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北平和平解放70周年
1949年1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代表與傅作義將軍的代表達成了《北平和平解決問題協議書》。《協議書》第二項規定:“過渡期間,雙方派員成立聯合辦事機構,處理有關軍政事宜。”另在附件第一項中規定:“聯合辦事機構由七人組成,解放軍方面四人,華北總部方面三人;解放軍方面為主任,華北總部方面為副主任;解放軍方面參加者為葉劍英、陶鑄、戎子和、徐冰,葉劍英為主任,華北總部方面人員由傅先生指定之。”
這個聯合辦事機構被最終定名為“北平聯合辦事處”,其性質是一個協助解放軍與人民政府改編國民黨軍隊,接管公共機關和一切公共物資的咨詢機關,在北平和平解放過程中起到了溝通協調雙方關系、順利迅速完成改編和接管任務的作用。可以說,北平聯合辦事處的設置是中國共產黨以和平方式解決北平問題的重要舉措,對順利實現北平和平解放及接管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成 立 經 過
中國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在和平談判結束后,立即著手進行聯合辦事機構的籌組工作。1月21日晚,傅作義召集華北“剿總”機關及軍級以上人員會議,宣布北平城內的國民黨守軍接受和平改編,發布《關于全部守城部隊開出城外聽候改編的通告》,與此同時,先期入城的平津前線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陶鑄等與傅作義、周北峰等人已經在磋商成立聯合辦事機構的各項細節,以及妥善處理軍隊改編、軍事、后勤、工礦企業、軍政機關的事宜。
1月28日,葉劍英致函傅作義,告知聯合交接機關將于29日召開籌備會,請派人參加。傅將軍復函派郭宗汾、焦實齋、周北峰3人作為代表參加聯合辦事機構籌備會。
頤和園景福閣
1月29日下午,在頤和園景福閣召開了聯合辦事機構第一次會議。雙方代表除葉劍英、陶鑄、戎子和、徐冰、郭宗汾、焦實齋、周北峰7人外,北平警備司令程子華及最先入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政委莫文驊也列席了會議。會議決定:“聯合辦事機構今日即告成立,本次會議即為成立會,于布告后正式執行任務”,“工作方式采用集體辦公”,“辦公地點設于東交民巷御河橋2號”,“聯合辦事機構名稱及內部組織由葉主任起草提會(或傳閱簽注意見)決定,并正式公布,發表消息”。
2月1日上午,聯合辦事機構舉行第二次會議,除雙方7名正式代表參會外,北平市警察局局長譚政文列席會議。會議決定聯合辦事機構的名稱為“北平聯合辦事處”,刻制“北平聯合辦事處印”鈐記,并決定設軍事(包括聯勤)、文教行政、經濟物資三組,另設主任秘書一人,副主任秘書一人暨秘書若干人。具體分工如下:主任葉劍英,副主任郭宗汾,陶鑄與郭宗汾共同負責軍事組事宜,徐冰與焦實齋負責文教行政組事宜,戎子和與周北峰負責經濟財政組事宜。秘書人員由雙方指定。同日,新華社發布消息,宣布“北平聯合辦事處”(以下簡稱“聯辦”)正式成立。
北平聯合辦事處組成人員表
至2月中旬,“聯辦”機構、人員基本配齊,軍事、財政、文教行政三組及正副主任秘書、秘書等最多時達108人。在“聯辦”工作期間,為了保證部隊改編、接管及人事處理工作順利進行,雙方委員于1月29日至2月22日共集會13次,共同商討處理了和平解放北平的一系列善后問題。
兩 大 任 務
“聯辦”成立后,首要任務是處理駐守北平的幾十萬國民黨軍隊。
關于部隊的接防問題,在“聯辦”的第一次會議上就形成決議:在1月31日上午12時前,北平城內所有國民黨軍一律撤出,開至規定地點,當日由人民解放軍入城接防。按照決議,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城,與傅作義部隊換防交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2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式,以葉劍英為首的“聯辦”全體委員,在正陽門箭樓上觀看入城式。
1949年1月,解放軍歡迎接受改編的北平國民黨軍隊
在這之后,“聯辦”著手對國民黨軍隊進行改編。在2月5日召開的“聯辦”第四次會議上,經雙方商洽達成了關于處理華北“剿總”機構、城外建制部隊和各部隊留守處、各建制部隊在城內的倉庫以及補充部隊給養等問題的決議案。2月7日召開“聯辦”第五次會議,對第四次會議有關軍事部分的決議案做了部分修正。2月9日“聯辦”第七次會議進一步明確規定了各待編部隊留守處及眷屬事宜,并將此議案撰擬新聞稿登報公布。
2月18日,“聯辦”軍事組負責人之一、平津前線司令部代表陶鑄致函華北“剿總”代表郭宗汾、焦實齋、周北峰,闡述了部隊改編及人員處理方案的要點。2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發布戰字第三號令,即關于改編北平周圍國民黨軍隊的命令。2月21日,平津前線司令部政治部召集接受改編部隊師以上軍官會議,陶鑄宣布了具體改編方案。2月27日,收編部隊全部歸建為人民解放軍,總數約26萬人。部隊改編任務完成后,“聯辦”又著重對國民黨軍隊的編余人員進行了善后。
“聯辦”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接管北平原國民黨行政機關和舊行政人員。
在和平接管的方針確定后,根據北平的特點,決定采取穩健、系統接管,以“聯辦”作為接管的過渡形式,然后由市軍管會、物管會、文管會及市政府負責全面接管工作。剛入城時,由于對舊機構工作及人員情況不了解,且入城的人民解放軍干部較少,因此在接管時,我方軍管代表往往與“聯辦”傅方代表一同前往,協助辦理接管,并責成機關主管繼續負責保管與移交等工作。
北平聯合辦事處證明放行路條
在接管原有機構的同時,2月19日“聯辦”第十二次會議作出設立人事處理委員會的決定,推舉焦實齋為召集人,由軍管會、文管會、物管會、市政府等單位參加,采取分別情況、妥善處理的原則,進行行政機關舊人員處理工作。在實際處理上,依據:(1)屬于技術性工作而本人又無政治色彩者,即可原職錄用;(2)有的在原機關組織短期訓練班學習后,即分配工作;(3)思想需要改造者,送入學校學習;(4)自愿退休或回籍者發給路費及遣散費,聽其退休;(5)特務及貪污腐化不稱職者,加以清洗。由于充分利用了“聯辦”這一組織形式,從而縮短了北平新舊交替中無政府狀態存在的時間,穩定了絕大多數舊人員的情緒,避免或減少了摩擦與糾紛。
北平聯合辦事處于1949年4月中旬基本結束工作。在其存在的3個多月中,在中共北平市委和市軍管會的領導下,經過雙方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北平的社會秩序很快得以安定,治安狀況良好,金融、物價平穩,糧、煤、水電供應有所保障,生產逐步恢復,人民生活逐漸得到改善。
稿件來源:《中國檔案報》
作者: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