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晚報訊 曾勤生 全媒體記者 楊小勇 胡蕭 文/圖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省檔案館與本報聯合開展“新中國70周年——記憶珍藏”主題檔案征集活動。近日,家住青山湖區的李玉蓮女士在看到本報4月27日刊登的《市民捐出珍藏的人民幣和糧票》報道后,主動致電本報稱有意將家中珍藏的18張糧票捐贈至省檔案館。
18張糧票承載難忘的購糧記憶
“當時,糧票不是想有就能有的。布票管布、糧票管糧,有多少票、買多少糧都是有規定的。”兩鬢發白的李玉蓮輕輕將糧票取出,用手巾將糧票擦拭了一番,按發行時間一張張擺放在客廳的桌上,回憶起30多年前使用糧票的日子,“這些以前家家戶戶都有的糧票,現在幾乎見不到了。”
上世紀80年代左右,李玉蓮跟隨丈夫來到南昌,進入一家洗滌廠做起了臨時工人。那時的糧票都是限量供應,而不多的糧票就成了這個家庭的生活支撐。“那時候糧食是統一供應的,要買糧只能拿著糧票去糧食局。無論天晴下雨,還是酷暑嚴寒,糧食局門外排隊買糧的人總是絡繹不絕。”說到這,李玉蓮的臉上多了些感傷,“有一天晚上發現公公在偷偷地擦藥,一問才知道,他看見家里沒糧了,瞞著家人跑到糧食局買糧,卻因路滑不小心摔了一跤,最后冒著大雨一瘸一拐地把糧食扛回來。”
捐出糧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上世紀90年代初,糧票逐步退出市場,李玉蓮辛苦存下來的18張糧票被疊放在她的那張洗滌廠工作證里,就此成為收藏品。在看到本報于4月27日刊登的《市民捐出珍藏的人民幣和糧票》報道后,她打算將這些糧票捐贈出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記者注意到,這18張糧票中有5張全國通用糧票,都是5市斤面額,其中1965年發行的有1張,剩下4張都是1966年發行的。李玉蓮向記者介紹,由于丈夫經常出差,需要兌換全國通用的糧票,這里的每一張全國糧票都是她“以多換少”換來的。“8斤省內糧票只能換到一張5斤的全國通用糧票。一家老小根本不夠吃,我晚上幫人做工,換點糧食回來,就是為了不讓老人孩子跟著挨餓。”李玉蓮告訴記者,由于家里糧票不多,每一張糧票的使用都很謹慎,這幾張糧票就是這樣節儉下來的。
征集活動持續到9月
本次征集活動共有捐贈、征購、復制、寄存四種征集方式供市民選擇,面向全社會征集社會變遷檔案資料、歷史檔案資料、革命歷史檔案資料、名人檔案資料、重大歷史事件與自然災害檔案影像資料、風土人情檔案資料等8大類檔案資料。
本次征集活動將一直持續到2019年9月份。想參加征集活動的市民,可以撥打省檔案館咨詢電話0791-88916216和88916218,或聯系本報記者胡蕭,電話18296133433,說明檔案資料的基本內容。活動期間,本報記者將對所征集到的檔案資料,邀請檔案專家進行深入解讀,展示檔案資料背后的故事。
今年9月,省檔案館和本報將組織專家對征集到的檔案資料進行鑒定,鑒選出“最具收藏價值的檔案珍品”若干件,并邀請市民從征集到的檔案資料中評選出“最受大眾喜愛的檔案珍品”,鑒定和評選出的所有檔案珍品將在省檔案館進行展示。