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也是一個最難下定義的概念。早在1952年美國人類學家克魯伯和克拉克合寫的《文化,關于概念的定義的檢討》一書,統計從1871年到1951年八十年間,關于文化的定義就有164種之多。近年又有人估計已發展到200種之多。雖然我們目前還不能給文化下一個十分確切的定義,但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人們一般認為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活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本文使用的是廣義的文化概念。
由于"一切文化都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社會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物質形態的凝聚",檔案是 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歷史記錄,是人類智慧的物態結晶,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因而,檔案也是一種文化--檔案文化。
人們對檔案文化的認識或看法也就形成了人們的檔案文化觀,具體一點說,檔案文化觀就是人們對檔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認識或看法。檔案文化觀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是檔案意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檔案文化觀從主體的角度可劃分為個體檔案文化觀、群體檔案文化觀和社會檔案文化觀。
個體檔案文化觀因影響其檔案文化觀形成的因素十分復雜,如個體不同的文化素質、生活經歷、實踐經歷以及價值取向等,都會影響個體對檔案文化的認識或看法,從而形成不同的檔案文化觀。
群體檔案文化觀是指一定的社會群體所結成的共同體對檔案文化的共同認識或看法。不同的社會群體,因其社會地位、生活環境、社會經歷、價值取向的不同,其檔案文化觀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如春秋戰國時代儒、墨、道、法各學派的檔案文化觀就有所不同。
社會檔案文化觀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狀況下社會成員對檔案文化的共同認識或看法。不同的社會形態、不同的歷史時代會有不同的社會檔案文化觀。它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比如,現在對檔案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檔案在社會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的社會共識,是以往任何社會不可能產生的。
檔案文化觀念系統的結構也是十分復雜的,它包括對檔案自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認識或看法、對檔案機構作為一種文化機構(文化資源的存儲和傳播、交流機構)的認識或看法、對檔案工作者作為文化使者(文化資源的維護者、開發者、傳播者)的認識或看法等等。在檔案文化觀念系統中,其核心是對檔案自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認識或看法,即它是檔案文化觀念系統的基本內核,其他的觀念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或者說都是由它派生出來的,它影響、制約著其他觀念的形成和發展。
雖然不同主體(個體、群體、社會)的檔案文化觀有一定的差異,但它們都會隨著影響其檔案文化觀形成的因素的變化而更新。如個體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生活經歷和實踐經歷的豐富、價值取向的改變等都會使個體檔案文化觀發生改變;群體檔案文化觀也會因社會地位的變化、生活環境的變換、社會經歷的增長以至共同價值取向的改變等而改變;社會檔案文化觀則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比如,對檔案功能的認識不應再局限于資政治史,還應認識到它的文化教育功能;對檔案自身的認識不能局限于是一種人類實踐活動的歷史記錄,還應認識到它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對檔案機構的認識不能僅視為機要保密單位,更應看作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事業單位。因此,不同主體的檔案文化觀應盡量達成一個共同的認識基礎,起碼對檔案文化觀念系統結構的核心部分(即對檔案自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認識或看法)有一個科學、正確的共同認識或看法,從而使個體檔案文化觀、群體檔案文化觀和社會檔案文化觀三者之間能相互適應、相互推動。
從目前來看,科學、正確的檔案文化觀,主要表現在對檔案文化內涵的正確把握,而重中之重是對檔案自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內涵的正確理解上。因限于篇幅,本文僅就檔案自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內涵展開如下論述:
第一,檔案是一種文化財富。"文化是一種符號的積累,文化并不是將來要發生的現象,而是已經發生的現象的符號積累。"可見,文化這種社會現象,不是零碎的、轉瞬即逝的畫面,而是一種社會沉積、一種深厚的符號積累。符號是人類文明的記錄手段。什么是符號?如果從人類傳播活動的角度考察,符號"是傳播過程中為傳達訊息而用以指代某種意義的中介。"因此,符號是可以"譯"成"意義"的傳播要素,聲音、手勢、文字、圖象、數碼等都是符號。檔案是由傳達制文者訊息意圖的文件轉化而來,檔案文件的內容無不是以符號的形式依附于甲骨、金石、竹木、縑帛、紙張、膠片、磁性介質材料上,且它的內容十分廣泛,能全方位地反映以往的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可見,檔案不僅忠實地記錄并再現了人類文明的全貌和過程,而且它還具有了延續人類歷史、人類文化科學技術的作用。所以說,檔案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財富,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第二,檔案是文化的積淀。由于人類文化的不斷創造和積累,文化才日趨豐富多樣。文化積淀的時間越久,也就越深厚。沒有文化的積淀,也就沒有文化的進步。檔案是人類積淀文化的一種有效手段,是人類文化的貯存器,"人類的知識,90%以上來自檔案文化的歷史積淀"。如果沒有檔案,也就失去了連續地全面地直接記錄和積累文化的原載體。因此,"檔案作為文化的積淀,又是衡量文明的標準,現代國家把檔案保存的多少,檔案館事業的發展作為衡量這個國家文明的發展的尺度,不是沒有道理的。"
第三,檔案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文化傳播是指一種文化傳遞擴散的遷移繼傳現象。眾所周知,文化的積淀必須通過人們世世代代的傳播而繼續下去,沒有傳播會造成文化的"死亡"。文化傳播的媒介很多,如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圖書等,檔案也是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媒介,在中國古代,它還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媒介,因為它是當時文化的主要傳承載體。因此,檔案不僅具有貯存人類文化的功能,又有傳播文化的功能。從古代史官專門收藏檔案,他們的知識子孫相傳,到打破"學在官府"制度,而將檔案中積累的文化知識在民間傳播,以至在現代文化科學技術發展中對檔案的廣泛利用,無不證明了這一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檔案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在傳播過程中還會促使文化增值。"傳播帶來的文化增值,實際上是一種作為傳播媒介的信息符號的放大作用。它一方面表現為量的增放,另一方面表現為質的增放。"量的增放主要是指傳播面的擴大,質的增放指信息傳播中價值意義的增加。比如,檔案史料的匯編出版,一方面克服了檔案孤本的局限,擴大了傳播面,另一方面史學家利用該史料匯編完成了新的著作、論文,產生了檔案信息質的某種增放。
第四,檔案反映了文化的變遷。文化變遷是指社會文化特質和文化模式發生轉變特別是結構性轉變的過程。比如,我國歷史上的"五四"運動,提倡新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學,對傳統的舊封建文化摧枯拉朽,導致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一次較大的文化變遷。我國歷史檔案內容豐富,種類繁多,一脈相承,為我們研究文化變遷及變遷的規模提供了可能,文化變遷規律的認識對于指導我們現代文化建設事業具有重要的意見。
第五,檔案自身還是一種媒介文化。"媒介文化是指在社會總體文化系統中,以媒介影響人的方式為主要原因而構成的亞文化系統。"檔案媒介文化主要表現在檔案對社會生活和人們心理的影響上,如檔案形成的地域性、機密性、孤本性等特點必然制約其傳播范圍,這必然對社會生活產生影響,又如檔案的原始記錄性決定了檔案具有的法律效力和憑證依據作用,使得人們在眾多的傳媒信息中在心理上更傾向于檔案信息。
檔案文化和檔案文化觀的提出,對于我們重新認識和研究檔案、檔案工作和檔案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有助于我們從理性的高度把握檔案、檔案工作和檔案事業的文化屬性。
從國際檔案界來說,"直到本世紀(指20世紀----引者注),多數檔案機構在文化方面只是被動地發揮作用"。"但自1945年后,檔案界對自己的職能,包括行政職能和文化職能兩方面,進行了認真的重新評價,這有點夸大地稱之為檔案界的革命。""這樣,檔案機構在傳播自身的檔案館藏方面成為主動的文化單位。"我國《檔案法》第八條規定,"中央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各類檔案館,是集中管理檔案的文化事業機構",這就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檔案館的文化屬性。因此,從文化的高度重新認識檔案、檔案工作和檔案事業的性質就顯得十分重要,對此,尼日利亞國家檔案館館長埃思在第十三屆國際檔案大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的輔助報告《檔案學:國家和文化傳統,還是一門國際學科?》中曾有過許多精辟深刻的論述,他在論文中指出,"一個國家的檔案,不僅是政府成長和職能運行的反映,而且也是國家發展的見證。保存檔案,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檔案對產生它們的國家的文化價值,檔案是人民的文化財富,在文化領域上占據一定的位置。""從文化角度出發,一個國家的檔案是研究社會政治、經濟、歷史和發展的最重要的信息資源。作為文化傳統的重大領域,檔案仍然是國家不可缺少的喉舌。沒有它,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將停滯不前。"因而每個國家都需要檔案館"作為記憶的倉庫,存貯、保護和傳播以往的經驗和知識"。"一個國家的靈魂和宗旨就埋藏在她的檔案中"。
其次,有助于我們更為系統地研究檔案、檔案工作和檔案事業,豐富和發展檔案學理論。我們在研究檔案、檔案工作和檔案事業時,不僅要研究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活動對檔案、檔案工作和檔案事業的制約和影響,而且要研究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意識形態對檔案意識(包括檔案文化觀)的制約和影響,并且還要"研究人們的檔案文化觀,對檔案工作及其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是起了促進作用,還是起了促退作用,并以此作為衡量人們的檔案文化觀是否科學、正確的標準"。此外,從文化角度研究檔案、檔案工作和檔案事業,自身還可以構筑起一個理論體系,如檔案文化的內涵、檔案文化的特征、檔案文化的價值、檔案在文化(如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等)建設中的作用、檔案館的文化屬性與文化教育功能、檔案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傳播等,對于這些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可以豐富和發展我們的檔案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