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服務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推進長三角地區檔案工作一體化發展,由上海市檔案館、無錫市檔案史志館聯合舉辦的《視覺檔案——江南老橋影像文獻展》于10月18日起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底層展廳開展。
《視覺檔案——江南老橋影像文獻展》以圖文并茂的多媒體形式,展示了自宋代至民國時期建造的近四十座無錫古橋。該展覽繼在無錫展出后,于金秋十月移師上海。這是上海市檔案館與無錫市檔案史志館的首次合作,也是兩地檔案部門更好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充分發揮長三角地區地域相近、人文相親的優勢,攜手挖掘體現“江南文化”特質的檔案資源,使之能夠在更廣范圍內實現互聯共享的一次有益嘗試。
江南老橋既是水鄉社會風貌與美好生活場景的真實寫照,是天然的古董,更是“活著”的檔案。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現今長三角地區保存完整的老橋已為數不多。收集和保存老橋的視覺檔案,對于當代和今后人們認識歷史和地方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為老橋留影、為鄉愁存檔更是檔案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此次展出的這些老橋照片沒有過多藝術上的修辭與渲染,以真實、素顏的影像文獻為人們留下關于橋的視覺檔案和城市記憶,解讀著城市歷史發展的進程、演變的規律甚至細節,對于當代和今后人們認識歷史和地方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視覺檔案——江南老橋影像文獻展》照片中的無錫古橋大多現存于世,最早的是建于宋代的惠山寺金蓮橋、江陰的萬安橋等;其余古橋大部分建于明清兩代,如城區的清名橋、錢公橋,江陰的司徒橋、安樂塘橋,宜興的鯨塘橋、扶風橋等。這些老橋的風貌形態各具特色,折射出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需要和審美需求。
江南老橋不僅溝通一水兩岸,亦聯系著過去與未來,是江南文化最重要的符號象征和精神紐帶之一。江南文化是長三角地區共同的文化資源和精神家園,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挖掘好、利用好豐富的江南文化資源,協同推進江南文化建設,推動區域文化的協同發展,是長三角地區檔案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今后,上海市檔案館將通過合作辦展等多種方式進一步加強與長三角地區檔案部門的交流互鑒,不斷深化長三角檔案工作跨區域聯動,共筑文化發展高地,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文/方華 圖/朱影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