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的一個雨后初晴下午,剛剛來上班,就有人來查詢檔案。
來者皮膚白皙、文質彬彬,年紀五旬有余,一副知識分子模樣。他十分客氣地出示了證件,自我介紹說于一九七三年在我縣一個小鎮插隊兩年,希望能查詢自己當年的上山下鄉檔案。
這樣的來訪者并不少,我詢問了幾個關鍵線索,通過電腦系統查詢,很順利地找出了登記有這位老者資料的老檔案。老者看到檔案中自己的名字,很是激動,但是拿在手中仔細一看,卻掩不住一臉的失望。從他的敘述中,我得知了原委。原來,老者正準備辦理退休手續,但是由于當年上山下鄉兩年的檔案不齊全,所以遇到了難題。此次他專程趕到小城,就是希望能在這邊的檔案館里查詢到自己當年是哪一個月下鄉的,卻沒想到,檔案是查到了,當年登記這份檔案的人,卻僅僅在“年月”一欄里寫了年份,沒有登記插隊的月份。所以,這份檔案對老者而言并沒有用處。
我不忍心看老者滿面的失望之情,一邊安慰他,一邊從系統里調取資料,試圖從其他檔案里尋找有用信息。可惜天不遂人愿,雖然盡力了,還是沒有得到老者想要找的檔案。看來,老者這一趟,是要空手而歸了。
雖然滿心遺憾,老者仍舊十分客氣地向我致謝離去。看著他失落的背影,我的心里也有些惆悵,翻閱老者查詢的這份檔案,十余頁的花名冊,記載著四十多年前幾十個人的一段青春記憶。當年登記這份花名冊的人字跡潦草,時有涂改,而在“年月”這一欄,登記者都是草草地寫了年份,沒有記載月份。看來,以后若是這份名冊里的人遇到老者同樣的問題前來查詢檔案,只怕也大多會是失望而歸。
我心里忍不住地覺得惋惜:那是一個多么特殊的年代呵!多少人火熱的青春,最后只剩下泛黃的檔案記錄在冊。如果,當年記載這份檔案的人稍微用心一點、負責任一點,在“年月”一欄上添加插隊月份,那將會是多少人的福澤?可是,沒有如果,時間不會倒流,歷史也不會重來。當年記載檔案的人,只怕永遠也意識不到,當時他登記的這份檔案,雖然掂在手里重量是那樣之輕,過了四十多年,分量卻是那樣地重。而作為檔案人,我亦要謹記這樣的教訓,認真對待每一份文獻,負責好自己的工作,記錄好每一份檔案,給后來需要這些資料的人留下更多更詳盡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