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俗稱“銀信”
日前,由蓉子主編的新書《僑批里的中華情》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該書通過講述僑批里的故事,描述華人出洋謀生、寄批回鄉的歷史軌跡,細說先僑在異國的艱辛和顧家行孝、不忘根本的心路歷程,弘揚華人華僑艱苦創業、篤誠守信、愛國愛鄉的精神和美德。
2013年6月,僑批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是廣東誕生的首項世界記憶遺產。該書收入大量粵閩僑鄉與海外交往的特殊文獻,呈現出華僑的家國情懷與奮斗精神。
“家書”中的傳奇——僑批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是海外華人華僑與國內僑眷的書信與匯款的合稱。記者了解到,僑批文化的熱潮,也使得僑批的身價水漲船高,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炒家。如今,僑批的價格已經堪比百元鈔——一摞僑批要用等高的百元人民幣去購買。
僑批由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和后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回,最主要的特征是“銀信合一”,既有家書又有匯款憑證雙重特征。
該書囊括中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四個國家、老中青三代二十余位作者,以文學之眼窺看僑批記憶,用真摯之心感悟華僑華人的歷史述說,譜寫“僑批中的中華情”,將過去與當下,歷史與未來的情感融匯在一起。
“海邦剩馥”背后的故事
“海邦剩馥”,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對僑批和僑批文化研究的盛贊。一方面,僑批不僅展現華僑華人的移民史、創業史以及華人勇于開拓、守信重義、愛國愛鄉的精神,更是研究海外華僑華人文學和文化的重要檔案文獻。
書中作者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新的歷史契機下,回顧中國人早期在海外的奮斗史更具重要意義。僑批承載著大量早期海外華人的“中國故事”,蘊藏著大量有價值的原生態史料,不僅見證了華僑的海外奮斗史,同時包孕著社會變遷、世代更替的鮮活記憶。它能帶我們回到原生態的歷史現場,體味早期遠赴海外奮斗的華人原初的鄉愁,傳播海外中國人最早的、最鮮活的“中國故事”。
精彩書摘1
感恩行孝話僑批
“孝”字的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親,并能順其意。《孝經·開宗明義》篇中講:“夫孝,德之本也。”孝道,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作為文化基因,它流淌在炎黃子孫的血液中,也涌動在僑胞的僑批中。
百多年來,不少同胞,或為躲避戰亂災害,或為養家謀生,他們“過番”“賣豬仔”,背井離鄉,漂洋過海,到南洋,到北美,做苦工,做小買賣,艱苦奮斗,成就事業。白天他們無一日歇息,夜晚他們鄉愁綿綿。夏對星星,秋對皓月,最掛心是雙親的溫飽、健康、安危乃至終老。他們最痛苦的就是不能在雙親身邊盡孝。頁頁僑批道出了他們的掛心和痛苦,從中我們能諦聽到怦怦跳動的孝心。
一封僑批上寫著:“母親言衣服破碎不堪,兒聞之心甚酸疼萬般,兒子罪過”;還有僑批上有這樣的文字:“男兒何忍置家人于水深火熱之中”;一個叫集賢的在僑批上對慈母說,父親仙逝,“實痛惜仙游之時,無在側奉侍,其罪大焉”。
…………
這種孝心在葉和仁致母親鐘氏的四封信中表現尤為鮮明。
葉和仁致母親的四封信,前后用詞有微妙的變化。1885年信的開頭為“稟者”,1900年信的開頭為“敬稟者”,而后兩封信開頭都寫“跪稟”。葉和仁的“跪稟”,不是尺牘啟首的套話,而是情感的凝重和心頭的沉重。男兒膝下有黃金,一跪天地,二跪父母,大恩之外是不能輕易屈膝的。跪稟,跪著向母親稟告,深表敬崇和向母親“請罪”。因為“我兄弟三人在外,未曾有一人在家奉侍母親”,“兄弟出番,無一回唐看顧老母”。
……
頁頁僑批顯示:關山萬里之外的世世代代的僑胞,和所有炎黃子孫一樣,都流淌著感恩和擔當的血液。
精彩書摘2
柴米油鹽問金安
讀僑批,看到眾多男兒為家計遠赴南洋艱苦奮斗,女性并未缺席。過番女子并無謀生技能,做的全是打雜的基本工。讀了多封女子家書,深為感動,其中楊秀蘭寄兒楚鴻:“汝母每日,千辛萬苦,受盡饑餓,積蓄寄去。掛念唐中孫兒,正受盡苦楚,工作十分沉重,手足每日浸水生螆。汝務須勤儉耕作,以免家中大小受饑受寒……”
手足每日浸水生螆,為的是家中大小免受饑寒。這樣的女性,應該追頒獎狀,以慰泉下,以彰后人。
中國人傳統:男主外,女主內。到了艱苦時候,女子一樣把家庭負擔視為己任。女兒梅給母親的家書說:父親去世了,子女不能隨侍在側,“子責不周,百身莫贖”。如此自責之語,體現了女兒的孝親,她不因身為女兒而推卸責任。
丁陳氏寄家姑大人,因幣值低落,物價飛漲,至家批不敷應用,“家需連月久缺,如有向人借用多少,示明來知,下信設法應付”。信末附加:“大人年老,為媳亦知,唯望代媳盡力安為。專此,敬請金安!”
僑批中的女子,有女兒、有兒媳,亦有母親,不論哪個身份,都有一顆為家庭奉獻的責任心。她們在困苦中走出家門,到海外謀生,始終負荷家鄉親人的生活重擔。她們柔和卻不柔弱!
女子家書,并無文教世局大事,一顆纖纖芳心千萬縷,絲絲纏繞在柴米油鹽、親鄰長幼的瑣事中,寄錢寄藥寄舊衣,問大問細問金安。
那時代的女子,多不識字,執筆抒情難。有個聰慧女人,竟剪了歌冊上的字,貼字排句代替書寫,真是神來之思!
多彩的僑批,記錄了時代男兒的堅韌,也銘刻了女性對家庭的癡情!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波 2018年11月9日廣州日報第2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