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與交流4
謀檔案工作防災減損策略,促社會和諧發展
攀枝花學院 周小平
摘要:災難危害具大,人類都不愿遭遇它,但由于災難突發性,又使得人類恐而避之。檔案作為歷史發展的原始記錄,檔案人有責任從災難相關的檔案知識與信息中探尋遵循自然運動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預防災難發生和減少災難損失的策略。
關鍵詞:檔案工作 防災減損 策略 和諧發展
人類對災難的態度向來是拒絕的,災難不僅會使我們失去財產和生命,而且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和悲傷,但是對大自然來說它是自身活動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如何找到兩者之間的最佳結合點(既在遵循自然運動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預防災難發生和減少災難損失),就是人類必須共同探討的問題,我們作為檔案工作者,有義務立足本職探討和尋求最佳策略,為人類和社會的進步作出本職的奉獻。
一、災難的含義
“災”是指水、火、荒旱所造成的禍害;個人的不幸遭遇①。“難”是指災患,困苦②,我們把災難組成一個詞,就可以理解為自然的或者人為的嚴重損害。常見的有火災、水災、旱災、荒災、地震和病毒等,總體歸納起來就兩大類,一類是自然運動給人類造成的災難,如地震、火山噴發、洪水、干旱等;一種是人為故意或者無意造成的災難,如火災、信息病毒、戰爭、疾病、害蟲、交通車禍等。
二、災難起由
災難起因一般可以分為人為起因、自然起因、綜合因素起因三種。
(一)人為起因災難。主要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過程中的行為、手段及方式不當造成的災難,如交通災難,火災、疾病、信息病毒、污染等。
(二)自然起因災難。是指自然界在自身物質運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并且給人類的生存,發展帶來痛苦的一些活動形式。如火山爆發,地震,地裂,塌陷等。
(三)綜合因素起因。是指人為和自然混和造成的災難,這種是指人類在改造和征服自然過程中所采取的行為、手段及方式與自然的內在運動規律不協調造成的后果形式。如,陸地沙漠化,泥石流。
三、災難的特性
(一)自然災難
1.自然運動結果體現。自然界存在的萬事萬物都是運動的,通過運動調節自身的結構與組織,使其存在更加合理和更加適應自然界的發展和變化。自然界運動很多,有的對我們有利,有的對我們人類有害,其中災難就是其中有害體現形式之一。
2.無法準確估量。許多自然災難的發生都是宇宙自然界長期運動的結果,由于其運動的深藏性與隱蔽性,僅靠現有的科技設備與手段無法完成準確的估量與預測。
3.規律可索性。自然界的存在物質都是運動的,只要運動都具有一定的規律,人類可以通過探索其運動過程,發現其運動規律,結合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趨利避害,實現大自然與人類的和睦相融。
4.可防性與可控性。由于自然運動的規律性,人類可根據其運動規律,相對明確其爆發的相對時間與地點,然后提前做好相關的防備,以減少或者杜絕災難給我我們帶來的沉重損失。
(二)人為災難
1.可防性。人為災難主要是由于人的主觀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現為行為或者所采取方式,方法與手段不當造成的不良后果,只要我們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過程中加強管理,克服人類主觀性,嚴格按照客觀事物規律辦事,這樣就可以防止災難發生。
2.教育與警示性。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災難發生的同時也是面對現實進行教育的時機,我們要把每一次災難作為一次沉痛的教訓,警示其它人員注意自身行為與社會發展以及自然界的協調。
3.可控性。指災難發生后對受害者的傷害程度以及對社會危害性的可控。通過對災難造事者的控制與管理,以及在社會上的正面宣傳和采取果敢措施進行全面控制與管理,對災難發生造成的嚴重后果進行降化處理,直至消失。
三、檔案工作在防災減損工作中的價值體現。
檔案工作作為保存和記錄自然和社會運動歷史記錄的一項社會性服務事業,其主要職責是收集齊全相關內容的所有歷史記錄,建立起災難主題相關的檔案資源體系,同時也要對些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建立起檔案資源利用體系,服務于防災減損工作。
(一)提供預防參考資料。災難作為自然或者人為運動或者行為結果給人類或者社會帶來的一種結果體現,其發生必然與當地的氣候與人文相關,這些相關知識與信息大多記錄在了相關的科學研究之中,檔案工作可以通過提供相關主題的歷史記錄材料幫助相關單位與人員做好防災準備工作,對防災減損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二)提供建設依據,維護和恢復自然與社會的原始狀態
檔案記錄著災難發生前的所有信息,是災難發生前的所有歷史與自然的再現的唯一依據,為了盡快地解除災難帶來的系列問題,恢復正常的生產和生活,必須以檔案記錄為參照。因此,搶救災難中受損和受困的檔案顯得特別的重要,檔案工作者應該把檔案看作比生命還重要,象生命一樣地愛護和維護它,確保其安全與完整,為災后恢復和發展生產提供檔案原始依據。
(三)收集災難發生過程中的相關訊息。
災難的發生雖然有時是不可避免,但他的損害有時是可以避免或者減輕的,在災后除了彌補災難創傷以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吸取相關的經驗與教訓,提前作好相關的防備,因此必須對災難發生的相關訊息進行收集,建立起充足與完善的災難訊息資源體系,為全面地把握與控制災難發生及相關損害奠定基礎。
(四)恢復災前相關狀態信息。根據原始檔案記錄和備份,及時把備份好的相關信息恢復進入因受災難而被破壞掉的相關系統,使其保持災前原狀,因此方便群眾,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團結。
四、檔案工作防災減損的策略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災難固然可怕,也是人們不愿意接受的,但當我們面臨災難時必須樹立一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地踐行創先爭優活動,具有向大自然挑戰,向災難索回損失的野心和壯志,摒棄那種談災色變的心理與思想。
(二)建立“三個體系”。指建立防災減損的檔案資源體系,建立防災減損檔案資源的利用體系,建立防災減損的檔案資源的安全體系。
1.建立和豐富防災減損的檔案資源體系
完善和充實相關記錄。物質每時在運動,社會每刻在發展,伴隨著這些運動與發展的同時,災難也一并產生,不管災難的大與小,都有其產生的原因與結果,同時也有人類社會趨利避害的相關措施與手段,這些措施與手段的相關歷史記錄就是我們檔案工作收集的重點內容之一,盡量地把每次災難發生、發展及結果處理的相關資料收集詳實與齊全,建立起全社會的防災減損檔案資源體系,為以后的避災、預災,減災工作提供詳實的理論與實踐依據。
2.建立防災減損檔案資源利用體系。由于災難隨時隨地可能發生,趨利避害是人類的天生本能,因此人們對此相關信息需求非常迫切,必須建立一種便于各類各層人員隨時隨地利用防災減損檔案的體系,他們通過該體系,可以隨時隨地查看相關的檔案,了解相關的知識,撐握相關的技能,為防災減損奠定堅實的基礎。
3.建立防災減損檔案的安全體系。由于該項檔案內容信息與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密切相關,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必須對其進行安全有效的管理,使其始終處于可控與可用狀,為防災減損檔案的全面利用創造積極條件。
建立多重備份。“防患于未然”這是我們常說的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安全體系內容之一,怎么樣才能夠做到這一點,就目前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實行多重備份,對重要的各類檔案資源進行異質異地的多重備份,建立跨地區,跨流域,跨地帶的互保安全網絡體系。
(三)加強檔案信息編研
災難作為自然或者人為運動或者行為結果給人類或者社會帶來的一種結果體現,其發生必然與當地的氣候與人文相關。這些相關性大多記錄在了相關的科學研究之中,檔案工作者就必須把這些相關主題記錄材料進行專題匯編,讓更多的人了解相關知識,讓人們達到一種在心理上恐懼它,意思上認識它,行動上避開它(人為災害),技能方面控制它的程度,增強人類戰勝大自然的信心與激情,讓人類在無能為力的大自然災害面前充滿自信。
(四)加強災害檔案信息的公布與宣傳
不管是人為災害還是自然災害,對其整個事件的處理都會形成相關的檔案資料,為了防止類似人為災害事件的發生和增強自然災害面前人類的防御能力與抵抗力,必須及時公布相關的處理信息,并且加強相關檔案信息的宣傳,盡量減少或者避免人為災害的再次發生,增強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與技能。
檔案工作的基本任務是記錄歷史,讓歷史得以延續,然而災害(不管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災害)的目的就讓和平發展的歷史出現曲折,甚至是讓歷史毀掉,因此對抗災害就成為了檔案工作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責任與使命。我們要利用檔案工作讓人類全面了解災害,充分地認識災害,撐握避災的能力與技巧,真正做到災前有防,災中不退縮,災后積極應對與搶救,使各類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甚至消失(人為災害)。
參考文獻
【1】.商務印書館,新化字典,1990年重排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第7版,560頁。
【2】. 商務印書館,新化字典,1990年重排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第7版,3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