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交流的模式
上文提到,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作為文獻,它的交流在本質上屬于文獻信息交流的范疇。文獻信息交流是以物質載體的流動為基礎,在這一點上,科技檔案編研成品與書刊等其它文獻相同。但是,由于科技檔案編研成品自身的特殊性,它的流通亦有自己獨特的目的、流向、形式和途徑。
(一)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流通的目的
在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交流的過程中,編研成品不會自動到達接收者(信宿)的手中,而需要人為地進行主動傳遞才能使其流通起來。顯然,這種流通是主動的,也是有目的的。在這里,流通目的包括兩個含義:其一,泛指流通所達到的宏觀目的——交流信息和知識;其二,指具體的流通行為是有目的的,系根據客觀實際的需要,有針對性地為利用者提供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第一個含義可以看作是一切文獻流通所共同具有的目的,不是本文所涉及的對象。本文論述的是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流通所特有的目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流通的目的可分為以下兩種。
1.通用目的
用于這種目的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一般綜合性較強,如編輯出版綜合或專業年鑒、手冊以及科技史志等。通過這類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流通,可以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宣傳、報導某些企業和產品,為其樹立形象。與此同時,廣泛交流科技檔案信息,以達到資源共享和保存史料的作用,從而體現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流通的社會價值。
2.專用目的
用于這種目的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通常具有較強的專題性,如編輯出版某些專題匯編、選編、圖集、文摘和簡介等。這類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流通不僅為一定領域的科技專業活動服務,滿足某些實際工作的利用需求,同時,通過有償提供而獲得經濟利益也是一個重要目的。
堅持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流通的目的性原則,可以為確定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出版印刷和流通方式提供依據。如用于通用目的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可采用公開傳播的方式,有利于科技檔案信息在更加廣泛的領域進行交流,從而充分實現其社會價值;而用于專用目的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或以簡便、快捷的方式,在一定領域內發放,或按利用者的特征確定流通方式,使之既滿足某種專題性利用的需求,同時又能妥善控制技術機密和保護知識產權。
(二)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流通的方向
由于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流通的目的不同,其流通方向亦有所區別。在實際流通時,應根據不同的目的選擇流向。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流向大致有以下幾種:
1.可逆與不可逆流通
可逆性流通是指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從編研單位(信源)流向利用者(信宿),又可以進行逆向流通,即信源和信宿作了互換。換一種說法,凡信源在發出文獻信息后,可以收到信宿發回的反饋性文獻信息,即為可逆性流通。一般說來,同時代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交流,都是可逆性流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雙向交流。
不可逆流通恰恰相反,表現為: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從信源流向信宿后,不會產生流回的逆轉信息,即信源和信宿不能互換。這在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流通中也是存在的。例如,一些有著長久歷史作用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可能一代代流傳下去,則前人向今人,今人向后人發送的文獻信息,都不可能收到反饋信息,因此是不可逆流通。在這里,文獻信息的“流通”一詞之所以比“交流”更恰當,就是因為存在著不可逆的流通方向。
2.縱向與橫向流通
從廣義上說,縱向流通是指超越時間的、一代一代地自古至今、由今往后地流傳,亦屬不可逆流通。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縱向流通,是人類科技不斷進步的重要基礎。由于存在縱向流通,科技檔案信息得以不斷積累,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所攝取檢驗和利用,從而使人類科學技術日益進步發達。橫向流通則跨越了空間的界限,即不同地域間、中外各民族間互相流通。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橫向流通,是同代人共同研究、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基礎,是科技檔案資源共享最有效的形式。應當看到,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橫向流通是有很多制約因素的,除了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機密等主要制約因素外,交通和通訊技術的制約也相當突出。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妥善處理各種制約因素的前提下,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橫向流通的規模和速度都將得到更大的發展。
此外,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縱向與橫向流通,還有著更為具體的含義,即某些流通范圍限定在一定領域或專業系統之內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其流通往往是按該專業系統的隸屬或平行關系,分別進行縱向(上行、下行)或橫向(平行)流通。上行流通是指那些在本系統、本專業內部有較高利用價值和現實作用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按隸屬關系發送給上級主管部門,由上級機構根據實際需要確定其流通利用范圍。
下行流通是指對下屬機構的科研、生產和管理有指導意義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可作為要求下級機構在科研、生產和管理中參照執行的依據下發。
平行流通是指一個系統內的若干平行機構或同一機構內的若干部門之間,由于工作性質相同或業務上有密切聯系,通過平行發送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以達到互通情報或交流信息之目的。
3.明確與模糊的流向
從實際情況來看,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流通方向有些是明確的,也有些是模糊的。方向明確的流通是指那些用于專業性目的、有較強現實作用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其流通往往有著明確的信宿,這在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流通中是較為常見的。
模糊的流通一般是指那些用于通用目的或有長期歷史作用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以及作為工具書使用的手冊、年鑒等類編研成品,往往沒有具體的利用者。
(三)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流通形式
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流通形式大致可分為出版物和非出版物兩大類。采用何種流通形式,需視具體的流通目的和流向進行選擇。
1.出版物
為滿足不同的需要,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有正式公開出版和內部發行兩種出版物形式。凡屬正式公開出版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均是以宣傳、報導和普及科技檔案信息為目的,故這類編研成品的出版發行,須經有關領導人審查批準后才能納入出版計劃,成為廣泛傳播的正式出版物。科技檔案編研成品采用內部發行的出版物形式時,通常在封面注有“內部使用”字樣。目前流通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主要有印刷型和非印刷型兩種載體形式。
印刷型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以著述和年鑒等出版物為主。作為文獻的載體,印刷型有著成本較低、閱讀方便和流通面廣等優點,但同時也具有存貯所占空間大、信息密度低,且出版周期較長等局限性。
非印刷型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主要有聲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兩種形式。聲像型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是通過攝影、攝像或錄像等手段,以聲音和圖象的形式,形象直觀地傳遞科技檔案信息的新型載體,如檔案電視片、電影片等。在紀錄科學實驗過程和某些無法永久保存的實物方面,聲像型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有著印刷型載體所無法替代的優越性,因而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近年來展露頭角的電子型出版物也已應用在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流通中,如運用電子計算機技術與光盤存貯技術而形成的光盤數據庫,在科技檔案信息的高密度存貯和迅速流通方面已達到一個嶄新的境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流通形式將提出更高的要求。
2.非出版物
即以打印、簡單復制(包括復印、縮微或轉錄)和剪貼加工等形式為主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因其主要用于內部交流,故對制作要求不高,亦不強求格式規范。通常為以下兩種情況采用:一是其內容涉及一定的技術機密,不宜公開出版或對外交流;二是其內容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主要為本單位或本系統的科研、生產和管理服務,數量需求不大,且需迅速傳遞給有關人員。采用非出版物形式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有著審批手續簡便、制作快捷、交流迅速等優點,既可滿足科研和生產的實際需求,又能妥善地控制專業技術機密和保護知識產權,不失為科技檔案編研成品所獨具的一種有效的流通方式。
(四)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流通途徑
1.流通的適度控制原則
科技檔案信息多為內部信息,即使是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其中也有不少內容尚具機密性或涉及到技術專利,如果毫無控制地進行流通,勢必對科技檔案信息的完整與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損害編研成品著作權人的利益,從而產生與流通目的背道而馳的結果。因此,有必要對流通加以適度控制。
流通控制首先體現在對流通內容——科技檔案信息的控制。可根據信息的內容和技術價值確定其機密程度,采取分別對待的原則,使通過控制閘門的科技檔案信息得以恰如其分的流通形式和途徑傳遞給用戶。這樣做既實施了對流通內容的控制,同時又使科技檔案信息在與之相應的范圍內得到最充分的流通利用,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流通控制還體現在對接收對象——用戶的控制。可采用內外不同,上下有別的原則。所謂內外不同,是指對內部用戶和外部用戶,在提供信息的范圍、形式和手段上應有所不同;上下有別是指對決策層、高級研究人員與基層執行者和一般技術人員,在提供利用的權限和待遇上應有所區別。這樣做不僅有利于科技檔案信息的完整與安全,還將使特定用戶最大限度地利用相關的科技檔案信息,充分實現信息的內容價值。
2.流通途徑的選擇
(1)公開流通
凡內容成熟、技術價值較高、利用面廣泛,或具有長期參考使用價值和保存科技史料意義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可選擇正式出版物形式公開流通。這是一種帶有宣傳報導性質的傳播方式,有助于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橫向流通和縱向流通,是普及和廣泛交流科技檔案信息的重要途徑。
(2)限制流通
那些主要為本單位、本系統一定時期的科研、設計、生產和管理服務,或涉及到某些技術機密及知識產權的企業檔案或加工產品,宜選用限制流通途徑。
限制流通即對流通范圍進行限制,可根據科技檔案編研成品的內容性質選擇內部流通或外部定向交流。
內部流通一般是以非出版物形式,將科技檔案編研成品限制在本單位或本系統內部,按照一定的分發借閱規則進行流通利用。如果內部流通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采用出版物形式流通,則必須注明“內部使用”或“內部發行”等字樣,與公開流通途徑的出版物加以嚴格區別。
外部定向交流,是將科技檔案編研成品作為一種信息產品或技術產品的組成部分,有條件地向外部用戶轉讓,或以互惠互利的方式流通。采用這種流通途徑,利用者對其獲取的科技檔案編研成品必須給予一定的補償,從而有效地控制流通范圍,同時起到保護知識產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