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對檔案學研究發展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在此基礎上對檔案學理論體系的構建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檔案學 研究 發展特點 理論體系構建
1 思考之一:如何認識檔案學研究發展的特點
1.1 檔案學研究在學科發展上呈現不斷分化與綜合的特點
當代科學發展的大趨勢是多學科的相互滲透,科學的高度分化和綜合的趨勢越來越趨于主導地位,其結果是大量的交叉性、邊緣性學科不斷出現。受這種科學發展大趨勢的影響,檔案學研究在學科發展上呈現不斷分化與綜合的特點。
其一是不斷分化。主要表現為各有關學科與檔案學相互滲透,導致“檔案
哲學、檔案社會學,檔案法學、檔案經濟學、檔案文化論……紛紛問世”,⑴“出現了檔案術語學、機讀檔案管理、檔案預測等新科目”,⑵尤其是“八五”時期“相繼出版了《檔案館學》、《檔案統計學》、《檔案法學》、《檔案目錄學》、《檔案社會學》、《檔案分類學》、《檔案文獻學》、《檔案利用學》、《檔案經濟學》、《檔案學論衡》(此書闡述的是檔案學研究中的哲學問題,亦可成為《檔案哲學》)等代表檔案新興學科的10本專著,開拓了10個新的領域”,⑶這些新的檔案學分支學科的出現,為檔案學研究者提供了廣闊的研究領域與空間,進而為檔案學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其二是不斷綜合。主要表現為隨著其他學科研究成果向檔案學的不斷滲透,檔案學研究者開始思考如何使檔案學在概念、范疇、體系各個方面對各種理論成果實現在更高層次上的綜合。比如在檔案工作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上,以往檔案學研究者僅僅局限于檔案工作與政治、文化的關系研究,近年來檔案學研究者對檔案工作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檔案工作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進行了關注,將其納入“檔案工作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理論體系之中,使之更豐富、更全面了。再如對檔案服務社會化發展趨勢的研究,有學者認為:“服務的內容將更加廣泛,最終達到全覆蓋服務……服務的形式將更加多樣化,檔案工作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大……服務將更加積極、主動,更加自覺……服務的手段將更加先進,服務的效果將會更好……服務的熱點將不斷增多,而且將會更加突出。”⑷應當強調指出的是:當代檔案學并不是那種對其他任何理論都來者不拒、無所不包的所謂大檔案學”,而是一種能使古今中外的檔案學理論精華融為一體的高度綜合的檔案學。
面對不斷分化與綜合的檔案學學科發展特點,檔案學研究者應當怎么辦呢?筆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應當是“三既三又”,即既要注意學習借鑒相鄰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又要使各種研究成果能成為檔案學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既要能對各檔案學分支學科的新成果兼收并蓄,又要能對各檔案學分支學科提供理論基礎和理論指導;既要能為檔案學理論發展提供明確的方向,又要能為檔案學理論的實際運用留下廣闊的空間。
1.2 檔案學研究在學科建設上呈現不斷創新的開放性特點
檔案學學科體系是開放式的動態系統,它的建設和發展需要不斷的創新和發展。近年來,檔案學研究在學科建設上呈現不斷創新的開放性特點。
關于“創新”特點,筆者認為突出表現為檔案學專業研究原創特色的日益凸現和研究成果學術晶位的不斷提高。那么什么是原創呢?“原創,其貴在原,其精在創。原是原生態,是首創,是獨此一家;創,是創新,創造。……有了原創,才有牛頓的‘蘋果落地’與牛頓定律;有了原創,才有比爾?蓋茨的電腦王國。”⑸古往今來,大凡頂尖級的研究成果,都與原創聯系在一起,在檔案學領域,一批有影響、引用頻率高的論著,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作者的原創精神。因此,檔案學研究者應順應這種“創新”的需要,加緊培育自己原創精神的步伐,具體說來,筆者認為一方面要改變原有的研究方式,減少闡釋性和整理性研究,增加探索性研究,重視原創,著力探索,尤其是方法論的探索,要廣泛吸收和借鑒其他學科的知識體系與方法論;另一方面,要瞄準學科前沿課題,大量占有原始資料,通過深入研究,形成獨特的學術風格,提出獨到的學術見解。⑹當前,電子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檔案領域的應用,給檔案學研究者提出了許多前沿課題,檔案學研究者一定要抓住這一機遇,以前沿課題為研究重點,以原創為研究動力,以“硬件”成果為研究目的,全面提高研究成果的學術品位,從而推動檔案學學科建設全面、快速、健康、協調地向前發展。
關于開放性特點,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是向檔案工作實踐開放。檔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以檔案工作的實際需要為發展動力的。“我國的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是始終與檔案工作實踐融為一體的。一方面.建國以來不斷豐富發展變化的檔案工作實踐,是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持續得到豐富發展深化的原動力;另一方面,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加強和提高,又推動了檔案工作實踐在更高層次的發展。檔案學基礎理論源于檔案工作實踐,又反過來指導檔案工作實踐,兩者相互作用,交相輝映。這種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推動了我國檔案事業不斷發展壯大,走向輝煌。”⑴隨著檔案工作實踐的發展,檔案學研究范圍不斷擴大,研究領域不斷拓寬,導致檔案學分支學科不斷產生,交叉學科也不斷涌現,檔案學學科體系不斷完善。因此,檔案學研究在學科建設上要向檔案工作實踐開放,深入檔案工作實踐,揭示檔案工作規律,研究如何使檔案學理論迅速有效地轉化為實踐運用的問題,盡最大努力使檔案學理論為廣大檔案實踐工作者所理解和認可,真正成為檔案工作改革與發展的實際力量,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發展需要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建設事業,以體現檔案學理論的終極價值??實踐價值。
其二是向其他相關學科開放。檔案學的發展受到諸如心理學、社會學、信息科學等有關人、社會和自然的一些學科發展的制約,這些學科在一定程度上規定著檔案學學科發展可能實現的程度。因此,檔案學研究在學科建設上要放眼人類科學文化的有機整體,廣采博取,向其他相關學科開放,吸收這些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克服就檔案論檔案的狹隘思維模式,要在廣闊的科學文化發展的背景下,全方位地建設和發展自身體系,要與相關學科建立起動態積極的對話和交流機制。
其三是向國外檔案學科開放。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環境,不同的思維方式,孕育了不同國家檔案學學科的不同結構和發展模式。“為了提高我國檔案學研究的科學水平,必須克服檔案學研究中外分家的現象。除了專門研究中國檔案工作的分支學科之外,從檔案學基礎理論到各門分支學科,均應面向世界,研究全世界檔案工作領域中的問題。從世界各國檔案工作的實踐經驗中找出它的普遍規律,上升為理論,用以指導實踐。檔案學中還有大量的方法問題和技術問題,我們也應通過對全世界各國檔案工作的比較研究,總結和提煉出一些比較科學的方法和先進的技術。實際上,檔案保護技術學、檔案復制技術、計算機輔助檔案管理、電子檔案管理等分支學科早已中外不分了。但還有不少分支學科中外分家的現象十分嚴重,影響了這些學科的發展。”⑺因此,檔案學研究在學科建設上要向國外檔案學科開放,不能拒絕與國外檔案學界對話,另創一套檔案學術規范。那么檔案學研究如何向國外檔案學科開放呢?筆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應當是使我國檔案學學科建設做到“三個必須”,即必須關注檔案學發展潮流,高瞻遠矚,在統攬世界檔案學發展全局的基礎上找到中國檔案學合理的起點和發展目標;必須在借鑒和吸收國外檔案學學科建設成果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我國檔案學學科的建設:必須在國際通用的檔案學術規范前提下,深入研究傳統檔案學和現代檔案學的發展規律與原理,提出有中國特色的檔案學思想和理論,從而建立起中國檔案學學科自身的理論體系。
1.3 檔案學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呈現靈活選擇與綜合互補的特點
近年來,在檔案學研究領域確實出現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局面,來自哲學、心理學、教育學、圖書館學、情報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不斷被吸收到檔案學研究中來,使檔案學研究的方法顯得異彩紛呈,呈現出靈活選擇與綜合互補的特點。
其一是方法的靈活選擇。每一種方法都是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對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限制,超出這種適用范圍和條件限制,它就會顯得無能為力,甚至有可能導致荒謬。例如,統計方法對于揭示通過調查、實驗得到的數字資料中蘊含的特征和規律有特殊的效用,但它既不能揭示檔案工作活動中實際存在的情感因素,也不能代替人們在檔案工作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價值判斷;再如,經濟學方法對于論證和說明檔案工作在經濟建設中的特殊作用是十分有益的,但它不能說明檔案工作在人的發展中的特殊作用,也不能解釋檔案工作活動自身的獨特性能。這說明,檔案工作現象和檔案工作問題作為一種研究對象,是由檔案人員、利用者、檔案設備等多種要素構成,并與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多種因素相聯系,這就形成了不同層次和不同方向的研究課題,孤立地使用任何一種研究方法都不可能獲得對檔案學問題研究滿意的效果。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多種方法靈活選擇,聯系檔案工作實際,講求實效。
其二是方法的綜合互補。檔案工作現象和檔案工作問題涉及不同層次和多種方向的檔案工作課題,從檔案工作活動的整體綜合研究來看,單一的方法顯然是難以完成這一任務的。這就必須采取多種方法互相補充、綜合運用的方式進行。同時,就檔案工作活動某一層面或某一方向的課題而言,往往著重采用某一種方法,如探討檔案哲學問題用哲學方法,研究檔案經濟學問題注重經濟學方法。但只限于某一種方法也難于達到研究的目的。因為檔案工作的某一層面也涉及不同方面不同因素的問題,并和其他層面緊密相關,“檔案學的各門分支學科、各研究領域是?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依存。”⑻所以,無論是研究整體的檔案學問題還是研究檔案學某一層面的問題,都要求多種方法的互補和綜合,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王文兵同志撰文⑼提出檔案學研究中四種互補的方法,即機械觀與系統觀的互補,經驗方法與理論方法的互補,實證方法與思辯方法的互補、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的互補。應當強調指出的是:我們在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檔案學研究過程中,必須有一個總體的指導思想來使各種方法協調一致,從而在正確思想指導下有所分析,吸收各種方法的合理成分,剔除每種方法的不合理成分,較好地保持各種方法的具體一致和相互協調,而不陷入這樣行、那樣也可以的折中主義的怪圈。
2 思考之二:如何構建檔案學理論體系
2.1 批評和繼承傳統檔案理論,立足檔案工作實踐,構建既汲取傳統檔案理論精華又有別于傳統檔案理論的面向未來的檔案學理論體系
現代檔案學理論是在傳統檔案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傳統檔案理論“是在過去條件下形成的”“在現實中依然得到社會公認和普遍承認的”“存在于現實的過去”的那種檔案理論,“每一代的檔案工作者都是從傳統檔案理論中汲取和充實自己的科學思想,踏著傳統理論的階梯一步步攀登……新的理論形式和實質在很大程度上仍要取決于現今存在的傳統理論,并且總是以傳統檔案理論為基礎的發展……沒有傳統檔案理論就不會產生檔案理論的變革……一種新的檔案理論必須取得社會的共識才能生存下去,而它一旦取得了社會的共識,這種理論也同時失去了新鮮色彩,自行演變為傳統理論,新的傳統理論就依據著它所具有的傳統性延續下去,直到另一種新傳統理論生成……檔案實踐在不停前進和發展,任何理論終究要被變為傳統……我們需要用傳統檔案理論來維持檔案理論的生存,用它一代一代地延續這一文化,可以說如果沒有傳統檔案理論這種類似遺傳因子的東西溝通逝去和活著的一代,檔案理論就只能始終處于一種原始狀態”。⑽可見,現代檔案學理論和傳統檔案理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們要在檔案學研究中取得進展,必須從傳統檔案理論中吸取合理的成分,為當前檔案學的發展提供有參考價值的東西。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承認“現實檔案實踐的發展已使傳統檔案理論的神圣光環開始暗淡,大批的檔案工作者正在苦苦地尋覓更理想的理論體系”⑽
陳永生教授撰文⑾指出:“實踐需要理論,理論需要發展。檔案工作實踐只有在檔案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才可避免盲目性;檔案學理論也只有關注檔案工作實踐并把握實踐活動所反映出來的主題,才能有效地指導檔案工作實踐,這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辯證法。”陳智為教授也曾撰文⑿指出:“檔案管理學的學科建設應該立足當前,面向未來。它不僅要密切聯系當前工作的實際,而且還應對檔案管理的未來發展及面臨的問題給予回答”。因此,檔案學理論體系建設應該在批評和繼承傳統檔案理論的基礎上,立足檔案工作現實,用發展的眼光去審視檔案學的發展,構建既汲取傳統檔案理論精華又有別于傳統檔案理論的面向未來的檔案學理論體系。
2.2 吸收和消化西方檔案學理論,立足我國國情,構建既汲取西方檔案學理論精華又有別于西方檔案學理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檔案學理論體系
中國和西方的檔案學屬于兩個不同的科學文化系統,這兩個不同的科學文化系統既有共同性,也有差異性。我們既要看到其中的共同特點,也應尊重各自的特殊性。眾所周知,我國的檔案學理論初創于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檔案學者在引進西方檔案學理論的同時,對我國的檔案工作實踐進行了總結,出版了我國第一批檔案學著作,如何魯成的《檔案管理與整理》(1938年版)等。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步人了蓬勃發展之路。特別是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形勢之下,學習和消化西方先進的檔案學理論,就更有必要了。一方面,20世紀50、60年代以來,由于整個世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檔案工作提出了愈來愈高的要求,西方各國的檔案學家取得了一定有影響的理論成果,如英國檔案學家馬布斯的文件生命“三階段論”(1950年提出,即文件生命的現行、休眠和永久保存三個階段,相應的文件保管場所分別為辦公室、文件中心和檔案館)、⒀德國檔案學家布倫內克的《檔案學??歐洲檔案工作的理論與歷史》(1953年版)、美國檔案學家謝倫伯格的《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195年版) 等等,⒂對于我國的檔案工作改革實踐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對于我國檔案學理論研究也有很大的借鑒作用。在這些理論的影響下,我國檔案學理論基礎由單一論走向多元論,形成了一系列更具突破性或開拓性的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成果,“比如全宗理論,檔案分類理論,文件價值理論,檔案雙重品格論,文件學和(包括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在內的)文件運動規律的研究等等,” ⑴大大拓寬了檔案學基礎理論的研究范圍。另一方面,我國“文革”十年,對中國的檔案學是一次嚴重摧殘,高校檔案系(專業)停止招生,全國沒有正式出版一本檔案學著作,沒有一本公開發行的專業刊物,檔案學研究形成了十年空白。檔案學研究相對于西方檔案學理論的發展要落后很遠。我們要在檔案工作領域特別是檔案學理論研究方面有所創新,具有與國際檔案學界對話的能力和地位,成為世界檔案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甚至超過世界檔案學的先進水平,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對于西方檔案學理論的學習和借鑒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當今世界人類在檔案學理論和實踐方面正面臨著許多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如數字檔案館的理論與方法、檔案館網絡的經營管理、檔案工作的法律規范、標準化問題、檔案服務工作的新模式、檔案工作的國際合作、特色檔案館研究等,而在檔案工作實踐活動中必然會有一些共同的規律,因此各自的特殊性也可向共同性方面發展,這也使我們學習西方檔案學理論成為必然,以對方理論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理論的不足。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對西方檔案學理論的介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根據中國檔案工作現狀進行消化吸收方面做得不太理想。
有人會問我們吸收和消化西方檔案學理論“還要不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要不要中國特色呢?回答是肯定的。”⑴既吸收和消化西方檔案學理論要根據中國的檔案工作實際,實事求是地運用檔案學基礎理論并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檔案學應用理論。當然,我們現在跨出了這一步.很快就會看到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方檔案學理論互補與融合的新的檔案學理論體系的產生。這里的“中國特色”可以理解為“中國的”、“本土的”、“民族的”,即“立足于中國本土的、相對于西方檔案學的、以追求中國特色檔案學領域里的民族獨立行為為目的的檔案學理論”體系⒃有學者認為:“我國的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⑴總之,我們在吸收和消化西方檔案學理論的過程中,要立足我國國情,構建有既汲取西方檔案學理論精華又有別于西方檔案學理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檔案學理論體系。
2.3 學習和借鑒相鄰學科的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立足本學科實際,構建既汲取相鄰學科理論精華又有別于相鄰學科理論的科學的檔案學理論體系
各種相鄰學科的橫向滲透,是當代檔案學理論發展的大趨勢,這不僅是相鄰學科許多概念的運用,而且出現了許多新的檔案學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如從文化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角度研究檔案學的許多嘗試。各種相鄰學科向檔案學的廣泛滲透,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與當今世界科學發展高度分化和綜合的大趨勢相關,愈來愈深和愈采愈專的分化及愈來愈在學科的邊緣和交界處獲得新的有價值的成果,為科學的發展帶來了新氣象。其次,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過去不為檔案學關注的問題陸續進入檔案學關注的視野,比如:檔案工作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科技文化發展與檔案工作改革問題、檔案信息總量飛速增加與檔案部門適應問題、信息時代來臨與檔案工作對策問題、檔案工作國際化問題等等,這種形勢迫使檔案學改變傳統的研究格局,向相鄰學科求援,提倡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和研究檔案工作問題,這就拓展了檔案學研究的視野。其三,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各檔案學分支學科都在各自的領域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成為檔案學理論內部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檔案學理論體系的發展有重大作用。
由于檔案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靠傳統的單一學科或幾個學科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檔案學諸分支學科和相關學科形成的學科群來聯合攻關,協同作戰。原有的檔案學學科要在這種聯合過程中,主動吸收相關學科中有益的理論、原則、方法和手段,從而促進本學科的發展、提高;要在這種聯合過程中,大力扶植新興學科、邊緣學科的發展。近年來,檔案學的發展與其研究方法的演進是分不開的,除了傳統的調查方法外,又根據研究任務的需要,采取系統方法、數學方法、歷史方法、邏輯推理方法和比較研究方法等。其中不少方法是相關學科中借用、移植過來的。這方面的工作也還處于探索階段,還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實踐。⒄“檔案學運用其他學科成果的表現方式包括:術語的移植、觀念的引入、理論的支持和方法的借鑒等,其結果是融合出了不少新的知識成果。”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檔案學理論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這不僅表現為檔案學的研究領域日益擴大,研究內容逐步深化,學科體系漸趨完善,而且在吸收和引進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方面發展迅速,效果顯著。”⒆因此,我們“必須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比如要借鑒文化學、文書學、圖書館學、博物館學、情報學、方志學、目錄學、法規學、統計學、管理學等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現代管理科學和技術(包括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以及軟科學等),我們應該借鑒。只有這樣,才能使檔案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更加充實完善。但是,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這種借鑒是為了發展檔案學,因而要從檔案學的實際出發,而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搞來一些沒有明確內涵和外延的名詞概念。”⒇總之,我們在學習和借鑒相鄰學科的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的過程中,要立足本學科實際,構建既汲取相鄰學科理論精華又有別于相鄰學科理論的科學的檔案學理論體系。這里的又“有別于相鄰學科理論”可以理解為“檔案學獨特的”、“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即“立足于檔案學學科建設的、相對于其他學科的、以追求檔案學學科獨立性為目的的檔案學理論”⒃體系。
參考文獻
⑴何嘉蓀,潘連根:《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發展的正確道路》[J],《檔案學通訊》1999(5).
⑵許敏:《從中外檔案學理論研究進程看中國檔案學理論研究的新走勢》[J],《江蘇建設科技》1995(1)(2).
⑶孫鋼:《回首“八五”??理論的發展》[J],《中國檔案》1996(3).
⑷牽文彬:《檔案服務社會化的發展趨勢》[J],《檔案管理》2003(2).
⑸嘉木:《論創新》[N],《新聞出版報》1998(4):29.
⑹管先海:《走出檔案學研究的誤區》[J],《中國檔案》2005(2).
⑺陳兆?:《談檔案學研究面向世界問題》[J],《蘭臺世界》1998(7).
⑻李財富:《檔案學研究集約化芻議》[J],《檔案》1997(5).
⑼王文兵:《檔案學研究方法新理念??方法互補》[J],《檔案學研究》2002(1).
⑽劉新安:《論傳統檔案理論在變革中的作用》[J],《北京檔案》1997(6).
⑾陳永生:《論檔案學研究的現實化》[J],《北京檔案》1994(5).
⑿陳智為:《檔案管理學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J],《檔案學通訊》1996(4).
⒀吳寶康,丁永奎:《檔案學》[J],《檔案學通訊》1991(5).
⒁張關雄:《中英文件管理之比較》[J],《海南檔案》1998(1).
⒂韓玉梅:《檔案學術交流:中國?世界》[J],《檔案學通訊》1996(4).
⒃管先海:《對中國檔案學理論原創性研究的思考》[J],《檔案管理》2005(1).
⒄羅輝:《關于檔案學研究方法的思考》[J],《檔案管理》1995(5).
⒅張虹:《兼收并蓄融會貫通??論我國檔案學對其他學科成果的學習與利用》[J],《檔案學研究》2001(6).
⒆李財富:《簡評檔案學研究中的“移植”現象》[J],《檔案學研究》1997(2).
⒇馮子直:《我國檔案學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檔案學研究》1991(1).
(牛角、樹人摘自《檔案學》2005年第4期)
關鍵詞:檔案學 研究 發展特點 理論體系構建
1 思考之一:如何認識檔案學研究發展的特點
1.1 檔案學研究在學科發展上呈現不斷分化與綜合的特點
當代科學發展的大趨勢是多學科的相互滲透,科學的高度分化和綜合的趨勢越來越趨于主導地位,其結果是大量的交叉性、邊緣性學科不斷出現。受這種科學發展大趨勢的影響,檔案學研究在學科發展上呈現不斷分化與綜合的特點。
其一是不斷分化。主要表現為各有關學科與檔案學相互滲透,導致“檔案
哲學、檔案社會學,檔案法學、檔案經濟學、檔案文化論……紛紛問世”,⑴“出現了檔案術語學、機讀檔案管理、檔案預測等新科目”,⑵尤其是“八五”時期“相繼出版了《檔案館學》、《檔案統計學》、《檔案法學》、《檔案目錄學》、《檔案社會學》、《檔案分類學》、《檔案文獻學》、《檔案利用學》、《檔案經濟學》、《檔案學論衡》(此書闡述的是檔案學研究中的哲學問題,亦可成為《檔案哲學》)等代表檔案新興學科的10本專著,開拓了10個新的領域”,⑶這些新的檔案學分支學科的出現,為檔案學研究者提供了廣闊的研究領域與空間,進而為檔案學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其二是不斷綜合。主要表現為隨著其他學科研究成果向檔案學的不斷滲透,檔案學研究者開始思考如何使檔案學在概念、范疇、體系各個方面對各種理論成果實現在更高層次上的綜合。比如在檔案工作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上,以往檔案學研究者僅僅局限于檔案工作與政治、文化的關系研究,近年來檔案學研究者對檔案工作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檔案工作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進行了關注,將其納入“檔案工作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理論體系之中,使之更豐富、更全面了。再如對檔案服務社會化發展趨勢的研究,有學者認為:“服務的內容將更加廣泛,最終達到全覆蓋服務……服務的形式將更加多樣化,檔案工作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大……服務將更加積極、主動,更加自覺……服務的手段將更加先進,服務的效果將會更好……服務的熱點將不斷增多,而且將會更加突出。”⑷應當強調指出的是:當代檔案學并不是那種對其他任何理論都來者不拒、無所不包的所謂大檔案學”,而是一種能使古今中外的檔案學理論精華融為一體的高度綜合的檔案學。
面對不斷分化與綜合的檔案學學科發展特點,檔案學研究者應當怎么辦呢?筆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應當是“三既三又”,即既要注意學習借鑒相鄰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又要使各種研究成果能成為檔案學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既要能對各檔案學分支學科的新成果兼收并蓄,又要能對各檔案學分支學科提供理論基礎和理論指導;既要能為檔案學理論發展提供明確的方向,又要能為檔案學理論的實際運用留下廣闊的空間。
1.2 檔案學研究在學科建設上呈現不斷創新的開放性特點
檔案學學科體系是開放式的動態系統,它的建設和發展需要不斷的創新和發展。近年來,檔案學研究在學科建設上呈現不斷創新的開放性特點。
關于“創新”特點,筆者認為突出表現為檔案學專業研究原創特色的日益凸現和研究成果學術晶位的不斷提高。那么什么是原創呢?“原創,其貴在原,其精在創。原是原生態,是首創,是獨此一家;創,是創新,創造。……有了原創,才有牛頓的‘蘋果落地’與牛頓定律;有了原創,才有比爾?蓋茨的電腦王國。”⑸古往今來,大凡頂尖級的研究成果,都與原創聯系在一起,在檔案學領域,一批有影響、引用頻率高的論著,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作者的原創精神。因此,檔案學研究者應順應這種“創新”的需要,加緊培育自己原創精神的步伐,具體說來,筆者認為一方面要改變原有的研究方式,減少闡釋性和整理性研究,增加探索性研究,重視原創,著力探索,尤其是方法論的探索,要廣泛吸收和借鑒其他學科的知識體系與方法論;另一方面,要瞄準學科前沿課題,大量占有原始資料,通過深入研究,形成獨特的學術風格,提出獨到的學術見解。⑹當前,電子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檔案領域的應用,給檔案學研究者提出了許多前沿課題,檔案學研究者一定要抓住這一機遇,以前沿課題為研究重點,以原創為研究動力,以“硬件”成果為研究目的,全面提高研究成果的學術品位,從而推動檔案學學科建設全面、快速、健康、協調地向前發展。
關于開放性特點,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是向檔案工作實踐開放。檔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以檔案工作的實際需要為發展動力的。“我國的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是始終與檔案工作實踐融為一體的。一方面.建國以來不斷豐富發展變化的檔案工作實踐,是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持續得到豐富發展深化的原動力;另一方面,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加強和提高,又推動了檔案工作實踐在更高層次的發展。檔案學基礎理論源于檔案工作實踐,又反過來指導檔案工作實踐,兩者相互作用,交相輝映。這種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推動了我國檔案事業不斷發展壯大,走向輝煌。”⑴隨著檔案工作實踐的發展,檔案學研究范圍不斷擴大,研究領域不斷拓寬,導致檔案學分支學科不斷產生,交叉學科也不斷涌現,檔案學學科體系不斷完善。因此,檔案學研究在學科建設上要向檔案工作實踐開放,深入檔案工作實踐,揭示檔案工作規律,研究如何使檔案學理論迅速有效地轉化為實踐運用的問題,盡最大努力使檔案學理論為廣大檔案實踐工作者所理解和認可,真正成為檔案工作改革與發展的實際力量,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發展需要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建設事業,以體現檔案學理論的終極價值??實踐價值。
其二是向其他相關學科開放。檔案學的發展受到諸如心理學、社會學、信息科學等有關人、社會和自然的一些學科發展的制約,這些學科在一定程度上規定著檔案學學科發展可能實現的程度。因此,檔案學研究在學科建設上要放眼人類科學文化的有機整體,廣采博取,向其他相關學科開放,吸收這些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克服就檔案論檔案的狹隘思維模式,要在廣闊的科學文化發展的背景下,全方位地建設和發展自身體系,要與相關學科建立起動態積極的對話和交流機制。
其三是向國外檔案學科開放。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環境,不同的思維方式,孕育了不同國家檔案學學科的不同結構和發展模式。“為了提高我國檔案學研究的科學水平,必須克服檔案學研究中外分家的現象。除了專門研究中國檔案工作的分支學科之外,從檔案學基礎理論到各門分支學科,均應面向世界,研究全世界檔案工作領域中的問題。從世界各國檔案工作的實踐經驗中找出它的普遍規律,上升為理論,用以指導實踐。檔案學中還有大量的方法問題和技術問題,我們也應通過對全世界各國檔案工作的比較研究,總結和提煉出一些比較科學的方法和先進的技術。實際上,檔案保護技術學、檔案復制技術、計算機輔助檔案管理、電子檔案管理等分支學科早已中外不分了。但還有不少分支學科中外分家的現象十分嚴重,影響了這些學科的發展。”⑺因此,檔案學研究在學科建設上要向國外檔案學科開放,不能拒絕與國外檔案學界對話,另創一套檔案學術規范。那么檔案學研究如何向國外檔案學科開放呢?筆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應當是使我國檔案學學科建設做到“三個必須”,即必須關注檔案學發展潮流,高瞻遠矚,在統攬世界檔案學發展全局的基礎上找到中國檔案學合理的起點和發展目標;必須在借鑒和吸收國外檔案學學科建設成果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我國檔案學學科的建設:必須在國際通用的檔案學術規范前提下,深入研究傳統檔案學和現代檔案學的發展規律與原理,提出有中國特色的檔案學思想和理論,從而建立起中國檔案學學科自身的理論體系。
1.3 檔案學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呈現靈活選擇與綜合互補的特點
近年來,在檔案學研究領域確實出現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局面,來自哲學、心理學、教育學、圖書館學、情報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不斷被吸收到檔案學研究中來,使檔案學研究的方法顯得異彩紛呈,呈現出靈活選擇與綜合互補的特點。
其一是方法的靈活選擇。每一種方法都是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對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限制,超出這種適用范圍和條件限制,它就會顯得無能為力,甚至有可能導致荒謬。例如,統計方法對于揭示通過調查、實驗得到的數字資料中蘊含的特征和規律有特殊的效用,但它既不能揭示檔案工作活動中實際存在的情感因素,也不能代替人們在檔案工作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價值判斷;再如,經濟學方法對于論證和說明檔案工作在經濟建設中的特殊作用是十分有益的,但它不能說明檔案工作在人的發展中的特殊作用,也不能解釋檔案工作活動自身的獨特性能。這說明,檔案工作現象和檔案工作問題作為一種研究對象,是由檔案人員、利用者、檔案設備等多種要素構成,并與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多種因素相聯系,這就形成了不同層次和不同方向的研究課題,孤立地使用任何一種研究方法都不可能獲得對檔案學問題研究滿意的效果。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多種方法靈活選擇,聯系檔案工作實際,講求實效。
其二是方法的綜合互補。檔案工作現象和檔案工作問題涉及不同層次和多種方向的檔案工作課題,從檔案工作活動的整體綜合研究來看,單一的方法顯然是難以完成這一任務的。這就必須采取多種方法互相補充、綜合運用的方式進行。同時,就檔案工作活動某一層面或某一方向的課題而言,往往著重采用某一種方法,如探討檔案哲學問題用哲學方法,研究檔案經濟學問題注重經濟學方法。但只限于某一種方法也難于達到研究的目的。因為檔案工作的某一層面也涉及不同方面不同因素的問題,并和其他層面緊密相關,“檔案學的各門分支學科、各研究領域是?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依存。”⑻所以,無論是研究整體的檔案學問題還是研究檔案學某一層面的問題,都要求多種方法的互補和綜合,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王文兵同志撰文⑼提出檔案學研究中四種互補的方法,即機械觀與系統觀的互補,經驗方法與理論方法的互補,實證方法與思辯方法的互補、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的互補。應當強調指出的是:我們在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檔案學研究過程中,必須有一個總體的指導思想來使各種方法協調一致,從而在正確思想指導下有所分析,吸收各種方法的合理成分,剔除每種方法的不合理成分,較好地保持各種方法的具體一致和相互協調,而不陷入這樣行、那樣也可以的折中主義的怪圈。
2 思考之二:如何構建檔案學理論體系
2.1 批評和繼承傳統檔案理論,立足檔案工作實踐,構建既汲取傳統檔案理論精華又有別于傳統檔案理論的面向未來的檔案學理論體系
現代檔案學理論是在傳統檔案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傳統檔案理論“是在過去條件下形成的”“在現實中依然得到社會公認和普遍承認的”“存在于現實的過去”的那種檔案理論,“每一代的檔案工作者都是從傳統檔案理論中汲取和充實自己的科學思想,踏著傳統理論的階梯一步步攀登……新的理論形式和實質在很大程度上仍要取決于現今存在的傳統理論,并且總是以傳統檔案理論為基礎的發展……沒有傳統檔案理論就不會產生檔案理論的變革……一種新的檔案理論必須取得社會的共識才能生存下去,而它一旦取得了社會的共識,這種理論也同時失去了新鮮色彩,自行演變為傳統理論,新的傳統理論就依據著它所具有的傳統性延續下去,直到另一種新傳統理論生成……檔案實踐在不停前進和發展,任何理論終究要被變為傳統……我們需要用傳統檔案理論來維持檔案理論的生存,用它一代一代地延續這一文化,可以說如果沒有傳統檔案理論這種類似遺傳因子的東西溝通逝去和活著的一代,檔案理論就只能始終處于一種原始狀態”。⑽可見,現代檔案學理論和傳統檔案理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們要在檔案學研究中取得進展,必須從傳統檔案理論中吸取合理的成分,為當前檔案學的發展提供有參考價值的東西。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承認“現實檔案實踐的發展已使傳統檔案理論的神圣光環開始暗淡,大批的檔案工作者正在苦苦地尋覓更理想的理論體系”⑽
陳永生教授撰文⑾指出:“實踐需要理論,理論需要發展。檔案工作實踐只有在檔案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才可避免盲目性;檔案學理論也只有關注檔案工作實踐并把握實踐活動所反映出來的主題,才能有效地指導檔案工作實踐,這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辯證法。”陳智為教授也曾撰文⑿指出:“檔案管理學的學科建設應該立足當前,面向未來。它不僅要密切聯系當前工作的實際,而且還應對檔案管理的未來發展及面臨的問題給予回答”。因此,檔案學理論體系建設應該在批評和繼承傳統檔案理論的基礎上,立足檔案工作現實,用發展的眼光去審視檔案學的發展,構建既汲取傳統檔案理論精華又有別于傳統檔案理論的面向未來的檔案學理論體系。
2.2 吸收和消化西方檔案學理論,立足我國國情,構建既汲取西方檔案學理論精華又有別于西方檔案學理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檔案學理論體系
中國和西方的檔案學屬于兩個不同的科學文化系統,這兩個不同的科學文化系統既有共同性,也有差異性。我們既要看到其中的共同特點,也應尊重各自的特殊性。眾所周知,我國的檔案學理論初創于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檔案學者在引進西方檔案學理論的同時,對我國的檔案工作實踐進行了總結,出版了我國第一批檔案學著作,如何魯成的《檔案管理與整理》(1938年版)等。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步人了蓬勃發展之路。特別是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形勢之下,學習和消化西方先進的檔案學理論,就更有必要了。一方面,20世紀50、60年代以來,由于整個世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檔案工作提出了愈來愈高的要求,西方各國的檔案學家取得了一定有影響的理論成果,如英國檔案學家馬布斯的文件生命“三階段論”(1950年提出,即文件生命的現行、休眠和永久保存三個階段,相應的文件保管場所分別為辦公室、文件中心和檔案館)、⒀德國檔案學家布倫內克的《檔案學??歐洲檔案工作的理論與歷史》(1953年版)、美國檔案學家謝倫伯格的《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195年版) 等等,⒂對于我國的檔案工作改革實踐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對于我國檔案學理論研究也有很大的借鑒作用。在這些理論的影響下,我國檔案學理論基礎由單一論走向多元論,形成了一系列更具突破性或開拓性的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成果,“比如全宗理論,檔案分類理論,文件價值理論,檔案雙重品格論,文件學和(包括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在內的)文件運動規律的研究等等,” ⑴大大拓寬了檔案學基礎理論的研究范圍。另一方面,我國“文革”十年,對中國的檔案學是一次嚴重摧殘,高校檔案系(專業)停止招生,全國沒有正式出版一本檔案學著作,沒有一本公開發行的專業刊物,檔案學研究形成了十年空白。檔案學研究相對于西方檔案學理論的發展要落后很遠。我們要在檔案工作領域特別是檔案學理論研究方面有所創新,具有與國際檔案學界對話的能力和地位,成為世界檔案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甚至超過世界檔案學的先進水平,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對于西方檔案學理論的學習和借鑒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當今世界人類在檔案學理論和實踐方面正面臨著許多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如數字檔案館的理論與方法、檔案館網絡的經營管理、檔案工作的法律規范、標準化問題、檔案服務工作的新模式、檔案工作的國際合作、特色檔案館研究等,而在檔案工作實踐活動中必然會有一些共同的規律,因此各自的特殊性也可向共同性方面發展,這也使我們學習西方檔案學理論成為必然,以對方理論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理論的不足。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對西方檔案學理論的介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根據中國檔案工作現狀進行消化吸收方面做得不太理想。
有人會問我們吸收和消化西方檔案學理論“還要不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要不要中國特色呢?回答是肯定的。”⑴既吸收和消化西方檔案學理論要根據中國的檔案工作實際,實事求是地運用檔案學基礎理論并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檔案學應用理論。當然,我們現在跨出了這一步.很快就會看到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方檔案學理論互補與融合的新的檔案學理論體系的產生。這里的“中國特色”可以理解為“中國的”、“本土的”、“民族的”,即“立足于中國本土的、相對于西方檔案學的、以追求中國特色檔案學領域里的民族獨立行為為目的的檔案學理論”體系⒃有學者認為:“我國的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⑴總之,我們在吸收和消化西方檔案學理論的過程中,要立足我國國情,構建有既汲取西方檔案學理論精華又有別于西方檔案學理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檔案學理論體系。
2.3 學習和借鑒相鄰學科的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立足本學科實際,構建既汲取相鄰學科理論精華又有別于相鄰學科理論的科學的檔案學理論體系
各種相鄰學科的橫向滲透,是當代檔案學理論發展的大趨勢,這不僅是相鄰學科許多概念的運用,而且出現了許多新的檔案學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如從文化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角度研究檔案學的許多嘗試。各種相鄰學科向檔案學的廣泛滲透,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與當今世界科學發展高度分化和綜合的大趨勢相關,愈來愈深和愈采愈專的分化及愈來愈在學科的邊緣和交界處獲得新的有價值的成果,為科學的發展帶來了新氣象。其次,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過去不為檔案學關注的問題陸續進入檔案學關注的視野,比如:檔案工作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科技文化發展與檔案工作改革問題、檔案信息總量飛速增加與檔案部門適應問題、信息時代來臨與檔案工作對策問題、檔案工作國際化問題等等,這種形勢迫使檔案學改變傳統的研究格局,向相鄰學科求援,提倡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和研究檔案工作問題,這就拓展了檔案學研究的視野。其三,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各檔案學分支學科都在各自的領域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成為檔案學理論內部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檔案學理論體系的發展有重大作用。
由于檔案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多變性,靠傳統的單一學科或幾個學科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檔案學諸分支學科和相關學科形成的學科群來聯合攻關,協同作戰。原有的檔案學學科要在這種聯合過程中,主動吸收相關學科中有益的理論、原則、方法和手段,從而促進本學科的發展、提高;要在這種聯合過程中,大力扶植新興學科、邊緣學科的發展。近年來,檔案學的發展與其研究方法的演進是分不開的,除了傳統的調查方法外,又根據研究任務的需要,采取系統方法、數學方法、歷史方法、邏輯推理方法和比較研究方法等。其中不少方法是相關學科中借用、移植過來的。這方面的工作也還處于探索階段,還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實踐。⒄“檔案學運用其他學科成果的表現方式包括:術語的移植、觀念的引入、理論的支持和方法的借鑒等,其結果是融合出了不少新的知識成果。”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檔案學理論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這不僅表現為檔案學的研究領域日益擴大,研究內容逐步深化,學科體系漸趨完善,而且在吸收和引進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方面發展迅速,效果顯著。”⒆因此,我們“必須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比如要借鑒文化學、文書學、圖書館學、博物館學、情報學、方志學、目錄學、法規學、統計學、管理學等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現代管理科學和技術(包括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以及軟科學等),我們應該借鑒。只有這樣,才能使檔案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更加充實完善。但是,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這種借鑒是為了發展檔案學,因而要從檔案學的實際出發,而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搞來一些沒有明確內涵和外延的名詞概念。”⒇總之,我們在學習和借鑒相鄰學科的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的過程中,要立足本學科實際,構建既汲取相鄰學科理論精華又有別于相鄰學科理論的科學的檔案學理論體系。這里的又“有別于相鄰學科理論”可以理解為“檔案學獨特的”、“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即“立足于檔案學學科建設的、相對于其他學科的、以追求檔案學學科獨立性為目的的檔案學理論”⒃體系。
參考文獻
⑴何嘉蓀,潘連根:《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發展的正確道路》[J],《檔案學通訊》1999(5).
⑵許敏:《從中外檔案學理論研究進程看中國檔案學理論研究的新走勢》[J],《江蘇建設科技》1995(1)(2).
⑶孫鋼:《回首“八五”??理論的發展》[J],《中國檔案》1996(3).
⑷牽文彬:《檔案服務社會化的發展趨勢》[J],《檔案管理》2003(2).
⑸嘉木:《論創新》[N],《新聞出版報》1998(4):29.
⑹管先海:《走出檔案學研究的誤區》[J],《中國檔案》2005(2).
⑺陳兆?:《談檔案學研究面向世界問題》[J],《蘭臺世界》1998(7).
⑻李財富:《檔案學研究集約化芻議》[J],《檔案》1997(5).
⑼王文兵:《檔案學研究方法新理念??方法互補》[J],《檔案學研究》2002(1).
⑽劉新安:《論傳統檔案理論在變革中的作用》[J],《北京檔案》1997(6).
⑾陳永生:《論檔案學研究的現實化》[J],《北京檔案》1994(5).
⑿陳智為:《檔案管理學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J],《檔案學通訊》1996(4).
⒀吳寶康,丁永奎:《檔案學》[J],《檔案學通訊》1991(5).
⒁張關雄:《中英文件管理之比較》[J],《海南檔案》1998(1).
⒂韓玉梅:《檔案學術交流:中國?世界》[J],《檔案學通訊》1996(4).
⒃管先海:《對中國檔案學理論原創性研究的思考》[J],《檔案管理》2005(1).
⒄羅輝:《關于檔案學研究方法的思考》[J],《檔案管理》1995(5).
⒅張虹:《兼收并蓄融會貫通??論我國檔案學對其他學科成果的學習與利用》[J],《檔案學研究》2001(6).
⒆李財富:《簡評檔案學研究中的“移植”現象》[J],《檔案學研究》1997(2).
⒇馮子直:《我國檔案學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檔案學研究》1991(1).
(牛角、樹人摘自《檔案學》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