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各個特點的分類
科技檔案信息及其信息需求的多樣性,以及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擁有廣泛的利用范圍、豐富的利用需求、不同的使用價值、各種的編研方式,造就了科技檔案編研產品類型豐富的特點。研究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類型,有助于從總體上認識和把握編研成品,以便根據它們的不同特點,組織和開展編研工作。
(一) 根據不同的表達方式,編研成品分為:
文字式,即以文字敘述形式反映科技檔案信息的編研成品,如文件匯編、專題著述等。
圖形式,即以工程圖樣、專業圖件或專業技術符號等專用技術語言,形象地描述科技檔案信息的編研成品,如氣象云圖集、標準設計手冊等。
數據式,即以表格、圖示等形式,系統揭示科技檔案數據信息的編研成品,如技術經濟指標匯編、設計參數選編和科技檔案信息數據庫等。
聲像式,即通過銀幕或屏幕生動再現聲像科技檔案信息的非印刷型編研成品,如檔案電影片、檔案電視片或檔案展覽等。
(二) 根據信息的加工程度,編研成品分為:
一次性科技檔案文獻,指僅對科技檔案原文進行選擇與訂正形成的原始性較強的編研成品。如,文件匯編、科技報告選編等。
二次性科技檔案文獻,指將科技檔案信息進行提煉與重組形成的編研成品。如,文摘匯集、科技成果簡介等。
三次性科技檔案文獻,指對科技檔案信息重新融匯組合,形成的具有創新價值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如,根據科技檔案信息編撰的學術著作、企業年鑒、咨詢報告等。
(三)根據不同的內容范圍,編研成品分為:
綜合性編研成品,即比較全面地反映某一學科領域、某個專業或單位科技、生產活動面貌的編研成品,如企業史、科技成果匯編等。
專題性編研成品,即集中反映特定課題或特定科技生產活動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如反映某項技術發展的大事記、某項技術的評述等。
系列性編研成品,即由若干具有內在聯系的獨立的編研成品,組成的共同反映更廣泛主題或科技對象的編研成品叢書。如,由物理所科技成果概述、數學所科技成果概述、化學所科技成果概述等組成的某科學院科技成果綜述、由《土建施工法》、《設備安裝法》、《室內裝修》共同組成的《建筑施工技術示范》的系列電視片等。
(四) 根據不同的作用,編研成品分為:
簡介型,即通過對科技檔案信息的報道,簡要地介紹基本情況的編研成品。某些為技術貿易服務的編研成品,如產品介紹即為此類。
資料型,即提供比較詳盡的相關科技檔案原始信息,滿足利用者親自進行信息分析、研究、參考、借鑒需求的編研成品。某些客觀反映原始檔案信息的編研成品,如病案案件匯集即屬此類。
研究型,即在對相關科技檔案信息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綜合或升華有關科技檔案信息的編研成品。某些著述或評述等編研成品,如技術發展史、事故分析報告等即為此類。
(五) 根據不同的編寫方法,編研成品分為:
匯編方式,即根據有關主題的限定,直接對一定館藏范圍的科技檔案信息,進行鑒定、篩選、組織,基本保持科技檔案原貌的編研成品。如管理制度匯編、設計圖冊等。按其信息采集方式,又分為傳統載體的集中方式和計算機數據的提取方式。
濃縮方式,即按照一定的要求,定向的“過濾”與“濃縮”相關科技檔案信息的編研成品。如,數據手冊、技術報告摘要等。具體又分為文摘方式和聲像剪輯方式等。
轉化方式,既通過對外國語或少數民族語言進行翻譯,或者對專業技術語言的改寫,將相關科技檔案信息加工成為,便于廣大利用者接收的信息形式。如,引進設備維修指南、科普性編研成品等。
撰述方式,在科技檔案信息的研究的基礎上,由編研人員重新撰寫的,具有一定創新價值的編研成品。如,專題研究報告、技術評述、專業史等。
(六) 根據不同的服務目的,編研成品分為:
政策型,即以國家的科技方針、政策等方面的信息為主體,主要為科技管理與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的編研成品。如,行業發展規劃選編、科技政策匯編等;
管理型,即以科技管理的技術依據信息為主體,主要為科技管理與決策服務的編研成品。如,基礎數據匯編、管理案例匯編等;
技術型,即以記述科學技術活動信息為主體。主要為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從事技術工作服務的編研成品。如,技術手冊、科研論文集等;
產品型,即以工業生產技術信息為主體,主要為產品研制銷售、改造和使用人員服務的編研成品。如,汽車備件手冊、設備數據匯編等;
市場型,即以商品流通的必要信息為主體,主要為產品銷售、售后服務的編研成品。如,科技貿易指南、某系統外商投資手冊、市場動態分析等;
史料型,即以客觀反映科技活動過程與歷史面貌的信息為主體,主要為認識與研究科技活動規律提供可靠依據的編研成品。如,企業史、專業年鑒、觀測數據集等。
(七)根據不同的載體形態,編研成品分為:
傳統型,即以紙張作為載體,通過印刷方式進行傳播的傳統載體形式的編研成品。如,檔案信息簡報、科技檔案信息印刷出版物的等。
非傳統型,即以磁性材料、感光材料等非紙張為載體,通過陳列、展示、屏幕顯示等方式,進行傳播的編研成品。如,檔案展覽、檔案錄象片等。
(八)根據信息加工的手段,編研成品分為:
手工編研型,編研人員以傳統的操作方法,生產的編研成品。目前檔案部門提供的大部分編研成品,如簡便、手冊、活頁文摘等,均屬此種類型。
計算機編研型,編研人員運用計算機的信息處理功能,分析、處理及編輯形成的編研成品。如,檔案電視片、科技檔案信息數據庫以及應用計算機字處理技術或圖形、圖象處理技術加工形成的紙載體編研成品等。
(九)根據編研工作的組織形式,編研成品分為:
自編成品,即由一個檔案機構獨立完成的編研成品。這類編研成品一般信息量不太大,專業性適中,編研工作量與難度檔案部門都能夠勝任,完成的編研成品的著作權,一般為該單位所有。
合編成品,由檔案部門與科技業務部門或其他單位合作形成的編研成品。這類編研成品一般內容的專業性較強或者選材要求高、內容范圍廣,需要檔案部門與其他部門合作才能保證編研成品的質量。具體合作方式分為單位內部合作與跨單位合作,這兩種合作方式產生的編研成品的著作權歸屬不同,內部合作產生的編研產品仍然屬于法人或者該單位所有的,跨單位合作的編研成品著作權則屬于合作各方共同擁有。
代編成品,這是檔案部門接受委托,專門為滿足委托人的特殊利用需求,而形成的編研成品,即檔案部門按照委托要求生產的科技檔案信息產品。具體分為本單位領導委派的和根據協議或合同形成的。這類編研成品的意義在于,檔案部門通過這種方式,直接參與了科研、生產活動或技術貿易活動,對科技檔案部門發展為信息產業部門有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