:當庫外相對濕度低于庫內而溫度高于庫內時,則庫外空氣中實際含水蒸汽的量可能高于庫內而不宜通風。每年的1-3月份的濕度、濕度均在允許范圍內,適當的通風。4月庫內濕度較低,庫外的濕度還要低于庫內,此時采取自然通風,在庫內灑水,或放幾盆水以達到增濕的效果。
二、應注意的問題
(一)掌握好通風時間
庫外溫度每天變化值不一樣,卻呈周期性變化,可利用這一變化規律與往年同期和近期的資料比較,預測出第二天適宜通風的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由于每一時刻的溫濕度都不同,改變庫內各物體的溫濕度狀態的情況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我們對每種物體在要改變單位度數所需要時間有所了解,計算出在某一溫度差條件下,要達到另一溫度值所需時間。根據這個時間與適宜通風的時段進行比較,最后確定出實際通風的時間段。保證是在最佳通風時機內的最長通風時間。
(二)裝具對溫濕度的影響
我館庫房密閉不好,所以使用四周密閉的檔案柜,對延長檔案的壽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對通風調控溫濕度又起著阻礙作用。
存放在每節檔案柜內的檔案如同又進入一個個的“小庫房”內,在這些“小庫房”中,檔案周圍充滿了空氣,在柜門關閉的狀態下,柜內的空氣實際上就是一個空氣層,而空氣層導熱系數小,從隔熱的角度看,它的隔熱效果是相當好的。從柜體的制成材料來說,雖然鐵皮的導熱系數比起木材的導熱系數大得多,但對柜內外溫度傳遞同樣也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對溫度的傳遞就基本上隔絕了,只有木材還有一定的傳遞作用。在進行實際的通風調控溫濕度時,短時間內要想使“小庫房”的溫濕度與“外界”的溫濕度變化同步或趨于同步,從上面的分析看,就不可能實現,“小庫房”始終是阻礙著改變通風前溫濕度狀況的主要因素。
我館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采用手工方式來進行調節庫內溫濕度是比較適宜的措施,在實際的通風過程中,引起庫內溫濕度的變化。對于高溫高濕的情況下,雖然作了很多工作仍不能達到預想效果,只有通過空調、除濕機等現代化的工具,才能完全達到國家的檔案庫房溫濕度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