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交流的現代化
如前所述,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交流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利用。為了更好地利用,就必須提高交流工作的效率。傳統的、手工的交流方式,在過去的檔案信息交流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即便在當前和今后,某些傳統、手工的工作方式仍然不能廢除。但是,隨著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不斷增多和利用者對其需求的日益迫切,使得交流工作量大為增加。對此,只有不斷改進交流工作,提高交流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利用者的需求。在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交流中應用現代高新技術,可以提高交流的自動化程度,加快交流速度,節省交流時間,顯著提高交流效率。現代高新技術有三個關鍵成分:首先是簡便、價廉、體積小、密度高的信息存貯載體技術,如縮微技術、光盤技術等;其次是操作、瀏覽和查找這些存貯記憶的設備——各種計算機及其有關設備;第三是遠距離快速傳遞信息的手段——電子計算機通訊系統和通訊網絡。在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交流工作中實現現代化,主要體現在上述第一、三方面。
(一)交流載體的現代化
文獻信息交流載體的發展是與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相一致的,走過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曲折歷程。回顧既往,從甲骨、金石到竹帛和紙張,各種載體的更迭,無不體現著當時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在信息時代的今天,雖然以紙張印刷方式生產的傳統文獻仍占據重要地位,但各式各樣新型文獻載體的出現,使文獻呈現更為豐富多彩的面貌。半個世紀以來,縮微膠卷、縮微平片、錄音帶、錄象帶、激光視盤及電子計算機磁帶、磁盤和光盤等相繼問世。這些采用新材料、新技術制成的新型文獻載體,有的加大了信息的存貯密度,有的加快了信息的傳遞速度,有的聲象兼備,增強了信息的傳播效果,而這些都是傳統文獻載體所不能比擬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交流載體的現代化,主要體現在縮微技術和光盤技術的應用上。
1.縮微技術的應用
(1)縮微品的種類
① 縮微膠卷。目前有三種規格的縮微膠卷, 即16mm、35mm和70mm,其中16mm的縮微膠卷適合于拍攝A3尺寸(297*420mm)以下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原件;35mm的縮微膠卷適合于拍攝圖紙和較大幅面的圖集、畫冊等編研成品;70mm的縮微膠卷適合于拍攝更大幅面的圖紙和對影像清晰度、精確度有較高要求的原件。
②縮微平片。縮微平片型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是用單張膠片拍攝而成,其基本尺寸有兩種:125mm*75mm;148mm*105mm,后者是目前縮微平片的國際標準,適合于拍攝A6尺寸的原件,此種規格的縮微平片有三種不同的縮攝倍率:普通縮微平片可拍攝原件98頁;超縮微平片可拍攝原件2500-3200頁原件;特超縮微平片可拍攝22500頁原件。
(2)縮微型載體的優越性
縮微型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有著傳統的印刷型文獻無法替代的優點,如:
①體積小而存貯信息密度高,有利于節省空間;
②規格統一,有利于整頓流通環境和快速檢索;
③生產速度高,有利于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大量生產,提高復制工作效率;
④復制容易,有利于縮微出版,廣泛交流;
⑤價格便宜,其成本遠低于印刷型文獻;
⑥有靈活性,可隨意擴大或縮小;
⑦保管性好,保存期長,不易損壞變質;
⑧傳遞方便,易于交流。
毫無疑問,縮微技術給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交流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設備與人們的使用習慣方面的問題。要使用縮微型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就必須有閱讀機、復制機與之配套,這些設備通常價格不菲。為了使用新的設備,還必須培養利用者具有使用新設備的習慣和技能。而這些條件,不是所有參與交流的機構和人員都具備的。盡管如此,縮微技術應用于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交流,仍有著廣闊的前景。
2.光盤技術的應用
光盤技術即光學存貯技術。它在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交流中的應用,是繼縮微技術的應用后又一影響深遠的技術進步。
(1)光盤載體的功能特性
①存貯密度高,容量大。一張標準規格的CD-ROM光盤可記錄550兆字節的信息,相當于1500張雙面雙密度軟盤的容量。與磁盤相比,光盤存貯密度要高出50-200倍。
②具有顯示多種信息的功能。光盤既能存貯與顯示文字與數字,又能記錄與顯示彩色活動圖象;不僅能用于存貯視頻信息,而且能存貯音頻信息。光盤具有的這種集文字、數據、圖象、色彩和聲音于一體的綜合存貯和演示功能,是磁存貯和縮微存貯技術所不及的。如磁盤只用來存貯文字和數字;縮微膠片僅能存貯靜態的圖、文,而不能存貯聲音與顯示活動圖象。可見,在存貯與顯示多種信息的功能方面,光盤作為記錄科學實驗和技術革新過程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載體,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③可與計算機相連,實現信息的自動化處理。由于光盤處理的是數字信息,屬于數字存貯系統,因此能很容易地通過標準接口裝置與各類計算機相連,從而實現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內容信息的檢索、顯示和遠程傳輸。
④高質量的定格功能。與錄音帶、錄象帶和磁盤相比,光盤的定格功能具有三大優勢:一是定格畫面清晰度高,畫面穩定;二是定格時間長,一幅畫面可以定格幾天幾夜;三是逐幅播放,向前向后均可隨意,從而為詳細研究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內容的某一細節提供了條件。
⑤可任意改變播放順序。以光盤作為載體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在播放時可按照利用者的意圖,打亂原有的內容結構,光盤可按重新編排的順序播放,以不同形式滿足利用者的需求。
⑥復制效果逼真。磁記錄和縮微膠片等載體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每復制一次,影象清晰度都會受到損失,而光盤則不然,因為光盤是通過激光的照射來攝取信號,永不磨損,故而光盤每次復制,都會產生與原件一樣逼真的復制件。
(2)光盤的種類
①只讀光盤(CD-ROM)。為光盤的第一代產品。這種光盤上的信息是由生產者寫入,使用者只能讀出和復制,而不能對已記錄的信息進行修改。只讀光盤作為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光盤數據庫,多用于大型專業用戶和加工傳遞系統的交流工作。
②一寫多讀式光盤(WORM)。光盤的第二代產品。這種光盤不僅可讀出信息,而且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在載體未記錄的部分追加寫入新的信息。WORM光盤既可作為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全文存貯載體,在直接傳遞系統和中轉傳遞系統中流通,亦可作為加工傳遞系統積累數據的重要工具。
③可擦式光盤(ORAM) 。光盤技術發展的第三代產品。這種光盤具有光存貯的一切特點,同時,在寫入信息后,還可抹掉重新寫入新的信息,最多可反復抹掉100萬次。ORAM光盤作為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交流的載體,不僅能隨機直接查找,還可作為電子化復制品的媒體。此外,對那些由于各種原因需終結交流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可極為方便地予以刪除,錄入新的內容。
3.光盤與縮微膠片的定性比較
作為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載體,光盤和縮微膠片在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交流的現代化方面,都有不可低估的影響,但同時也應看到它們各有自己的優勢和局限。下面僅從差距較大的幾個主要方面對這兩種載體進行比較,利用者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使用目的,適當選用。
(1)壽命:光盤不如縮微膠片。高質量的縮微膠片,若使用和保管得當,可保存數百年之久;而光盤的壽命,從目前情況來看,一般只有20年。光盤上的信息如需長久保存,至少每20年就要復制一次,故其存貯成本遠遠高于縮微存貯。因此,只有那些使用率較高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才適合采用光盤形式。
(2)保真性和可靠性:光盤不如縮微膠片。縮微品是按原始文獻拍攝而成的,絕對忠于原件,且不易被篡改,故許多國家都明文確認縮微文件的法律效力;而光盤存貯的文獻信息是經過數字化處理的,在信息轉化為數字編碼的過程中,技術稍有不當即可丟失信息,同時也存在被人篡改的可能性,因此可靠性差,只能起參考作用。那些作為決策或科研、生產和管理的重要依據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若存貯于光盤中,不能銷毀原件。
(3)與計算機結合:縮微膠片不如光盤。光盤存貯的是二進制的數字信息,很容易通過必要的裝置與計算機相連;而縮微膠片存貯的都是模擬信息,因此難與計算機結合。盡管已有許多與縮微技術相關的計算機系統問世,如計算機縮微檢索系統、計算機輸出(或輸入)縮微膠片系統以及縮微傳真系統等,固然都是縮微技術的可喜進步,但這些系統不論在工作效率、使用的靈活性與實用性以及應用的普及性等方面,都趕不上光盤系統。
(4)標準化程度:光盤不如縮微膠片。標準化程度是保證記錄載體的高質量、通用性及可交換的基礎。縮微系統在長期應用過程中已較為成熟,并制定了一整套標準以實現從產品、工藝到存貯的標準化;而光盤系統,除CD-ROM產品的標準化程度較高之外,其它產品的標準化工作才剛剛起步,還有很多空白。預計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縮微標準化的水平和程度仍將領先于光盤。
(二)傳遞手段的現代化
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的有機結合,形成了空前未有的技術優勢,可使文獻信息迅速傳遞到世界任何地方的用戶手中,對文獻交流的時空概念產生了深刻影響。唐代詩人有這樣的詩句:“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陽發咸陽,暮及隴山頭。”詩中所描寫的通過郵驛傳遞官府公文的狀況,早已一去不復返。郵電事業的出現以及各種交流機構的參與,大大縮短了文獻交流的距離和速度。而真正給文獻交流帶來歷史性巨大變革的傳遞手段,是計算機通訊網絡。
從我國情況看,科技檔案編研成品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傳遞交流,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檔案計算機局域性網絡
由于受資金和現有技術等因素的制約,檔案計算機網絡建設不可能一步到位,而一些有條件的單位,特別是辦公室自動化起步較早的單位,是完全可以自建局域性計算機網絡來促進科技檔案信息的交流。如某大型企業在80年代中建立的工程檔案自動化管理系統,就是這樣的局域型網絡。它采用的硬件為AST-386微機,主機硬盤為230MB,內存4MB,有4臺終端機,3臺打印機;系統軟件為XNEX R2.23漢化版,應用FOXbase語言,給合系統SHELL功能,實行多終端聯機操作以及終端級打印。
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是依據科技檔案材料加工而成的科技信息產品,同樣具有查考、依據作用。因此,當一件編研成品產生后,除有針對性地傳遞給相關用戶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外,還應建立編研成品檔案,納入本單位的局域性網絡進行定向交流,繼續流通。局域性網絡的主要功能是檔案的計算機檢索。檢索是文獻交流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它是將文獻傳遞給用戶的一條重要渠道。通過檢索,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就有可能跨入文獻流通領域,使之得到反復利用。
2.檔案計算機網絡集成系統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已有相當數量的檔案部門應用計算機處理日常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由于起點低,應用范圍有限,且大多都是孤軍作戰,各自為政,倘若長此下去,必然制約檔案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盡快建立地區或專業系統的檔案計算機網絡集成系統,已成為當務之急。
檔案計算機網絡集成系統應具有如下功能:
(1)能聯機進行檔案的編目、檢索和統計;
(2)能建立光盤數據庫及進行光盤文獻的檢索和有關服務;
(3)能實現與縮微設備的聯機共享;
(4)能滿足檔案利用者迅速、準確的聯網查詢要求;
(5)能與Internet、Chinanet等國際國內其它網絡進行無縫互聯、服務,以及與全國各級各類檔案館進行信息交互,互通有無。當然,該集成系統應設置安全口令,程序、文件和數據庫應有授權保護。同時,在網絡建設過程中,還應充分考慮系統的可擴展能力,不致因技術改造和設備增加的影響而重新調整。此外,該集成系統應允許同種或異種局域網之間以簡單方式相連并可連接遠程工作站。網絡工作站應根據具體用戶的具體業務,分為不同等級,不同級別享有不同權限,具體操作由選定的網絡操作系統規劃和設計。
3.國際國內互聯網
當今互聯網上信息量之大,傳遞之迅速,傳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已經完全超出入們的想象,網絡技術正改變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就連一向令公眾莫測高深的政府機構也紛紛設立網站,向人們提供政策、事務咨詢等服務。人們足不出戶,便可通過互聯網跨越時空地傳遞和獲取信息。網絡正成為人們交流信息的首選方式。在這種必然趨勢之下,目前已有的檔案計算機局域網或網絡集成系統如何進入互聯網的問題,已經或即將成為檔案界面臨的重要課題。
有些檔案界人士認為,網上流通的信息有被篡改的可能,對檔案的憑證性和依據性構成威脅,因而對檔案信息上網持否定態度。他們的顧慮無疑是有根據的。不可否認,以C+C(即計算機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為核心的現代網絡技術,對人類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全面滲透和令人難以置信的發展速度,既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又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不斷引起許許多多始料未及、棘手復雜的麻煩、沖突和新問題。除上面提到對檔案真實性的影響外,還有如何處理信息流通中利益分配和知識產權問題、如何保證信息安全問題以及如何控制國家信息資源的問題等等。這是網絡技術的雙刃效應所致,不光我國要面對,在這一領域起步越早的國家越是難以回避。倘若人們因此而將網絡視為畏途,以至關起自家大門,將信息高速公路拒于千里之外,則無異于因噎廢食,拱手放棄自己的發展機遇和未來的生存空間。須知,信息時代是不可抗拒的,網絡是無法回避的。科學的態度應該是積極探索解決之道。如,可通過國家制定相關的信息政策,對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加以引導和控制,以達到揚利避害,明智發展的目的。據1999年4月18日的《經濟參考報》報道,我國的國家安全部門已著手培養“網絡警察”來專門對付“網上犯罪”和破壞計算機安全系統等不法行為。目前已有近百名“網絡警察”獲得專業資格證書。可以相信,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廣泛應用,“網絡立法”必將應運而生,以解人們維護網絡公共秩序的燃眉之急。此外,還應繼續研究有效的技術手段來解決各種具體問題。
目前在國際上覆蓋面最大、影響最廣泛的互聯網是Internet。我國也有自己的互聯網,如Chinanet、ChinaGBN、GERNET、CSTNET等。
有兩種入網方式可供參考:一種是某一站點入網;另一種是局域網入網。前者是采用撥號入網方式,只需一根電話線和一個調制解調器即可;后者為專線入網方式,如高速寬帶光纖直接入網;也可向網絡服務提供商申請專線接入,如DDN數字數據網,或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