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會議由中國國家檔案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地區委員會主辦,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市檔案局承辦。國家檔案局局長楊冬權, 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徐少華參加會議,廣州市市長陳建華致開幕辭。來自澳大利亞、孟加拉國、文萊、柬埔寨、斐濟、朝鮮、韓國、新西蘭、伊朗、菲律賓、 薩摩亞、塔吉克斯坦、泰國、越南、中國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泰國代表處、駐北京代表處的近百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楊冬權在致辭中說,中國從1995年開始參與世界記憶工程,迄今已走過了19年的歷程。19年中,中國成立了世界記憶工程國家委員會,建立 了世界記憶國家名錄,即《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目前中國已有5份檔案文獻遺產成功入選亞太地區名錄,9份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隨著世界記憶工程在中 國的開展,越來越多的機構和媒體開始關注文獻遺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文獻遺產保護對傳承文明,守護人類精神家園的重要意義。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工作任 重而道遠,希望通過世界記憶工程這個平臺,讓公眾更好地了解祖先留給人類的豐富文獻遺產,更多地關注文獻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
他還說,亞太地區在自然、經濟和文化發展上具有豐富的多樣性。作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地區,在保護文化遺產、弘揚本地區優秀文化傳統等方面具 有巨大優勢。中國檔案界愿與亞洲各國檔案界及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地區委員會開展各種有益的交流合作;愿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的各方面工作,提供一 切力所能及的支持。
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地區委員會主席瑞·艾德蒙森介紹說,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地區委員會于1998年成立,為亞太地區的43個國家提供服務。該委 員會于2008年建立了《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每兩年評審一次,旨在提升亞太地區各國政府及民眾對珍貴文獻遺產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對其開展有效的搶 救、保護及利用。近年來,亞太地區委員會的工作非常積極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越來越多國家加入到保護世界記憶的行動中來,逐漸打破了世界記憶工程以歐洲為 中心的傳統局面。今后亞太地區委員會要在提升各項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上作出進一步努力。
“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成為我國繼《本草綱目》《黃帝內經》“天主教澳門教區檔案文獻”“元代西藏官方檔案”“僑批檔案”之后第六件入選《世 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的檔案文獻。“赤道南北兩總星圖”現存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制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七月,是木印彩繪紙本,藍綾宮裱,為屏掛 式,由8條幅縱向拼組而成。該圖是現存于世時間最早、尺寸最大的東方皇家御用星圖,由明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主持測繪,著名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等參 與設計繪制。該圖無論在圖的形制、繪制和裝裱方法及其科學性、藝術性、文物性等方面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再生的。作為一份里程碑式的歷史文獻,該圖繼承了我 國古代星圖的內容,又吸收了歐洲天文學的成果,代表了當時東方星象學的最高水平,開啟了中國現代星圖的先河。
本次會議期間,廣州市國家檔案館舉辦了“中國檔案珍品展”,對外展出了14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檔案珍品,上起唐代,下迄民國,時間跨度達 1200余年。其中包括現存于我國檔案部門、最古老的紙質公文檔案——唐代檔案、元代檔案、明代“金書鐵券”、由中國人繪制的最早的世界疆域圖《大明混一 圖》、清代滿文木牌、17世紀清代統一臺灣澎湖的文獻等。這些檔案文獻不僅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據了解,目前中國各級各類檔案館的館藏總量達3.6億卷之巨,其中全國重點檔案在1200萬卷以上,共有113件(組)檔案文獻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中國檔案珍品展”所展出的內容僅為我國浩瀚檔案館藏中的滄海一粟。
國家檔案局副局長李明華當選新一屆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地區委員會主席
又訊 5月14日,在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地區委員會執行局換屆選舉中,新一屆執行局成員產生:中國國家檔案局副局長李明華當選為委員會主席。(李明華專訪另發)4 名副主席分別為伊朗德黑蘭大學中央圖書館館長法蒂瑪·法伊姆尼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西蘭世界記憶委員會主席戴安·馬可斯蒂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韓國國家 委員會文化交流組組長金貴培,越南國家文書與檔案局局長武氏明香。執行局秘書長為海倫·斯維娜頓,任期均為4年。
原載于《中國檔案報》2014年5月16日 總第2609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