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賢區檔案館嚴永官
一、鄉鎮檔案館建設----一個舊話重提的老話題
(一)鄉鎮建立檔案館在一些地區早已經有過實踐
據《中國檔案》1998年第9期,山西檔案局王自峰同志的“第三條路:絳縣模式”一文中講到“山西省的鄉鎮一級檔案管理機構,早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就普遍建立起來,大部分地方的人民公社建立了檔案室,并有一些縣區的人民公社成立了檔案館。”至1986年4月下旬,陳兆祦教授在山西省檔案學會所作的學術報告中指出:鄉鎮應考慮建立檔案館或文件中心。這個報告在《山西檔案》上全文刊發以后,引起了較大反響。7月26日,絳縣檔案局向縣政府提交了《關于建立鄉鎮檔案館和村民檔案室的請示》,經縣政府批轉后,當年10月份,絳縣14個鄉鎮全部建起了檔案館。這在山西省是第一家,在全國也是較早的一家。為了使建館工作有章可循,他們還制訂下發了《鄉鎮檔案館工作通則》、《鄉鎮檔案館工作制度》。
關于鄉鎮建館問題,如果我們再往前追溯的話,還可以從1958年《檔案工作》第11期上轉發的《人民公社文書檔案工作試行辦法》(中共信陽縣委辦公室發布)第二條就可以看到。該辦法第二條在對“人民公社內文書檔案工作組織形式與任務”中就提出:“根據人民公社工農商學兵五位一體鄉社合一的組織形式,建立文書、資料、檔案三合一的檔案館,作為公社內領導助手和工作參謀部。館內下設三個室:(一)文書處理室:集中統一負責本公社內黨委、管委、青年團、婦聯會、工會以及社直采購站、糧站、財政所、學校等所有工農商學兵單位或只負責黨、政、群及社附近單位的文書收發、登記、轉運、催辦、清退、立卷、歸檔工作。(二)檔案室:負責對人民公社黨政群及各單位、大隊、廠、礦、學校等文書檔案工作的業務指導,接收、整理、保管和統計各部門的檔案材料和檔案鑒定、銷毀、調錯閱、利用、定期向縣檔案館移交,以及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三)資料室:負責本公社內工農商學兵各單位的報紙、黨刊、雜志、書籍、刊物、小冊子以及收集整理、匯編各種現行資料等,并應作好整理、保管、利用和進行辦理資料展覽等工作。”從這一條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設計還是比較科學合理的,既有集中的文書處理工作,又有檔案和資料工作,是一種三位一體的較好的模式。。
(二)上個世紀在部分地區曾出現鄉鎮建館的高潮
自1997年全國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會議之后,國家檔案局對鄉鎮建立檔案館的問題態度非常明確,即鼓勵鄉鎮建立檔案館,但不搞一刀切。鄉鎮是否建館、何時建館,各地要視情況酌定。隨即形成了一個鄉鎮建館的高潮。從檔案專業刊物和檔案網站上可以看出,比較突出的是湖南省的雙峰縣。雙峰縣從1997年到1999年,用三年時間在全縣16個鄉鎮全部建立了檔案館,是湖南省唯一實現了鄉鄉鎮鎮都建館的縣。這種管理模式首先在婁底市推廣,到2001年年底,全市92個鄉鎮(辦事處)已有38個建立了檔案館,占鄉鎮總數的43%。雙峰縣建立鄉鎮檔案館的做法通過媒體介紹,引起了省內外檔案同行的關注。大批省內外同行前往學習考察。
(三)有關法規已經提及鄉鎮建檔案館的問題
鄉鎮建立檔案館的實踐自五十年代末提出,到八十年代后期山西在一定范圍內實踐嘗試,再到九十年代末在湖南的普遍開展,經過了一個較長的發展變化過程。隨著鄉鎮建館有限實踐的深入,國家和地方都對此引起了一定的關注,并在自己制訂的法規或規范性文件中提出了鄉鎮檔案館的概念。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于1998年以國檔發字1號頒發的《鄉鎮檔案工作試行辦法》在第七條中提出:“加強鄉鎮機關綜合檔案室的工作,有條件的鄉鎮可建立鄉鎮檔案館,接收、保管鄉鎮直屬機關單位永久、長期檔案,為社會各方面和農民提供檔案資料利用。”“鄉鎮建館條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檔案局制定。”第十九條:“鄉鎮檔案部門應不斷豐富室、館藏,逐步建成鄉鎮檔案及有關資料、圖書、信息中心。”
從地方層面來看,江西省檔案局于2000年8月4日印發的《江西省鄉鎮檔案管理細則》第四條:“鄉鎮檔案工作在鄉鎮黨委、政府領導下設立綜合檔案室或檔案館,集中管理本鄉鎮機關檔案;”“鄉鎮檔案室(館)應對鄉鎮企業、事業單位及村民委員會的檔案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
隨后于2004年1月5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第二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發布,自2004年3月1日起實施的《內蒙古自治區蘇木、鄉鎮檔案管理辦法》第五條也提出:“蘇木、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設立檔案資料信息中心,有條件的可以建立檔案館。”
鄉鎮建立檔案館能夠列入法規或規范性文件,既是對鄉鎮建館實踐的總結、歸納,又是此項工作深入健康發展的保障。但從近幾年來的實際情況看,此項工作卻還沒有得到健康發展,這里不僅有個認識問題,而且還有更為復雜的法律和實踐問題。
二、鄉鎮檔案館建設----一個不得不提的大話題
(一)從鄉鎮的基本特性來看鄉鎮應該建立檔案館
鄉鎮人民政府,是我國農村的基層政權組織,作為一級政權,檔案工作十分重要。全國政協委員劉國能同志在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期間,在接受《中國檔案報》記者采訪時講到:“而加強農業、農村檔案工作,關鍵在于健全鄉鎮一級的檔案工作。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鄉鎮檔案館。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承認現實,把握趨勢,不搞一刀切。”他在《從國際組織查閱鄉村檔案說起----農村檔案工作是建設新農村的必要條件》的大會書面發言中對建立鄉鎮檔案館,更好地服務“三農”,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尤其隨著近年來鄉鎮區劃調整,現在的鄉鎮已經有別于原來的鄉鎮,其行政區域和經濟實力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上海市奉賢區為例,從2002年以來進行了兩次大的區劃調整,先將22個鄉鎮撤并為16個,繼而又將16個撤并為7個。其中區政府所在地的南橋鎮區域面積達1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萬,列為上海市2010年國際大都市中心輔城總體規劃中的南上海濱海新城。轄區內共有17個行政村,2個社區辦事處,2個街道辦事處,37個居委會,現有內設機構25個。如此規模的鄉鎮完全應當有自己的檔案機構,而建立鄉鎮檔案館又確實是一種比較好的管理體制和模式。因為從建國五十多年來鄉鎮檔案工作的實踐來看,不通過在鄉鎮建立檔案館這樣一個帶有根本性的變革,就很難使鄉鎮檔案工作發展成為一項專門的事業。
(二)從我國整個檔案事業發展來看鄉鎮需要建立檔案館
1、這是鍵全我國檔案工作體制的需要。我國通過建國后五十多年的努力,從中央到地方的檔案工作體制已經建立。實踐證明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層次的檔案工作,要得到鞏固和發展就必須有一個檔案保管的實體。現在在國家和省市這兩個層面上,檔案工作已經真正發展成為一項專門的事業,具體體現在本級的綜合性檔案館和本區域內的檔案工作網絡。唯獨在鄉鎮這個層面上,目前基本上還只是停留在一項具體的業務工作的水平。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恐怕還是因為沒有建立起一個實實在在的檔案保管實體。
2、這是貫徹我國檔案工作原則的需要。根據《檔案法》第五條的規定,我國的“檔案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維護檔案完整與安全,便于社會各方面的利用。”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全國檔案事業由黨和政府統一領導,地方檔案工作由地方黨委和政府分級管理;二是檔案工作由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分層負責監督和指導;三是各級檔案機構分層實施對檔案實體的集中統一管理。從這三點基本精神中可以看出,鄉鎮作為一級地方人民政府,負有對本行政區域檔案工作進行分級管理的職責;它的檔案機構也應實施對檔案實體的集中統一管理。
3、這是充分發揮檔案作用的需要。充分發揮檔案的作用是我國檔案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目前鄉鎮在檔案利用方面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具體的反映一是鄉鎮檔案室由于人員等原因而工作深度很不夠,對檔案利用工作做得比較膚淺,尤其是主動型的開發利用更是少得可憐。二是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也不重視,不管是統計年報也好,還是平時提到檔案利用率也好,往往都只注重各級檔案館而忽視了鄉鎮機關檔案室。要想使檔案在鄉鎮各項事業中發揮更好的作用,就必須保存有能夠全面反映本鄉鎮歷史面貌的檔案。
(三)從鄉鎮檔案工作的現狀來看必須建立檔案館
我國鄉鎮檔案工作多年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從上海地區來看,盡管出現過在鄉鎮明確為文書和檔案二個崗位合設一個人的過程,但檔案人員絕大多數是兼職過多,加上沒有專門的編制所以調動也十分頻繁。所謂的檔案機構只不過是掛靠在辦公室,所謂的檔案室實際只是一個檔案庫房而已。造成這一現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鄉鎮檔案室的室藏不夠豐富。按現行規定鄉鎮機關的檔案中屬于永久和長期保存的檔案在本機關檔案室保存滿十年后要向上級檔案館移交,它保管的主要有:進館剩下而又尚未鑒定銷毀的檔案;尚未到進館期限的所有檔案;由于檔案館在接收檔案進館時為避免重復而剔除的,但對于本機關卻又很有保存價值的檔案。其中主體部分就是尚未到進館期限的全部檔案。鄉鎮機關的檔案年形成量一般在150至250卷左右,如此算來10年也只有不足2500個案卷,這樣對于機關檔案室的建設必然會帶來很大影響。
經過這么多年的呼吁和實踐上的反復,筆者以為這樣的問題要想得到真正解決,就必須在鄉鎮建立檔案館,使其真正成為一個長遠保存本行政區域檔案的一個實體機構。
三、鄉鎮建館----一個亟待重視的難話題
(一)對鄉鎮建立檔案館到目前為止檔案界內的看法還不盡一致
1、贊成者認為:“有了鄉鎮檔案館就可以反映整個鄉鎮的歷史全貌。因此,建立鄉鎮檔案館,不僅適應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和四化建設的需要,而且也是檔案工作發展的必然規律。”“當前全面建立鄉鎮檔案館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建立鄉鎮檔案館不僅對當前四化建設有現實作用,而且對將來建設新型鄉鎮工作也有一定的查證、參考價值。”(“建立鄉鎮檔案館的嘗試”牛潤虎、呂天祥,《檔案學通訊》1987年第4期)
“鄉鎮建館不僅必要,而且可行,是加強農村檔案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不少鄉領導反映,建立鄉鎮檔案館好處很多,是縣委、縣政府下決心為鄉鎮辦的一件實事,有利于加強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加強農村檔案工作的重要舉措----對湖南省雙峰縣鄉鎮建館情況的調查”,王恬波,《中國檔案》2002年第12期)
“大家認為,我們國家從中央、省、市(地)、縣都有檔案工作機構,鄉鎮作為最基層的政權組織,也應該有自己的檔案機構,建立鄉鎮檔案館則是一種比較好的管理體制和模式。”
2、反對者認為:“如果鄉鎮建立獨立性的檔案館,勢必部分地堵塞了縣級檔案館的檔案來源渠道,容易把縣館架空,是得不償失的。發展鄉鎮檔案工作不能以犧牲縣級綜合性檔案館的健康發展為代價。”(“第三條路:絳縣模式----關于鄉鎮檔案建館問題”,王自峰,《中國檔案》1998年第9期)
(二)目前對鄉鎮檔案館建設的理論研究還相對薄弱
鄉鎮檔案館建設不僅是一個實踐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相當系統的理論問題,因為鄉鎮建館是一個系統工程。而目前見諸刊物和網站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強調重要意義、介紹具體做法、證明發揮了多大作用等等。而對于鄉鎮檔案館在我國檔案事業建設中的地位、鄉鎮檔案館應建立什么樣的體制、鄉鎮建館應當具備什么條件、履行什么手續(應當是依法成立,而從現在的介紹來看,都是政府發個文件就建起來了,而有的地方政府發不出文件,就建不起來)、檔案進館的范圍、館藏檔案的流向等都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目前的實踐已經為理論研究創造了一定的條件,而要使鄉鎮檔案館建設有個大的突破,理論研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三)檔案法律、法規還沒有配套
現行的《檔案法》在第六條中,對縣和鄉鎮兩個層面上的要求很不一樣,對縣級以上要求“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的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檔案事業,并對本行政區域內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檔案工作實行監督和指導。”而對鄉鎮則要求:“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指定人員負責保管本機關的檔案,并對所屬單位的檔案工作實行監督和指導。”而《檔案法實施辦法》在第五條中則又將《檔案法》第四條中的“各級人民政府…….”詮釋為“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這樣的法律條文對鄉鎮檔案館的建設顯然是沒有保障作用的。
筆者以為,如果檔案法律、法規對鄉鎮檔案館建設不能起到保障作用的話,那么鄉鎮檔案館建設就很難向深入發展,甚至可能連已經建立的鄉鎮檔案館也會自然衰退。為此,檔案法律界需要加強對鄉鎮檔案館建設的立法,以盡快促使鄉鎮檔案館建設這一重大問題的根本解決。
一、鄉鎮檔案館建設----一個舊話重提的老話題
(一)鄉鎮建立檔案館在一些地區早已經有過實踐
據《中國檔案》1998年第9期,山西檔案局王自峰同志的“第三條路:絳縣模式”一文中講到“山西省的鄉鎮一級檔案管理機構,早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就普遍建立起來,大部分地方的人民公社建立了檔案室,并有一些縣區的人民公社成立了檔案館。”至1986年4月下旬,陳兆祦教授在山西省檔案學會所作的學術報告中指出:鄉鎮應考慮建立檔案館或文件中心。這個報告在《山西檔案》上全文刊發以后,引起了較大反響。7月26日,絳縣檔案局向縣政府提交了《關于建立鄉鎮檔案館和村民檔案室的請示》,經縣政府批轉后,當年10月份,絳縣14個鄉鎮全部建起了檔案館。這在山西省是第一家,在全國也是較早的一家。為了使建館工作有章可循,他們還制訂下發了《鄉鎮檔案館工作通則》、《鄉鎮檔案館工作制度》。
關于鄉鎮建館問題,如果我們再往前追溯的話,還可以從1958年《檔案工作》第11期上轉發的《人民公社文書檔案工作試行辦法》(中共信陽縣委辦公室發布)第二條就可以看到。該辦法第二條在對“人民公社內文書檔案工作組織形式與任務”中就提出:“根據人民公社工農商學兵五位一體鄉社合一的組織形式,建立文書、資料、檔案三合一的檔案館,作為公社內領導助手和工作參謀部。館內下設三個室:(一)文書處理室:集中統一負責本公社內黨委、管委、青年團、婦聯會、工會以及社直采購站、糧站、財政所、學校等所有工農商學兵單位或只負責黨、政、群及社附近單位的文書收發、登記、轉運、催辦、清退、立卷、歸檔工作。(二)檔案室:負責對人民公社黨政群及各單位、大隊、廠、礦、學校等文書檔案工作的業務指導,接收、整理、保管和統計各部門的檔案材料和檔案鑒定、銷毀、調錯閱、利用、定期向縣檔案館移交,以及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三)資料室:負責本公社內工農商學兵各單位的報紙、黨刊、雜志、書籍、刊物、小冊子以及收集整理、匯編各種現行資料等,并應作好整理、保管、利用和進行辦理資料展覽等工作。”從這一條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設計還是比較科學合理的,既有集中的文書處理工作,又有檔案和資料工作,是一種三位一體的較好的模式。。
(二)上個世紀在部分地區曾出現鄉鎮建館的高潮
自1997年全國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會議之后,國家檔案局對鄉鎮建立檔案館的問題態度非常明確,即鼓勵鄉鎮建立檔案館,但不搞一刀切。鄉鎮是否建館、何時建館,各地要視情況酌定。隨即形成了一個鄉鎮建館的高潮。從檔案專業刊物和檔案網站上可以看出,比較突出的是湖南省的雙峰縣。雙峰縣從1997年到1999年,用三年時間在全縣16個鄉鎮全部建立了檔案館,是湖南省唯一實現了鄉鄉鎮鎮都建館的縣。這種管理模式首先在婁底市推廣,到2001年年底,全市92個鄉鎮(辦事處)已有38個建立了檔案館,占鄉鎮總數的43%。雙峰縣建立鄉鎮檔案館的做法通過媒體介紹,引起了省內外檔案同行的關注。大批省內外同行前往學習考察。
(三)有關法規已經提及鄉鎮建檔案館的問題
鄉鎮建立檔案館的實踐自五十年代末提出,到八十年代后期山西在一定范圍內實踐嘗試,再到九十年代末在湖南的普遍開展,經過了一個較長的發展變化過程。隨著鄉鎮建館有限實踐的深入,國家和地方都對此引起了一定的關注,并在自己制訂的法規或規范性文件中提出了鄉鎮檔案館的概念。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于1998年以國檔發字1號頒發的《鄉鎮檔案工作試行辦法》在第七條中提出:“加強鄉鎮機關綜合檔案室的工作,有條件的鄉鎮可建立鄉鎮檔案館,接收、保管鄉鎮直屬機關單位永久、長期檔案,為社會各方面和農民提供檔案資料利用。”“鄉鎮建館條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檔案局制定。”第十九條:“鄉鎮檔案部門應不斷豐富室、館藏,逐步建成鄉鎮檔案及有關資料、圖書、信息中心。”
從地方層面來看,江西省檔案局于2000年8月4日印發的《江西省鄉鎮檔案管理細則》第四條:“鄉鎮檔案工作在鄉鎮黨委、政府領導下設立綜合檔案室或檔案館,集中管理本鄉鎮機關檔案;”“鄉鎮檔案室(館)應對鄉鎮企業、事業單位及村民委員會的檔案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
隨后于2004年1月5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第二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發布,自2004年3月1日起實施的《內蒙古自治區蘇木、鄉鎮檔案管理辦法》第五條也提出:“蘇木、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設立檔案資料信息中心,有條件的可以建立檔案館。”
鄉鎮建立檔案館能夠列入法規或規范性文件,既是對鄉鎮建館實踐的總結、歸納,又是此項工作深入健康發展的保障。但從近幾年來的實際情況看,此項工作卻還沒有得到健康發展,這里不僅有個認識問題,而且還有更為復雜的法律和實踐問題。
二、鄉鎮檔案館建設----一個不得不提的大話題
(一)從鄉鎮的基本特性來看鄉鎮應該建立檔案館
鄉鎮人民政府,是我國農村的基層政權組織,作為一級政權,檔案工作十分重要。全國政協委員劉國能同志在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期間,在接受《中國檔案報》記者采訪時講到:“而加強農業、農村檔案工作,關鍵在于健全鄉鎮一級的檔案工作。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鄉鎮檔案館。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承認現實,把握趨勢,不搞一刀切。”他在《從國際組織查閱鄉村檔案說起----農村檔案工作是建設新農村的必要條件》的大會書面發言中對建立鄉鎮檔案館,更好地服務“三農”,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尤其隨著近年來鄉鎮區劃調整,現在的鄉鎮已經有別于原來的鄉鎮,其行政區域和經濟實力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上海市奉賢區為例,從2002年以來進行了兩次大的區劃調整,先將22個鄉鎮撤并為16個,繼而又將16個撤并為7個。其中區政府所在地的南橋鎮區域面積達1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萬,列為上海市2010年國際大都市中心輔城總體規劃中的南上海濱海新城。轄區內共有17個行政村,2個社區辦事處,2個街道辦事處,37個居委會,現有內設機構25個。如此規模的鄉鎮完全應當有自己的檔案機構,而建立鄉鎮檔案館又確實是一種比較好的管理體制和模式。因為從建國五十多年來鄉鎮檔案工作的實踐來看,不通過在鄉鎮建立檔案館這樣一個帶有根本性的變革,就很難使鄉鎮檔案工作發展成為一項專門的事業。
(二)從我國整個檔案事業發展來看鄉鎮需要建立檔案館
1、這是鍵全我國檔案工作體制的需要。我國通過建國后五十多年的努力,從中央到地方的檔案工作體制已經建立。實踐證明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層次的檔案工作,要得到鞏固和發展就必須有一個檔案保管的實體。現在在國家和省市這兩個層面上,檔案工作已經真正發展成為一項專門的事業,具體體現在本級的綜合性檔案館和本區域內的檔案工作網絡。唯獨在鄉鎮這個層面上,目前基本上還只是停留在一項具體的業務工作的水平。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恐怕還是因為沒有建立起一個實實在在的檔案保管實體。
2、這是貫徹我國檔案工作原則的需要。根據《檔案法》第五條的規定,我國的“檔案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維護檔案完整與安全,便于社會各方面的利用。”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全國檔案事業由黨和政府統一領導,地方檔案工作由地方黨委和政府分級管理;二是檔案工作由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分層負責監督和指導;三是各級檔案機構分層實施對檔案實體的集中統一管理。從這三點基本精神中可以看出,鄉鎮作為一級地方人民政府,負有對本行政區域檔案工作進行分級管理的職責;它的檔案機構也應實施對檔案實體的集中統一管理。
3、這是充分發揮檔案作用的需要。充分發揮檔案的作用是我國檔案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目前鄉鎮在檔案利用方面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具體的反映一是鄉鎮檔案室由于人員等原因而工作深度很不夠,對檔案利用工作做得比較膚淺,尤其是主動型的開發利用更是少得可憐。二是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也不重視,不管是統計年報也好,還是平時提到檔案利用率也好,往往都只注重各級檔案館而忽視了鄉鎮機關檔案室。要想使檔案在鄉鎮各項事業中發揮更好的作用,就必須保存有能夠全面反映本鄉鎮歷史面貌的檔案。
(三)從鄉鎮檔案工作的現狀來看必須建立檔案館
我國鄉鎮檔案工作多年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從上海地區來看,盡管出現過在鄉鎮明確為文書和檔案二個崗位合設一個人的過程,但檔案人員絕大多數是兼職過多,加上沒有專門的編制所以調動也十分頻繁。所謂的檔案機構只不過是掛靠在辦公室,所謂的檔案室實際只是一個檔案庫房而已。造成這一現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鄉鎮檔案室的室藏不夠豐富。按現行規定鄉鎮機關的檔案中屬于永久和長期保存的檔案在本機關檔案室保存滿十年后要向上級檔案館移交,它保管的主要有:進館剩下而又尚未鑒定銷毀的檔案;尚未到進館期限的所有檔案;由于檔案館在接收檔案進館時為避免重復而剔除的,但對于本機關卻又很有保存價值的檔案。其中主體部分就是尚未到進館期限的全部檔案。鄉鎮機關的檔案年形成量一般在150至250卷左右,如此算來10年也只有不足2500個案卷,這樣對于機關檔案室的建設必然會帶來很大影響。
經過這么多年的呼吁和實踐上的反復,筆者以為這樣的問題要想得到真正解決,就必須在鄉鎮建立檔案館,使其真正成為一個長遠保存本行政區域檔案的一個實體機構。
三、鄉鎮建館----一個亟待重視的難話題
(一)對鄉鎮建立檔案館到目前為止檔案界內的看法還不盡一致
1、贊成者認為:“有了鄉鎮檔案館就可以反映整個鄉鎮的歷史全貌。因此,建立鄉鎮檔案館,不僅適應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和四化建設的需要,而且也是檔案工作發展的必然規律。”“當前全面建立鄉鎮檔案館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建立鄉鎮檔案館不僅對當前四化建設有現實作用,而且對將來建設新型鄉鎮工作也有一定的查證、參考價值。”(“建立鄉鎮檔案館的嘗試”牛潤虎、呂天祥,《檔案學通訊》1987年第4期)
“鄉鎮建館不僅必要,而且可行,是加強農村檔案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不少鄉領導反映,建立鄉鎮檔案館好處很多,是縣委、縣政府下決心為鄉鎮辦的一件實事,有利于加強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加強農村檔案工作的重要舉措----對湖南省雙峰縣鄉鎮建館情況的調查”,王恬波,《中國檔案》2002年第12期)
“大家認為,我們國家從中央、省、市(地)、縣都有檔案工作機構,鄉鎮作為最基層的政權組織,也應該有自己的檔案機構,建立鄉鎮檔案館則是一種比較好的管理體制和模式。”
2、反對者認為:“如果鄉鎮建立獨立性的檔案館,勢必部分地堵塞了縣級檔案館的檔案來源渠道,容易把縣館架空,是得不償失的。發展鄉鎮檔案工作不能以犧牲縣級綜合性檔案館的健康發展為代價。”(“第三條路:絳縣模式----關于鄉鎮檔案建館問題”,王自峰,《中國檔案》1998年第9期)
(二)目前對鄉鎮檔案館建設的理論研究還相對薄弱
鄉鎮檔案館建設不僅是一個實踐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相當系統的理論問題,因為鄉鎮建館是一個系統工程。而目前見諸刊物和網站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強調重要意義、介紹具體做法、證明發揮了多大作用等等。而對于鄉鎮檔案館在我國檔案事業建設中的地位、鄉鎮檔案館應建立什么樣的體制、鄉鎮建館應當具備什么條件、履行什么手續(應當是依法成立,而從現在的介紹來看,都是政府發個文件就建起來了,而有的地方政府發不出文件,就建不起來)、檔案進館的范圍、館藏檔案的流向等都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目前的實踐已經為理論研究創造了一定的條件,而要使鄉鎮檔案館建設有個大的突破,理論研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三)檔案法律、法規還沒有配套
現行的《檔案法》在第六條中,對縣和鄉鎮兩個層面上的要求很不一樣,對縣級以上要求“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的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檔案事業,并對本行政區域內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檔案工作實行監督和指導。”而對鄉鎮則要求:“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指定人員負責保管本機關的檔案,并對所屬單位的檔案工作實行監督和指導。”而《檔案法實施辦法》在第五條中則又將《檔案法》第四條中的“各級人民政府…….”詮釋為“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這樣的法律條文對鄉鎮檔案館的建設顯然是沒有保障作用的。
筆者以為,如果檔案法律、法規對鄉鎮檔案館建設不能起到保障作用的話,那么鄉鎮檔案館建設就很難向深入發展,甚至可能連已經建立的鄉鎮檔案館也會自然衰退。為此,檔案法律界需要加強對鄉鎮檔案館建設的立法,以盡快促使鄉鎮檔案館建設這一重大問題的根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