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末夏初都是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多雨(又稱梅雨)季節,其特點是氣候溫暖,空氣濕度大,室內經常出現結露現象。溫暖潮濕的空氣,不僅對檔案的載體材料和字跡材料造成直接危害,而且容易滋生蟲霉,對檔案造成嚴重損害。因此,加強雨季的檔案防潮工作,確保檔案保管安全,是檔案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和認真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檔案庫房的防潮。《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規定,檔案庫房的溫度范圍是14-24℃,相對濕度范圍是45-60%。長江中下游地區雨季來臨時,其氣候特點主要表現為:長時間連日陰雨或陣雨,空氣絕對濕度和相對濕度都很大,室外溫度較高,室內溫度較低,兩者溫差較大。當室外溫度升高時,空氣絕對濕度不變,相對濕度降低。與此同時,室內氣溫明顯低于室外,當室外的暖濕空氣進入室內時,氣溫迅速降低,導致室內相對濕度迅速增大,相對濕度一般會達到90%以上,甚至出現結露現象。檔案部門對檔案庫房的防潮工作長期以來一直比較重視,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為檔案庫房正確選址。檔案館建筑應建在地勢較高和通風良好的位置,機關檔案室應避免將檔案庫房設在建筑物的底層,因為建筑物底層室內一般都比較陰涼,雨季時容易因庫內外溫差過大、室外暖濕空氣流入而導致庫內相對濕度急劇升高。二是為檔案庫房創造良好的密閉條件。雨季來臨時,良好的密閉條件可以有效阻止庫外暖濕空氣流入庫內,同時也是對庫內采取除濕降濕措施的必要條件。三是為檔案庫房配置必要的溫濕度觀測儀器和溫濕度調控設備。如空調、除濕機、溫濕度觀測儀等,這是控制庫內溫濕度的必要手段。為便于觀察和對庫內外的溫濕度進行對比,溫濕度觀測儀的安裝一般應包括庫內和庫外兩個部分。四是堅持對庫內外溫濕度進行觀測登記,這項工作是正確采取降濕措施的客觀依據。如果是只采取機械通風的方法降濕,不通過自然通風降濕,可以只觀測庫內的溫濕度。五是選擇正確的方法進行降濕。為了達到降低庫內相對濕度的目的,按照相對濕度、氣溫、絕對濕度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根據檔案庫房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方法。在氣溫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降低庫內絕對濕度達到降低相對濕度的目的,這種方法適合于密閉條件較好的檔案庫房,主要使用除濕設備。選擇自然通風降濕必須嚴格按照通風降濕原則進行。在絕對濕度不變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提高庫內溫度達到降低相對濕度的目的,這種方法在密閉條件不是很好的檔案庫房中使用效果較好,一般通過空調(包括中央空調)提升庫內氣溫使其等于或略高于庫外氣溫。
二、檔案整理工作過程中的防潮。機關檔案部門集中整理上一年度檔案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6月,這與長江中下游的雨季時間正好重疊。這期間,檔案人員在對檔案進行分類、組卷、打號、編目等工作過程中,每件檔案都要較長時間地暴露在整理工作室的空氣中,如果不注意整理工作室的溫濕度控制,其相對濕度大于65%,那么這些檔案就有可能受潮并將直接入庫上架。因此,檔案整理過程中控制好工作室的溫濕度是雨季檔案防潮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由于我國2000年批準實施的《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沒有對檔案整理室的溫濕度提出明確要求,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人們極易忽視檔案整理過程中的防潮工作。鑒于檔案整理與檔案縮微拍攝的前處理工作基本相同,檔案整理工作室可以執行檔案縮微工作間的溫濕度標準,即:溫度控制在18-28℃,相對濕度控制在40-60%。檔案部門在整理檔案時,一定要在整理工作室配備溫濕度調控設備和觀測設備,并在整理檔案前將整理工作室的溫濕度調控到規定范圍,那么在檔案整理時就能夠有效地防止檔案受潮了。
三、檔案利用服務過程中的防潮。檔案部門在接待檔案查閱、進行檔案編研和開展檔案陳列展覽等工作時,被利用的檔案從檔案庫移出后就要暴露在不同的利用環境中。進行編研和陳列展覽的檔案原件一般都是檔案部門收藏的比較重要和比較珍貴的檔案,因此檔案利用環節的防潮工作十分重要。《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對檔案展覽廳的溫濕度作了明確規定,對檔案閱覽室提出了溫度要求,對檔案編研工作室沒有提出溫濕度要求。鑒于檔案查閱和編研工作與檔案縮微拍攝前處理工作的內容基本相同,檔案閱覽室和編研工作室可以參照執行檔案縮微工作間的溫濕度標準,并根據利用場所面積的大小安裝必要的溫濕度調控設備進行溫濕度調控。展覽廳陳列柜中陳列的檔案原件都比較珍貴和重要,它們處于一個相對獨立封閉的小空間里,展覽廳的溫濕度對柜中的影響不是很大,在長時間的陳列過程中如果處于相對濕度超標的環境,會對這些檔案造成嚴重的損害,因此非常有必要控制展柜中的相對濕度。控制展柜中的相對濕度,首先是要求展柜有較好的密閉程度,在此基礎上,在展柜中放置固體吸濕劑,如硅膠干燥劑、氯化鈣干燥劑等,并定期更換,通過降低柜中的絕對濕度,達到降低展柜的相對濕度。
原載于《中國檔案報》2008年5月29日 第三版
一、檔案庫房的防潮。《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規定,檔案庫房的溫度范圍是14-24℃,相對濕度范圍是45-60%。長江中下游地區雨季來臨時,其氣候特點主要表現為:長時間連日陰雨或陣雨,空氣絕對濕度和相對濕度都很大,室外溫度較高,室內溫度較低,兩者溫差較大。當室外溫度升高時,空氣絕對濕度不變,相對濕度降低。與此同時,室內氣溫明顯低于室外,當室外的暖濕空氣進入室內時,氣溫迅速降低,導致室內相對濕度迅速增大,相對濕度一般會達到90%以上,甚至出現結露現象。檔案部門對檔案庫房的防潮工作長期以來一直比較重視,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為檔案庫房正確選址。檔案館建筑應建在地勢較高和通風良好的位置,機關檔案室應避免將檔案庫房設在建筑物的底層,因為建筑物底層室內一般都比較陰涼,雨季時容易因庫內外溫差過大、室外暖濕空氣流入而導致庫內相對濕度急劇升高。二是為檔案庫房創造良好的密閉條件。雨季來臨時,良好的密閉條件可以有效阻止庫外暖濕空氣流入庫內,同時也是對庫內采取除濕降濕措施的必要條件。三是為檔案庫房配置必要的溫濕度觀測儀器和溫濕度調控設備。如空調、除濕機、溫濕度觀測儀等,這是控制庫內溫濕度的必要手段。為便于觀察和對庫內外的溫濕度進行對比,溫濕度觀測儀的安裝一般應包括庫內和庫外兩個部分。四是堅持對庫內外溫濕度進行觀測登記,這項工作是正確采取降濕措施的客觀依據。如果是只采取機械通風的方法降濕,不通過自然通風降濕,可以只觀測庫內的溫濕度。五是選擇正確的方法進行降濕。為了達到降低庫內相對濕度的目的,按照相對濕度、氣溫、絕對濕度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根據檔案庫房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方法。在氣溫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降低庫內絕對濕度達到降低相對濕度的目的,這種方法適合于密閉條件較好的檔案庫房,主要使用除濕設備。選擇自然通風降濕必須嚴格按照通風降濕原則進行。在絕對濕度不變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提高庫內溫度達到降低相對濕度的目的,這種方法在密閉條件不是很好的檔案庫房中使用效果較好,一般通過空調(包括中央空調)提升庫內氣溫使其等于或略高于庫外氣溫。
二、檔案整理工作過程中的防潮。機關檔案部門集中整理上一年度檔案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6月,這與長江中下游的雨季時間正好重疊。這期間,檔案人員在對檔案進行分類、組卷、打號、編目等工作過程中,每件檔案都要較長時間地暴露在整理工作室的空氣中,如果不注意整理工作室的溫濕度控制,其相對濕度大于65%,那么這些檔案就有可能受潮并將直接入庫上架。因此,檔案整理過程中控制好工作室的溫濕度是雨季檔案防潮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由于我國2000年批準實施的《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沒有對檔案整理室的溫濕度提出明確要求,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人們極易忽視檔案整理過程中的防潮工作。鑒于檔案整理與檔案縮微拍攝的前處理工作基本相同,檔案整理工作室可以執行檔案縮微工作間的溫濕度標準,即:溫度控制在18-28℃,相對濕度控制在40-60%。檔案部門在整理檔案時,一定要在整理工作室配備溫濕度調控設備和觀測設備,并在整理檔案前將整理工作室的溫濕度調控到規定范圍,那么在檔案整理時就能夠有效地防止檔案受潮了。
三、檔案利用服務過程中的防潮。檔案部門在接待檔案查閱、進行檔案編研和開展檔案陳列展覽等工作時,被利用的檔案從檔案庫移出后就要暴露在不同的利用環境中。進行編研和陳列展覽的檔案原件一般都是檔案部門收藏的比較重要和比較珍貴的檔案,因此檔案利用環節的防潮工作十分重要。《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對檔案展覽廳的溫濕度作了明確規定,對檔案閱覽室提出了溫度要求,對檔案編研工作室沒有提出溫濕度要求。鑒于檔案查閱和編研工作與檔案縮微拍攝前處理工作的內容基本相同,檔案閱覽室和編研工作室可以參照執行檔案縮微工作間的溫濕度標準,并根據利用場所面積的大小安裝必要的溫濕度調控設備進行溫濕度調控。展覽廳陳列柜中陳列的檔案原件都比較珍貴和重要,它們處于一個相對獨立封閉的小空間里,展覽廳的溫濕度對柜中的影響不是很大,在長時間的陳列過程中如果處于相對濕度超標的環境,會對這些檔案造成嚴重的損害,因此非常有必要控制展柜中的相對濕度。控制展柜中的相對濕度,首先是要求展柜有較好的密閉程度,在此基礎上,在展柜中放置固體吸濕劑,如硅膠干燥劑、氯化鈣干燥劑等,并定期更換,通過降低柜中的絕對濕度,達到降低展柜的相對濕度。
原載于《中國檔案報》2008年5月29日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