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中外的天橋市場,是勞動大眾的樂園,這里不僅貨物齊全,雜技繁多,而且美食如林,集中了各種北京小吃,出了不少名家老號,不但物美價廉,而且干凈衛生、服務熱情。
鴻興餃子館,北京“八大樓”之一,是北京最早以賣餃子為主的飯館。鴻興餃子館的原名叫鴻興樓,原址在宣武區菜市口,后來遷到天橋,座落在萬國軒劇場南邊路東。
當年北京流傳著一句口頭禪:“要吃燒麥到都一處,要吃餃子到鴻興樓。” 鴻興樓遷到天橋不久就顧客盈門,每天賣一百袋左右面粉的餃子,仍是供不應求。有各種菜蔬的肉餡餃子,還有各種海鮮餡的餃子。熱氣騰騰的一盤水餃往桌上一放,香味撲鼻,咬一口出油,無比鮮美,真是“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過餃子。”
鴻興餃子館不單餃子出名,服務態度和衛生狀況也是名列前茅。1958年,鴻興餃子館率先采用“公用筷”,即一人用兩雙筷子,一雙入口,一雙“公用筷”用于夾物,不能混用,因此杜絕了食物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這在當時是一種移風易俗的創舉,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進行了大力的宣傳和推廣。《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等報刊都進行了報導。
鴻興餃子館的服務員也都非常熱情,在人多情況下仍是服務周到,還為帶小孩的顧客準備了玩具。
豆汁兒,是北京特有的地方風味小吃,街頭巷尾,日日夜夜都有賣生熟豆汁的。當年天橋賣豆汁的有八九份,其中“豆汁舒記”最為著名。豆汁舒記座落在天橋東市場,丹桂戲院北邊路西, 有四間門臉房,從早上一開門就滿座。在天橋喝豆汁的人都知道這么一句話:“誠招天下客,一碗豆汁心常舒”,說的就是豆汁舒記。
一進舒記豆汁鋪,那酸甜熱豆汁味,新烙出的燒餅味,剛出油鍋的薄脆、焦圈味,噴香噴香地撲鼻子。 屋里一張張八仙桌, 刷洗得倍兒干凈,把桌面擦得翻起白茬毛刺, 沒一丁點兒油泥。 甭說在這兒喝豆汁,坐這兒看一眼那窗明幾凈的環境,心里就格外舒坦。
您剛一進門,伙計就讓座擦桌子,問您都要什么。言談話語透著親切勁兒。轉眼間,熱豆汁、燙手燒餅、脆焦圈、小菜、醬瓜、辣椒油芹菜端上桌來,紅的、白的、綠的、黃的在那兒一擺,甭吃就受用啦。喝一口熱豆汁,那味兒叫地道,酸溜溜、甜滋滋、熱乎乎的,那疙瘩絲細的像頭發一樣,翠綠的芹菜配上鮮紅辣油讓人提神,熱芝麻燒餅少說也有二十層,再夾上咯嘣脆的焦圈,別提多香啦! 您就喝吧,喝一碗,想兩碗,三碗接著還有四碗, 不把肚子撐圓了,就休想出這舒記豆汁鋪。您剛吃好,伙計就趕緊送來熱手巾把兒讓您擦臉,隨后又端來漱口水。自然,您要給伙計點兒小費,要不您心里過意不去哇!
爆肚石記座落在天橋公平市場,天橋影院的后邊路北。過去有不少老北京人逛天橋,就是為了吃爆肚石記的爆肚。它那兒特別招人,不少著名的京劇演員如馬連良等,還有天橋不少賣藝的都是這兒的座上賓。
爆肚石記的東西,那叫新鮮、干凈,不論怎么吃,沒一點臟腥味兒。切出的肚絲寬窄、長短都一樣,絕對整齊。將肚絲入鍋微煮,水沸即成,往盤里一放,都是水靈靈的提神,簡直就是工藝品。
吃爆肚吃的是佐料,爆肚石記的佐料地道,他們采購的都是上等芝麻醬和好醬油,配上高醋、辣椒油、細蔥花和香菜末兒,香氣襲人,引人注目。
剛出鍋的爆肚,夾一筷子往佐料碗里一涮,吃在嘴里一股清脆的香味,那叫一個地道,嚼起來富有音樂感,再來二兩老酒助興,您就是活神仙啦!本想吃一盤就行了,可是您走不了,才逗出饞來,非得接著往下吃不可……另有散單、肚領、肚仁、肚板等,也都清香爽口。
人叫人不語,貨叫人自來。 這里的回頭客、老主顧太多了,總是顧客盈門。
天橋賣羊霜腸的一份挨一份,很多人都圍著羊霜腸的車攤,人手一碗羊霜腸,吃得津津有味。有一份圍的人最多,那就是在天橋出了名的魏占才的羊霜腸。
羊霜腸也叫洋霜霜、羊肚湯。賣羊霜腸的小販在叫賣時,都高呼:“羊肚兒開鍋!”羊霜腸的做法是,用羊血灌腸子,灌好之后,放一大鍋水,把一根根腸子碼在鐵鍋里,用開水煮沸,羊血就凝固在腸子里。腸子表面呈灰白色,有如霜包血腸,這就是羊霜腸名字的由來。
等到賣時,先把羊霜腸從滾開的鍋里提出來,放在小木板上面,用刀切成寸段,然后再放在碗里,用鐵勺從鍋里盛出羊湯,來回在碗里涮兩次,一碗熱騰騰的羊霜腸就完成了,再配上芝麻醬、紅辣椒油、青醬油和香菜,灰白的羊霜腸上紅、黃、綠相交,非常喜相,顧客接到手中,轉眼就吃光了,往往回碗,或者再澆兩勺羊湯。
魏占才的攤上總是非常潔凈,用具都發光閃亮。他出售的羊霜腸,經沸水煮過,大多帶有腸血蜂眼,這類血腸很容易進味,吃起來自然更為鮮美。
魏占才切腸手法熟練,富有節奏感;澆佐料時給人一種飄動感,好像那小勺一挨佐料罐,那紅的、黃的、綠的佐料就突地飛起來,飄進湯碗里了。
羊霜腸類似豆汁,不僅天橋有,各個廟會也有,大街小巷也常過推車賣羊霜腸的。小販高呼:“羊肚兒開鍋!”鍋中飄起一股特有的鮮腥味,引得院里的大人、孩子爭先購買。
過去的羊肉鋪,人們稱之為“羊肉床子”, 也賣生的羊霜腸。 但羊肉床子賣的羊霜腸都細,不如專賣羊霜腸的好吃,更是遠不如魏占才的羊霜腸。
羊霜腸當年吸引了很多的北京人,是物美價廉的解饞食品。 解放后不知怎么斷檔了,如今再也見不到羊霜腸了。有七八十歲的老北京人,做夢都想吃這一口。我先后聽說和見報上刊登過,一些老人臨終前想吃羊霜腸,子女們轉了大半個北京城也沒有找到,深為遺憾。
稿件來源:《北京檔案》雜志
作者:崔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