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檔案館工作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拓展檔案服務功能,實現檔案館文化屬性的時代需求,是保護文化遺產的客觀需要。
關鍵詞:檔案館工作 文化遺產 保護與傳承
一、夯實檔案館基本功能,認識檔案的社會功能
檔案館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機構,它的功能具有多重社會屬性。以檔案事業來講,檔案館是永久保管檔案的基地,是科學研究利用檔案的中心。從館藏檔案來看它又具有文化性,檔案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積累,是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的有效載體,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檔案這一載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檔案館的文化屬性,表現得尤為突出,重新認識和定位檔案館的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1、記錄歷史的功能。檔案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一種歷史記錄,它客觀地記錄了人們在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歷史發展過程。反映人類文明程度的記錄。檔案館是承載著保存、沿續、保養、豐富"歷史”這一巨輪并使其不斷前進的有力推手,檔案館藏檔案具有記錄歷史的功能。
2、文化傳承的功能。檔案既是歷史的記錄,也是文化傳承的有效載體。中華文明得以沿續至今,更離不開檔案。瑪雅文明、西夏文明的滅絕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災難、也是檔案歷史長河中的重要災難。從古至今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檔案,檔案館具有保護和傳承文化的功能。
3、資政決策的功能。檔案記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經濟、人文、科學諸方面的活動,記錄了統治者大量之亂興衰的經驗和教訓。通過這些檔案信息使當政者在處理和制定政策時具有歷史的深度和廣度,減少決策的失誤性。特別是在重大工程建設方面,通過大量檔案史料為科學決策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三峽大壩修建時查閱了大量的有關水文、地質等方面的檔案資料,為設計、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4、鑒古育人的功能。檔案具有育人的功能,它記載了歷史上不同時期正反多方面的經驗和教訓,鴉片戰爭、甲午海戰、中國近現代重大事件等,這些事件的檔案材料以詳實的內容向世人展現中華民族的榮辱興衰。檔案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時代特征,通過各種展覽、出版編研、發行刊物對社會和公民進行民族、歷史、科技等諸方面的宣傳教育,使檔案館成為鑒古育人的教育基地。
不同的國家對檔案館功能的定位不同,《瑞士聯邦檔案館條例》規定:"聯邦檔案館對已進館的文件負責保存管理和提供利用”。我國《檔案法》第八條規定:"中央和縣級以上地方各類檔案館是集中管理檔案的文化事業機構,負責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各分管范圍內的檔案”。《日本國家檔案館章程》中規定:"國家檔案館接收并收集全部行政方面的檔案圖書和古代文獻史料,予以妥善保存和管理,其目的在于防止國家行政和歷史方面重要記錄的散失和損壞,并向國家機關和學術研究者廣泛提供利用,以便有效的進行我國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從這些法規中不難看出檔案館的基本功能是收集、存儲和提供利用檔案,同時具有傳承繁榮文化的功能。
檔案館館藏檔案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首先夯實檔案館的基本功能。收集和保存一定規模、內容廣泛的檔案,是檔案館發揮其社會功能的前提和保障,必須強化檔案資源建設,優化館藏檔案結構,提升館藏檔案的文化元素。其次是建設覆蓋全社會的檔案利用體系,只有這樣檔案館在記錄歷史、資政育人、傳承文化等方面的社會功能得以充分發揮。近年來永靖縣檔案館在正常收集各單位文書檔案的同時,加大了向社會征集的力度,征集了不同時期的志書、家譜、繪畫、專著、碑拓等不同類型的反映本地風土人情的檔案資料,使館藏檔案由單一的政府文書檔案向多元化、多層次發展,通過舉辦檔案展覽、媒體宣傳等不同途徑,逐步改善社會對檔案館功能的初始認識。
二、創造條件努力改善館藏結構,為傳承文化打下建設的基礎
隨著社會對檔案館功能內涵和外延認識的提高,檔案館工作由以往的存史、查證向多元化發展,如何滿足社會對檔案利用的需求,取決于館藏檔案的結構、規模和內容。永靖縣地方文化十分豐富,是儺文化之鄉、恐龍之鄉、彩陶之鄉、水電之鄉、花兒之鄉,但館藏檔案中這方面的資料少之又少。永靖縣檔案館館藏檔案中95%以上是建國后各級政府機關的文書檔案,這種結構的不協調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檔案館社會功能的發揮。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去年檔案館加大向社會征集檔案的力度,征集到《河湟鼓舞》、《永靖儺文化》、《劉家峽電廠志》、《吧咪山志》、《黃河三峽民俗文化》、《中國花兒曲令全集》以及書法、書畫作品等178卷(冊),通過努力,使檔案館館藏檔案結構單一的局面得到逐步改善,為全面發揮檔案的文化傳承功能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從調查情況來看,民間散存著各類不同歷史時期,反映本地風土人情的特色的檔案,門類繁多、載體多樣,但這些檔案也面臨著不斷消失的危險,向社會征集檔案是檔案館工作轉型的一個方向,只有做大做強這方面的工作,才能優化檔案館館藏結構,真正使檔案走出深閨,面向社會,服務大眾。
三、檔案館工作與文化的關系
檔案館對檔案的收集本身就是文化的積累,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檔案資料是反映社會文明進程的載體,檔案的收集內容反映和影響文化的發展。統治階級為了打造服務自己的文化,利用特權封閉檔案,甚至毀滅檔案。控制文化的發展方向,焚書坑儒、大興文字獄是最好的例證,戰爭和自然災害對檔案的毀滅,也嚴重影響著文化的發展,如:西夏文明的毀滅、瑪雅文明的消失,造成了文化斷裂的厄運。因此,檔案的收集,來源要廣泛、形式要多樣、載體要豐富。
檔案的整理方法體現著文化,影響著文化的發展,檔案的整理方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明永樂年間,在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支持下,解縉等人組織3000文人,歷時六年搜集整理編纂完成《永樂大典》,該書共22937卷、11095冊、3.7億多字,光注解和目錄就有60余卷,內容包括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理、醫學、陰陽、卜、僧、道、戲劇、小說、技藝、哲學等諸項,此前的類書如唐代的《藝文類聚》只有100卷;北宋的《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也各有1000卷,因此,《永樂大典》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由于戰爭等原因,現存《永樂大典》副本800余卷,僅占全書的4%。清乾隆年間的《四庫全書》是由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紀曉嵐任總纂官,率300學士歷時十年編纂完成,該書包括經、史、子、集四部,3641種書目,79039卷,近10億字,可謂超級文化大典。《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的整理編纂,既是浩繁系統的文化工程,又是具體的檔案整理編研工作,開創了對古代文化檔案進行了系統整理的先河。
檔案保護技術體現和發展了文化。檔案的裱糊技術,本身是文化遺產,進入信息時代,檔案的數字化處理,使檔案的保護技術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信息技術也是一種文化。
檔案的保管和利用影響著文化,封建時代檔案的保管利用作為統治者的特權,對廣大民眾加以限制,進而進行文化的控制。隨著社會的發展檔案利用逐步面向大眾,為促進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檔案是文明的產物,是歷史的記錄,是傳承文化的有效載體,檔案館工作連接著檔案與社會文化,檔案館工作的文化性是檔案的文化屬性所決定的,從廣義上講檔案館工作就是一種文化活動。只有站在歷史的、社會的高度認識檔案館工作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方面的作用,使檔案館廣泛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充分發揮檔案館人才、資源、保管和利用方面的優勢,也是職責所在、時代需求、現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