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檔案局 馮紹霆
上海市檔案館這些年在編研工作上投入了很大的力量。檔案系統內部,社會上,都給予了肯定的評價。1997年,上海市檔案館以95.28分的成績通過了國家一級館的評審,與編研工作有關的項目獲得滿分,就是一個證明。如果把通過國家一級館評審時考核的項目看作是編研工作的“規定動作”,那末,上海市檔案館還有一些“自選動作”,它們開展得比較早,效果也不錯。
山外青山樓外樓,上海市檔案館在編研方面取得的成績,只說明它在這方面有進步,無論從總體上看,還是從“編”或“研”的單項比較,國內一些先進的檔案館,還有許多地方是值得上海市檔案館學習的。否則,趕超的對象都不清楚,創一流檔案工作又何從談起。
與此同時,自身的經驗也必須加以總結。這里就創新和規范化的問題,談談筆者的看法。
一、創新是編研工作發展的重要標志
改革開放20年來,上海市檔案館的編研工作處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80年代初,上海市檔案館開始匯編檔案史料時,集中地匯編了一批政治史方面的題材。而后,一些經濟文化方面的專題匯編,也陸續整理出版。題材面的展拓,是在努力追求創新吧。
從“編”的形式說,進入90年代以后,上海市檔案館從注重匯編檔案文獻,發展到編輯出版圖集,取得了頗為可觀的成效。就檔案系統而言,這是一種創新的嘗試。
8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市檔案館編輯出版以公布檔案為主要任務的館刊。同其它檔案館的館刊相比,《檔案與史學》,連同它的前身《檔案與歷史》,力求在比較嚴肅的學術性、資料性面孔下營造一種相對而言活潑一點的氣氛,這應該也算是一種創新吧。
與此同時,上海市檔案館的編研工作,還從單純抄纂檔案史料,到利用檔案史料進行研究,深層次地開發利用檔案信息資源,實行了編和研的結合。一批工作人員寫出了一些史學論文,一些形式多樣、文字生動的介紹歷史上的事件、人物的文章,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關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我們從注重為學者們提供史料,到面向社會大眾開展檔案的利用工作,包括編研工作。這是上海市檔案館在編研工作上跨出的一大步。拍攝電視連續劇和專題片,舉辦各種展覽,都是為此進行的努力。
上海市檔案館編研工作的發展過程中,新的工作領域不斷開拓,新的工作形式不斷出現,成為編研工作發展顯著的標志。
二、今后還要講創新
過去的創新,只能說明過去。要想使編研工作不斷有所發展,今后還要講創新。
必須考慮要不要創新。只要社會沒有停止發展,只要社會還有檔案保存下來,對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的要求,大概不會有一個到此為止的界限。編研工作要適應這種要求,就得不斷地有所進步。這大概不會有任何疑義。創新是必要的。
社會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人們的思想文化素質,所擁有的物質技術條件,總會不斷有所進步。它們在對檔案編研工作更高要求的同時,也為它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創新應該是有可能的。
那么,在不太遙遠的將來,編研工作會在哪些地方可能有所創新呢?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歷史還被稱作現代史。其實,建國已經50年了,哪有什么半個世紀前的“現在”。越來越多的史學工作者把目光轉向了建國以后的歷史,這是片有待開拓的處女地,有不少問題需要研究。有關的檔案正可以作為這方面的研究的基本史料。為此,建國后形成的檔案的開發利用,應該提上議事日程。這是編研題材的又一次展拓,應該視為創新。
上海市檔案館已經把服務對象拓寬到千千萬萬的社會大眾。他們可以分成不同的群體,以年齡說有老中青少之分,以文化程度論又有高中低的不同。他們所關注的事不盡相同,喜好不盡相同,理解和接受事物的能力習慣不盡相同。編研工作應該盡量適應不同群體的需要,創造出各種不同形式的編研成果,這不也是一種創新嗎?
不少紀實作品,是參考了檔案材料寫出來的。人們愛不釋手。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以往檔案館的編研成果,大抵呆板了些,說不上有多少“文”的色彩。編研成果的傳播和發揮作用,由此受到不小的影響。在這方面如果有所改進,創作一些文的色彩強烈點的成果,是不是能算是一種創新呢?
電腦正在走進千家萬戶,網絡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編研工作完全可以就此跨進一個全新的領域。以往抄纂的檔案史料匯編,出版的館刊,拍攝的電視專題片,稍加改變,使之適應電腦、網絡的要求,都可以出現在電腦熒屏之上,為需要它們的人們服務。今后甚至還應該編制專門為網友們服務的編研成果。這是一種應用新技術的創新。
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可以在諸多方面進行創新,把編研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編研工作一定會面貌常新,跟上社會發展,滿足人們的需要,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三、編研工作發展要靠兩個輪子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超過度,真理也會變謬誤。一味求新求變,剛剛成形的新東西不多時就被更新的東西所替代??磥聿粩嘤行旅婵祝瑢崉t一些理應發揮更大作用的、剛剛形成的東西被丟棄在一邊,不再有人理睬。這樣做,只會給編研工作造成損害。
編研工作應該形成這樣一種局面,既要在已有的工作領域取得更多、更優秀的成果,形成堅實的基礎;又要不斷地開拓前進,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向上攀登。也就是說,要在強調創新的同時,同時需要強調要形成一些規范、一些制度。要依靠規范和制度,把不斷創新的編研工作中形成的一些好東西,一些已經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工作經驗、工作形式等等鞏固下來,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向前邁進,同時為更多更優秀的成果的出現創造條件。必不可少的創新,必不可少的規范或是制度,好比兩個輪子,載著編研工作這輛車子前進,缺一不可。否則就成了獨輪車,很容易傾倒。
編研工作之需要規范,還可以從以下各方面考察。
同其它檔案管理工作環節相比,編研工作的顯著特點,是它更需要創造性的勞動,才能充分發掘檔案中蘊藏的有價值的信息資源,為社會所用。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它在需要創造性勞動的同時,還存在著隨意性。從課題的選擇到材料的加工整理,很多出于編研人員的一轉念之間。靈機一動之余,張三有張三的主張,李四有李四的做法,往往從局部看來是可行的,從整體看來,難免會造成一些混亂。所謂規范,或者在有些場合可以叫做制度,是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從一些經驗教訓之中感到,如此這般去做會有成效,于是乎產生的。規范或者制度,都是一種限制,同時它們也是一種引導。編研工作的規范、制度,要有“不準”、“禁止“,限制編研人員不準如何如何。換一個角度看,這種“不準”、“禁止”也在引導編研人員應該怎么做。不成規矩,無以成方圓。
編研工作從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有規范。許多檔案史的研究人員深信,孔子說的“述而不作”,“多聞闕疑”,“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就是抄纂工作最初的規范。在這樣簡單的規范之下,孔子編訂《六經》,開創編研工作的先河。隨著檔案編研工作不斷發展,各種規范也不斷充實豐富。古代文獻學、校讎學方面大量的論著,既是古人從事文獻整理的經驗結晶,實際上也是他們在進行這方面工作時的規范。我國之所以有引以自豪的古代典籍,這些規范功不可沒?,F在編研工作的規模遠非昔日可比,各種新的成果形式不斷出現,應該有與之相應的規范、制度是否已經足夠了呢?
編研工作不是孤立的存在著。它需要檔案工作其它環節的支持配合。沒有相應規范、制度,協調各個環節間的關系,各環節就會互相牽制,給整個檔案工作的運行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就檔案工作的實際情況而言,工作重點總會有所變化。只要有必要的制度,不管情況如何變化,編研工作將始終占有它應有的地位。因為制度已經規定了這些編研工作是必須做的,必須要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避免了由于工作重心的轉移,而對編研工作帶來不利的影響。
編研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問題不可忽視。隨著編研工作的開展,上海市檔案館已經建立了一些相關制度。1982年匯編《日偽上海市政府》時,就擬訂過一個整理加工方面的規定,對轉錄的注意事項,擬寫標題的格式等規定很具體。公布檔案按規定要經過審批。此外,還制訂了編研課題規定、編研課題管理辦法。這些規定、辦法,就是規范、制度。依靠它們,可以保證編研工作有序穩步發展,保證編研成果的質量。但是,隨著編研工作的發展,這些規范似乎還不夠,還有補充完善的必要。
四、規范化的內容
筆者以為,編研工作的規范化,至少應該建立和完善選題規范或者說計劃、立項制度、編研課題進行過程中的制度或規范、成果審核制度、組織管理的制度。
1.選題的規范或者說計劃選題是一切編研項目的開端。選題的規范化,是編研工作規范化、制度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它的核心是擬訂選題計劃。沒有計劃,開發檔案信息資源時就好比礦山的盲目開采,會造成浪費。而硬性規定一切按部就班,事實上也做不到。因為編研工作總要為一個階段的中心工作服務,而在擬訂選題計劃時,不可能預見到若干年以后的情況。因此,選題只可能是長計劃與短安排的結合,在擬訂計劃時就注意留有必要的余地,以便需要時作適當的調整。這不等于可以忽視計劃的嚴肅性。選題一旦列入計劃,就必須對人、財、物種種方面給予充分的保證;而對責任人,對完成課題的最后期限,都必須有明確的規定,執行時不能隨意更改。
具體的編研項目,至少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在檔案史料的匯編方面,可以仿照有些省市檔案館的做法,抄纂出版《中共上海市委文件匯編》,為各方面的研究積累基本史料。這項工作可以成為上海市檔案館基本的編研課題。反映建國后的一些重要歷史問題的檔案的整理出版,應該盡快著手。與此同時,上海歷史上一些重大事件、重要問題的檔案繼續應該出版專集。公共租界、法租界的檔案,舊上海市政府、上海的許多工商團體,以及同鄉會等社會團體的檔案,一些重要的工商金融企業、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著名人士的檔案,它們的整理、翻譯、編輯出版工作都應該列入計劃。
研究性的課題應該列入編研計劃。由于檔案編研工作的性質決定,這些研究課題,同樣應該側重于館藏檔案信息的開發。具體形式則有所不同,有些可以是檔案史料匯編的伴生物,有的可以是獨立的課題?!稒n案里的故事》可以作為一個長期堅持的編研項目,每年拍攝若干專題??梢钥紤]在編研課題計劃中列入若干紀實性作品項目。
2.立項制度
立項大致有兩種情況。對于選題計劃中的課題,立項時主要審核承擔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能力。可能還有一些自行申報的課題,對它們除了要審核承擔者的能力之外,大概還需要審核課題本身的價值和可行性等問題。
作為立項制度,它應該包括審核的標準,并且要盡可能地量化。還應該包括審核的實施細則,對于審核過程中,或是審核前后發生的一些問題,比如評審人員遇到審核自己申報的課題時要不要回避,課題遭到否決,申報者有沒有要求復議的權力,等等,都應該有明確的規定,以便操作。
3.編研課題進行過程中的規范
檔案,是編研之本。編研人員與檔案隔絕,編研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根本談不上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反之,漫無節制,一旦失控的話,后果也不堪設想。應該形成一些規定,既方便編研人員接觸檔案,充分開發檔案信息資源,又能進行有效控制,防止由于失密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這是編研課題進行過程中必須要有的制度。
各項編研工作的具體內容各不相同,但都應該有規范。抄纂工作的流程和質量要求,由于歷史上積累比較多,上海市檔案館的實踐經驗也比較多,形成有關的規定,相對而言比較容易。近年來,上海市檔案館在拍攝電視專題片,或是舉辦展覽方面都積累了一些經驗,也可以嘗試制訂一些規范,對于有關的操作順序、注意要點作出比較明確的規定,使大家在從事這些工作時有章可循。
4.編研成果審核制度
成果審核,要對編研成果是否合格作出準確的判斷。它與立項相似,可能也要包括兩方面的規范,一是審核的標準,二是審核的程序。以標準言,有政治方面的,編研成果要符合四項基本原則,符合國家的法律、黨的政策;也有業務技術方面的,要從編研業務技術的角度對成果作出合格與否的判斷,或是提出要進行某些方面的修改意見,供編研人員修改時參考。審核的程序,也應該有明確的規定,哪些編研成果要進行審核,由誰審核,如何審核,等等。出版社的審稿制度,可以作為制訂審核制度時的借鑒,建立類似的三審制度。
5.組織管理制度
上海市檔案館的編研工作,已經不單是編研部門的任務了。這種格局的形成,對有更多的檔案人員從事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的工作,是極其有利的。而在另一方面,需要有相應制度進行管理的問題,由此而更加凸現出來。包括編研工作的組織,工作的考核和獎懲,人員的培訓,經費的落實等都要有一定之規。
從全館范圍說,投入多少力量進行編研需要作出規定,以保證編研工作和其它環節的工作能保持均衡的發展,不致崎輕崎重。
編研人員的組織,也應該有制度的保障。除了由部門和個人承擔的編研課題之外,有些重大項目,應該組織全館的力量協同完成。還有一些課題,為了保證質量,或是為了趕進度,也應該考慮跨部門組織人員進行工作。這種課題組的形式,應該形成制度,以便靈活地組織人員從事編研工作。
平時的檢查制度。課題的審核是在課題終了時的檢查。為了督促編研人員按計劃達到預定目標,有必要建立平時的檢查制度。而完成了多少編研工作的量,達到怎樣的水平,針對高中低級的、專職的、兼職的各類人員的不同情況,還應該設置“最低分數線”,作為衡量編研人員工作情況的標準。
與此相關的,還需要建立獎懲制度。完成了有顯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編研成果,或是產生了重大影響,或是長期的編研工作方面作出了貢獻的,應該給以與其業績相應的獎勵。反之,達不到要求者,則應該受罰。
沒有高素質的編研人員,不可能產生高水平的編研成果。高素質的編研人員的養成,最根本的是在實踐中鍛煉提高。同時不能忽視,要讓有關的工作人員有充足的時間“充電”。這,又是需要有制度規定作保證的。
沒有必要的經費,編研工作只能是一種美妙的想象而已。按照國家的規定,檔案部門的開支中包括了整理出版的費用。應該有相應的制度,落實國家的規定,保證編研工作的正常進行。還應該建立關于經費分配、使用、監督的制度,以保證經費的使用達到預想的目標。
上海市檔案館正在爭創一流。編研工作無疑也要爭取達到一流水平。如果在創新上不斷取得進展,在規范化方面持續進步,編研工作一流的目標就一定能達到。
(牛角摘自《檔案學探索》2000年第2期)
上海市檔案館這些年在編研工作上投入了很大的力量。檔案系統內部,社會上,都給予了肯定的評價。1997年,上海市檔案館以95.28分的成績通過了國家一級館的評審,與編研工作有關的項目獲得滿分,就是一個證明。如果把通過國家一級館評審時考核的項目看作是編研工作的“規定動作”,那末,上海市檔案館還有一些“自選動作”,它們開展得比較早,效果也不錯。
山外青山樓外樓,上海市檔案館在編研方面取得的成績,只說明它在這方面有進步,無論從總體上看,還是從“編”或“研”的單項比較,國內一些先進的檔案館,還有許多地方是值得上海市檔案館學習的。否則,趕超的對象都不清楚,創一流檔案工作又何從談起。
與此同時,自身的經驗也必須加以總結。這里就創新和規范化的問題,談談筆者的看法。
一、創新是編研工作發展的重要標志
改革開放20年來,上海市檔案館的編研工作處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80年代初,上海市檔案館開始匯編檔案史料時,集中地匯編了一批政治史方面的題材。而后,一些經濟文化方面的專題匯編,也陸續整理出版。題材面的展拓,是在努力追求創新吧。
從“編”的形式說,進入90年代以后,上海市檔案館從注重匯編檔案文獻,發展到編輯出版圖集,取得了頗為可觀的成效。就檔案系統而言,這是一種創新的嘗試。
8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市檔案館編輯出版以公布檔案為主要任務的館刊。同其它檔案館的館刊相比,《檔案與史學》,連同它的前身《檔案與歷史》,力求在比較嚴肅的學術性、資料性面孔下營造一種相對而言活潑一點的氣氛,這應該也算是一種創新吧。
與此同時,上海市檔案館的編研工作,還從單純抄纂檔案史料,到利用檔案史料進行研究,深層次地開發利用檔案信息資源,實行了編和研的結合。一批工作人員寫出了一些史學論文,一些形式多樣、文字生動的介紹歷史上的事件、人物的文章,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關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我們從注重為學者們提供史料,到面向社會大眾開展檔案的利用工作,包括編研工作。這是上海市檔案館在編研工作上跨出的一大步。拍攝電視連續劇和專題片,舉辦各種展覽,都是為此進行的努力。
上海市檔案館編研工作的發展過程中,新的工作領域不斷開拓,新的工作形式不斷出現,成為編研工作發展顯著的標志。
二、今后還要講創新
過去的創新,只能說明過去。要想使編研工作不斷有所發展,今后還要講創新。
必須考慮要不要創新。只要社會沒有停止發展,只要社會還有檔案保存下來,對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的要求,大概不會有一個到此為止的界限。編研工作要適應這種要求,就得不斷地有所進步。這大概不會有任何疑義。創新是必要的。
社會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人們的思想文化素質,所擁有的物質技術條件,總會不斷有所進步。它們在對檔案編研工作更高要求的同時,也為它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創新應該是有可能的。
那么,在不太遙遠的將來,編研工作會在哪些地方可能有所創新呢?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歷史還被稱作現代史。其實,建國已經50年了,哪有什么半個世紀前的“現在”。越來越多的史學工作者把目光轉向了建國以后的歷史,這是片有待開拓的處女地,有不少問題需要研究。有關的檔案正可以作為這方面的研究的基本史料。為此,建國后形成的檔案的開發利用,應該提上議事日程。這是編研題材的又一次展拓,應該視為創新。
上海市檔案館已經把服務對象拓寬到千千萬萬的社會大眾。他們可以分成不同的群體,以年齡說有老中青少之分,以文化程度論又有高中低的不同。他們所關注的事不盡相同,喜好不盡相同,理解和接受事物的能力習慣不盡相同。編研工作應該盡量適應不同群體的需要,創造出各種不同形式的編研成果,這不也是一種創新嗎?
不少紀實作品,是參考了檔案材料寫出來的。人們愛不釋手。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以往檔案館的編研成果,大抵呆板了些,說不上有多少“文”的色彩。編研成果的傳播和發揮作用,由此受到不小的影響。在這方面如果有所改進,創作一些文的色彩強烈點的成果,是不是能算是一種創新呢?
電腦正在走進千家萬戶,網絡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編研工作完全可以就此跨進一個全新的領域。以往抄纂的檔案史料匯編,出版的館刊,拍攝的電視專題片,稍加改變,使之適應電腦、網絡的要求,都可以出現在電腦熒屏之上,為需要它們的人們服務。今后甚至還應該編制專門為網友們服務的編研成果。這是一種應用新技術的創新。
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可以在諸多方面進行創新,把編研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編研工作一定會面貌常新,跟上社會發展,滿足人們的需要,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三、編研工作發展要靠兩個輪子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超過度,真理也會變謬誤。一味求新求變,剛剛成形的新東西不多時就被更新的東西所替代??磥聿粩嘤行旅婵祝瑢崉t一些理應發揮更大作用的、剛剛形成的東西被丟棄在一邊,不再有人理睬。這樣做,只會給編研工作造成損害。
編研工作應該形成這樣一種局面,既要在已有的工作領域取得更多、更優秀的成果,形成堅實的基礎;又要不斷地開拓前進,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向上攀登。也就是說,要在強調創新的同時,同時需要強調要形成一些規范、一些制度。要依靠規范和制度,把不斷創新的編研工作中形成的一些好東西,一些已經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工作經驗、工作形式等等鞏固下來,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向前邁進,同時為更多更優秀的成果的出現創造條件。必不可少的創新,必不可少的規范或是制度,好比兩個輪子,載著編研工作這輛車子前進,缺一不可。否則就成了獨輪車,很容易傾倒。
編研工作之需要規范,還可以從以下各方面考察。
同其它檔案管理工作環節相比,編研工作的顯著特點,是它更需要創造性的勞動,才能充分發掘檔案中蘊藏的有價值的信息資源,為社會所用。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它在需要創造性勞動的同時,還存在著隨意性。從課題的選擇到材料的加工整理,很多出于編研人員的一轉念之間。靈機一動之余,張三有張三的主張,李四有李四的做法,往往從局部看來是可行的,從整體看來,難免會造成一些混亂。所謂規范,或者在有些場合可以叫做制度,是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從一些經驗教訓之中感到,如此這般去做會有成效,于是乎產生的。規范或者制度,都是一種限制,同時它們也是一種引導。編研工作的規范、制度,要有“不準”、“禁止“,限制編研人員不準如何如何。換一個角度看,這種“不準”、“禁止”也在引導編研人員應該怎么做。不成規矩,無以成方圓。
編研工作從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有規范。許多檔案史的研究人員深信,孔子說的“述而不作”,“多聞闕疑”,“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就是抄纂工作最初的規范。在這樣簡單的規范之下,孔子編訂《六經》,開創編研工作的先河。隨著檔案編研工作不斷發展,各種規范也不斷充實豐富。古代文獻學、校讎學方面大量的論著,既是古人從事文獻整理的經驗結晶,實際上也是他們在進行這方面工作時的規范。我國之所以有引以自豪的古代典籍,這些規范功不可沒?,F在編研工作的規模遠非昔日可比,各種新的成果形式不斷出現,應該有與之相應的規范、制度是否已經足夠了呢?
編研工作不是孤立的存在著。它需要檔案工作其它環節的支持配合。沒有相應規范、制度,協調各個環節間的關系,各環節就會互相牽制,給整個檔案工作的運行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就檔案工作的實際情況而言,工作重點總會有所變化。只要有必要的制度,不管情況如何變化,編研工作將始終占有它應有的地位。因為制度已經規定了這些編研工作是必須做的,必須要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避免了由于工作重心的轉移,而對編研工作帶來不利的影響。
編研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問題不可忽視。隨著編研工作的開展,上海市檔案館已經建立了一些相關制度。1982年匯編《日偽上海市政府》時,就擬訂過一個整理加工方面的規定,對轉錄的注意事項,擬寫標題的格式等規定很具體。公布檔案按規定要經過審批。此外,還制訂了編研課題規定、編研課題管理辦法。這些規定、辦法,就是規范、制度。依靠它們,可以保證編研工作有序穩步發展,保證編研成果的質量。但是,隨著編研工作的發展,這些規范似乎還不夠,還有補充完善的必要。
四、規范化的內容
筆者以為,編研工作的規范化,至少應該建立和完善選題規范或者說計劃、立項制度、編研課題進行過程中的制度或規范、成果審核制度、組織管理的制度。
1.選題的規范或者說計劃選題是一切編研項目的開端。選題的規范化,是編研工作規范化、制度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它的核心是擬訂選題計劃。沒有計劃,開發檔案信息資源時就好比礦山的盲目開采,會造成浪費。而硬性規定一切按部就班,事實上也做不到。因為編研工作總要為一個階段的中心工作服務,而在擬訂選題計劃時,不可能預見到若干年以后的情況。因此,選題只可能是長計劃與短安排的結合,在擬訂計劃時就注意留有必要的余地,以便需要時作適當的調整。這不等于可以忽視計劃的嚴肅性。選題一旦列入計劃,就必須對人、財、物種種方面給予充分的保證;而對責任人,對完成課題的最后期限,都必須有明確的規定,執行時不能隨意更改。
具體的編研項目,至少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在檔案史料的匯編方面,可以仿照有些省市檔案館的做法,抄纂出版《中共上海市委文件匯編》,為各方面的研究積累基本史料。這項工作可以成為上海市檔案館基本的編研課題。反映建國后的一些重要歷史問題的檔案的整理出版,應該盡快著手。與此同時,上海歷史上一些重大事件、重要問題的檔案繼續應該出版專集。公共租界、法租界的檔案,舊上海市政府、上海的許多工商團體,以及同鄉會等社會團體的檔案,一些重要的工商金融企業、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著名人士的檔案,它們的整理、翻譯、編輯出版工作都應該列入計劃。
研究性的課題應該列入編研計劃。由于檔案編研工作的性質決定,這些研究課題,同樣應該側重于館藏檔案信息的開發。具體形式則有所不同,有些可以是檔案史料匯編的伴生物,有的可以是獨立的課題?!稒n案里的故事》可以作為一個長期堅持的編研項目,每年拍攝若干專題??梢钥紤]在編研課題計劃中列入若干紀實性作品項目。
2.立項制度
立項大致有兩種情況。對于選題計劃中的課題,立項時主要審核承擔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能力。可能還有一些自行申報的課題,對它們除了要審核承擔者的能力之外,大概還需要審核課題本身的價值和可行性等問題。
作為立項制度,它應該包括審核的標準,并且要盡可能地量化。還應該包括審核的實施細則,對于審核過程中,或是審核前后發生的一些問題,比如評審人員遇到審核自己申報的課題時要不要回避,課題遭到否決,申報者有沒有要求復議的權力,等等,都應該有明確的規定,以便操作。
3.編研課題進行過程中的規范
檔案,是編研之本。編研人員與檔案隔絕,編研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根本談不上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反之,漫無節制,一旦失控的話,后果也不堪設想。應該形成一些規定,既方便編研人員接觸檔案,充分開發檔案信息資源,又能進行有效控制,防止由于失密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這是編研課題進行過程中必須要有的制度。
各項編研工作的具體內容各不相同,但都應該有規范。抄纂工作的流程和質量要求,由于歷史上積累比較多,上海市檔案館的實踐經驗也比較多,形成有關的規定,相對而言比較容易。近年來,上海市檔案館在拍攝電視專題片,或是舉辦展覽方面都積累了一些經驗,也可以嘗試制訂一些規范,對于有關的操作順序、注意要點作出比較明確的規定,使大家在從事這些工作時有章可循。
4.編研成果審核制度
成果審核,要對編研成果是否合格作出準確的判斷。它與立項相似,可能也要包括兩方面的規范,一是審核的標準,二是審核的程序。以標準言,有政治方面的,編研成果要符合四項基本原則,符合國家的法律、黨的政策;也有業務技術方面的,要從編研業務技術的角度對成果作出合格與否的判斷,或是提出要進行某些方面的修改意見,供編研人員修改時參考。審核的程序,也應該有明確的規定,哪些編研成果要進行審核,由誰審核,如何審核,等等。出版社的審稿制度,可以作為制訂審核制度時的借鑒,建立類似的三審制度。
5.組織管理制度
上海市檔案館的編研工作,已經不單是編研部門的任務了。這種格局的形成,對有更多的檔案人員從事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的工作,是極其有利的。而在另一方面,需要有相應制度進行管理的問題,由此而更加凸現出來。包括編研工作的組織,工作的考核和獎懲,人員的培訓,經費的落實等都要有一定之規。
從全館范圍說,投入多少力量進行編研需要作出規定,以保證編研工作和其它環節的工作能保持均衡的發展,不致崎輕崎重。
編研人員的組織,也應該有制度的保障。除了由部門和個人承擔的編研課題之外,有些重大項目,應該組織全館的力量協同完成。還有一些課題,為了保證質量,或是為了趕進度,也應該考慮跨部門組織人員進行工作。這種課題組的形式,應該形成制度,以便靈活地組織人員從事編研工作。
平時的檢查制度。課題的審核是在課題終了時的檢查。為了督促編研人員按計劃達到預定目標,有必要建立平時的檢查制度。而完成了多少編研工作的量,達到怎樣的水平,針對高中低級的、專職的、兼職的各類人員的不同情況,還應該設置“最低分數線”,作為衡量編研人員工作情況的標準。
與此相關的,還需要建立獎懲制度。完成了有顯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編研成果,或是產生了重大影響,或是長期的編研工作方面作出了貢獻的,應該給以與其業績相應的獎勵。反之,達不到要求者,則應該受罰。
沒有高素質的編研人員,不可能產生高水平的編研成果。高素質的編研人員的養成,最根本的是在實踐中鍛煉提高。同時不能忽視,要讓有關的工作人員有充足的時間“充電”。這,又是需要有制度規定作保證的。
沒有必要的經費,編研工作只能是一種美妙的想象而已。按照國家的規定,檔案部門的開支中包括了整理出版的費用。應該有相應的制度,落實國家的規定,保證編研工作的正常進行。還應該建立關于經費分配、使用、監督的制度,以保證經費的使用達到預想的目標。
上海市檔案館正在爭創一流。編研工作無疑也要爭取達到一流水平。如果在創新上不斷取得進展,在規范化方面持續進步,編研工作一流的目標就一定能達到。
(牛角摘自《檔案學探索》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