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萍
一、館藏檔案分級鑒定的原則
館藏檔案分級鑒定是傳統檔案價值鑒定工作內容的延伸,因此必須遵循鑒定檔案價值總的原則:“從國家和人民的整體利益出發,用全面的、歷史的、發展的、效益的觀點判定檔案的價值”①。在傳統的檔案管理制度中,主要通過檔案保管期限的長短來顯示檔案價值的大小,檔案保管期限所顯示的意義,主要是檔案可供利用的不同價值,或者說,檔案可供利用的時間價值。而檔案分級鑒定所顯示的,不僅僅是檔案利用價值的區別,還包括檔案本身所具有的全部價值的區別,其目的是通過鑒定以確定檔案的不同等級。顯而易見,檔案的使用價值和保存價值的評價并不能完全等同。由此決定了檔案分級鑒定原則的特殊性。
(一)價值原則
檔案的價值歸根結蒂是對人們需求的滿足程度。檔案價值實為檔案的使用價值,也就是檔案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效用。其具體內容可以概括為日常工作查考價值、史料價值和文物收藏價值三個方面。國家檔案館的檔案分級鑒定更側重于從檔案的史料價值和文物收藏價值角度來判定檔案的價值大小。所謂史料價值就是可以作為歷史憑證、載入史冊的價值。所謂文物收藏價值是指檔案具有文物性質的紀念價值和欣賞價值。檔案館進行檔案分級鑒定時,必須根據所收藏檔案的年代和構成,從史料價值和文物收藏價值角度出發,既要考慮社會的利用需要,又要具體分析檔案本身所具有的全部價值,綜合判斷檔案的價值。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對館藏歷史檔案的分級管理問題進行了課題研究,提出了分級的價值鑒定標準。他們充分評估了檔案的利用價值、檔案的完整性、稀有性等因素,把永久保存的歷史檔案分為三級,其中一級檔案是具有國家和世界意義利用價值的檔案,二級檔案是具有社會意義和地方性利用價值的檔案,三級檔案是局部利用價值的檔案,即限于對某個單位某項工作或個人有利用價值的檔案
(二)等級原則
《檔案法實施辦法》明確規定:“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永久保管檔案分一、二、三級管理”。檔案分等級管理涉及檔案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檔案全宗的保管、檔案館庫房條件、檔案的執法等工作,區分檔案價值等級又是實踐檔案分級管理的必要前提。由此決定了檔案分級鑒定必須明白無誤的把檔案價值分為一級、二級、三級,摒棄“特別重要”、“重要”等過于含糊、抽象的詞語,為檔案分級管理付諸于實踐提供可能。按照《檔案法實施辦法》所提出的“分級的具體標準和管理辦法由國家檔案局制定”的要求,由國家檔案局盡快根據各級各類檔案館在新時期檔案和檔案工作領域中帶有普遍性的情況和問題,制定《檔案分級鑒定標準》,對一、二、三級檔案的標準加以細化,“標準”和“舉例”并重,增強可操作性的文字,解決人們在對檔案實體價值鑒定的具體操作過程中的困惑。各個檔案館應以國家檔案局制定的不同時期檔案的定級標準為依據,結合本館的實際情況,制定更為科學、更為詳細,適合本館館藏檔案狀況的具體標準,建立起經常化、制度化、科學化的檔案鑒定秩序,進而提高檔案管理水平。
二、館藏檔案分級鑒定的標準
各級國家檔案館收藏的永久檔案,既有歷史檔案,又有現行檔案;既有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的檔案,又有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檔案;既有紙質載體檔案,又有特殊載體檔案。這就決定了在檔案分級鑒定工作尚處于探索性階段的今天,不宜簡單化地采用一種模式,應當預見到檔案定級標準的粗放性和復雜性。誠如荷蘭檔案學者艾克克羅諾所說:“很難找到鑒定的客觀標準”。②但是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勢必影響分級鑒定工作科學有序地開展。筆者結合自己從事多年鑒定工作的經驗,就檔案分級鑒定標準提出些探索性思路,求教于業界同仁。
(一)來源標準
檔案的來源是指檔案的形成者。檔案的形成者在社會上的地位、作用和職能可影響甚至決定檔案的價值。檔案是由文件轉化而來的,在判定文件價值時,必須知道文件是怎樣產生的。美國檔案學家謝倫伯格認為:“如果對文件產生于什么樣的政府行政單位或特定的來源不明,它的作用和意義也可能就難于確定”③。很顯然,檔案形成者的地位、級別、重要性與檔案價值直接相關。一般而言,本級黨政機關的檔案以及在本地區影響較大、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機關形成的檔案與基層單位形成的檔案在反映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程度上和地區的輻射范圍上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所以前者形成的檔案比后者形成的檔案價值更大。例如,國防部的永久檔案與縣武裝部的永久檔案的價值是不會相同的。同樣,著名人物和普通人物由于社會地位不同、其影響范圍也不相同,所以前者直接形成的檔案或反映其活動的檔案比后者的檔案價值更大。一般來說,國家級職能機關形成的、反映全國性活動的檔案,可以定為三級或三級以上,省或直轄市級職能機關形成的、反映省市地區活動的檔案,定為三級或三級以下。但在鑒定工作實際操作中,不能過分拘泥于鑒定標準,要有一定從嚴或從寬的彈性幅度。
(二)時間標準
時間標準包涵了兩層含義:(1)指文件形成的時間。早在1901年,普魯士國家機密檔案館館長邁斯奈爾就提出過“高齡文件應該受到尊重”的鑒定標準④,并受到中外檔案界的廣泛推崇。時間,本身就是對檔案進行價值鑒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形成時間越長的檔案,由于其作為原始記錄形式反映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前當時的社會活動,又由于戰亂、朝代更替、管理不善等因素,幸存下來的歷史檔案非常有限,即使內容不那么重要,也可以起到提供史事蹤跡的作用。例如,遼寧省檔案館保存的6件唐代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形成的檔案,內容并不重要,但因距今已有1000多年而顯得異常珍貴,為說明我國歷史的悠久、紙質檔案年代的久遠提供了有力的佐證,理應定為一級。現主要收藏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省、四川省等各級地方檔案館的5000多件明代檔案、1000多萬件(冊)清代檔案,由于其年代久遠,數量少,已彌足珍貴。因此,明清檔案應定為一、二級檔案。歷史檔案中數量最多的民國時期檔案,成分多樣、良莠不齊。以上海市檔案館為例,占據整個館藏近50%的民國檔案,大部分反映民國時期上海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活動,其中對近代史研究、統一戰線工作和外事工作有重要史料價值的民國檔案,可以定為三級或二級。針對利用價值和研究價值都不大,數量卻高達30萬卷的民國司法檔案、10萬卷會計檔案,就要考慮選樣保存后再定級。
(2)指形成文件時所處的特殊歷史時期。主要指建國初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等重要歷史階段形成的檔案,因其記載了特殊年代不平凡的歷史而更具有歷史價值,這些時期及其事件將成為后人研究歷史關注的焦點。因此,這些特殊時期形成的檔案大多數可以定為二級,對印證歷史具有特殊意義的檔案,如:“文革”時期“中央首長的講話”、革命委員會成立的通告、布告、成員名單等,以及1978年形成于安徽某村莊的中國第一份聯產承包責任制協議等檔案可定為一級。
(三)內容標準
內容標準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檔案內容的重要性標準。指檔案所記載的內容對社會、對利用者產生影響的重要程度。一般來說,文件記載和說明的內容越重要,其價值就越大;反之,價值越小。就全國范圍而言,關于政治、經濟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和重大決策文件,如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展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面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大政方針的文件,既反映了社會活動的歷史面貌,又從發展的角度表現了社會活動的不斷進步,因此可以定為一級。就地區范圍而言,如十世達賴轉世程序的批準文件作為歷史上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行使主權管轄的實證,有力地澄清了別有用心之人混淆西藏主權問題的是非,應定為一級;反映經濟建設,如葛洲壩、小浪底、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秦山核電站工程等重點項目的文件以及有關地區的地域分界、水利設施、氣象雨量和地震、臺風、冰雹、旱災、澇災等災害的記錄和文件,其重要性在該地區非常明顯,可以定為二級以上。
第二,檔案內容的顯著性標準。越是著名、越是顯要、越是突出的人物、地點和事件形成的檔案越能吸引利用者,檔案價值也越大,對于提升檔案館的知名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映國家元首、政府要人、社會名流等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人物活動,或由這些人物直接形成的檔案;一國之都、歷史名城、古跡勝地的歷史見證物;大到國家,小到地區的顯要事件,例如,1976年的天安門事件和1987年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等社會影響特別大,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重大事件檔案,一般應定為二級或二級以上。如內容特別重要,或者具有全國性意義的檔案,可以考慮定為一級。是否具有顯著性主要可以從事件的影響范圍、名勝古跡在人類歷史文明發展中的地位、人物的職務、名望以及對社會的貢獻等方面來判斷。
(四)外形的特殊性標準
外形的特殊性標準是指檔案文件的外形特征具有特殊性,包括載體材料、記錄方式、筆跡、圖案等。檔案是歷史的產物,其外形特征也帶有時代的烙印,保留了檔案形成者留下的歷史真跡,所以檔案外部價值與內部價值同等重要,有時甚至還可以彌補該段時間由于文書檔案缺乏而遺留的空白。且不論遠的甲骨檔案,在民國檔案、少數民族檔案中也有一些檔案因載體特殊而具有文物價值,如縑帛制成的材料、紅色狀紙、貝葉和竹木等。有些檔案因書法和裝幀或圖案精美而具有藝術價值,也有些文件因著名人物的題詞、批注、簽字而具有紀念價值。這些檔案可定為二級或二級以上。
(五)珍稀標準
“物以稀為貴”是文物鑒定和收藏品鑒定中的重要標準,永久檔案分級鑒定標準中也應體現“物以稀為貴”的原則。檔案的稀有性較多體現在檔案載體形態的稀有,有時也反映在檔案所記錄內容的稀有上,包括檔案所記錄的獨一無二的民族風情、自然環境等內容。例如:我國檔案中有些歷史人物的手跡、照片、錄音、印鑒、早期文件、善本書籍等等,由于存世稀少而具有極高的價值。判斷檔案價值大小程度的根據是該檔案在全國范圍、地區范圍的同類檔案中的稀有程度。如果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理應列入珍品一類。
三、館藏檔案分級鑒定的途徑
開展對館藏檔案價值的分級鑒定工作,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意義。雖然經修訂的《檔案法實施辦法》明確規定了國家檔案館館藏的永久保管檔案實行分等級管理,但由于檔案分級鑒定在國內外檔案管理史上尚屬于新鮮事物,既缺乏理論指導,又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借鑒,各級國家檔案館要實現對不同價值等級檔案的有差別管理的目的,并保證館藏檔案分級鑒定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可以從以下途徑入手:
(一)制定劃分檔案價值等級的具體標準,使分級鑒定工作有章可循
檔案分級鑒定不同于傳統的保管期限鑒定和銷毀鑒定,要使古老、珍貴的檔案最先被發掘出來,以便對其采取非常規的保護方法和保護手段;對不同級別的檔案采取不同程度的整理、編目、保護和開發利用的目的,吸取與之相鄰的文物鑒定等級的經驗,結合檔案自身的特點,采取劃分價值等級的特殊鑒定方法,制定區分檔案的價值等級標準。
(二)建立館藏檔案分級鑒定工作機構,明確檔案等級的確定權限
當前,檔案部門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館藏檔案分級鑒定工作的重要性,明確館藏檔案分級鑒定工作的地位。要加強對館藏檔案分級鑒定工作的領導,建立專門的鑒定工作機構從事此項工作,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檔案分級鑒定工作。該工作機構要結合館藏的具體特點,提出切實可行的鑒定方案、措施和辦法并專職負責檔案分級鑒定工作,使之真正落實到實處。由于國家或省一級檔案館無法對全國范圍內面廣量大的永久檔案逐一審查以確定其等級,因此可先由各級檔案館的分級鑒定工作機構初步確定檔案等級。在各級檔案館初步確定檔案等級后,由國家或省一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根據“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分別建立一級和二級的檔案評估機構,對申請一、二級的檔案進行再鑒定。
(三)結合館藏檔案的整理等基礎工作,開展系統調查,為分級鑒定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開展館藏檔案分級鑒定工作,一方面可以通過日常的擬寫和修改卷內文件標題、著錄條目、數字化鑒定等工作發現珍貴或重要檔案并進行登記;另一方面必須對館藏檔案內容、形成年代、來源、文體、外形特征及完整程度等進行系統性調查,達到真正熟悉家底,以至能夠綜合判定檔案的價值,夯實鑒定工作的基礎。
(四)建立檔案鑒定專家網絡,培養檔案鑒定人才,提高檔案分級鑒定工作隊伍素質
開展檔案分級鑒定工作應該以“人才”為本,以戰略眼光進行隊伍建設,這對于提高鑒定工作水平乃至檔案事業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為此,要采取人員配置與教育培訓雙重措施。首先,國家檔案局和省級檔案館應當建立鑒定專家組網絡,選拔和聘任專職或兼職的“博而專”的檔案鑒定專家,承擔較高級別的鑒定評審和業務指導工作;各級檔案館設置分級鑒定專業工作崗位,引入人才競爭機制,分級鑒定專業人員要有資格認證。還可聘請確有相當專業學識和經驗的退休人員建立編外的鑒定專家小組,成員不限年齡,采取彈性工作制,作為檔案分級鑒定人才匱乏的補充措施。其次,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信息量、知識量的不斷擴大,以知識增新和社會需要為要旨,結合新理論、新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采取定級人員的繼續教育、專題培訓、經驗交流等多種形式,提高定級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其三,在高等院校的檔案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計劃地培養鑒定專業人才,也可以在歷史專業和其他相關專業的高年級學生中選拔和培養雙學歷的鑒定人才,以適應檔案事業發展對鑒定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授課方式,將檔案鑒定學列為重要專業課,增補電子文件鑒定與控制管理等教學內容。
注釋:
①鄧紹興、陳智為:《檔案管理學》,中國檔案出版社1999年版;
②張斌:《檔案價值論》,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③謝倫伯格:《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檔案出版社1983年版。
④葛荷英:《檔案鑒定理論與方法》,中國檔案出版社2002年版;
一、館藏檔案分級鑒定的原則
館藏檔案分級鑒定是傳統檔案價值鑒定工作內容的延伸,因此必須遵循鑒定檔案價值總的原則:“從國家和人民的整體利益出發,用全面的、歷史的、發展的、效益的觀點判定檔案的價值”①。在傳統的檔案管理制度中,主要通過檔案保管期限的長短來顯示檔案價值的大小,檔案保管期限所顯示的意義,主要是檔案可供利用的不同價值,或者說,檔案可供利用的時間價值。而檔案分級鑒定所顯示的,不僅僅是檔案利用價值的區別,還包括檔案本身所具有的全部價值的區別,其目的是通過鑒定以確定檔案的不同等級。顯而易見,檔案的使用價值和保存價值的評價并不能完全等同。由此決定了檔案分級鑒定原則的特殊性。
(一)價值原則
檔案的價值歸根結蒂是對人們需求的滿足程度。檔案價值實為檔案的使用價值,也就是檔案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效用。其具體內容可以概括為日常工作查考價值、史料價值和文物收藏價值三個方面。國家檔案館的檔案分級鑒定更側重于從檔案的史料價值和文物收藏價值角度來判定檔案的價值大小。所謂史料價值就是可以作為歷史憑證、載入史冊的價值。所謂文物收藏價值是指檔案具有文物性質的紀念價值和欣賞價值。檔案館進行檔案分級鑒定時,必須根據所收藏檔案的年代和構成,從史料價值和文物收藏價值角度出發,既要考慮社會的利用需要,又要具體分析檔案本身所具有的全部價值,綜合判斷檔案的價值。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對館藏歷史檔案的分級管理問題進行了課題研究,提出了分級的價值鑒定標準。他們充分評估了檔案的利用價值、檔案的完整性、稀有性等因素,把永久保存的歷史檔案分為三級,其中一級檔案是具有國家和世界意義利用價值的檔案,二級檔案是具有社會意義和地方性利用價值的檔案,三級檔案是局部利用價值的檔案,即限于對某個單位某項工作或個人有利用價值的檔案
(二)等級原則
《檔案法實施辦法》明確規定:“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永久保管檔案分一、二、三級管理”。檔案分等級管理涉及檔案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檔案全宗的保管、檔案館庫房條件、檔案的執法等工作,區分檔案價值等級又是實踐檔案分級管理的必要前提。由此決定了檔案分級鑒定必須明白無誤的把檔案價值分為一級、二級、三級,摒棄“特別重要”、“重要”等過于含糊、抽象的詞語,為檔案分級管理付諸于實踐提供可能。按照《檔案法實施辦法》所提出的“分級的具體標準和管理辦法由國家檔案局制定”的要求,由國家檔案局盡快根據各級各類檔案館在新時期檔案和檔案工作領域中帶有普遍性的情況和問題,制定《檔案分級鑒定標準》,對一、二、三級檔案的標準加以細化,“標準”和“舉例”并重,增強可操作性的文字,解決人們在對檔案實體價值鑒定的具體操作過程中的困惑。各個檔案館應以國家檔案局制定的不同時期檔案的定級標準為依據,結合本館的實際情況,制定更為科學、更為詳細,適合本館館藏檔案狀況的具體標準,建立起經常化、制度化、科學化的檔案鑒定秩序,進而提高檔案管理水平。
二、館藏檔案分級鑒定的標準
各級國家檔案館收藏的永久檔案,既有歷史檔案,又有現行檔案;既有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的檔案,又有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檔案;既有紙質載體檔案,又有特殊載體檔案。這就決定了在檔案分級鑒定工作尚處于探索性階段的今天,不宜簡單化地采用一種模式,應當預見到檔案定級標準的粗放性和復雜性。誠如荷蘭檔案學者艾克克羅諾所說:“很難找到鑒定的客觀標準”。②但是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勢必影響分級鑒定工作科學有序地開展。筆者結合自己從事多年鑒定工作的經驗,就檔案分級鑒定標準提出些探索性思路,求教于業界同仁。
(一)來源標準
檔案的來源是指檔案的形成者。檔案的形成者在社會上的地位、作用和職能可影響甚至決定檔案的價值。檔案是由文件轉化而來的,在判定文件價值時,必須知道文件是怎樣產生的。美國檔案學家謝倫伯格認為:“如果對文件產生于什么樣的政府行政單位或特定的來源不明,它的作用和意義也可能就難于確定”③。很顯然,檔案形成者的地位、級別、重要性與檔案價值直接相關。一般而言,本級黨政機關的檔案以及在本地區影響較大、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機關形成的檔案與基層單位形成的檔案在反映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程度上和地區的輻射范圍上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所以前者形成的檔案比后者形成的檔案價值更大。例如,國防部的永久檔案與縣武裝部的永久檔案的價值是不會相同的。同樣,著名人物和普通人物由于社會地位不同、其影響范圍也不相同,所以前者直接形成的檔案或反映其活動的檔案比后者的檔案價值更大。一般來說,國家級職能機關形成的、反映全國性活動的檔案,可以定為三級或三級以上,省或直轄市級職能機關形成的、反映省市地區活動的檔案,定為三級或三級以下。但在鑒定工作實際操作中,不能過分拘泥于鑒定標準,要有一定從嚴或從寬的彈性幅度。
(二)時間標準
時間標準包涵了兩層含義:(1)指文件形成的時間。早在1901年,普魯士國家機密檔案館館長邁斯奈爾就提出過“高齡文件應該受到尊重”的鑒定標準④,并受到中外檔案界的廣泛推崇。時間,本身就是對檔案進行價值鑒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形成時間越長的檔案,由于其作為原始記錄形式反映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前當時的社會活動,又由于戰亂、朝代更替、管理不善等因素,幸存下來的歷史檔案非常有限,即使內容不那么重要,也可以起到提供史事蹤跡的作用。例如,遼寧省檔案館保存的6件唐代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形成的檔案,內容并不重要,但因距今已有1000多年而顯得異常珍貴,為說明我國歷史的悠久、紙質檔案年代的久遠提供了有力的佐證,理應定為一級。現主要收藏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省、四川省等各級地方檔案館的5000多件明代檔案、1000多萬件(冊)清代檔案,由于其年代久遠,數量少,已彌足珍貴。因此,明清檔案應定為一、二級檔案。歷史檔案中數量最多的民國時期檔案,成分多樣、良莠不齊。以上海市檔案館為例,占據整個館藏近50%的民國檔案,大部分反映民國時期上海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活動,其中對近代史研究、統一戰線工作和外事工作有重要史料價值的民國檔案,可以定為三級或二級。針對利用價值和研究價值都不大,數量卻高達30萬卷的民國司法檔案、10萬卷會計檔案,就要考慮選樣保存后再定級。
(2)指形成文件時所處的特殊歷史時期。主要指建國初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等重要歷史階段形成的檔案,因其記載了特殊年代不平凡的歷史而更具有歷史價值,這些時期及其事件將成為后人研究歷史關注的焦點。因此,這些特殊時期形成的檔案大多數可以定為二級,對印證歷史具有特殊意義的檔案,如:“文革”時期“中央首長的講話”、革命委員會成立的通告、布告、成員名單等,以及1978年形成于安徽某村莊的中國第一份聯產承包責任制協議等檔案可定為一級。
(三)內容標準
內容標準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檔案內容的重要性標準。指檔案所記載的內容對社會、對利用者產生影響的重要程度。一般來說,文件記載和說明的內容越重要,其價值就越大;反之,價值越小。就全國范圍而言,關于政治、經濟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和重大決策文件,如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展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面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大政方針的文件,既反映了社會活動的歷史面貌,又從發展的角度表現了社會活動的不斷進步,因此可以定為一級。就地區范圍而言,如十世達賴轉世程序的批準文件作為歷史上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行使主權管轄的實證,有力地澄清了別有用心之人混淆西藏主權問題的是非,應定為一級;反映經濟建設,如葛洲壩、小浪底、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秦山核電站工程等重點項目的文件以及有關地區的地域分界、水利設施、氣象雨量和地震、臺風、冰雹、旱災、澇災等災害的記錄和文件,其重要性在該地區非常明顯,可以定為二級以上。
第二,檔案內容的顯著性標準。越是著名、越是顯要、越是突出的人物、地點和事件形成的檔案越能吸引利用者,檔案價值也越大,對于提升檔案館的知名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映國家元首、政府要人、社會名流等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人物活動,或由這些人物直接形成的檔案;一國之都、歷史名城、古跡勝地的歷史見證物;大到國家,小到地區的顯要事件,例如,1976年的天安門事件和1987年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等社會影響特別大,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重大事件檔案,一般應定為二級或二級以上。如內容特別重要,或者具有全國性意義的檔案,可以考慮定為一級。是否具有顯著性主要可以從事件的影響范圍、名勝古跡在人類歷史文明發展中的地位、人物的職務、名望以及對社會的貢獻等方面來判斷。
(四)外形的特殊性標準
外形的特殊性標準是指檔案文件的外形特征具有特殊性,包括載體材料、記錄方式、筆跡、圖案等。檔案是歷史的產物,其外形特征也帶有時代的烙印,保留了檔案形成者留下的歷史真跡,所以檔案外部價值與內部價值同等重要,有時甚至還可以彌補該段時間由于文書檔案缺乏而遺留的空白。且不論遠的甲骨檔案,在民國檔案、少數民族檔案中也有一些檔案因載體特殊而具有文物價值,如縑帛制成的材料、紅色狀紙、貝葉和竹木等。有些檔案因書法和裝幀或圖案精美而具有藝術價值,也有些文件因著名人物的題詞、批注、簽字而具有紀念價值。這些檔案可定為二級或二級以上。
(五)珍稀標準
“物以稀為貴”是文物鑒定和收藏品鑒定中的重要標準,永久檔案分級鑒定標準中也應體現“物以稀為貴”的原則。檔案的稀有性較多體現在檔案載體形態的稀有,有時也反映在檔案所記錄內容的稀有上,包括檔案所記錄的獨一無二的民族風情、自然環境等內容。例如:我國檔案中有些歷史人物的手跡、照片、錄音、印鑒、早期文件、善本書籍等等,由于存世稀少而具有極高的價值。判斷檔案價值大小程度的根據是該檔案在全國范圍、地區范圍的同類檔案中的稀有程度。如果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理應列入珍品一類。
三、館藏檔案分級鑒定的途徑
開展對館藏檔案價值的分級鑒定工作,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意義。雖然經修訂的《檔案法實施辦法》明確規定了國家檔案館館藏的永久保管檔案實行分等級管理,但由于檔案分級鑒定在國內外檔案管理史上尚屬于新鮮事物,既缺乏理論指導,又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借鑒,各級國家檔案館要實現對不同價值等級檔案的有差別管理的目的,并保證館藏檔案分級鑒定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可以從以下途徑入手:
(一)制定劃分檔案價值等級的具體標準,使分級鑒定工作有章可循
檔案分級鑒定不同于傳統的保管期限鑒定和銷毀鑒定,要使古老、珍貴的檔案最先被發掘出來,以便對其采取非常規的保護方法和保護手段;對不同級別的檔案采取不同程度的整理、編目、保護和開發利用的目的,吸取與之相鄰的文物鑒定等級的經驗,結合檔案自身的特點,采取劃分價值等級的特殊鑒定方法,制定區分檔案的價值等級標準。
(二)建立館藏檔案分級鑒定工作機構,明確檔案等級的確定權限
當前,檔案部門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館藏檔案分級鑒定工作的重要性,明確館藏檔案分級鑒定工作的地位。要加強對館藏檔案分級鑒定工作的領導,建立專門的鑒定工作機構從事此項工作,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檔案分級鑒定工作。該工作機構要結合館藏的具體特點,提出切實可行的鑒定方案、措施和辦法并專職負責檔案分級鑒定工作,使之真正落實到實處。由于國家或省一級檔案館無法對全國范圍內面廣量大的永久檔案逐一審查以確定其等級,因此可先由各級檔案館的分級鑒定工作機構初步確定檔案等級。在各級檔案館初步確定檔案等級后,由國家或省一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根據“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分別建立一級和二級的檔案評估機構,對申請一、二級的檔案進行再鑒定。
(三)結合館藏檔案的整理等基礎工作,開展系統調查,為分級鑒定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開展館藏檔案分級鑒定工作,一方面可以通過日常的擬寫和修改卷內文件標題、著錄條目、數字化鑒定等工作發現珍貴或重要檔案并進行登記;另一方面必須對館藏檔案內容、形成年代、來源、文體、外形特征及完整程度等進行系統性調查,達到真正熟悉家底,以至能夠綜合判定檔案的價值,夯實鑒定工作的基礎。
(四)建立檔案鑒定專家網絡,培養檔案鑒定人才,提高檔案分級鑒定工作隊伍素質
開展檔案分級鑒定工作應該以“人才”為本,以戰略眼光進行隊伍建設,這對于提高鑒定工作水平乃至檔案事業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為此,要采取人員配置與教育培訓雙重措施。首先,國家檔案局和省級檔案館應當建立鑒定專家組網絡,選拔和聘任專職或兼職的“博而專”的檔案鑒定專家,承擔較高級別的鑒定評審和業務指導工作;各級檔案館設置分級鑒定專業工作崗位,引入人才競爭機制,分級鑒定專業人員要有資格認證。還可聘請確有相當專業學識和經驗的退休人員建立編外的鑒定專家小組,成員不限年齡,采取彈性工作制,作為檔案分級鑒定人才匱乏的補充措施。其次,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信息量、知識量的不斷擴大,以知識增新和社會需要為要旨,結合新理論、新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采取定級人員的繼續教育、專題培訓、經驗交流等多種形式,提高定級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其三,在高等院校的檔案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計劃地培養鑒定專業人才,也可以在歷史專業和其他相關專業的高年級學生中選拔和培養雙學歷的鑒定人才,以適應檔案事業發展對鑒定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授課方式,將檔案鑒定學列為重要專業課,增補電子文件鑒定與控制管理等教學內容。
注釋:
①鄧紹興、陳智為:《檔案管理學》,中國檔案出版社1999年版;
②張斌:《檔案價值論》,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③謝倫伯格:《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檔案出版社1983年版。
④葛荷英:《檔案鑒定理論與方法》,中國檔案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