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出現與檔案的產生:
1、早期人類的記憶方式:結繩記憶、貝珠記憶、刻契記憶等。
2、古代兩河流人發明的文字:1899年在河南省安陽小屯村發現的大量的甲骨文,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它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象形文字。古埃及人、古印度人發明了象形文字,處于西亞的古代兩河流域的人發明了楔形文字,這是一種用木棒在未干的泥板上書寫出來的文字,因其形似箭頭,亦稱箭頭文字》
第二節: 古代的檔案與檔案工作:
1、秦朝檔案工作的地位及文書制度:秦朝采用法家的治國思想,十分強調“以法治國”,以法治國的政治需要使之格外注意律法與戶籍管理,建立了比較嚴格的文書檔案管理制度。
制、詔、奏、議等文種,臣僚上呈文書的抬頭制度、文書避讓制度、文書的用印制度等均產生于秦朝。
2、兩漢時期的檔案機構:漢代的這些“石室金匱”是我國古代檔案庫房的模式,本世紀初出土的居延漢簡,是我國近代考古四大發現之一;
3、近年在江蘇東海出土的尹灣漢簡,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簡牘檔案;1973年在長沙馬堆漢墓還出土了大批帛書和地圖。漢代產生了不少文工團種,如策書、章、表狀、疏、令等。
4、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譜牒檔案盛行的時期。
5、公元404年,東晉丞相桓玄下令以紙代簡,“古無紙,故用簡,非主于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自此,紙張成為國家文書的正式載體。
6、架閣庫出現的時期:宋代出現了專門放置檔案的架子—“架閣”。這些架閣所置放的場所就是架閣庫。
7、唐朝專門用來保管甲歷檔案的地方:甲庫,它是專門保管甲歷檔案而專門設立的檔案機構。
8、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建造了皇史宬,用以保存皇帝的實錄、圣訓和玉牘。皇史宬達到了我國古代檔案庫房建設的最高水平,是我國古代石室金匱之典范建筑。(15--25℃)
9、明朝后湖黃冊庫的地點:洪武初年,在南京興建了黃冊庫,以集中保存黃冊和魚鱗圖冊。因其建在玄武湖后湖的小島上,故名后湖黃冊庫。
10、屬于明代的檔案建筑:大本堂、黃冊庫、皇史宬等。
11、明代獨具特色的專用文種有黃冊、魚鱗圖冊和軍冊。
12、清代在研究地方志方面的學者:章學誠(1938--1801)浙江會稽人。
13、孫中山領導的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公文程式條例,革除了封建文書工作的舊習,其中文書的種類:以令、咨、呈、示、狀取代沿襲多年的制、詔、誥、敕、題、奏、表、箋。
14、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國的古代檔案種類及其發明人:
石刻檔案、泥板檔案和紙草檔案。
石刻檔案有:收藏于德國柏林的梅騰自傳,它形成于大約公元前29年左右,是刻在古埃及及墳墓里的象形文字,記述墓主梅騰的生平事跡;漢謨拉比法典,形成于公元前18世紀左右的兩河流域,以當時的古巴比倫王漢謨拉比命名,記述了王朝的法律條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成文法典。
泥板檔案是古代西亞兩河流域人發明的刻寫在泥土加工的泥板上的文字記錄。
紙草檔案是公元前二、三千年時期古埃及人形成的檔案。
最早的樺樹皮檔案是產生于公元450年的婆羅六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