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保鋒歷史圖片判讀法
(2005年命名)
作者:青島市檔案局
來源:青島市檔案局
一、背景
近年來青島市檔案館先后從德國、美國、日本征集了大量老照片,館藏歷史照片日臻豐富、系統。如何開發利用這些圖片,最大限度地提取其畫面的歷史信息,發揮其存史資政的檔案價值,是編研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對于那些年代缺失、地點不確、事件模糊的老照片,如何通過客觀、準確的方法推定其時間、方位及事件,具有重要的意義。鑒于此種需求,歷史圖片判讀法以文史知識為基礎,立足城市歷史細節,運用檔案學、文獻學等專業知識和技術,對圖片進行分類、解析和價值鑒定。
二、做法
(一)分類。結合檔案學、文獻學等學科的分類原則,抓住圖片關鍵要素與主體畫面,進行多級分類。主要類別有:
1.人物。圖片以人物為鏡頭主畫面,無明確或特定歷史背景。人物類又可分為普通人物(如臺東鎮市民)和重要人物(如山東巡撫、德國總督)。
2.事件。圖片以重大事件為主畫面,可分為軍事(如占領膠州灣、鎮壓義和團)、政治(如山東巡撫孫寶琦訪問青島)、經濟(如大港開工)、市政(如總督府修建)等。
3.場景。圖片以區域、市鎮、景觀、山川河流等為主畫面。區域可分為全景圖、街區圖等,市鎮如塔埠頭、沙子口等,景觀如維多利亞灣浴場、跑馬場等,山川河流如海泊河、信號山等。
4.建筑。圖片以建筑為拍攝主畫面,可按照建筑年代(如德占、日本第一次占領等)、建筑風格(如德式、日式)和建筑用途(如政治、軍事、商業)加以分類。
5.風俗。圖片以各種中西風俗為主畫面,如集市、婚嫁、野餐、運動等。
(二)解析。根據所掌握的文史背景知識等已知條件,抓準切入點,運用比較、分析、推理、歸納、綜合等手段,舉一反三,最大限度地提取圖片內容和信息。
1.人物破譯法。以人物為破譯點提取畫面信息,通過人物國籍、身份、服飾等,判斷圖片的拍攝年代、地點及內涵。
2.標識定位法。通過已知標志性物體和已知年代的建筑與設施,推斷圖片的年代和方位。
3.環境比照法。通過圖片的環境特征,特別是不同時期的環境變化特征、城市規劃特征和建筑風格特征等,推斷照片的年代和相關信息。
4.名稱推定法。以圖片中出現的文字為線索,推斷圖片拍攝方位;根據同一所指物在不同時期的名稱,判定圖片時間。
5.出處索引法。根據圖片的原始出處,推斷圖片拍攝時間的上下時限,進一步推知準確時間。
6.以事系人法。根據圖片發生的事件和背景,判斷圖片中的人物及其活動。
7.以人系事法。根據圖片中的已知人物,聯系時代背景,推斷圖片的拍攝時間和事件內容。
8.物件參照法。通過具有明顯特征的物件,提取圖片信息。
9.材質鑒定法。通過各個年代照片所用底片、相紙、色彩的差別,判斷照片的大體時間。如玻璃底片,主要在20世紀初使用;帶花邊的照片主要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流行;歷史彩色圖片采用的著色工藝,20世紀初已經出現,二、三十年代開始流行,主要用于明信片。
(三)價值鑒定。依據圖片的稀有程度、內涵信息的重要程度、圖片品相和保存完好程度等判斷和鑒定圖片價值。判斷一張圖片的價值,最少要掌握以下幾個方面。
1.該圖片的收藏狀況,特別要了解除館藏外社會上的流行情況(如日本占領時期的明信片十分流行),據此推斷價值尺度。
2.圖片內涵信息與城市歷史的關聯緊密程度、與文字描述之間的對等關系等。
3.圖片尺寸、清晰度、完好性和可修復性等因素。
4.綜合上述要素對圖片價值進行初步鑒定。
三、成效
通過運用歷史圖片判讀法,對部分館藏照片檔案、特別是國外征集照片進行了初步鑒定,并有一些重要發現。如在《赴德國征集歷史資料匯報展》等展覽中對未知年代的青島全景圖、萊陽路等照片作了時間判定,在《見證青島》展覽中推定德國駐青領事館照片的時間,首次發現山東巡撫孫寶琦訪問德華大學的照片等,并對一些照片的錯誤說明進行了糾謬。歷史圖片判讀法系青島市檔案館編輯研究處的孫保鋒同志在實踐中總結提煉形成,在2005年青島市檔案系統業務絕活展示中獲二等獎,并被命名為“孫保鋒歷史圖片判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