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傳遞系統
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傳遞系統包括出版發行系統、圖書館系統、情報系統、檔案系統、文書系統和咨詢系統等。若按傳遞方式歸類,可分為直接傳遞系統、中轉傳遞系統和加工傳遞系統。
(一)直接傳遞系統
將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原載體形式(不論其為出版物還是非出版物、印刷型抑或非印刷型)直接從編研人員(信源)傳遞到利用者(信宿)手里,以這種流通方式建立起來的傳遞系統,叫做直接傳遞系統。
1.出版工作系統
出版工作系統是由出版、印刷和發行三個部分組成。它在文獻交流中的主要作用是生產足夠數量和一定質量的文獻,并將文獻傳遞給用戶和讀者。這是整個文獻交流系統賴以存在和不斷發展的基礎。
在出版工作系統中,出版社和印刷廠是文獻的生產基地。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初稿須經校核審定并由有關領導批準成為定稿后,方可與出版社聯系出版事宜,按照常規的出版程序進行出版。
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經出版社和印刷廠生產出來以后,送到發行部門,進入文獻的分配渠道。通過出版發行工作,作為正式出版物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各文獻交流機構和讀者手中,以滿足社會各界的利用需求。
2.圖書館工作系統
圖書館在社會文獻交流系統中占重要地位。它作為一個獨立的文獻交流系統,其自身又由許多子系統組成。從隸屬關系來看,我國圖書館的子系統主要有公共圖書館系統、高校圖書館系統和科學院圖書館系統等。
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作為正出版物進入圖書館工作系統,經分類、編目、標引和著錄等加工過程,以書名、編者、分類和主題等途徑,通過外借、閱覽、檢索服務、參考咨詢、縮微復制等方式提供利用。
圖書館工作系統作為流通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一條重要渠道,有如下優點:
第一,進入圖書館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作為公共藏書擴大了流通面,提高了利用率。一件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可以反復利用,其內容信息可供千萬人以至多代人享用。從社會角度來講,可以縮小文獻的出版量而擴大其流通量,以節省大量經費開支。
第二,為縱向流通提供了主要渠道。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縱向流通可以通過圖書館系統、檔案系統和博物館系統進行,而圖書館系統是其中的主要渠道。
第三,為社會各界利用者縱橫攝取人類寶貴的科技檔案信息,提供了極佳的場所。在圖書館里,包括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在內的古今中外的文獻共同組成為有序的文獻集合體,單件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被組織在一個完整的大系統中,使人們能從整體的觀念準確地認識它,把握它,從而更好地利用它。
第四,為資源共享創造了條件。通過館際協作、館際互借以及圖書館網絡國際化等手段來流通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可以使之得到最大范圍的充分利用,真正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
3.文書和檔案工作系統
文書系統是黨政和企事業各類各級部門流通公文的系統。該系統有著十分嚴密而規范的文件傳遞渠道,作為內部流通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可利用這一現成的流通渠道,根據需要分別或同時采取上行、下行或平行流通等方式進行迅速而準確地傳遞,使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及時從編研單位傳輸到接收者手里,既安全便捷,又不增加流通成本。
檔案工作系統包括各級各類檔案館和企事業各類各級機構的檔案部門。我國的科技檔案工作系統是國家檔案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下,按專業系統實行統一管理。在這種管理體制下,各專業主管部門建有相應的檔案管理機構,對所屬系統的科技檔案工作實行業務領導;同時還建有專業檔案館和基層科技檔案室。由于科技檔案的特殊性,檔案編研成品的流通,也須嚴格遵守國家《科學技術保密規定》和其他有關保密的規定,既要堅持內外有別,又不妨礙科技檔案信息的交流。
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流通有內部利用和對外交流之分。用于內部利用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除由檔案室直接提供給相關接收者之外,還可采用文摘、簡介等報導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在本專業或行業內部進行宣傳、介紹,以促進編研成品的流通;或由專業、行業的主管部門建立一個信息交流中心(或技術文件匯總中心),規定所屬各機構應將所產生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及時送達交流中心,由交流中心根據實際需要分發給有關各部門,滿足其在科研、生產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利用需求。用于對外交流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應首先獲得有關領導的批準,其次要考慮經濟利益(有償提供)問題,除為滿足各級領導機關因計劃、規劃、預測、決策所產生的需求和對社會公益服務(如氣象、水文、地震預報以及納入國家發展計劃的社會公益事業)的需求,應給予無償提供外,其它均可依據相關法規或政策,在供求雙方協商一致的前提下,采取有償方式進行流通。
以上直接傳遞系統的共同特征是: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內容信息是連同原載體形式一道,始終原封不動地被傳遞的,中途基本不發生載體和信號編碼的轉換。
(二)中轉傳遞系統
是指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在傳遞中發生載體和信號編碼轉換的流通系統,如廣播系統和電視系統。
1.廣播系統
廣播系統(包括有線和無線廣播)也是流通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重要渠道。中央電臺、地方電臺以及各企事業機關的廣播站都可以流通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內容信息。與直接傳遞系統不同的是,在這個系統中,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原載體未被直接傳遞,經中途轉換后也未還原為原載體形式,它所采用的方式是將原載體信息轉換為音響信息傳播給聽眾,聽眾所接收的信息與原載體信息在內容上保持一致。這個系統流通文獻信息的特點是,一件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可供成千上萬個接收者同時攝取,必要時還可將音響信息還原為原載體形式信息。
2.電視系統
有些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是通過電視系統流通的,如重要的科學實驗、技術革新或醫療手術的過程,以及難以永久保存的有價值的實物,通常制成影片或錄像帶等文獻形式,這種形式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既可以通過專用設備直接播放(放映),又可以通過中央或地方的電視臺進行播放,這兩種播放雖然都是以視聽形式為信宿所攝取,但性質有所不同:前者是直接的;后者須經過一次中途轉換,即把文獻信息轉換成電磁信息之后才在電視機上還原為視聽形式。在這個意義上,電視臺充當了中轉站的角色,影片或錄像帶等形式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可以利用其中轉功能進行最大范圍的橫向流通。這種流通系統的特點同廣播系統一樣,也是一件文件可以同時供眾多的接收者攝取信息。由于該系統可采用有線、光纜和衛星傳遞等方式進行傳播,故其流通效率之高,是其他系統所無法比擬的。
與直接傳遞系統相比,中轉傳遞系統雖然在傳遞程序上增加了一個環節,按說應比直接傳遞系統略慢一些,但實際情況恰好相反,原因是其中轉是利用電子技術來完成的。用這種方式來流通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也有它的缺陷:中轉時會產生噪聲干擾而降低信息的保真度使質量受到影響,如廣播時可因播音員吐字不清或多音字現象而使受眾誤聽;電視屏幕上的圖象可因電磁波受干擾而出現暗淡甚至扭曲變形以至影響收視效果。此外,這種系統所傳播的信息因載體的不穩定會瞬間即逝,如果沒有相應的文獻載體形態,是很難保存和檢索的。
(三)加工傳遞系統
當代文獻的生產呈“爆炸”趨勢,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也日益增多,這種現象給人們選擇并攝取合適的信息,造成了一定困難。面對這種情況,在將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傳遞到接收者之前,做些篩選、分析和濃縮工作,可大大節省利用者的時間和精力,縮短信息物化的周期。為此,社會上產生了專門的加工傳遞系統。
1.科技情報工作系統
我國的科技情報工作是在本世紀50年代開展起來的。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已經建有完整的情報系統,包括國務院各部門的科技情報研究所;省市自治區級的科技情報研究所;省屬地市級的科技情報機構;還有一部分省屬專業局、縣級以及一些教學、科研、設計和企事業單位的科技情報所、室、站、科等。
這一系統的工作,是建立在系統收集科學文獻(包括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基礎之上,運用現代先進技術(如電子計算機)進行情報檢索;針對具體課題開展情報服務;為某些科研項目開展定題服務和跟蹤服務。服務形式有文獻服務和情報服務兩種,前者為輔,后者為主。文獻服務是指文獻原件的傳遞,從傳遞對象上看,與圖書館所傳遞的書刊資料沒有什么區別,但從傳遞方式來看,它所采用的不是圖書館“坐等讀者上門”的傳遞,而是以“送貨上門”的方式,對特定信宿進行主動傳遞活動。情報服務的傳遞內容則深入到文獻內部,是在對文獻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向用戶提供包括情報檢索、分析、濃縮、評述和翻譯在內的各項服務。
在這一系統內,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既可以作為文獻原件以完整的形式傳遞,同時也可以根據具體課題或項目的需要,在對相關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其內容信息進行篩選、濃縮,使之更為精煉、對路,更有針對性,以減少利用者尋檢和攝取的時間,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利用者的需求。
2.咨詢系統(或信息中心)
咨詢業是工業高度發展的產物。本世紀初,在美國出現了咨詢公司,為企業競爭出謀劃策。二次大戰以后,歐美咨詢業得到迅速發展。本世紀后半葉,由于對決策科學化的普遍重視,使得咨詢業在全世界競相繁榮,倍受歡迎。目前,我國也在許多省市建立了咨詢機構。
咨詢系統的主要工作人員是科技專家,其主要工作是為有關部門和企業單位提供決策、預測報告。之所以將咨詢系統劃入文獻交流系統,首先是因為該系統收集和積累文獻(其中科技檔案占有一定比例),并做文獻信息的檢索、分析和處理工作,即便是某些沒有入藏文獻的咨詢機構,也都依賴資源雄厚的圖書館或情報所為后盾開展工作;其次是由于所進行的咨詢工作,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要依賴文獻信息的收集、檢索與提供。顯然,咨詢系統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屬于流通文獻信息性質的。
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作為開展咨詢工作的重要文獻資源,對于咨詢人員進行決策和預測研究有著其它文獻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在咨詢系統內流通,不是以文獻原件形式,而是作為分析、處理后的信息內容融入到咨詢人員的決策、預測報告之中。
除咨詢公司外,社會上還有大量的信息中心或信息公司,這些機構大多是屬于有針對性地進行文獻信息的濃縮加工的場所,其主要工作是對大量的文獻信息進行篩選、摘編、報道或翻譯等;同時還將非文獻信息(如技術信息、市場信息)轉換成文獻信息進行有償傳遞。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在這類信息機構中,往往是作為加工后的一條條信息單位投入流通。
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在加工傳遞系統的流通,與前兩種傳遞系統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對文獻信息作了加工處理。這種經過加工處理后的信息,與接收者的需求最為接近,可供直接利用,既節省了接收者的時間、精力,又提高了文獻信息的信息量和密集度,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信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