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編研
檔案編研是檔案工作人員圍繞一定主題,主動把具有研究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檔案信息進行集中、研究、編輯、加工,使之成為更適合用戶利用的形式,并將其成果公開出版或推薦、分發給有關人員使用的一種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式。檔案編研工作包含以下內容:匯編檔案文集,編纂和公布檔案史料;編寫評價和介紹檔案材料的工具書;編寫出版檔案參考材料;參與編史修志或撰寫專著。
檔案編研屬于深層次的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法,具有研究性、思想性、政策性等特點。并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和廣泛運用,網絡編研正日益引起檔案工作者的關注。
選題是檔案編研工作的首要環節。一般來說,選題必須依據三個條件,一是考慮社會需要,包括選題的現實性、戰略性、新穎性和預見性,二是依據檔案文獻基礎,發揮館(室)藏檔案文獻優勢,考慮檔案文獻的史料價值,三是編輯力量,考慮能完成編研成果的人力資源情況和經費、時間等等支撐條件。
按照選材大綱,查找與編研題目相關的文獻資料,并按照材料的真實性、典型性、新穎性、適用性和完整性等五方面標準,經過初選、復選和定選等步驟對所查找收集的文獻資料進行挑選。同時注意根據編研題目不同性質,區分選材政策界限,如時效性、機密性、政策性等。
檔案編研材料的加工是指編者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將檔案文獻的信息內容如實地轉移到其它載體上,并對檔案文獻的文字、符號、圖形以及款式等外形特征進行必要的技術性處理,它直接關系到檔案編研成果的質量。檔案編研材料加工應遵循“存真、求實、慎改、標注、規范”等原則。
(一)加工的內容和方法
1. 原文轉錄:主要有全文轉錄、原文節錄和綜合提煉等三種形式。
2. 格式加工:對檔案原件中的標記、批語、特定行文款式等在轉錄過程中規范其轉錄格式。
3. 點校加工:主要有標點、分段、文字的校正和恢復。
4. 擬制或修改標題,使之能準確、概括反映檔案文獻的主要內容。
(二)分類編排
分類編排是把編研成果內的檔案文獻或內容按一定原則組成一個具有一定邏輯關系的有機整體,包括確定體例、檔案文獻的分類和排列。
(三)輔文編寫
檔案編研成果的輔文根據其性質和功能,可分為注釋、按語、序言等評述性材料,年表、插圖、備考、編輯說明等查考性材料,以及目錄、索引等檢索性材料。
1. 編輯說明
編輯說明是檔案編研成果的必要組成部分,是任何一部檔案編研成果都必須具備的,其作用是介紹編研成果內檔案文獻的狀況和編者進行編輯加工的情況,其內容一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有關編輯加工情況的說明。二是有關編研成果內檔案文獻狀況的說明。三是有關編輯人員情況的說明。
2. 序言
序言是編者對所編輯的編研成果的總評述和總說明,其基本內容包括:概括評述題目的歷史背景和基本內容;概括介紹和評述檔案文獻的狀況和價值;對檔案文獻所反映的某些觀點作必要的評述、補充、修正或說明,等等。
3. 目錄
目錄是按編研成果的編排體例和檔案史料的排列順序,列出其標題或分類特征,并注明其在編研成果中的準確頁次的一種檢索性輔助材料。它是任何類型的編研成果中都不可缺少的部分。檔案編研成果的目錄,可分為簡要目錄和詳細目錄兩種類型。
4. 注釋
注釋,又稱注或注解,是對檔案文獻中不易被利用者所理解的某些文字和內容的揭示和加工情況的說明。注釋的種類很多,根據注釋對象和注文性質的不同,可分為內容注釋、文字注釋和有關情況的注釋等。注文的位置比較靈活,一般有夾注、腳注、篇后注和書后注。
(一)檔案文獻匯編
檔案文獻匯編是按照一定的題目對檔案文獻原文材料的收集、挑選、編輯和評介而編制的一種檔案編研成果,是我國檔案部門開展編研工作的最基本形式,具有原始性、專題性和系統性、易讀性的特點。
檔案文獻匯編一般由匯編題名、編輯說明、目錄和正文(即檔案原文)等構成,而正文以全錄式轉錄為主,按一定體例進行編排。根據選題不同可分為法規文件匯編、重要文件匯編、發文匯編、會議文件匯編、專題文件匯編等主要類型。
(二)檔案參考資料
檔案參考資料是檔案部門根據一定的題目對館(室)藏檔案的有關內容進行研究、綜合、加工而編寫的一種檔案編研成果,具有問題集中、內容準確、文字簡便、概括性強的特點。根據檔案參考資料的性質不同可分為大事記、組織沿革、專題概要、基礎數字匯集、年鑒等主要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