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賢區檔案館研究館員:嚴永官
【題記】本文所稱的“地方書籍”包括作者和內容兩個方面的內涵。就內容而言比較簡單明確,即指書籍記述的是奉賢的歷史和現狀的有關內容。就作者而言則比較復雜,主要包括四種類型:一是目前仍在奉賢的奉賢籍人士;二是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的奉賢籍人士;三是奉賢的各種組織和團體;四是長期在奉賢工作并退休在奉賢的非奉賢籍人士。
一、“奉賢”縣名的由來
本文之所以要先從介紹“奉賢”縣名的由來入手,實在是因其與本文所述之“弘揚‘敬奉賢人’文化”的內容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自中共奉賢區委于2007年首次提出“敬奉賢人,見賢思齊”的“賢文化”理念以來,全區上下對“賢文化”建設表現出了高度的熱情,“賢文化”所倡導的“敬賢、學賢、齊賢”的價值取向和“開放、進取、向上”的精神狀態,以及“賢文化”所具有的“尚德、成才、奉獻”的時代特征正在得到全區人民的普遍認同。
然而,盡管“賢文化”概念的提出時間不長,但“敬奉賢人,見賢思齊”的理念在奉賢地區卻是源遠流長。關于這一點還要追追溯到“奉賢”縣名的由來,即因由縣名而有了奉賢人引以為豪的“敬奉賢人,見賢思齊”之美德。
1、奉賢概況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華亭縣東南境白沙鄉和云間鄉置奉賢縣,隸屬松江府。縣駐地初設在南橋,雍正九年(1731年)遷青村堡(今奉城),民國元年(1912年)復遷南橋。1949年5月14日奉賢全境解放,隸屬于江蘇省。1958年10月30日,依據國務院《關于將川沙、崇明等七縣劃歸上海市管轄的通知》復示:同意將川沙、青浦、南匯、松江、奉賢、金山、崇明等七縣劃歸上海市管轄,劃歸上海市。2001年1月9日,依據國務院《關于同意上海市撤銷奉賢縣設立奉賢區的批復》(國函〔2001〕2號),同意撤銷奉賢縣,設立奉賢區,以原奉賢縣的行政區域為奉賢區的行政區域;同年8月24日,召開奉賢縣撤縣設區干部大會,上海市奉賢區正式設立。
奉賢位于長江三角洲東南端,地處上海市南郊,北枕黃浦江,南臨杭州灣,境內有31.6公里杭州灣海岸線,13.7公里黃浦江江岸線。至2013年末,全區共有8個鎮,2個社區,177個村民委員會,100個居民委員會。全區常住人口112.99萬人,其中流動人口57.95萬人。全區土地面積720.44平方公里,區屬耕地面積25627.5公頃。2013年實現增加值644.82億元,財政總收入209.38億元。
2、“奉賢”縣名的由來
關于“奉賢”縣名的由來,歷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以清代文人黃之雋為代表的“奉賢涇”說。黃之雋在他撰寫的《浚青村城濠記》中說:“吾郡諸水,以涇、港、塘、匯名者百數,奉賢者涇之一也。華亭既分,遂以名其縣。”[1]《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奉賢縣》:“本華亭縣地,清析置,以縣東南有奉賢涇故名,屬江蘇松江府,今屬江蘇滬海道,故治在今縣東二十里,民國移治南橋鎮。”[2]
一種是以清乾隆《奉賢縣志》編纂者為代表的“相傳子游曾至其地,故以為名”說。乾隆《奉賢縣志》卷之一“建制(疆域附)”中講到“曰奉賢者,以其地有奉賢街,相傳子游曾至其地,故以為名”。[3]隨后的清光緒《重修奉賢縣志》序一中也講到:“奉賢縣相傳以言子得名,謂言子曾至其地,邑人相與奉之也。”;[4]《奉賢鄉土志》第一課“我縣的由來”也說:“我縣自清朝雍正時候,從華亭縣東南的地方分出來的。因為周朝時候,先賢言子(名偃)曾到過這里,所以叫做奉賢縣。”[5]子游名言偃,吳(今常熟)人,是孔子七十二賢人中唯一的南方人,人稱“南方夫子”。相傳,他曾來奉賢講學,境內學風大盛,“凡有子弟者,無不令其讀書”。后人為紀念這位賢人,曾在城中城隍廟旁為他建了言子祠。后來建縣時,便用了“奉賢”之名,以取“敬奉賢人”之意。
對于奉賢縣名的由來,自1726年建縣至今,在奉賢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大多樂意接受“敬奉賢人”一說,而且客觀使用了“相傳”二字。而對于“奉賢涇”一說,文字記載的卻不多。這也許正表明了奉賢人民對“賢”人的敬重、對“賢文化”的崇敬。
二、征集奉賢書籍的經過及成就
1、征集奉賢書籍的起源
早在奉賢縣檔案館建館之初,該館就注意到了對奉賢書籍的接收和征集工作,至1986年時,就收藏到清乾隆版《奉賢縣志》(復印本),清光緒版《重修奉賢縣志》,民國時期的《奉賢縣志稿》、《奉賢鄉土歷史》、《奉賢鄉土志》等舊志多部及《奉賢縣工業志》等部門志11部、《青村志》等鄉(社)鎮志11部。只是當時并沒有將其作為一項專門的任務來進行,范圍也沒有擴大至其他各類奉賢書籍,也沒有將這些書籍作為一個專門的門類來加以集中保管。
1986年,在編寫社會主義新方志《奉賢縣志》中需要標列“地方鉛印資料要目”時,由于沒有對奉賢書籍的集中設類保管,所以只好安排2人(筆者是其中之一)在資料室集中查閱了3天時間。盡管當時查到“自然、經濟資料”24冊、“政治、教衛資料”12冊、“家乘譜牒”11冊,但估計難免還會有所遺漏。
通過這一實踐,檔案館的工作人員進一步認識到要認真落實《檔案館工作通則》第三條關于“檔案館的基本任務是在維護黨和國家歷史真實面貌的前提下,集中統一地管理黨和國家的檔案及有關資料,維護檔案的完整與安全,積極提供利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規定,檔案館在組織館藏時就必須拓寬思路,不能將工作僅僅宥于檔案,還應當努力收集有關資料,尤其是地區文獻。而1988年元旦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第八條又將中央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各類檔案館的接收、收集范圍規定為“各分管范圍內”,所以,檔案館的工作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從這些法律法規對檔案館工作的規定可以看出,要想把檔案館真正建設成永久保管檔案的基地,科學研究和各項工作利用檔案史料的中心,就必須進一步拓寬視野,通過多種途徑來豐富館藏,為拓展檔案館的“公共性”打下扎實的基礎,而其中開展奉賢書籍的專項建設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于是,奉賢縣檔案館結合檔案史料的征集工作又陸續征集到部分奉賢書籍進館;并逐步形成了一種共識,即國家綜合檔案館館藏結構的地方特色,不僅僅體現在檔案方面,甚至可以說主要的不是體現在檔案方面,因為檔案由于其產生的地域性而自然而然地會體現出地方特色。館藏地方特色可能更為突出的是要體現在地區文獻的收藏上,而奉賢書籍是奉賢地區文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奉賢檔案館一方面將原有的館藏奉賢書籍單獨設類集中保管;一方面多年來堅持加強對奉賢書籍的征集。至1996年底,在奉賢縣檔案館內已經收藏有奉賢書籍90冊(志書因為原先已經另外設類而不在其中)。
2、征集奉賢書籍的強化
奉賢籍的志士仁人在各項事業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不少人還著書立說,為子孫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的特色。為了弘揚他們愛崗敬業,勤于鉆研的精神,也為了讓后輩不愧對“奉賢”的美稱,1996年12月,奉賢縣檔案館便將集中征集奉賢書籍作為一項重點工作提到了議事日程。當時采取了在《奉賢報》上宣傳征集奉賢書籍的意義和進展情況,并從《奉賢縣志》及各部門志、鄉鎮志中廣泛尋找線索發函聯系等一系列措施,開始了集中征集奉賢書籍的活動。負責征集的同志還通過向各有關高校人事部門寄送聯系函,索要奉賢籍教師名單,以擴大范圍;一旦了解到線索,便電話聯系、上門征集。至1998年,共征集到來自全國12個省市的奉賢籍作者出版的書籍360余冊,首戰告捷。
隨后,奉賢縣檔案館就將征集奉賢書籍作為一項常規工作列入每年的征集工作計劃,歷年來每年都有一部分奉賢書籍征集進館。至2013年底,奉賢區檔案館已經征集到奉賢書籍1379冊,其中列入奉賢書籍專門類目的就有1253冊。這些奉賢書籍的征集進館有效地豐富了館藏,既使奉賢區檔案館的資料室具有了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奉賢書籍收藏,同時也是奉賢檔案人“敬奉賢人”的具體行動。尤其還征集到了《注釋道生堂全集》、《湯頭歌訣》(汪氏新注)、《花周集》等三部古籍,均為清代版本。
三、對奉賢書籍的宣傳與開發
1、公開出版《古華書萃》
奉賢縣檔案館開展奉賢書籍的征集工作并沒有滿足在征集進館集中保存上,還注重了對這些書籍的宣傳、開發利用。在1996年底至1998年7月集中征集奉賢書籍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奉賢縣檔案館將新征集來的300多冊加上原來的部分館藏,從中選擇了303本奉賢書籍進行介紹,對每本書編寫了內容介紹和作者概況,并由復旦大學出版社于1999年4月公開出版了介紹奉賢書籍的工具書——《古華書萃》。這是奉賢縣檔案館第一本公開出版的編研成果。該書共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科學,文學、藝術,工業、農業,醫學、衛生,史志等六篇,計287千字。
2、出版《古華書萃(續一)》
2007年,中共奉賢區委首次提出“敬奉賢人,見賢思齊”的“賢文化”理念,并號召全區人民“做賢人、建賢城、揚賢風”。奉賢區檔案館為了圍繞“賢文化”建設這個大局,在經過近10年的常規征集之后,對1999年后征集到的600余冊奉賢書籍加以挑選后進行分類、歸納、提煉,共編寫各類書籍介紹449篇,于2011年又出版了《古華書萃(續一)》一書。該書分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科學,文學、藝術,工業、農業、商業,衛生、體育,史志,其他等七編。對每本書除了介紹書的名稱、作(編)者、出版時間、字數等基本信息外,還介紹了書的結構及主要內容。為加深讀者對書籍的了解,展示書的概貌,還配發了封面圖照。該書全面展示了奉賢的科學文化成果,為關注奉賢發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條快捷、全面了解的捷徑,也為客居他鄉的奉賢兒女架起一座溝通信息、加強聯系的橋梁。
3、編輯《館藏家訓匯編》
2014年,為結合奉賢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區,開展家訓文化建設工作,區檔案館深度挖掘奉賢歷史上的好家訓,利用館藏家譜、宗譜、族譜整理出好家訓68條近1萬字,涉及本區歷史上有名望的施氏、傅氏、謝氏、彭城金氏、平陽曹氏、竹岡李氏等族的家訓。內容包括孝順父母、和睦兄弟、慎婚謹嫁、勤勞儉樸、應世經務、遵紀守法等方面。在此基礎上,區檔案館還將開展編研工作,出版奉賢文化特色家訓匯編,進一步挖掘和延伸“賢文化”和“好家風”的內涵,為該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區打好基礎。
4、舉辦奉賢書籍收藏展
奉賢區檔案館新館建設工程正在有序推進,為了把新館真正建設成為“五位一體”的公共檔案館,目前入駐新館的各項準備工作也在緊張有序的進行之中。為了更好地發揮奉賢書籍在鼓舞士氣、激勵后人方面的更大作用,打算在新館中專門設置“奉賢書籍收藏展”,用以向社會集中展示奉賢的濟濟人才和累累佳作。
四、繼續深化的對策
回顧多年來對奉賢書籍的征集工作,雖然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還存在著一些有待進一步努力之處:
1、對此項工作的宣傳力度還要繼續加大
分析近幾年常規征集后的實際影響,社會認識和反響仍然尚顯不足,此項工作仍然沒有能夠從檔案館的主動行為變為社會的自覺行為。要想使此項工作成為社會的自覺行為,真正形成作者與檔案館的互動,關鍵還是要加強宣傳。檔案館要舍得花錢在有關媒體上做宣傳,特別是加大在本地區出版的地方報紙和政府網站上的宣傳力度。要采用做廣告、寫宣傳文章、報道征集成果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使得此項工作能夠時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逐步做到家喻戶曉。
2、義務征集員和機關檔案人員的作用還需要更加充分發揮
要使義務征集員隊伍發揮更大的作用,關鍵是要調整好人員結構,可以多發展一些喜愛收藏的老同志和在新聞媒體工作的了解信息較多的同志,這樣可以通過他們盡可能多地得到出版信息,檔案館可依此作為線索進行征集。由于機關檔案工作人員兼職工作很多,且又調動頻繁,所以很難將此項工作當作自己的職責之一。檔案局可以考慮將其列入工作業務范圍之內,對其進行必要的考核,具體可采用加分的方法,只要征集到書籍就給予加分,以調動其積極性。
3、對已有線索需要保持經常聯系
從已經征集到的書籍來看,有些作者已經出版新著,有些本地同志的親朋出版新書后也能及時提供信息。由此可見,征集書籍不是一錘子買賣,檔案館要從內心深處樹立挽留回頭客的觀念,一但取得聯系就要努力保持,以擴大戰果。
4、設立專庫收藏
為了彰顯集聚效應,可以考慮實施專庫收藏。即把館藏中原有的奉賢書籍集中到一個庫房,這樣既可以避免因淹沒在整個館藏中而不顯特色,又能為其提供較為可靠的收藏保護環境。
注釋:
[1]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府縣舊志叢書奉賢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5.
[2] 中華博物.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EB/OL]. [2014-07- 10].
http://gg-art.com/dictionary/dcontent.php?bookid=33&name=%B7%EE&columns=2&bookdetailid=15956.
[3]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府縣舊志叢書奉賢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4.
[4]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府縣舊志叢書奉賢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05.
[5]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府縣舊志叢書奉賢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