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口述歷史研究綜述
——以28家外國口述歷史機構為考察對象
口述歷史研究通過對當代人物的訪談,既可以收集儲存在人們記憶中的歷史事實,又能夠反映個人的認同、行為、記憶與社會結構、社會變遷之間的復雜關系,是一種歷史詮釋和知識建構的學術路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口述歷史研究已經躋身主流歷史學研究領域。近些年,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轉型,整個社會返璞歸真式地興起集體懷舊的思潮,為中國大陸的口述歷史研究注入了活力,并推動了它的快速發展。作為以存史為已任的檔案界,搶抓這一機遇,積極開展口述歷史研究,不僅可以豐富史料收藏,而且對于檔案接收、征集等一些基礎工作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口述歷史作為當代學術界研究當代歷史的新方法而被確認,起始于194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創立口述歷史研究中心,距今已有60多年。十余年后的20世紀60年代,美國已經有了近百個研究口述歷史的專門機構,到了80年代,美國口述歷史研究的范圍則進一步擴展,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與美國毗鄰的加拿大,口述歷史研究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據加拿大口述歷史協會統計,到了1993年,全加拿大就已誕生了相關項目和研究機構1800多個。其他國家如英國、新西蘭、德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的口述歷史研究也頗具規模,包括一些非洲國家也已有了數十年的成熟發展,并取得了令國際學術界為之稱贊的斐然成績。在南非,口述歷史項目得到了官方的重視,“口述歷史”“口頭傳統”“大眾記憶”等術語近些年已經在政府的政策聲明和立法中被反復提及。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簽署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明確將“口述”作為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保護范圍。
中國大陸的口述歷史研究最早追溯至1980年國家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發起的“口述科技史”項目,相比之下,在起點上即比美國晚了30多年。1996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開設“口述史學研究”課程,被認為是中國高校認可口述歷史成為研究學科的里程碑。但整體來說,中國大陸的口述歷史研究產生熱度僅僅是在2000年以后,而其真正稍具規模或許只有短短數年的光景,且明顯存在規范性與組織性不足的問題。
鑒于此,我們需要關注和學習國外口述歷史研究的發展狀況與經驗。因為國外開展相關研究的機構或項目①為數眾多,本文僅粗略考察分布于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28家機構,以期從幾個很小的側面梳理、展示國外口述歷史機構的運作狀況以及相關項目的開展路徑。為求簡潔,文中所列機構未明確標示國別的,均來自美國。
28家外國口述史機構一覽表
機構名稱 所在地 特色
1美國口述歷史協會 美國 搭建交流平臺,制定行業規范,提供獎項激勵
2米勒公共事務中心 美國 發揮口述史料對公共政策的參考作用
3東密德蘭口述歷史檔案中心 英國 東密德蘭首個口述史中心,由彩票項目資助
4美國律師基金會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 收集關于法律界和律師組織的歷史記錄
5斯托寧頓漁業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 關注斯托寧頓漁業發展史
6格林威治圖書館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 后期編輯整理較為規范,出版有大量圖書,包括音頻書
7比利•格雷厄姆中心檔案館 美國 利用服務體系較為規范,關注宗教發展史
8芝加哥建筑師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 關注1890-1990年芝加哥建筑與規劃的發展歷程
9羅切斯特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 旨在考察羅切斯特不同種族社區的文化適應情況
10美國社會安全管理局 美國 收集有關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的口述歷史信息,可在線利用
11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室 美國 第一家口述史研究機構,訪談成果豐富,為外界提供資詢服務
12耶魯大學音樂學院 美國 立足于音樂領域,可以對采訪記錄進行購買或館際互借
13布蘭德縣歷史檔案館 美國 立足地方史,重點發掘本地特色歷史
14杜蘭大學霍根爵士檔案 美國 有復本,配以文稿、摘要及注解以供利用,原稿逐詞轉換
15馬里蘭大學音頻圖書館 美國 有大量訪談史料,將新聞媒體的音視頻作品與口述史料一起保管
16加利福利亞大學區域歷史項目 美國 關注加州中部海岸和加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的歷史
17加州伯克利大學區域口述歷史辦公室 美國 訪談成果豐富、主題十分廣泛
18南達科他州口述歷史中心 美國 訪談成果豐富,關注美國印弟安人的生活及種族問題
19密歇根口述歷史協會 美國 舉行會議、出版會刊,設置獎項對會員機構進行鼓勵
20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 澳大利亞 重點在于各領域杰出人物訪談及民俗訪談,利用制度嚴格
21JS•巴蒂圖書館 澳大利亞 主要針對區域史,訪談歷史跨度較久
22大英圖書館聲音檔案部 英國 訪談注重音視頻收集,提供建議和培訓服務及保持與國外的交流
23美國海軍學院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 旨在保存和提供海軍和海岸警衛隊人員的回憶錄
24路易斯威爾大學 美國 校檔案館與歷史系合作,開展對教職工、學生的訪談
25外交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 采訪被轉換文字后再返回受訪人親自編輯
26越南老兵口述歷史與民俗項目 美國 專門收集越南戰爭時期民歌
27皇家語言學和人類學研究所 荷蘭 收集荷蘭人在印度尼西亞的殖民時代晚期的口述歷史
28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 美國 記錄關于大屠殺的史實,供各界利用,并接收口述史捐贈
立足本土:地方歷史、文化民俗大搶救
對于一些綜合性的口述歷史機構來說,搶救本地的重要歷史、文化民俗通常是它們的首要目標。作為最具資歷的口述歷史機構——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除包含部分關于中國、阿根廷和中東的歷史外,即將美國國家政治史作為關注為重點。該研究中心保存著約7000份訪談、700萬頁的文字記錄,擁有美國在政治、文化等領域諸多名流的口述史料。創立于1954年的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大學的區域口述歷史辦公室也側重于從多重視角記錄該校所在地加利福尼亞州于20世紀的發展歷程,其訪談的主題包括法律與政府、資源與環境、科學與技術等。布蘭德縣歷史檔案館的口述訪談旨在保存布蘭德人民的故事,其中很多是關于當地那代出生并成長于小木屋(該地一種獨特的生活史)的人的故事。羅切斯特口述歷史項目則旨在考察羅切斯特不同種族社區的文化適應過程,該項目的主持者對考察非裔美國人從奴隸到自由民、從種植園到城鎮、從城鎮到城市、從南方到北方演進過程中土地所有權對家庭結構的影響有著極大的興趣。
在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其口述歷史征集部門也是著重訪談本國杰出人物,包括知名的政治家、藝術家、知識分子及一些重要組織的成員等;另外,還注重征集地方歌曲、舞蹈音樂、朗誦、故事等民俗方面的口述史料。同屬澳大利亞的JS•巴蒂圖書館訪談的對象是出生或移民到澳大利亞西部的人們,最早的受訪者出生于19世紀70年代,距今已經有了較為久遠的歷史。
立體滲透:各行各業在行動
與各類綜合性的口述歷史機構傾向于從綜合層面上收集國家或地方的口述史料不同,也有一些機構立足于特定行業開展研究工作,體現了這一工作方法在國外被廣泛應用的程度。
一些隸屬于學校的口述歷史機構將本校的校史或教育史作為重點采集對象。加利福利亞大學圖書館的區域歷史項目所采集的主要內容即為加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自1963年以來的校史,另外還包括該校所在地加利福利亞中部海岸的相關歷史。建于1968年的路易斯威爾大學的口述歷史中心,最早源起于為補充照片檔案的不足而對攝影師進行口述采訪,在1973學校建立檔案館后,檔案館和該校歷史系共同主持,專門開展了一系列頗具規模的校史口述訪談項目。
始于1983年的芝加哥建筑師口述歷史項目通過對芝加哥城市發展作出貢獻的建筑師們進行采訪,以期收集關于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芝加哥地區的建筑與規劃的相關史料,以填補當前文獻記錄的不足。他們訪談了該行業的很多名人,并將外圍采訪延伸至這些人的配偶、朋友和學生。耶魯大學音樂學院1971年創立的美國音樂口述歷史項目立足音樂領域,致力于收集和保存創造了美國音樂歷史的人們的口述和影像資料,所采集的口述檔案已經成為20世紀美國音樂史上獨特而極具價值的史料。
在漁業方面,得益于斯托寧頓漁民的支持,斯托寧頓漁業口述歷史項目通過訪談,將當地漁民的生活方式以語言和視覺的方式記錄下來。所形成的照片和文檔,記錄了那些漁民、漁民家人及其他有關人士的生活。這些檔案,保存了當地這一貫穿20世紀大部分時間的重要產業的歷史,并讓人們知曉了更多關于美國漁業發展的往事。同樣還有成立于1974年的美國律師基金會口述歷史項目。該項目專門收集有關美國律師業或法律界發展歷程的口述史料。在美國律師基金會的主持下,該項目對美國律師協會的一批前任和現任官員及業界名人進行了許多次訪問。很多受訪者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活躍在美國律師協會的各類事務中,他們曾見證了美國律師協會或者說美國法律史上的一些歷史性事件。
勞因格圖書館于1986年成立了一個外交口述歷史項目,旨在更好地收集和傳播外交歷史。他們所采的口述檔案都來自于那些從事外交和領事事務的工作人員及其家人對其經歷的講述。該項工作是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對外服務歷史中心的主持下完成的,受助或隸屬于對外服務歷史項目、對外服務家庭項目、“婦女大使”項目、美國情報局同仁會項目、高級官員項目等多個項目。美國海軍學院的口述歷史項目的訪談對象主要針對海軍和海岸警衛隊人員,他們完成了近200份錄音,記錄了那些創造了海軍歷史的人們的回憶。這些項目的訪談對象或主題包括早期的女性軍官、越南戰爭的戰俘、艦隊司令海軍上將尼米茲、第一位黑人海軍軍官及北極星彈道導彈潛艇計劃等,所涉范圍頗為廣泛。另外,美國社會安全管理局也將口述歷史納入了其工作范圍,主要收集包括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方面的口述史料。
宗教活動是西方人生活的重要內容。因而,反映宗教歷史的口述歷史研究也是部分機構的重要選題。比利·格雷厄姆中心檔案館的口述歷史訪談就將其大多數訪問指向于外國傳教士活動,并包含對其他類型基督教工作者的訪談。
特別關注:鎖定重大歷史事件
與專注于區域歷史、行業發展的口述歷史研究不同,一些機構將視角放在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專題史或事件史的史料收集上。例如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口述歷史中心就以二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依托,將搜集納粹大屠殺中的幸存者、救援人員、解放者、抵抗戰士、檢察官、罪犯和目擊者等人的視頻及錄音證詞作為主要工作內容。該中心試圖通過記錄并保存關于大屠殺的史實,為學生、教師、研究人員和影視工作者提供能夠見證二戰中納粹所犯罪行的歷史素材。其豐富的口述歷史檔案來自于超過2900次的訪談,大多是用英語采訪的,也有少量用的是其他語言。同樣將視角關注于戰爭,越南老兵口述歷史與民俗項目是一個專門推進越南戰爭時期各類民歌的保存和傳播的項目。這些歌曲多是由美國軍民在越戰期間創作的,當然也包括一些更早之前就有的歌曲。當時的軍人們就是聽著這些音樂,在戰區的叢林中穿行。經歷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人大多都記得越戰期間的這些民歌,它們足以喚起美國人對那一段歷史的特殊記憶。
殖民史作為西方歷史的重要部分,也是部分口述歷史機構極為關注的視角。南達科他州大學的美國印弟安研究學會和南達科他州口述歷史中心,管理著美國最大的口述歷史收藏中心,擁有接近5000份訪談記錄。美國印弟安研究學會的工作包括組織校園項目,推進社會對美國印弟安文化的積極認知,協助南達科他州大學招募并挽留美國印弟安學生和教職員工,并鼓勵人們從事相關研究,以強化本地區種族之間、種族學校之間及各個美國印弟安人組織之間的關系。另外,荷蘭的皇家語言學和人類學研究所開展的一個口述歷史項目,將其主要收集范圍鎖定在關于荷蘭人在印度尼西亞的殖民時代晚期(1940-1962)的生活經歷這一方面。
管理規制:嚴謹規范且各具特色
從這些機構的運作情況來看,它們在管理與操作中體現出了較強的嚴謹性與規范性,且各具特色。值得推介的是一些機構在口述歷史訪談及文稿整理編撰方面的良好規范。首推的當屬美國口述歷史協會頒布的幾份關于會員機構在參會資格及訪談操作等方面的詳細規定,但囿于篇幅,這里無法具體介紹。在檔案保存方面,各機構一般情況下都有錄音與文字兩種保存形式,但也有一些機構做得更為周到,會充分利用視頻、音頻、文字、照片等多種保存手段。大多數機構對于口述檔案的整理編輯都參考了傳統檔案的處理方式,但在具體操作方法上多有延伸。杜蘭大學的霍根爵士檔案部將口述史料做成內容詳盡的復本,并配以文字稿、摘要及注解。他們的做法是,在每一項訪談中,都會詳細地做好筆記;所配的摘要乃是該場訪談的一個簡要版本,它呈現了所有的重點,并去除了隨意的評論;對于文字稿的要求是逐詞轉換,精確到與錄音播放相對應。美國海軍學院的口述歷史項目在文稿轉換方面也做得比較好,注解、索引和歸冊工作認真仔細,研究者在使用文稿時,可以按照特定主題直接找到所需頁面。勞因格圖書館的外交口述歷史項目在采訪時強調受訪者的自愿,大多數的采訪被轉換成文字后還要再返回受訪人親自確認。因此,勞因格圖書館特藏部保存的口述文稿是經過編輯后的版本,而非對錄音帶的逐詞記錄。這樣,受訪者在編輯過程中通常會對錄音中的一些敘述作出更改,重新校正其中的日期、姓名和其他可能遺漏的信息。這中間如果出現任何拼寫及其他錯誤,口述歷史項目組會主動承擔責任,而不會推責于受訪者。在儲存方式上,馬里蘭大學的音頻圖書館別出心裁,將館內近1000份口述歷史錄音轉換成文字稿后保存在光盤里,因此實現了一定的成本及空間節省。
在口述史料征集與資金來源方面,除了依靠自身的力量外,一些機構積極尋求社會支持。如大英圖書館聲音檔案部、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在做好自行采集的同時,還積極接收來自其他機構及民間的收藏。尤其是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所藏口述史料多為來自各類大屠殺研究中心及個人的交換或捐贈。在資金來源方面,很多機構積極尋找第三方資助,或成立相關的基金會。例如英國東密德蘭口述歷史檔案中心就受益于一項彩票事業的支持。
價值開掘:利用與傳播效益最大化
除了旨在填補歷史空白這一直接目的,也有機構努力發揮口述歷史檔案間接的“資政育人”作用。米勒公共事務中心試圖通過利用收集到的口述史料,為當前的公共政策提供參考服務。勞因格圖書館的外交口述歷史項目則通過對相關史料的有效利用,發揮其在外交人員職業培訓中的教材作用。
在利用服務中,很多機構開設了網上查閱功能。美國社會安全管理局開通了專門的口述史料利用站點,并在網上以多媒體格式提供精選的訪談副本。查閱比利•格雷厄姆中心檔案館的口述歷史檔案,工作人員要求利用者提供一份包含利用者姓名、地址以及利用目的簡要信息,以此獲得利用反饋,作為決定是否繼續發布相關檔案的參考。相比之下,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的口述檔案利用較為嚴格,利用者必須首先獲得受訪者和提供者的許可。因此,很多口述史料處于控制狀態,控制時間最長能達到100年。當然,也有一些檔案是有直接利用許可的。如果是使用音頻檔案,利用者通常要支付一項音頻復制費用。為保證利用服務的便利,一些機構開通了館際互借功能,并有相應的出版物公開出售。格林威治圖書館口述歷史項目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出版成果。他們除了出版有120本以上的圖書外,還出版了多部音頻格式的新媒體書。另外還有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他們將所藏的采訪錄音經過剪輯,用作一場名為“證詞”的常設電影展,充分發揮了口述史料的教育與傳播價值。
共同成長:注重培訓、交流與進步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一直存有爭議,相應的規范也難以統一。對此,一些口述歷史協會、有資歷的圖書館檔案館、高校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擔起重任,積極為其他機構創設交流平臺或提供教育培訓服務,以推動整個口述歷史研究的發展和進步。成立于1966年的美國口述歷史協會,旨在將所有有興趣從事口述歷史工作的人匯集到一起,通過其國際性的會員關系,為廣泛而多樣的工作者提供各類服務。協會為各個領域的地方史學家、圖書檔案工作者、學生、教師和記者提供專業指導和校園般的信息共享環境。為了給各類口述歷史機構提供引導和建議,美國口述歷史協會為口述歷史訪談工作建立了一整套目標、指導方針及評估體系。該協會還設立了一個獎勵計劃,對在收集、保存、傳播和證言使用中作出卓越貢獻的人或組織進行鼓勵,所頒發的獎項分為出版物、教學及口述史項目等多個種類。與之類似,成立于1979年的密歇根口述歷史協會,是美國口述歷史協會的州會員之一,他們通過舉行會議、出版會刊,為其他的口述歷史會員機構搭建交流平臺,并與美國口述歷史協會一樣,也開設了一個口述歷史的專門獎項。另外,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大英圖書館聲音檔案部這樣的機構也都在為各類同仁提供咨詢和培訓服務,大英圖書館還十分注重保持與國內外同類機構的密切聯系,以不斷拓展相互之間學習、交流的機會。
綜上,通過對前面所提到的28家外國口述歷史機構的工作進行綜述,我們粗略考察了外國口述歷史研究的大致情況。我們看到,在國外,推動口述歷史研究發展的幾大主體應該是檔案館、圖書館、高校及行業組織,這提醒我們檔案工作者,在促進中國口述歷史研究不斷向前進步的事業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責任。國外口述歷史研究的范圍甚廣,方向視角各有不同,所訪對象無論是名人還是草根,均有所涉及,這提示我們在開展同類研究時一定要打開思路,放開視野,開創多元路徑。由于口述歷史研究與新聞訪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些檔案館對這兩種工作的最終產品——口述檔案和新聞節目的接收和保管也采取了較為類似的處理辦法。還有一些機構通過努力,充分拓展了口述歷史成果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價值。這種融合也告訴我們,口述歷史研究可以以其方法和資源優勢,服務于我們當前正在努力開展的檔案文化傳播工作,并以此推動整個檔案事業的全面發展。
注:①因為這些項目(project)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與組織性,后文將其納入“口述歷史機構”范疇,而不再用“機構或項目”這一繁瑣稱呼。
——以28家外國口述歷史機構為考察對象
口述歷史研究通過對當代人物的訪談,既可以收集儲存在人們記憶中的歷史事實,又能夠反映個人的認同、行為、記憶與社會結構、社會變遷之間的復雜關系,是一種歷史詮釋和知識建構的學術路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口述歷史研究已經躋身主流歷史學研究領域。近些年,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轉型,整個社會返璞歸真式地興起集體懷舊的思潮,為中國大陸的口述歷史研究注入了活力,并推動了它的快速發展。作為以存史為已任的檔案界,搶抓這一機遇,積極開展口述歷史研究,不僅可以豐富史料收藏,而且對于檔案接收、征集等一些基礎工作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口述歷史作為當代學術界研究當代歷史的新方法而被確認,起始于194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創立口述歷史研究中心,距今已有60多年。十余年后的20世紀60年代,美國已經有了近百個研究口述歷史的專門機構,到了80年代,美國口述歷史研究的范圍則進一步擴展,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與美國毗鄰的加拿大,口述歷史研究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據加拿大口述歷史協會統計,到了1993年,全加拿大就已誕生了相關項目和研究機構1800多個。其他國家如英國、新西蘭、德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的口述歷史研究也頗具規模,包括一些非洲國家也已有了數十年的成熟發展,并取得了令國際學術界為之稱贊的斐然成績。在南非,口述歷史項目得到了官方的重視,“口述歷史”“口頭傳統”“大眾記憶”等術語近些年已經在政府的政策聲明和立法中被反復提及。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簽署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明確將“口述”作為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保護范圍。
中國大陸的口述歷史研究最早追溯至1980年國家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發起的“口述科技史”項目,相比之下,在起點上即比美國晚了30多年。1996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開設“口述史學研究”課程,被認為是中國高校認可口述歷史成為研究學科的里程碑。但整體來說,中國大陸的口述歷史研究產生熱度僅僅是在2000年以后,而其真正稍具規模或許只有短短數年的光景,且明顯存在規范性與組織性不足的問題。
鑒于此,我們需要關注和學習國外口述歷史研究的發展狀況與經驗。因為國外開展相關研究的機構或項目①為數眾多,本文僅粗略考察分布于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28家機構,以期從幾個很小的側面梳理、展示國外口述歷史機構的運作狀況以及相關項目的開展路徑。為求簡潔,文中所列機構未明確標示國別的,均來自美國。
28家外國口述史機構一覽表
機構名稱 所在地 特色
1美國口述歷史協會 美國 搭建交流平臺,制定行業規范,提供獎項激勵
2米勒公共事務中心 美國 發揮口述史料對公共政策的參考作用
3東密德蘭口述歷史檔案中心 英國 東密德蘭首個口述史中心,由彩票項目資助
4美國律師基金會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 收集關于法律界和律師組織的歷史記錄
5斯托寧頓漁業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 關注斯托寧頓漁業發展史
6格林威治圖書館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 后期編輯整理較為規范,出版有大量圖書,包括音頻書
7比利•格雷厄姆中心檔案館 美國 利用服務體系較為規范,關注宗教發展史
8芝加哥建筑師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 關注1890-1990年芝加哥建筑與規劃的發展歷程
9羅切斯特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 旨在考察羅切斯特不同種族社區的文化適應情況
10美國社會安全管理局 美國 收集有關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的口述歷史信息,可在線利用
11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室 美國 第一家口述史研究機構,訪談成果豐富,為外界提供資詢服務
12耶魯大學音樂學院 美國 立足于音樂領域,可以對采訪記錄進行購買或館際互借
13布蘭德縣歷史檔案館 美國 立足地方史,重點發掘本地特色歷史
14杜蘭大學霍根爵士檔案 美國 有復本,配以文稿、摘要及注解以供利用,原稿逐詞轉換
15馬里蘭大學音頻圖書館 美國 有大量訪談史料,將新聞媒體的音視頻作品與口述史料一起保管
16加利福利亞大學區域歷史項目 美國 關注加州中部海岸和加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的歷史
17加州伯克利大學區域口述歷史辦公室 美國 訪談成果豐富、主題十分廣泛
18南達科他州口述歷史中心 美國 訪談成果豐富,關注美國印弟安人的生活及種族問題
19密歇根口述歷史協會 美國 舉行會議、出版會刊,設置獎項對會員機構進行鼓勵
20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 澳大利亞 重點在于各領域杰出人物訪談及民俗訪談,利用制度嚴格
21JS•巴蒂圖書館 澳大利亞 主要針對區域史,訪談歷史跨度較久
22大英圖書館聲音檔案部 英國 訪談注重音視頻收集,提供建議和培訓服務及保持與國外的交流
23美國海軍學院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 旨在保存和提供海軍和海岸警衛隊人員的回憶錄
24路易斯威爾大學 美國 校檔案館與歷史系合作,開展對教職工、學生的訪談
25外交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 采訪被轉換文字后再返回受訪人親自編輯
26越南老兵口述歷史與民俗項目 美國 專門收集越南戰爭時期民歌
27皇家語言學和人類學研究所 荷蘭 收集荷蘭人在印度尼西亞的殖民時代晚期的口述歷史
28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 美國 記錄關于大屠殺的史實,供各界利用,并接收口述史捐贈
立足本土:地方歷史、文化民俗大搶救
對于一些綜合性的口述歷史機構來說,搶救本地的重要歷史、文化民俗通常是它們的首要目標。作為最具資歷的口述歷史機構——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除包含部分關于中國、阿根廷和中東的歷史外,即將美國國家政治史作為關注為重點。該研究中心保存著約7000份訪談、700萬頁的文字記錄,擁有美國在政治、文化等領域諸多名流的口述史料。創立于1954年的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大學的區域口述歷史辦公室也側重于從多重視角記錄該校所在地加利福尼亞州于20世紀的發展歷程,其訪談的主題包括法律與政府、資源與環境、科學與技術等。布蘭德縣歷史檔案館的口述訪談旨在保存布蘭德人民的故事,其中很多是關于當地那代出生并成長于小木屋(該地一種獨特的生活史)的人的故事。羅切斯特口述歷史項目則旨在考察羅切斯特不同種族社區的文化適應過程,該項目的主持者對考察非裔美國人從奴隸到自由民、從種植園到城鎮、從城鎮到城市、從南方到北方演進過程中土地所有權對家庭結構的影響有著極大的興趣。
在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其口述歷史征集部門也是著重訪談本國杰出人物,包括知名的政治家、藝術家、知識分子及一些重要組織的成員等;另外,還注重征集地方歌曲、舞蹈音樂、朗誦、故事等民俗方面的口述史料。同屬澳大利亞的JS•巴蒂圖書館訪談的對象是出生或移民到澳大利亞西部的人們,最早的受訪者出生于19世紀70年代,距今已經有了較為久遠的歷史。
立體滲透:各行各業在行動
與各類綜合性的口述歷史機構傾向于從綜合層面上收集國家或地方的口述史料不同,也有一些機構立足于特定行業開展研究工作,體現了這一工作方法在國外被廣泛應用的程度。
一些隸屬于學校的口述歷史機構將本校的校史或教育史作為重點采集對象。加利福利亞大學圖書館的區域歷史項目所采集的主要內容即為加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自1963年以來的校史,另外還包括該校所在地加利福利亞中部海岸的相關歷史。建于1968年的路易斯威爾大學的口述歷史中心,最早源起于為補充照片檔案的不足而對攝影師進行口述采訪,在1973學校建立檔案館后,檔案館和該校歷史系共同主持,專門開展了一系列頗具規模的校史口述訪談項目。
始于1983年的芝加哥建筑師口述歷史項目通過對芝加哥城市發展作出貢獻的建筑師們進行采訪,以期收集關于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芝加哥地區的建筑與規劃的相關史料,以填補當前文獻記錄的不足。他們訪談了該行業的很多名人,并將外圍采訪延伸至這些人的配偶、朋友和學生。耶魯大學音樂學院1971年創立的美國音樂口述歷史項目立足音樂領域,致力于收集和保存創造了美國音樂歷史的人們的口述和影像資料,所采集的口述檔案已經成為20世紀美國音樂史上獨特而極具價值的史料。
在漁業方面,得益于斯托寧頓漁民的支持,斯托寧頓漁業口述歷史項目通過訪談,將當地漁民的生活方式以語言和視覺的方式記錄下來。所形成的照片和文檔,記錄了那些漁民、漁民家人及其他有關人士的生活。這些檔案,保存了當地這一貫穿20世紀大部分時間的重要產業的歷史,并讓人們知曉了更多關于美國漁業發展的往事。同樣還有成立于1974年的美國律師基金會口述歷史項目。該項目專門收集有關美國律師業或法律界發展歷程的口述史料。在美國律師基金會的主持下,該項目對美國律師協會的一批前任和現任官員及業界名人進行了許多次訪問。很多受訪者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活躍在美國律師協會的各類事務中,他們曾見證了美國律師協會或者說美國法律史上的一些歷史性事件。
勞因格圖書館于1986年成立了一個外交口述歷史項目,旨在更好地收集和傳播外交歷史。他們所采的口述檔案都來自于那些從事外交和領事事務的工作人員及其家人對其經歷的講述。該項工作是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對外服務歷史中心的主持下完成的,受助或隸屬于對外服務歷史項目、對外服務家庭項目、“婦女大使”項目、美國情報局同仁會項目、高級官員項目等多個項目。美國海軍學院的口述歷史項目的訪談對象主要針對海軍和海岸警衛隊人員,他們完成了近200份錄音,記錄了那些創造了海軍歷史的人們的回憶。這些項目的訪談對象或主題包括早期的女性軍官、越南戰爭的戰俘、艦隊司令海軍上將尼米茲、第一位黑人海軍軍官及北極星彈道導彈潛艇計劃等,所涉范圍頗為廣泛。另外,美國社會安全管理局也將口述歷史納入了其工作范圍,主要收集包括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方面的口述史料。
宗教活動是西方人生活的重要內容。因而,反映宗教歷史的口述歷史研究也是部分機構的重要選題。比利·格雷厄姆中心檔案館的口述歷史訪談就將其大多數訪問指向于外國傳教士活動,并包含對其他類型基督教工作者的訪談。
特別關注:鎖定重大歷史事件
與專注于區域歷史、行業發展的口述歷史研究不同,一些機構將視角放在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專題史或事件史的史料收集上。例如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口述歷史中心就以二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依托,將搜集納粹大屠殺中的幸存者、救援人員、解放者、抵抗戰士、檢察官、罪犯和目擊者等人的視頻及錄音證詞作為主要工作內容。該中心試圖通過記錄并保存關于大屠殺的史實,為學生、教師、研究人員和影視工作者提供能夠見證二戰中納粹所犯罪行的歷史素材。其豐富的口述歷史檔案來自于超過2900次的訪談,大多是用英語采訪的,也有少量用的是其他語言。同樣將視角關注于戰爭,越南老兵口述歷史與民俗項目是一個專門推進越南戰爭時期各類民歌的保存和傳播的項目。這些歌曲多是由美國軍民在越戰期間創作的,當然也包括一些更早之前就有的歌曲。當時的軍人們就是聽著這些音樂,在戰區的叢林中穿行。經歷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人大多都記得越戰期間的這些民歌,它們足以喚起美國人對那一段歷史的特殊記憶。
殖民史作為西方歷史的重要部分,也是部分口述歷史機構極為關注的視角。南達科他州大學的美國印弟安研究學會和南達科他州口述歷史中心,管理著美國最大的口述歷史收藏中心,擁有接近5000份訪談記錄。美國印弟安研究學會的工作包括組織校園項目,推進社會對美國印弟安文化的積極認知,協助南達科他州大學招募并挽留美國印弟安學生和教職員工,并鼓勵人們從事相關研究,以強化本地區種族之間、種族學校之間及各個美國印弟安人組織之間的關系。另外,荷蘭的皇家語言學和人類學研究所開展的一個口述歷史項目,將其主要收集范圍鎖定在關于荷蘭人在印度尼西亞的殖民時代晚期(1940-1962)的生活經歷這一方面。
管理規制:嚴謹規范且各具特色
從這些機構的運作情況來看,它們在管理與操作中體現出了較強的嚴謹性與規范性,且各具特色。值得推介的是一些機構在口述歷史訪談及文稿整理編撰方面的良好規范。首推的當屬美國口述歷史協會頒布的幾份關于會員機構在參會資格及訪談操作等方面的詳細規定,但囿于篇幅,這里無法具體介紹。在檔案保存方面,各機構一般情況下都有錄音與文字兩種保存形式,但也有一些機構做得更為周到,會充分利用視頻、音頻、文字、照片等多種保存手段。大多數機構對于口述檔案的整理編輯都參考了傳統檔案的處理方式,但在具體操作方法上多有延伸。杜蘭大學的霍根爵士檔案部將口述史料做成內容詳盡的復本,并配以文字稿、摘要及注解。他們的做法是,在每一項訪談中,都會詳細地做好筆記;所配的摘要乃是該場訪談的一個簡要版本,它呈現了所有的重點,并去除了隨意的評論;對于文字稿的要求是逐詞轉換,精確到與錄音播放相對應。美國海軍學院的口述歷史項目在文稿轉換方面也做得比較好,注解、索引和歸冊工作認真仔細,研究者在使用文稿時,可以按照特定主題直接找到所需頁面。勞因格圖書館的外交口述歷史項目在采訪時強調受訪者的自愿,大多數的采訪被轉換成文字后還要再返回受訪人親自確認。因此,勞因格圖書館特藏部保存的口述文稿是經過編輯后的版本,而非對錄音帶的逐詞記錄。這樣,受訪者在編輯過程中通常會對錄音中的一些敘述作出更改,重新校正其中的日期、姓名和其他可能遺漏的信息。這中間如果出現任何拼寫及其他錯誤,口述歷史項目組會主動承擔責任,而不會推責于受訪者。在儲存方式上,馬里蘭大學的音頻圖書館別出心裁,將館內近1000份口述歷史錄音轉換成文字稿后保存在光盤里,因此實現了一定的成本及空間節省。
在口述史料征集與資金來源方面,除了依靠自身的力量外,一些機構積極尋求社會支持。如大英圖書館聲音檔案部、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在做好自行采集的同時,還積極接收來自其他機構及民間的收藏。尤其是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所藏口述史料多為來自各類大屠殺研究中心及個人的交換或捐贈。在資金來源方面,很多機構積極尋找第三方資助,或成立相關的基金會。例如英國東密德蘭口述歷史檔案中心就受益于一項彩票事業的支持。
價值開掘:利用與傳播效益最大化
除了旨在填補歷史空白這一直接目的,也有機構努力發揮口述歷史檔案間接的“資政育人”作用。米勒公共事務中心試圖通過利用收集到的口述史料,為當前的公共政策提供參考服務。勞因格圖書館的外交口述歷史項目則通過對相關史料的有效利用,發揮其在外交人員職業培訓中的教材作用。
在利用服務中,很多機構開設了網上查閱功能。美國社會安全管理局開通了專門的口述史料利用站點,并在網上以多媒體格式提供精選的訪談副本。查閱比利•格雷厄姆中心檔案館的口述歷史檔案,工作人員要求利用者提供一份包含利用者姓名、地址以及利用目的簡要信息,以此獲得利用反饋,作為決定是否繼續發布相關檔案的參考。相比之下,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的口述檔案利用較為嚴格,利用者必須首先獲得受訪者和提供者的許可。因此,很多口述史料處于控制狀態,控制時間最長能達到100年。當然,也有一些檔案是有直接利用許可的。如果是使用音頻檔案,利用者通常要支付一項音頻復制費用。為保證利用服務的便利,一些機構開通了館際互借功能,并有相應的出版物公開出售。格林威治圖書館口述歷史項目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出版成果。他們除了出版有120本以上的圖書外,還出版了多部音頻格式的新媒體書。另外還有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他們將所藏的采訪錄音經過剪輯,用作一場名為“證詞”的常設電影展,充分發揮了口述史料的教育與傳播價值。
共同成長:注重培訓、交流與進步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一直存有爭議,相應的規范也難以統一。對此,一些口述歷史協會、有資歷的圖書館檔案館、高校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擔起重任,積極為其他機構創設交流平臺或提供教育培訓服務,以推動整個口述歷史研究的發展和進步。成立于1966年的美國口述歷史協會,旨在將所有有興趣從事口述歷史工作的人匯集到一起,通過其國際性的會員關系,為廣泛而多樣的工作者提供各類服務。協會為各個領域的地方史學家、圖書檔案工作者、學生、教師和記者提供專業指導和校園般的信息共享環境。為了給各類口述歷史機構提供引導和建議,美國口述歷史協會為口述歷史訪談工作建立了一整套目標、指導方針及評估體系。該協會還設立了一個獎勵計劃,對在收集、保存、傳播和證言使用中作出卓越貢獻的人或組織進行鼓勵,所頒發的獎項分為出版物、教學及口述史項目等多個種類。與之類似,成立于1979年的密歇根口述歷史協會,是美國口述歷史協會的州會員之一,他們通過舉行會議、出版會刊,為其他的口述歷史會員機構搭建交流平臺,并與美國口述歷史協會一樣,也開設了一個口述歷史的專門獎項。另外,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大英圖書館聲音檔案部這樣的機構也都在為各類同仁提供咨詢和培訓服務,大英圖書館還十分注重保持與國內外同類機構的密切聯系,以不斷拓展相互之間學習、交流的機會。
綜上,通過對前面所提到的28家外國口述歷史機構的工作進行綜述,我們粗略考察了外國口述歷史研究的大致情況。我們看到,在國外,推動口述歷史研究發展的幾大主體應該是檔案館、圖書館、高校及行業組織,這提醒我們檔案工作者,在促進中國口述歷史研究不斷向前進步的事業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責任。國外口述歷史研究的范圍甚廣,方向視角各有不同,所訪對象無論是名人還是草根,均有所涉及,這提示我們在開展同類研究時一定要打開思路,放開視野,開創多元路徑。由于口述歷史研究與新聞訪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些檔案館對這兩種工作的最終產品——口述檔案和新聞節目的接收和保管也采取了較為類似的處理辦法。還有一些機構通過努力,充分拓展了口述歷史成果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價值。這種融合也告訴我們,口述歷史研究可以以其方法和資源優勢,服務于我們當前正在努力開展的檔案文化傳播工作,并以此推動整個檔案事業的全面發展。
注:①因為這些項目(project)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與組織性,后文將其納入“口述歷史機構”范疇,而不再用“機構或項目”這一繁瑣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